问题

如何看待历史吧用户对拜占庭非罗马的一番言论?

回答
关于“历史吧用户对拜占庭非罗马的一番言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界定“罗马”这个概念,以及拜占庭帝国到底算不算“罗马”的延续。

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吧的用户们,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往往是基于对“罗马”这个词狭隘的理解,或者更倾向于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去审视历史。

为什么会有“拜占庭非罗马”的声音?

1. 地理与文化重心转移: 很多人提到“罗马”,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古罗马帝国,特别是它鼎盛时期的版图,尤其是以意大利半岛和罗马城为中心的那个罗马。当罗马帝国分裂,并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经逐渐东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首都)作为新的中心,虽然继承了罗马的制度和传统,但它毕竟是在东方,与最初的罗马在地理和文化上有了显著的差异。用户可能觉得,当帝国的核心离开了罗马城,甚至离开了意大利,它就不能再完全称之为“罗马”了。

2. 语言和宗教的变化: 早期罗马帝国,拉丁语是官方语言,而且罗马多神教是主流宗教。而拜占庭帝国,希腊语逐渐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官方和日常语言,基督教(特别是东正教)则成为了国家的精神支柱。这种语言和宗教的根本性变化,让一些人觉得它已经蜕变成了另一种文明,不再是那个“罗马”了。他们可能认为,一个真正的“罗马”应该保留其拉丁根基和传统的宗教信仰。

3. 政治制度的演变: 尽管拜占庭继承了罗马的法律体系(如查士丁尼法典),但其政治体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演变。从早期皇帝的权力制约到后来君士坦丁堡皇帝的绝对权威,以及其官僚体系、军队组成等方面的变化,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它与他们心中“古罗马”的形象有所出入。

4. “罗马”身份的自我认知与外部称谓: 很有趣的一点是,拜占庭人自己是坚信自己是罗马人的,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罗马尼亚”(Romania),称自己为“罗马人”(Romaioi)。他们继承了罗马的皇帝头衔、法律、行政体系,并将罗马的象征性权力延续下去。但是,历史上,“拜占庭”这个称谓是后来(16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为了区分帝国早期和晚期,以及为了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对比中突出其希腊基督教的独特性而使用的。在拜占庭帝国存在的千年里,并没有“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只有“罗马帝国”或“罗马人的帝国”。所以,当历史吧用户听到“拜占庭”这个词时,潜意识里就可能认为这是另一个独立的、与罗马不同的实体,而不是罗马的延续。

5. “罗马”概念的模糊性: “罗马”这个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一个城市、一个共和国、一个帝国、一种法律、一种文化、一种身份认同。当用户讨论“拜占庭非罗马”时,他们可能是在模糊地将“罗马”等同于“西罗马帝国”或者“古典罗马时代”,而忽略了“罗马”作为一个概念的演变和延续性。

如何看待这些言论?

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将拜占庭帝国完全排除在“罗马”之外,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观点。

延续性是关键: 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渐进的,而非剧变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绝大部分的法律、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文化遗产。它在罗马分裂后,成为了罗马文明在东方的主要载体,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发展壮大。这种继承和延续性是历史学界普遍承认的。我们不能因为其地理和文化重心的转移,就否定了它与早期罗马之间的血脉联系。

“拜占庭”只是一个后世的标签: 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个词是后人赋予的。我们用“拜占庭”是为了方便研究和区分,而不是因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果历史吧的用户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因为这个标签而产生“非罗马”的认知。

“罗马”概念的演变: 历史学家们通常认为,罗马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实体。从共和国到帝国,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以东方为中心,从拉丁文化到希腊化文化,这些都是“罗马”自身发展和适应的过程。将古典罗马视为唯一的“罗马”,就像是将青春期的孩子视为成熟的成年人,而忽略了他成长的轨迹。

身份认同与历史叙事: 历史的叙事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在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意大利)为了强调自身与古典罗马的直接联系,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切割”拜占庭,将其视为一种“异类”。这是一种历史叙事的选择,但未必是完全客观的。

总结一下:

历史吧用户对“拜占庭非罗马”的言论,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罗马”概念狭隘理解、对历史进程的简单化解读,以及可能受到某些历史叙事影响而产生的看法。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后期,特别是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的延续和演变。它在保留罗马核心政治法律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了东方文化、希腊语言和基督教信仰,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将其视为“罗马”的继承者,并且是罗马文明在中古时期最重要的代表,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历史研究本身就允许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如果用户强调的是古典罗马的拉丁文化核心,那么他们可以指出拜占庭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但如果因此就全盘否定拜占庭与罗马的联系,甚至将其视为一个“非罗马”的独立实体,那就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延续性。

最终,理解这些言论,关键在于理解“罗马”这个概念的多层次和动态性,以及区分历史主体自身对身份的认知与后世对其的命名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时候拜史专家们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开始参考引述贴吧言论了,我再来认真回答这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历史吧用户对拜占庭非罗马的一番言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界定“罗马”这个概念,以及拜占庭帝国到底算不算“罗马”的延续。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吧的用户们,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往往是基于对“罗马”这个词狭隘的理解,或者更倾向于从某些特.............
  • 回答
    QQ读取浏览器历史一事,腾讯的致歉和后续解释,无疑又一次将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和企业责任的担忧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腾讯做了啥?为啥要读你的浏览器历史?根据腾讯的说法,QQ在某些情况下,会尝试读取用户的浏览器历史记录,目的是为了判断用户是否为“恶意登录”。这.............
  • 回答
    就微博历史博主“生民无疆”对知乎用户“Pythⅰa”系列反伪史文章的反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争论的焦点与“生民无疆”的反驳角度:首先,需要明确“Pythⅰa”提出的“反伪史”核心观点大概集中在: 对传统史料的质疑: 认为许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朝代,其真实性存在疑问,可能.............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一个抖音用户,发了个自家猫咪舔脚的视频,结果呢?配了段“你能品味的历史436年,国窖1573”的广告语,然后就被判赔了7万块。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怎么看这事儿,咱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1. 广告法这个“大山”: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
  • 回答
    唯物史观与科学史的碰撞:科学家们的历史角色探析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这一宏大的历史观是否适用于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又该如何理解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匠们的作用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
  • 回答
    天涯社区作为一个曾经百花齐放的网络论坛,承载了无数用户的记忆和讨论。在其中,一些用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吸引了大量关注,而另一些则因为其激进或片面的言论而引发争议。用户“rizhuhou”在天涯社区上开设了大量帖子,集中火力攻击历史人物毛文龙,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用有色眼.............
  • 回答
    当然会有人看,而且我看,很多人都会看。《史记》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魅力绝非止于记载了多少历史事件,更在于它那独树一帜的文体。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用极其生动、饱含情感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史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叙事,往.............
  • 回答
    聊起历史贴吧里那场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激烈辩论,简直就是一场陈年老醋的新陈代谢,时不时地就能炸出点火药味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争论的根源: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读最直接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袁崇焕和毛文龙这两位明末名将的评价。这俩人,一个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用宁远.............
  • 回答
    历史上对埃及古迹的描述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人类在记录与解读历史时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记载的原始资料差异1. 古代埃及人的描述 古埃及人主要通过象形文字记录.............
  • 回答
    历史课本对“五胡乱华”事件的表述,从“五胡乱华”到“少数民族内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转变。看待这种转变,需要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而演变的。“五胡乱华”:传统视角下的定性“五胡乱华”这个词,在中国历史叙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主要指的是从公.............
  • 回答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触及了我们理解和反思历史的根本方式。它们不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的疆界。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再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历史没有如果”:回溯与确定性的锁链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历史的不可逆.............
  • 回答
    七月新番的封笔消息,对于许多喜爱他作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声惊雷。我个人对这个消息感到十分复杂,既有不舍,也有对这位作者职业生涯的理解和敬意。首先,得从七月新番的作品说起。他的历史小说,尤其是以架空历史为基底的作品,在国内网文界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擅长构建宏大而又细致的世界观,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跌宕.............
  • 回答
    历史喵对曹操“代汉自立”问题的看法,可以用“复杂而 nuanced”来形容,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他看待这个问题时,非常注重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以及曹操自身的行为逻辑,而非仅仅套用后世的道德评判标准。首先,历史喵会把曹操的“代汉自立”置于东汉末年那个极其混乱和腐朽的时代背景下。他会强调,此.............
  • 回答
    关于“文革的评价将来必将愈来愈高”这一说法,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我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也需要审慎对待的论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可能影响未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涌现、研.............
  • 回答
    作为一个汉族人,如何看待“历史”和“当前”,才能避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积累民族仇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心态,更影响着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一、 以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理解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 回答
    印尼“930事件”:一场被扭曲的革命,如何解读历史,又该如何寻求发展?提起印度尼西亚的“930事件”,那绝对是一个沉重而又极其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场未遂的政变,更是一段被严重扭曲和误读的历史,深刻影响了印度尼西亚后来的政治走向和社会发展。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必须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即“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一个颇具洞察力和历史厚重感的观点,也与许多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檀渊之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赵冬梅教授可能持有的评价标准和历.............
  • 回答
    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于“北京猿人代表的古人类确是现代中国人祖先”的说法,在科学界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存在复杂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猿人”是什么?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周口店人,是发现于中国北京周口店遗址的一批直立.............
  • 回答
    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是否会重新出现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历史教学的理念更新、社会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具体编撰机构的决策。如果出现,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一、 历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民族英雄与国家记忆: 卫青和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军事.............
  • 回答
    在历史讨论中掺杂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能扭曲史实,阻碍客观分析,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对立。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积极的一面。民族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对自身民族群体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当这种情绪体现在历史讨论中,它往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