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范曾,我又想起田蕴章。
当初看田的365集《每日一字每日一题》,足足两集在吹捧范曾,我就特意找了几幅范曾的书法来看了一下。
像这样的“丑书”,在田老的眼光里算水平很高。而沈尹默的字,在他曲解之下却是“俗书”。那我就不明白了,田蕴章一直批判的,究竟谁是丑书,谁是俗书。
——————————————————————
2020年11月4日更新
首先感谢 @任天涯 提供的田蕴章每日一题视频。
白天无暇详细回复,晚间再作更新。
在理解田蕴章如何误导和曲解之前,先看一段话:
1、即使是巴西队这样的世界强队也仅战胜过中国队一次
2、纵观漫长的世界杯史,中国队仅输过三次
3、面对欧洲诸强:德西荷法英意葡等,中国队至今保持不败金身
4、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丢球数远少于足球王国巴西和以防守见长的意大利
单拎出任何一句话,表面看来都没有任何问题。
田蕴章所说,陈独秀批评沈尹默的字“其俗入骨”,大体上应该是事实,因为沈自己写的《学书有法》中确实有此记载。但田说这只是批评沈年轻时,字写的其俗入骨,恐怕不是如此。因为陈独秀在三十年后,依然认为沈没啥进步。
“尹默字素来功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
这样看来,陈独秀是认定了沈的字,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是“其俗入骨”了。
但是如果仔细看完陈独秀的整句话,又当如何?
“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龙坡杂文》
注意,陈独秀说沈字俗,是和唐代大神相比,是和欧阳询、褚遂良比,他的字俗,其俗入骨。
大哥,那可是和唐代大神比好吧。
我个人不认为陈独秀认为沈尹默“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算是什么太重的批评。
从正面来说,沈尹默的字达到了宋代的水平,这也是有很多名家认同的。比如: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未作考证,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陈独秀批评沈“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和徐平羽盛赞沈“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前者说不如唐代大师,后者说堪比宋四家,其实是一句话的正反两面而已。
我们暂且不论对沈尹默的这个评价是不是过誉。但通观田蕴章的整集视频,只单方面截取对沈不利的言论(甚至曲解了陈的原意),刻意避开对沈赞扬的评价,要说他没有立场倾向,恐怕是骗不过去的。
田:“沈的书法水平超不过民国大师,当时就有很多书家不弱于他。”
客观表述:沈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
田:“陈独秀批评沈的字其俗入骨,有些过了。”
客观表述:陈独秀评沈“其俗在骨”,“字品终在唐贤以下”,徐平羽评沈“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田:“客观的说,沈有如此大的名气,跟他和陈独秀、鲁迅等大师级人物关系好,和他政治地位有很大关系,字因人贵。书法方面嘛,陈独秀对他有评价说其俗入骨。”
客观表述:陈独秀与蔡元培倡议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沈尹默为书法导师,后成为书法研究会会长。
以上田确实没有半句谎言,可这语言的艺术啊,真有意思。
这同样的语言艺术,再去看看范曾那两集,更有意思。
为什么范曾书法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却不被专业圈子认可?
其实这是普遍现象,当代专业书法家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能够靠作品养活自己的书法家屈指可数。
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品市场上,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不可不俗,不可太俗。
专业书法家往往做不到这一条,而范曾做到了。
范曾书法的主要不足,就是俗,格调低下,不古,用笔没有出处。但他又谈不上恶俗,毕竟有画家的功底在,有一些穿插、欹侧、粗细等变化,站在百米开外看上去,也还和谐。(近几年范曾书法“静脉曲张”的毛病改了不少)
加上范曾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各方炒作,各种博眼球,想不成功都难。
范曾并非特例。
比如都本基,也是在市场上极为成功的一位。
一派江湖气息,够俗,但还没有俗到散发恶臭的地步。加上有为奥运会入场式书写国名的独特经历,一众明星捧场,卖个好价钱是必然的。
又比如张海的所谓“草隶”和“破锋行草书”,离传统越来越远,越写越俗(其实他的早期作品还是不错的)。
再比如刘炳森隶书,不古,格调也不算高(但比范曾高多了)。
还比如周慧珺,江湖气息越来越重,越写越俗,习气越来越重(无逻辑的粗细大小变化,没道理的长笔画抖动,过分地取势,大量雷同的处理方法等等),一年不如一年,但价钱却是越来越高了(其实她年轻时候的作品挺好的)。
这些俗的东西,为何能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主要原因在于:书法审美存在巨大门槛,没有经过扎实的专业训练,就不可能对书法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而俗书刻意迎合大众口味,降低了审美门槛,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范曾等人对“俗”的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俗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但又不无底线地恶俗。
看看某宝上的书法定制作品,无一不是江湖人士所为,专业书法家的作品却难觅踪影,上面列举的成功人士,假冒一大堆,追逐者不计其数,都是这个原因。
范增书法咋样不论,他肯定是个成功的画家,绝对是个名人。
所以他的字就有了依附的基础了。
早期范增的字
你说造型不好吗?不可能的,毕竟画家的底子在哪里,但是,笔画里有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但他的字在两千年后,突然之间,笔画里哪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了
这乱七八糟的东西取消以后,才能说,范增的书法咋样咋样。。。。。
书法这个东西吧,缺个双盲测试,所以所谓专业圈的人可以一天到晚说普通民众审美如何如何,审美是有门槛的blabala
若一日,书法alphago出现,或者应该叫alphaca?这个气球大概就能被戳破了。
毕竟,原来围棋多少也是和艺术沾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