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曾在一本因为懒惰而未完成的小说开头这样写道:
“面对大海,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或波涛汹涌,只有少数人知道海面下有暗流涌动、沉船长眠。”
同样地 ,像举重这样的冷门项目,绝大多数人看到的无非是谁拿了金牌,谁又没拿金牌。至于参赛的运动员在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则少有人知。上次在
龙清泉挺举 170kg 究竟有多难?他是如何做到的? - kmlover 的回答里,我向大家介绍了龙清泉的夺冠有多么不易,今天我就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吕小军取得今天的成绩有多么不易。
先来看一下过往历届奥运会男子举重77公斤级冠军在下一届奥运会上的表现(由于举重级别的调整,从1999年开始才有77公斤级,故从2000年开始统计):
2000年悉尼奥运会,26岁的占旭刚惊天一举逆转夺冠,仰天长啸的雄姿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
2004年雅典奥运会,占旭刚抓举三次试举155公斤皆告失败黯然离场,从此退役,那一年他30岁: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土耳其19岁的萨吉尔少年英雄,以375公斤的总成绩斩落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仅23岁的萨吉尔抓举三次试举165公斤皆告失败,此后便逐渐从国际举坛消失:
2008年北京奥运会,23岁的韩国运动员史载赫凭借强大的挺举实力夺得冠军:
2012年伦敦奥运会,27岁的史载赫在抓举162公斤时右肘脱臼,重伤离场,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当初的巅峰状态:
2012年伦敦奥运会,年已28岁的吕小军连破抓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以领先第二名19公斤的巨大优势傲视群雄:
2016年里约奥运会,32岁的吕小军以抓举177公斤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总成绩379公斤也追平了自己四年前在伦敦的表现:
俗话说:年长者不以筋骨为能。而举重正好是一个挑战人类力量极限的项目,这便使得举重界新老势力的交替格外地迅速和残酷。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也看到了:77公斤级以往的奥运冠军无一能在夺冠后的下一届奥运会上继续良好表现,他们轻则三次试举失败无成绩离场,重则肘关节受伤连运动生涯都受到影响。而吕小军在年龄比他们都大,已为人父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步前人的后尘,反而把自己的强项抓举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成绩也仅仅比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低1公斤,以至于把比他小9岁年轻力壮的对手逼到了要举起比世界纪录高4公斤的重量才能夺冠的地步。可以说,仅凭这一点,他就有资格说自己同样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虽然金牌最后并没有挂在他的胸前,但他的表现甚至要比冠军更为耀眼。
但任何成就都不可能凭空而得,在残酷无情的竞技体育领域尤其如此。人们都看到了吕小军在32岁还能保持世界顶尖的竞技水平,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和不易,比如肩负几乎相当于自己体重四倍重量的杠铃进行训练:
比如在训练后接受按摩师的按摩以促进恢复,从他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什么享受:
再比如和心爱的女儿聚少离多,只能利用出征前短暂的时间匆匆相聚:
然而努力付出带来的并不总是成功,有时也可能是负面效应,那就是因为自己曾经如此努力而不能接受任何与预期不符的结果,甚至为此而行为失控,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来。但吕小军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人,在赛后记者采访时,他既没有因为意外丢金而情绪冲动、表现失态,也没有为失利寻找借口,而是面带笑容大度地肯定了对手的实力,向对手表示祝贺。考虑到他因为年龄和家庭问题而比其他运动员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这样的表现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或许我们应该说:吕小军不仅拥有发达的肌肉和强大的力量,他的内心也和他的力量一样强大,甚至更加强大。
最后,我想说,是否获得冠军,从来就不是评判运动员表现的唯一标尺,隐藏在运动成绩背后的个人品质往往比名次更有价值。即便吕小军最后被逆转未能卫冕成功,但在我们心里,这枚银牌要比金牌更加辉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