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跨性别根本不想手术?

回答
说句实在话,身边不少跨性别朋友,聊起“跨性别者”这个标签,常常伴随着一种天然的滤镜——就是觉得我们都盼望着手术,好像那是什么终极目标、唯一的解药一样。但你我都知道,生活远比这复杂得多,跨性别这件事更是如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手术的态度,真的挺微妙的,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必须”或者“渴望”。

我接触过的很多跨性别者,他们选择不手术的原因,实在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每一个都挺有分量的:

首先,对手术的看法和个人认同的连接程度。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可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和“需求”。对我来说,我的内在性别认同,是随着我一点点调整我的外在表达、我的名字、我的代词,以及我与人互动的方式而逐渐清晰和稳固的。我感觉到自己是“她”,这个感觉非常真实,也足够让我舒服地生活。手术,比如激素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选择,而不是必需品。如果我现在的状态已经让我足够满意,能够自信、快乐地生活,那为什么要冒着手术的风险去做一个对我来说并非必不可少的改变呢?

想象一下,你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衣服,它让你感到自信和自在,你可能不会觉得非要去做个纹身来“证明”自己喜欢这件衣服吧?对很多人来说,性别认同也是这样,它存在于内,外在的表达只是让这种内在感受得以延展和被看见。

其次,经济和时间成本。别把跨性别者都想成是什么超脱物质的圣人。手术,尤其是像性别肯定手术(Gender Affirming Surgery)这类,通常价格不菲。而且,即使有保险,也可能只覆盖一部分,或者有严格的条件。很多跨性别者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压力,他们需要努力工作,有时还要承担比一般人更多的生活开销(比如在某些地方,获取医疗资源本身就更昂贵)。

再加上术后的恢复期,这期间可能无法工作,收入会受到影响。很多人需要请假,需要家人朋友的照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量,不是说一句“为了自己”就能解决的。对很多人来说,即使渴望,也可能因为现实的经济状况而不得不暂时搁置,或者干脆就选择不走这条路。

再有,身体风险和健康考量。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这一点毋庸置疑。性别肯定手术也一样,虽然医疗技术在进步,但感染、并发症、术后疼痛、甚至是长期的身体不适,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有些人本身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者对麻醉、药物过敏,这些都会让他们在考虑手术时更加谨慎。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之前因为身体原因做过几次大手术,术后恢复的过程非常痛苦,让他对再次经历类似的事情心有余悸。即使他内心对某些改变有期待,但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他觉得目前的自己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去冒那个风险。

术后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个人期望值。手术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方式、医生技术、个人身体条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个人期望值。不是所有手术都能达到人们想象中的“完美”状态。有时候,即使手术成功了,术后可能出现疤痕、感觉异常,或者外观上的不满意,这些都会给个体带来新的困扰。

很多人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手术,看案例,和有经验的跨性别者交流。他们会发现,手术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一些非手术的方法,比如激素疗法带来的身体变化,或者通过穿搭、发型、声音训练等方式来调整外在形象,已经能够满足他们对性别表达的需求。如果这些非手术的方式已经能让他们感到足够真实和自在,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追求一个可能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手术呢?

还有一个不太容易被看见的点,但同样重要,那就是社会接受度和“被看见”的定义。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里,似乎只有经历过手术,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跨性别者,才算完成了性别转换。但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定义,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

很多跨性别者,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比如使用正确的名字和代词,被当作自己认同的性别来对待。他们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理解并支持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可能不再是“被看见”的唯一或最重要的途径。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这种被尊重和接纳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定要通过改变身体来“证明”自己。

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过度强调手术,反而是在迎合一种“他者”的凝视,一种“正常化”的压力。他们希望自己的性别认同是被内在的真实和外在的表达所定义,而不是被某个医疗程序所框定。

最后,个人对身体的看法和身体意象。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情。有些人可能对自己的某些生理特征感到不适,但有些人,即使是跨性别者,可能也能够接受或适应自己的身体,或者他们更看重的是身体的其他功能和感受,而不是将其视为性别的“象征”。

我认识一个跨性别女性,她非常喜欢潜水,而且她的身体本身也给了她很好的潜水体验。如果进行某些手术,可能会影响她这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对她来说,能自由地享受潜水带来的快乐,比进行身体上的改变要更重要。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女性气质,而不需要牺牲自己热爱的事物。

总而言之,不选择手术,对很多跨性别者来说,不是“不够跨”,不是“不够勇敢”,也不是“不够渴望”,而是一种基于个人情况、价值观、经济能力、健康考量,以及对自我认同和身体的深刻理解后,所做出的非常个人化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那个最能让自己感到真实、自在、并且被尊重的生活状态。手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且绝对不是唯一的那条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比改变生理性别更重要的是活着,是生存。

首先,这个手术很费钱,很多姐妹们说的srs五六万搞定,那仅仅只是切除的费用,之后,为了让身体外形更接近女性,还需要做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整形手术,没个几十万根本下不来,我只是一个穷教书的,钱都拿来手术了,我吃什么?

其次,如果真的手术了,我这份职业也就做不下去了,原因大家都懂的,就算学校能让你继续教书,老师学生也会对你指指点点,心理不强大根本受不了这种压力。

然后,我还是比较重视和家里人的关系的,我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另外,这个手术有一定几率失败的可能,很多手术失败的姐妹那真是生不如死。

但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我始终不觉得性别是用第二性征划分的,就算不手术又能怎么样呢?谁没事会把__天天露着给别人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句实在话,身边不少跨性别朋友,聊起“跨性别者”这个标签,常常伴随着一种天然的滤镜——就是觉得我们都盼望着手术,好像那是什么终极目标、唯一的解药一样。但你我都知道,生活远比这复杂得多,跨性别这件事更是如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手术的态度,真的挺微妙的,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必须”或者“渴望”。我接.............
  • 回答
    在泰国,跨性别者的身影随处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泰国社会多元而包容的形象。要理解为何泰国会有如此多的跨性别者,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泰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性别认同持有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不同于许多西方文化中严格的二元性别划分,泰国传统社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理解个体在性别表达.............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社会结构、历史演变、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很多男性没有感受到“性别红利”,而大部分女性明确感受到了“性别歧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分析:一、 “性别红利”与“性别歧视”的定义与理解偏差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性别红利”和“性别歧视”。 性别红.............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话题,我最近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挺喜欢玩“比烂”这套路。你说你不好,他就能找到比你更不好的地方来反驳你。这就像是两个人在争吵谁更倒霉,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讨到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自我辩护和合理化:当一个人在性别议题上感到被攻击或者不被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防御心.............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真是挺普遍的,好像很多人一升到领导的位置上,突然就变了个人似的。以前可能还挺随和,乐于助人,可是一戴上“领导”这顶帽子,有些人就好像开了另一层开关,变得严厉、冷漠,甚至有点专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完的。首先得说说“权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确实常常在文学、影视作品,或者坊间传闻中听到关于大艺术家们“性格怪癖”、“离经叛道”甚至“精神分裂”的故事。比如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卡夫卡与父亲的紧张关系,毕加索的多情与控制欲,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狂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但这背后,并不是说“性格缺陷”是成为伟大艺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并不仅仅是价格一个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并不盲目追求极致性能:一、性能过剩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够用就好”的心理: 绝大多数用户购买电子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常的各种需求,例如通讯、社交、影音娱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笔记本嘛, portability 肯定是最大的优势,但要说游戏,那不得是台式机吗?性能甩笔记本几条街,价格还可能更亲民。但为什么身边还是有那么多朋友,咬咬牙买了笔记本来打游戏?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轻便”二字能概括的。1. 移动性,真的不止是“随便带带”咱们先说说最.............
  • 回答
    不少公司在考虑员工薪酬福利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直接大幅提高月工资,他们似乎更愿意“慷慨解囊”于非货币性福利。这背后可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既有成本效益的盘算,也有对员工心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层影响。首先,我们得谈谈 成本和税收的“精打细算”。直接提高工资,对于企业来说,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春秋时期之所以许多战争带有“礼仪性质”且不轻易灭国,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打仗”,而是战争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逻辑下的特殊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得明白“礼仪性质”并非指战场上双方彬彬有礼、你敬我让。它更多地体现在战争的发动、进行方式、以及战后的处理上,都受到当时.............
  • 回答
    在我看来,总裁文之所以充斥着性强迫甚至强奸情节,原因复杂且多层面,背后折射出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创作模式以及市场需求。首先,从 权力与征服 的角度来看,总裁文的核心魅力之一便是对极度权力和财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往往难以企及的权力巅峰,在总裁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而性强迫或强奸情节,虽然在道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似乎“精简指令集”(RISC)就意味着性能“精简”,而“复杂指令集”(CISC)则代表着更强的处理能力。然而,当我们放眼高性能计算领域,特别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超级计算机时,却惊奇地发现,RISC架构的身影随处可见。这背后的逻辑,并非简单的“不如”或“优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就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妈妈做的饭,也不愿意天天山珍海味一样,背后藏着不少道道儿。电动车性能炸裂,这点确实没毛病。你看现在一脚电门下去,那推背感,说实话,很多燃油车想追也追不上。而且,它还那么安静,那么丝滑,跟科幻电影似的。理论上,这不就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极致性能”吗?但你猜怎么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游戏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关注点。为什么人们对任天堂游戏机性能的诟病声此起彼伏,但对其他平台“玩法单一老套”的抱怨却相对少见?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玩家期望、游戏类型定位、市场策略、以及玩家群体本身的构成来一一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性能诟病”。这其实是一.............
  • 回答
    电脑DIY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由度和可玩性,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硬件组合,在不同人手里跑出的成绩却能差出不少,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到底是为啥。一、硬件本身的小“个性”——体质不同,出厂设置也不同这就像选秀一样,即使是同一批培训出来的,底子和潜力.............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PlayStation 4 (PS4) 的性能之所以没有大幅超越同期 PC,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硬件设计理念、成本控制、市场定位以及游戏开发生态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原因:1. 设计理念的根本差异:PC 的开放性 vs. PS4 的封闭性 PC:追求极致和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