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先进。
(理性讨论,不吹不黑)
首先界定一下概念。讨论一个朝代军事先进与否,要看到肯定是上限而非下限,自然没必要从统治的崩溃期比烂。从战绩上看,明朝与清朝在各自统治的中前期均取得不俗战绩。这里的中前期指的是明朝萨尔浒之战前,清朝洪杨太平天国起义前。
在对内维持帝国统治方面,明军与清军对于各地民变、起义、边疆土司叛乱都保持胜绩。
对外方面,明朝与清朝相比并不占优势。具体而言,明朝在防御战如抗击倭寇、鞑靼、缅甸入侵中表现良好,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疆域逐渐缩小的事实。南方战线上征安南最终选择撤兵,明缅战争虽然多次击败缅甸入侵,但最终还是丧失了对孟养、木邦宣慰司(今缅北地区)的统治。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朝全盛图,可以看到中南半岛有大面积领土均属于明朝版图。(经提示,图片来自知友布哈林)
北方战线上,五征蒙古到后期已经演变成数十万人的武装大游行,间接导致瓦剌坐大,为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哈密卫的丢失则导致古丝绸之路的中断,明朝对新疆的影响能力降为零,甚至还不如宋徽宗时的北宋(此处应膜一下著名宦官童贯童王爷)。
如果说哈密卫丢失给吐鲁番-叶尔羌无关痛痒,那么河套地区丢失给鞑靼则成了明朝最大的痛。随着提出复套的曾铣在政治斗争中遭到冤杀,这一话题随即成为明代朝堂的禁忌,再不复议。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大征结束。最后的辉煌也意味着帝国的瓦解期即将到来。
总体上看,明朝自永乐盛世以降,在对外战争中版图逐渐缩小。这正是另一个大一统王朝-唐在安史之乱后所同样面临的困境,即在边疆非核心区设立郡县并维持武装的成本太高,儒家思维影响下的文官集团倾向于主动收缩疆域以优化中原核心区治理。在我看来,秦汉以后的汉人政权始终未能设计出一种较为科学的版图扩展策略,以至于中国的核心统治区域自汉以来几乎未发生大的改变,部分时候甚至有多缩减。
上述状况在清朝获得了巨大改观。一方面,清朝真正实现了完全的君主专制。满族的特殊身份使得清朝统治者能够更多排除汉人士大夫的干扰,做出积极拓土以及不轻言弃土的战略决策。康熙和乾隆超长的统治时间使得清帝国的扩张性政策实施了一百多年,这是其他汉人王朝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在内忧外患的统治中后期,清朝中央政府在张格尔叛乱、阿古柏割据等势力面前也未曾放弃新疆,这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土木堡之后的明朝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清朝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实施了盟旗制(内蒙古)、办事大臣制(青海、西藏)、将军制(新疆、外蒙古、东北),并从积极构建与边疆地区文化相适应的统治模型。以乾隆为例,他首先是满洲人的大汗/皇帝,其次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时也是蒙古人的博格达汗,藏人心目中的神明。这种构建无疑在文化上更能塑造边疆地区人民对于中央的认同。
因此,从战略上讲,清朝中前期的军事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克服了汉人王朝面临的开疆拓土的困境,大大延长了帝国的扩张期,使得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与从汉朝起中国的核心统治区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PS:在下并非古代军事史研究者,故而不能从军制、战术、装备、后勤等中微观层面加以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