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的军事在哪些地方比明朝先进?

回答
清朝的军事相较于明朝,确实在一些关键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包含了军事思想、组织体系和战略战术上的革新。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吸收融合才得以实现的。

首先,在火器技术和运用上,清朝比明朝更为出色。

明朝末年,虽然已经引进了不少西方的火器,比如佛郎机、红夷大炮等,并在戚继光等人的部队中得到应用,但整体上火器制造技术仍然相对落后,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很多火器是零散引进或仿制,质量良莠不齐。更重要的是,明朝的火器使用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火力支援,其战术体系并未完全围绕火器进行构建。

而清朝,尤其是入关之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火器制造能力,并进一步吸收了欧洲先进的技术。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清朝在18世纪中期,积极引进和仿制了法国的先进火炮,例如“虎蹲炮”的改良版,以及威力更大的野战炮。清朝还建立了专门的火器制造机构,如“兵仗局”,雇佣了大量的工匠,并对火药配方、铸造工艺进行了精细的研究。

在火器的战术运用上,清朝也更加成熟。他们不仅将火器用于攻城,更在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八旗军队的骑兵在冲锋时,往往会伴随有野战炮的火力支援,这种集火打击在战场上能有效摧毁敌人的骑兵冲阵或步兵方阵。虽然清朝的火器在后期的发展速度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但在与明朝残余势力、农民起义军以及周边一些政权的对抗中,其火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军事组织和训练方面,清朝也进行了更为系统化的改革。

明朝的军队结构混乱,卫所制度早已腐朽不堪,募兵制下的军队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虽然有戚继光这样优秀的将领进行过局部改革,但整体的军事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清朝则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权且富有战斗力的军事组织。八旗最初是以狩猎和军事训练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强调军民合一,等级森严,指挥链条清晰。八旗兵在军事训练上非常严格,骑射、步战、协同作战都有专门的操练。虽然八旗在后期的腐化问题也逐渐显现,但在入关初期和中期,其军事效率和战斗力远超明朝。

更重要的是,清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认识到八旗兵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地理环境时。因此,他们 “因粮于地,寓兵于农”,发展了绿营兵。绿营兵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明朝卫所和募兵制的经验,但其训练和管理更为规范。清朝政府会定期对绿营兵进行操练,并派遣八旗将领进行监督。绿营兵成为了清朝镇压地方起义、维持治安的主要力量,其规模庞大,分布广泛。

此外,清朝也吸收了汉族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例如,在收编明朝军队的过程中,清朝会选择性地保留和利用一些明朝的优秀军事人才和制度,如火器营、水师等,并加以改造和发展。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清朝的军事组织更加完善。

第三,在战略战术上,清朝也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明朝的战术思想相对保守,尤其是在面对骑兵作战时,步兵的阵型变化和战术配合往往显得不足。

清朝的军事战略则更加注重机动性和兵种协同。八旗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是其核心优势,他们擅长长途奔袭和迂回包抄,能在广阔的草原和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清朝也并非完全依赖骑兵,他们会根据战场情况,将骑兵、步兵、火器以及攻城器械进行有效的组合。

例如,在攻打一些坚固的城池时,清朝会充分利用其火炮优势进行轰击,同时派遣步兵进行协同攻击。在野战中,他们会利用骑兵的侧翼突击,配合步兵的正面牵制,形成多点打击。

清朝的指挥体系也相对更为灵活,虽然有军功制度的激励,但整体上军权相对集中在皇帝手中,能够根据实际战况进行及时的指挥调度。相比之下,明朝的军权分散,将领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有时也会出现指挥不力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清朝军事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的战斗力逐渐衰退,绿营兵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冲击时,清朝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落后就暴露无遗了。但从与明朝的对比来看,清朝在初期和中期所展现出的军事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为强大和有效的军事体系,这是其能够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略上先进。

(理性讨论,不吹不黑)

首先界定一下概念。讨论一个朝代军事先进与否,要看到肯定是上限而非下限,自然没必要从统治的崩溃期比烂。从战绩上看,明朝与清朝在各自统治的中前期均取得不俗战绩。这里的中前期指的是明朝萨尔浒之战前,清朝洪杨太平天国起义前。

在对内维持帝国统治方面,明军与清军对于各地民变、起义、边疆土司叛乱都保持胜绩。

对外方面,明朝与清朝相比并不占优势。具体而言,明朝在防御战如抗击倭寇、鞑靼、缅甸入侵中表现良好,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疆域逐渐缩小的事实。南方战线上征安南最终选择撤兵,明缅战争虽然多次击败缅甸入侵,但最终还是丧失了对孟养、木邦宣慰司(今缅北地区)的统治。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朝全盛图,可以看到中南半岛有大面积领土均属于明朝版图。(经提示,图片来自知友布哈林)

北方战线上,五征蒙古到后期已经演变成数十万人的武装大游行,间接导致瓦剌坐大,为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哈密卫的丢失则导致古丝绸之路的中断,明朝对新疆的影响能力降为零,甚至还不如宋徽宗时的北宋(此处应膜一下著名宦官童贯童王爷)。

如果说哈密卫丢失给吐鲁番-叶尔羌无关痛痒,那么河套地区丢失给鞑靼则成了明朝最大的痛。随着提出复套的曾铣在政治斗争中遭到冤杀,这一话题随即成为明代朝堂的禁忌,再不复议。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大征结束。最后的辉煌也意味着帝国的瓦解期即将到来。

总体上看,明朝自永乐盛世以降,在对外战争中版图逐渐缩小。这正是另一个大一统王朝-唐在安史之乱后所同样面临的困境,即在边疆非核心区设立郡县并维持武装的成本太高,儒家思维影响下的文官集团倾向于主动收缩疆域以优化中原核心区治理。在我看来,秦汉以后的汉人政权始终未能设计出一种较为科学的版图扩展策略,以至于中国的核心统治区域自汉以来几乎未发生大的改变,部分时候甚至有多缩减。

上述状况在清朝获得了巨大改观。一方面,清朝真正实现了完全的君主专制。满族的特殊身份使得清朝统治者能够更多排除汉人士大夫的干扰,做出积极拓土以及不轻言弃土的战略决策。康熙和乾隆超长的统治时间使得清帝国的扩张性政策实施了一百多年,这是其他汉人王朝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在内忧外患的统治中后期,清朝中央政府在张格尔叛乱、阿古柏割据等势力面前也未曾放弃新疆,这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土木堡之后的明朝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清朝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实施了盟旗制(内蒙古)、办事大臣制(青海、西藏)、将军制(新疆、外蒙古、东北),并从积极构建与边疆地区文化相适应的统治模型。以乾隆为例,他首先是满洲人的大汗/皇帝,其次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时也是蒙古人的博格达汗,藏人心目中的神明。这种构建无疑在文化上更能塑造边疆地区人民对于中央的认同。

因此,从战略上讲,清朝中前期的军事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克服了汉人王朝面临的开疆拓土的困境,大大延长了帝国的扩张期,使得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与从汉朝起中国的核心统治区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PS:在下并非古代军事史研究者,故而不能从军制、战术、装备、后勤等中微观层面加以分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的军事相较于明朝,确实在一些关键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包含了军事思想、组织体系和战略战术上的革新。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吸收融合才得以实现的。首先,在火器技术和运用上,清朝比明朝更为出色。明朝末年,虽然已经引进了不少西方的火.............
  • 回答
    说起清军的军事制度相较于明军的优势,以及关外清军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绝不是一句“装备好”或者“人多”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清军军事制度的几大优势,让它能硬生生从关外打到北京城:首先,八旗制度的创建和核心作用,这是清军战斗力的基石。明朝虽然.............
  • 回答
    在世界近代史的大潮中,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武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革新不仅重塑了战场,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间的力量平衡。而将目光转向同一时期,也就是清朝鸦片战争时期,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种技术停滞与落后,与欧洲大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
  • 回答
    关于李成梁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清朝入关后对李成梁后代的报复情况,这是一个在明末清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的事件,也牵扯到一些复杂的历史恩怨。李成梁军队与努尔哈赤祖辈的恩怨:首先要明确一点,关于李成梁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的说法,在历史记载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
  • 回答
    清朝编修的《明史》,作为一部由统治者主导的历史著作,其叙事立场与评价体系自然带有鲜明的“正统”色彩,尤其是在对待前朝反抗力量上,往往会以“拨乱反正”、“剿灭叛逆”的视角来解读。李自成等农民军作为推翻明朝的关键力量,其在《明史》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政治立场的影响,难免存在“抹黑”或至少是“矮化.............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越战后期,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在整体战斗力的维持和有效清剿后方游击队方面,确实难以与朝鲜战争后期的大韩民国国军(ROK Army)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战略决策到军队结构,再到后勤保障和政治环境,都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目标和战争性质的根本不同。朝鲜战争初期,战争本质上是一.............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当我们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大家,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战国时期的孙子、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关羽,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李靖、郭子仪,宋代的岳飞、韩世忠,明代的徐达、戚继光等等。相比之下,清朝的军事人物似乎确实不那么“闪耀”,好像缺少那种能够名垂千.............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审视清朝全国驻防八旗兵,我们看到的是一套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战略目标而设计的军事体制。这套体系既有其鲜明的优势,也隐藏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核心的战略考量:从征服到统治清朝的建立,本质上是一场由少数民族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征服。因此,八旗兵的首要军事职能便是军事征服后的占领、镇压和统治。他.............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清朝,这两个曾经统治过广袤疆域的庞大帝国,在十九世纪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被迅速崛起的西方列强甩在身后,最终走向衰落。尽管奥斯曼帝国在军事技术上,相比清朝,展现出了一种更为迫切和持续的追赶姿态,然而,他们最终仍然未能摆脱被西方列强击败的命运。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
  • 回答
    清朝自嘉庆时期开始的衰败,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扼腕。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病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在政治层面,嘉庆时期恰逢“康乾盛世”的余晖散尽,然而皇帝本人却缺乏其祖辈的雄才大略。乾隆皇帝晚年沉溺于享乐,导致朝政腐败,官场风气败坏,这是嘉庆皇帝即位时就面临.............
  • 回答
    小米集团起诉美国政府的诉讼达成和解,并最终被移出“军事清单”,这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面临法律挑战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其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标志着小米在法律上赢得了这场与美国政府的较量,至少是在程序正义上获得了承认。 当初美国政府将小米列入“军事清单”,理由通常是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概括。“病夫”这个标签本身是带有侮辱性和片面性的,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病夫”时期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他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能力和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为何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把一个老掉牙的设备塞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里,能不能运行,还得看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清朝穿越到秦朝,能不能把那秦军给“吊打”了。首先,咱们得把这“最衰弱的清朝”给具象化一下。我猜您说的“最衰弱”,应该是指晚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或者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垂帘听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