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文物保护是一个道理,如果失传了那肯定是损失,但也没必要大范围普及啊
就像保护大熊猫,能让大熊猫在栖息地好好过日子就行,没必要让大熊猫满地乱爬才算保护吧?
汉字简化的问题不是繁体字变为简体字
而是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
损失这一块,目前真的不知怎么说,但是中国文字本来就是象形文字,有些东西去掉了,就不容易看到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就像爱,现在的爱的少了心,看着总觉得不如原来的愛好看。不过就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觉得简体更好一点,为啥,笔划少了,罚抄可以少写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在东汉许慎眼里,秦始皇统一书写为秦隶,就是“古文由此绝矣”。
古文都绝了2000多年,你个写楷书的讨论繁体字有毛用?还不赶紧去学正统的古文——金文、篆书?
繁体字被遗弃、遗忘、消灭是损失,日常不用繁体字算什么损失?
它又不是在中国文化里消失了,你要想用繁体字,输入法切成繁体字不就行了?
日常书写要用的话,自己拿本字典,找几个字帖自学呗。
简体字除去古来有之的,新创造的简体字就不算中国文化的财富?
对简体字来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钱玄同 《简体字谱》
李家瑞 《宋元以来俗字谱》
李乐毅 《简化字源》
互相参照着看,你要说哪本书百分之百准,那是不可能的,各有各的限制。
对繁体字念念不忘的朋友,现在估计也没几个是在读书的。
日常用手机、电脑的,某狗输入法右键,繁简切换一下就行。
有书写兴趣的,可以到某宝找 繁简对照字帖,10几块钱一本。
最好再买一本《康熙字典》。
中国原本并不太强调使用正体字——我是说国家规定的正式文字——这导致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篆书的一些字,写法很相似,变化也很多(书法化以后变化更多),导致很多传抄错误。比如说屈原的离骚。有人考证说其实正字应该是罹忧。离这个倒还好说,主要是骚这个字,古代版本其实写的是蚤,而这个蚤是因为当时有个形近字(差不多相当于把上边的叉改成又),写起来很像。而这个形近字读忧。所以实际写法应该是罹忧。离倒也不算错,但是骚肯定是错了。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使用简化字。就连较为保守的秦国,也是用的小篆。并且最终推广的还是隶书。
隶变就是古文字的一次大简化。
或者这样说,战国文字演化的历史,就是推广简化字。
正体字就是简化字。
而且我觉得隶书文字相比满清愚民统治时代通过康熙字典强行推广的繁化字,显得更加简洁。
汉代甚至还发展出了草书,更是极度简化。只不过影响了识别度,没有成为正体字。
从历史上来看,简化字是汉字本身的传统,繁化字则有过愚民历史。
特别是很多支持繁体字的人,所依据的正体字版本都是康熙字典。
简化字工作产生的规范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该得到全民族的支持。
1958年的时候一群国学功底深厚的老先生们讨论过这个话题。这是其中一位老先生的发言。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手机的语言设置改为繁体字,又把输入法,也变成了繁体字。而且把APP的设置,也变成了繁体。
也就五六天左右,看得我眼睛疼。
然后迅速改过来了。
再回头看简体字,心里那叫一个舒坦,感觉从眼睛看这个简体字,大脑在接受这个眼睛的影像,这整个过程,比看繁体字要快速的多。
其实有这种想法,最主要是受了台湾那边的影响。
对了,还包括香港。
以前大陆的经济是不如香港台湾的,由于香港台湾经济繁盛,也促进了他们文化的繁盛。
他们是有话语权的,不管他们说的再错,总会让人思考一下。
台湾那边称为繁体字,为正体字,那我们的简体字呢?
算了,不说了,总之是十分难听!
文字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而不是故意为难人。那么如何方便交流?笔画什么的结构什么的,不要那么复杂。
损失难免,但更是一种进化。
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秦始皇已经把文字做了大幅的简化。
但这还不够,所以还有了后面的行书楷书和草书。
再往后是简化字。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文字进化的过程,即使有损失,又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应该感谢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还是极其顽强的,要不然按照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就要把汉字改成英文字母了。
所以追问简化字是不是损失,不如承认存在即合理,然后认真研究让自己文明先进和发展的力量。
韩国能不能取消成功,那就得看他的能耐了。
如果文明差距过大,它不但不会取消,还会全面恢复过来。
看过一个笑话,说是让大陆和台湾的小朋友同时把一句话写十遍,用这种方式来考验小朋友的耐心和注意力。结果大陆小朋友很快就写完了,台湾小朋友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这句话是,忧郁的台湾乌龟。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小时候老师有罚我们抄公式或者抄概念一百遍的惩罚方式。如果让我用繁体字抄一百遍,估计我就疯了
任何事物,都是简比繁好。
我看简得还不够。
很多人都说韩国没了汉字怎么怎么损失了。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再大的损失,也不会回到汉字。明白吧
韩国汉字使用大幅减少的损失,其他答案有讲了。有两个不容易注意到的方面,一方面是用固有词替代汉字词太多,使得造词能力下降。比如保安司令部、机务司令部这些名字,比起军事安保支援司令部就简单且准确。另一方面是音译外来词的大规模入侵,这点韩国甚至比日本更甚。朝鲜在这方面就聪明很多,虽然不再直接书写汉字,但也并没有大量将汉字词、特别是日据时期引入的日文汉字词替换掉,同时仍然在造新汉字词、包括引入部分来自现代汉语的汉字词。
当然,韩国实际上就没有在官方层面正式废除过汉字。哪怕是公文谚文专用/固有词替代/基础教育去汉字教育化的始作俑者高木正雄,最后也是“生从死不从”。
去汉字化的一个副作用是汉字没有规范了。从高木时代到全小将时代,不规范的汉字使用,包括外国规范汉字的使用、各种民间略字的使用甚至出现在很多正式场合。
我就知道这种问题又有人会来刷“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的陈年段子,比如下面那位已注销的答主(´・_・`)
凭几个对子就能证明繁体字好了吗?按这个逻辑,简体字好多了,汉字简化完全算不上损失(´-ω-`)
毕竟汉字简化后:
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车不行田,坚不称臣,无鹿亦能丽,无巫亦能灵,无水亦能灭,无火亦能劳,无曲亦能礼,无手亦能击。办事左右不辛苦,垦荒何必靠豺狼。
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醜無鬼,只不過臺無吉,灣無言。車不行田,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無巫亦能靈,無水亦能滅,無火亦能勞,無曲亦能禮,無手亦能擊。辦事左右不辛苦,墾荒何必靠豺狼。
从夏后文命、殷商两周的时代一路走来,汉语从来就不是一门死的语言,它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的正是这片土地上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宏大历程。
而汉字本身的演变过程,恰恰是这部汉语史最为经典的注解:正如从六国文字到独用秦篆,体现的是始皇帝“扫六合而统宇内,车同轨而书同文”的豪情壮志一样;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化体现的则是共产党人“调五万名教员、用十一年时间、让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初心使命。
如果对历朝历代汉字自身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视而不见,单把汉字在某一时间点的形态拎出来、奉为经典,就有一种“长袍马褂是祖宗成法,万万变不得”的贻笑大方了。
另外有答主提到“认识繁体字能够为阅读古代文献提供便利”(´-ω-`)
我个人认为:绝不能简单地认为认识繁体字就能看懂古代文献了。不排除有“憂鬱臺灣烏龜”这种极端例子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不懂古书并不是因为字形本身的繁简差异。而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汉语中有一部分文法、词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项羽本纪》里,刘邦有句名言叫: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这句话除了一个“则”字,繁简体写出来是完全一样的。但即使每个字都认识,没有古汉语功底,大家依旧看不懂。
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这些差异,要掌握阅读古书的能力,就必须要系统的学习古代汉语。但大家既然都花时间学习古代汉语了,再花时间学学繁体字其实也并不会太难。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文字只是工具,使用文字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便利生活、促进生产。而汉字的简化更好地切合了现代社会较快的生活生产节奏,切实降低了人民的识字门槛。因此我们今天再去谈恢复繁体字,其实是弊大于利的。毕竟,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掌握“回字的四种写法”又有多大意义呢?
中华文化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过的、和正在创造中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繁体字和文言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扫除语言障碍、去接触这些文化遗产。毕竟如果连书都读不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无从谈起了。
这也正是教员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过的:“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里有生命力的东西....古人语言中许多有生气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要坚定不移的反对任何形式的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正文到这里就结束啦!谢谢大家能够看完~
最后这段话做了个文言繁体版的,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也作为这篇回答的结束语吧(*/ω\*)....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包涵~
先人遗泽,垂裕于今。斯精神之贵珍,为吾族所肇创,推之来日,亦将有以育化也。繁体文言,功用有自,可助吾曹芟荡语辞之厄阻,饱饫传统之丰姿也。若句读无识,汲取菁华,糟粕刳剔,终成空花泡影矣。
圣人倡言曰:“古典语辞,文字之生机勃勃。吾等当广深挹取,尚待(矻矻)勉力焉。”
于兹奋进之途,须古为今用,秉承不辍。若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之类,实不足取,吾当深忌之。
(全文终)
————————————————————
更!新!啦!(>_<)
看了大家的评论,做个补充吧...说一下为什么汉字简化和扫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ω\*)
诚然就像大家提到的,汉字简化有为字母化探路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搞简化最现实、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人民的识字门槛。
大家家里如果有经历过扫盲的老人就知道,即使是简化字,对他们来说依旧很难。我家长辈到04年左右写电话簿都还写的磕磕绊绊、提笔忘字。可以想象,如果是繁体字,她更掌握不了,而这在那一代人里是普遍现象。
扫盲运动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让人民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是为了让当时占总人口80%的文盲、半文盲,在接受简单培训后,能看懂最简单的公告和说明书、能进行最基础的记录和算术加减。
是为了让鲁迅笔下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大多数人变为新社会的建设者。而对于新社会的建设者而言,能够进行简单的读写计算是最最基本的素质(´-ω-`)
而就像 @addaa 在评论区提到的,对于普通农工来说,“农药”、“厂矿”无疑比“農藥”、“廠礦”要好写好认得多~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确实越简单越好。毕竟和当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比起来,留给扫盲的时间确实很有限。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可能也只能感叹一声历史的局限性了( ̄^ ̄)ゞ但反过来说,这也算是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主要矛盾吧(*/ω\*)
最后的最后⁄(⁄ ⁄ ⁄ω⁄ ⁄ ⁄)⁄
emmm....
开黑吗!我瑶瑶打野贼厉害(*/ω\*)
按照这个理论,全民学甲骨文才是正道,繁体字都不对。
当甲骨文只能刻在骨甲板上的时候,文字是祭司群体的特权。
当金文、篆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时候,文字是掌权者的特权。
当文字能写在竹简上的时候,读书人开始出现,智慧可以传承,但还是少数人的权利。
一个刚刚识字的七八岁孩子,就要去记住大量笔画繁多的文字。
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靠地里薄田养家,家里没钱供他读书,那些笔画繁多的文字就是他一生的天堑,永远跨不过去的大山。
笔画繁多的文字劝退了多少家庭穷苦的孩子?同样一个字表达是字背后的意义,不在乎笔画多少,有些人书读多了就开始有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忘记了数千来复杂的文字把多少挡在门外,睁眼瞎一辈子。
民国文盲率高达90%,这些还只是大城市的统计,为把大量乡村纳入进来。
那些理想家们,为了想让中国文盲都识字,想出来用拉丁文代替汉字。
文盲脱贫才是首要任务,让不识字的孩子快速认识字,同样一个字少写几画,整体算下来,提高的就是生产力。
1949年的文盲率是多少,现在是多少。文字要让每个人识得,都会写,才是真正的价值。
难道一个字从繁体变成简体,文化就会消失吗?恐怕这些人自己都没搞清楚文字的意义。
繁体字就跟方言一样
应该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不是一种必须的沟通方式
所以现在这样就挺好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电脑用多了,键盘敲敲简繁无所谓的。建议重温下中学语文,用繁体字钢笔抄写几篇课文,保管治好。
至于说到文脉传承。
简体:巩
繁體:鞏
毛公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