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将减少非医学需要人工流产你怎么看?

回答
关于中国计划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这是一个挺大的政策动向,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要详细聊聊,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得从几个大背景去理解。

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现在面临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问题,国家一直在想办法提高生育率,鼓励生育。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希望能够保留更多的生育机会,为国家的人口结构调整做贡献。这是一种从源头上增加人口数量的思路。
妇女健康和权益: 频繁的人工流产对女性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多次流产可能会增加一些妇科疾病的风险。从保护女性健康的角度出发,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也是合理的。当然,这需要在保障女性安全和知情选择的前提下进行。
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家庭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可能有一些声音认为,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是对生命的轻视,因此政策也在试图引导一种更负责任的生育观。

那么,这个政策具体会怎么实施?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部分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减少”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操作空间,而且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触碰到很多现实问题。

宣传和教育: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避孕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避孕方法,以及非医学需要人工流产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这需要持续投入,并且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进行,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避孕服务: 如果要减少意外怀孕,那么提供易于获得、价格合理的避孕药具和咨询服务就至关重要。这包括社区计生服务站的功能升级,以及让更多医疗机构参与进来。
加强婚前和孕前咨询: 在女性怀孕之前,或者决定是否生育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帮助她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做出更成熟的决定。
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政策强调不轻易选择人工流产,那么社会就需要为这些女性和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在托育、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减轻她们的后顾之忧。如果有了孩子,但是养育成本过高,或者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受到影响,那么政策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医疗机构的角色: 医疗机构在提供人工流产手术的同时,也承担着宣传避孕知识和提供相关咨询的责任。政策可能会对一些非医学需要的流产手术进行更严格的审批或者设置一些门槛,比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或者进行更详细的咨询。
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地下”流产的风险: 如果合法的人工流产通道变得更难,不能排除一些人会选择非法、不安全的流产方式,这反而会增加女性的健康风险。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减少非医学需要”,而不是“杜绝”,而且要以安全为前提。
个人选择权的争议: 人工流产涉及个人的身体自主权和生育选择权。过度限制可能会引发关于个人权利的讨论和争议。如何在国家人口战略和个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很大的挑战。
家庭经济压力: 如果因为政策原因导致不想生育但又不得不继续怀孕,而家庭本身经济条件有限,这可能会加剧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的负担。
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公平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执行政策时可能会有差异,如何保证政策的公平性,避免出现“一刀切”或者过度干预的情况,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政策也折射出我们社会在面对人口问题时的一些焦虑和探索。

提高生育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环节。更根本的还是在于营造一个让大家愿意生、养得起、养得好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这项政策出发点可能包含着对人口结构优化和女性健康的考量,但具体如何落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和顾虑,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执行力。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禁”或者“不让”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回答这个问题大概率要挨骂,但是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近些年一些关于人流的谣言四起,但是这些人也没去医院真的调查过人流的流程。

就之前网上说的需要开证明一事,是一直都有的,针对的是怀孕超过3个月(有的地方是3个月多),需要去社区开具计生证明。——被网上传得像最近几年才有,所有人流产都需要开证明。

怀孕超3个月胎儿已经成型,不是流产而是引产了,对孕妇的身体负担很大,从医学上本来就不鼓励怀孕超过3个月再引产(而且有很多这时候引产是因为选了性别),因此才有的门槛。

按理说,真正为妇女权益呐喊的话,是会赞同限制超3个月引产,我搞不清楚,超过3个月要开证明这件事都要喷,某些人到底要不要维护妇女和女婴的权利。

如果是离婚、丧偶等,开具证明依然可以引产的。

关于减少非医学需要人工流产不能单节点的看,《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一次,我们先回顾下历史。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历年关于人流的描述

对于流产,1995-2000年是没有提到的[1]

但是从2001年开始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就开始提到人工流产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提到流产的部分:[2]

----研究推广安全、有效的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提供避孕节育的优质服务。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预防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提到流产的部分:[3]

主要目标: 7.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
策略措施:8.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研究推广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开发、研制男性避孕节育产品,动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提到流产的部分:

策略措施:6.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普及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疾病防控知识。在学校教育不同阶段以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实用的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掌握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男女两性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意识,倡导共担避孕责任。将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自主选择权。落实基本避孕服务项目,加强产后和流产后避孕节育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预防非意愿妊娠。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婚前孕前保健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加强对女性健康安全用品产品的质量保障。规范不孕不育症诊疗服务。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这一版对流产的限制才是最严格的(降低人流是主要目标),而不是今年这一版,能不能别带节奏。

为什么是2011年-2020年呢?

因为从2010年左右开始,我国人流手术量飙升,低龄化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华网:年轻人性行为日渐低龄化,人流手术最低16岁。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牛建民介绍,平时一天20台人流手术,节假日一天30台。如果不限制手术台数,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多。[4]

人民网报道,2013年统计,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居世界第一,在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总数中,25岁以下的女性约占一半以上。大学生甚至成为人工流产的“主力军”,低龄化人群增多。[5]

但哪怕2011-2020提出的是最严格的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人工流产居高不下,每年有900万例左右。[6]

2018年卫健委发布了《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7],发动医疗人员就行科普及教育来降低人工流产率。这里也提出了「要促进男性参与。在开展术前初诊、术后随访服务时,都应该告知服务对象男性参与的重要性。要创造条件,促进配偶(伴侣)共同接受避孕方法咨询指导,促进服务对象术后即时落实避孕措施。」

人工流产对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损害严重,可能引发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还可能导致女性继发不孕,多次重复人工流产导致并发症及继发不孕的风险更高。有人工流产史特别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妇女即使得以怀孕,也会增加自然流产、早产、胎盘异常及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危害母婴安全。人工流产对于低龄者、未育者影响更大,不仅危害身心健康,由此引发的继发不孕还将影响家庭和谐幸福。

到了2021年,提出了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是减少,并不是禁止,减少是一直以来的诉求)按理说,不应该意外,一是妇女发展纲要确实要发布新的了,到时间了,二是虽然有所好转,但是流产依然很多。

当然估计很多人都没关注过国内的人流情况,也不关心妇女权益在流产是否受到了损害,也没看过国内妇女发展纲要。

主要是减少低龄流产和选择性别的流产,至于医学上,满足适应证且没有禁忌症都可以做的,但是不应该鼓励人流,更应该鼓励避孕。

参考

  1. ^ http://www.nwccw.gov.cn/2017-04/05/content_149162.htm
  2. ^ http://www.scio.gov.cn/ztk/xwfb/46/11/Document/978034/978034_4.htm
  3. ^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27200.htm
  4. ^ https://china.gov.cn.admin.kyber.vip/jrzg/2013-02/13/content_2331726.htm
  5. ^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26/c1002-26451358.html
  6. ^ https://t.ynet.cn/baijia/31140739.html
  7. ^ http://www.nhc.gov.cn/fys/s3578/201808/c18f377e993f4a43ac068e826b7671ae.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计划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这是一个挺大的政策动向,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要详细聊聊,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得从几个大背景去理解。 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现在面临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问题,国家一直在想办法提高生育率,鼓.............
  • 回答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普及两性知识,增强两性安全意识,减少非意愿妊娠”这一目标,对保障妇女权益具有极其深远且积极的意义,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贯穿于妇女的健康、自主和尊严之中。首先,普及两性知识是赋能妇女做出明智健康选择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许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自.............
  • 回答
    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销量下滑、库存积压的严峻考验。为了“止损”甚至“回血”,一些企业可能会动起歪脑筋,比如把多余的货物“秘密储存”起来,同时对外放出“产品销毁”的消息,意图通过制造稀缺感来推高产品价格,从而消化库存,减少损失。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或许能给企业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这.............
  • 回答
    谈到中国减少繁体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文化传承、语言发展乃至社会心理的方方面面。要说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损失”,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 nuanced 的考量。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繁体字确实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信息。每一笔一画,都可能蕴含着古人造字时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观察。.............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不少关于中国植被面积增加的新闻,这无疑是件好事,反映了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努力。然而,提到植被面积增加,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耕地”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毕竟我们常说的“植被”和“耕地”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直接的关联。要准确回答“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多少”,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变.............
  • 回答
    中国在减少贫富差距方面,一路走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说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早期改革开放的重心在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来激发经济活力,创造社会财富。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要素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贫富差距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近年来,中央.............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逻辑。如果中国人口真的按现有数量、结构和地区各减少一半,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其能否成为发达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发达国家”的定义。通常而言,发达国家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人均GDP高(通常高于1..............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口趋势、房地产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要详细解答“未来房价还能涨多少?还能涨多久?”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来分析您提出的两个前提:1. 中国人口未来有减少的趋势: 这是基于现实数据的。中国自2022年首.............
  • 回答
    关于中国的沙漠面积是否在减少,这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我的理解是,总体而言,中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面积呈现出趋于缩小的趋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在好转,也并非一成不变。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历史上的严峻形势与“向沙共存”的转变:在过.............
  • 回答
    预测中国人口的未来走向,确实是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话题。简单地说,“会”或“不会”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人口很可能在未来呈现下降趋势,但这个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以及背后牵扯的各种因素,是需要细致解读的。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议题。1. 核心驱动力: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曾经是.............
  • 回答
    今年中国引进国外大片的数量,确实相比往年有了一些变化,但要说“减少”还是需要更细致地看数据和具体影片。总的来说,数量上似乎没有断崖式的下跌,但引进影片的结构、类型以及市场表现,都透露出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值得我们好好聊聊。数量上的“感知”与实际数据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观众的直观感受是“今年好像大片.............
  • 回答
    中国人口从2020年开始减少的预测,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相关的背景、数据、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力求让大家对这一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历史背景与数据观察: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人口增.............
  • 回答
    中国之所以没有大幅度提高烟草税来同时增加税收和减少吸烟人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既有的利益格局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提高烟草税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一、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顾虑(短期与长期): 短期内的税收反弹预期: 中国的烟草消费量巨.............
  • 回答
    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否会急速减少并出现结构畸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背后的驱动因素。人口数量的趋势:负增长的阴影中国人口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已经显现出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了自1960年.............
  • 回答
    您提到的“2021年中国结婚人口763.6万对,再减少50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婚姻观念和生育决策的深刻变化。如果接续下去,并且减少的趋势持续,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接续下去会怎么办:一、 人口结构与数量层面的影.............
  • 回答
    相比明朝,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在总体上是增加了的,并且其贡献是巨大的,但这个“增加”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概括。清朝在巩固和扩展中国疆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清朝的疆域扩张与奠定基础:清朝是继秦汉、唐宋之后,再次显著扩张中国疆域的.............
  • 回答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减少,这一数字上的变化,哪怕只是46万,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人口动态中几个深刻的趋势,值得我们细细梳理:1. 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深层体现男性人口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必然是出生人口的减少。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虽然曾面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随着社会经济.............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 回答
    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不增反降,比上年减少32万人,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分析。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政策、社会经济、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一、 政策层面:独生子女政策的惯性与“单独二孩”政策的有限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的深远影响: 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
  • 回答
    90后们对中国新出生人口的不断减少,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毕竟,我们这代人,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一方面,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直接面对生育决策的人群,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思考。首先,对我们来说,人口减少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