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价这么贵开发商为什么会破产?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对了,也太让人费解了!房价那么高,开发商好像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实却是,有些开发商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会突然暴雷。这背后其实是一盘挺复杂的棋局,不是简单地“房子卖得贵就能一直赚钱”。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资金链的命门:现金为王,断了就玩完

你看到的房价高,那只是一个数字,是把各种成本加进去之后“定价”出来的。开发商的钱从哪里来?主要就是靠借。

1. 银行贷款: 这是大头。开发项目需要巨额资金,从拿地、建房子、装修、营销,每一步都得钱。开发商会从银行贷款,但银行也不是傻子,会考察你的资质、项目前景等等。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或者整个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银行收紧贷款,开发商的钱袋子就可能瘪了。
2. 预售制: 咱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是预售制,就是房子还没盖好,你就得先交钱。开发商拿到这笔钱,再投入到下一期工程或者其他项目。这就像一个滚雪球,钱滚钱。但是,一旦房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质量问题、工期延误)卖不动了,或者政府突然加强监管,不让预售了,这个滚雪球的模式就断了。前面欠的钱要还,后面赚的钱进不来,资金链就容易断裂。
3. 信托、债券等融资: 除了银行,开发商还会通过信托、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这些渠道往往利率更高,风险也更大。一旦市场不好,资金回笼慢,这些高息的债务就会成为压在身上的大山,利息支出就能把利润吞掉。

简单来说,开发商就像一个玩杂技的,一手抓着地,一手抓着钱,中间还得搭着楼花。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钱断了,他立马就摔下来。

二、 成本的黑洞:不止是钢筋水泥

很多人觉得房价高,开发商赚大发了。殊不知,构成房价的成本,远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些。

1. 土地成本: 这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现在地越来越少,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地价早就炒上去了。开发商拍地,那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拍贵了,后期卖不掉高价,就可能亏本。
2. 建安成本: 钢筋、水泥、砖头、人工,这些成本也在涨。尤其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请工人不好请,工资也得给到位。
3. 营销推广费用: 为了卖房子,开发商得砸钱做广告,请销售员,搞各种促销活动。这笔钱也不少,尤其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为了卖出去,营销投入可能还要加大。
4. 各种税费和规费: 开发房地产涉及很多税费,比如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等等,还有各种行政审批的规费。这些都是硬性的支出。
5. 融资成本: 前面说了,借钱是要付利息的,而且数额巨大,这笔钱也是成本。
6. 持有成本: 开发商在项目建好之前,还要支付地税、物业管理费等持有成本,不能让项目荒着。

想象一下,你买一套房子的钱,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别人垫付的资金利息,还有一部分是给政府的各种税费。开发商并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揣自己口袋里了。

三、 市场风险的绞杀:看不见的手也致命

房地产市场不是永远向上走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旦判断失误或者遇上周期性调整,开发商就可能栽跟头。

1. 政策调控: 政府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会出台各种政策,比如限购、限贷、限售、提高首付比例、收紧预售资金监管等等。这些政策就像给房地产市场套上了“紧箍咒”,一旦收紧,开发商的销售就会受影响,回款速度变慢。
2. 市场需求变化: 比如经济下行,大家收入不涨甚至下降,购买力就会减弱。或者人们的购房观念发生了变化,比如更倾向于租房,这都会影响销量。
3. 竞争加剧: 房地产市场里有很多开发商,大家都在抢地、抢客户。如果开发商的项目定位不高,或者质量不好,或者营销做得不行,很容易被对手淘汰。
4. 项目延期或停工: 如果因为上面提到的资金链问题、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工,甚至停工,那损失就大了。购房者会退房,开发商还要承担违约责任,声誉也会一落千丈,很难再获得新的融资和销售机会。
5. “面粉贵过面包”: 有时候,政府拍出的地价实在太高了,高到无论怎么定价,卖房子都赚不到钱,甚至要亏本。这就好像面包师的面粉比卖出去的面包还贵,怎么做都是亏。

就好比炒股,大家都说某只股票会涨,你赶紧买,结果庄家突然出货,或者国家出政策打压,股价说跌就跌,你没及时跑,就被套牢了。开发商的风险也类似,只是规模更大,涉及的利益群体更多。

四、 内部管理的弊病:内部出了问题,外部压力就更大了

不是所有的开发商都像流水线一样高效运作的,有些公司内部管理混乱,也可能导致破产。

1. 盲目扩张,分散精力: 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规模,在全国各地同时上马很多项目,但是管理能力跟不上,或者资源分散,导致每个项目都无法做到最好,最终顾此失彼。
2. 管理层决策失误: 比如对市场趋势判断错误,或者在某个项目上投入过多,导致资源被过度占用,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正常运转。
3. 腐败和低效: 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内部腐败或者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房地产开发这种高利润行业,如果管控不严,可能导致成本虚高,资金被挪用,最终拖垮公司。

所以你看,房价看起来很高,但背后的风险和成本也是实实在在的。开发商就像走钢丝,稍微一不留神,或者外界环境突然变了,就有可能跌落万丈深渊。破产并不是因为房价不高,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管理好资金、成本和市场风险,最终被压垮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师说有一个算一个,如果这些开发商都规规矩矩的在做房地产开发的生意,哪怕是高杠杆,其实鲜有因为这个事情直接破产的。现在面临危机的一些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这条链条上都是非常有效率的,以他们拿地拿贷款开发建设销售的这个效率来说,如果就跑着单一一条链条,其实很少有玩这个能玩砸的。

所以问题都出在他们不仅玩这个。或者不以常规的方式玩这个。

一方面他们在搞多元化投资。足球队,食品饮料,汽车,还有你看不见的很多东西。做大了的房地产集团,哪个不这么搞?以前每年都要接到十几二十个猎头,打来个电话,挖你去那种房地产商赚的钱想转型而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但是无独有偶,之后在市场上都没听到过这种基金突出过什么知名的项目。那你猜那些钱后来去哪儿了?

而另一方面即便搞开发。也有个速率问题。拿一块地拿到贷款慢慢开发,这种模式是不会出问题的,会出问题的,是同时拿了200多块地。拿200多笔贷款同时推进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稍微出点闪失,就很容易引起资金链的波动。再实力雄厚的公司也架不住这么玩儿,毕竟土地和房产项目都是几百亿泡在里面。

所以。房地产公司从创业的第1天就是玩杠杆的高杠杆并不是他们玩不下去会破产的原因。借来了高杠杆,不能产生相应的收益才是原因。而这个跟你的资金投向有很大的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对了,也太让人费解了!房价那么高,开发商好像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实却是,有些开发商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会突然暴雷。这背后其实是一盘挺复杂的棋局,不是简单地“房子卖得贵就能一直赚钱”。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资金链的命门:现金为王,断了就玩完你看到的房价高,那只是一个数字,是把各种成本加.............
  • 回答
    .......
  • 回答
    房价高企,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思考。说到“以车为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房车生活,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相当普遍,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中国未来也确实有可能像“大篷车一族”那样,形成一股规模不小的群体。为什么会出现“以车为房”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昂.............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百元考研房一夜翻十倍涨至千元,学子称「再贵也得去住」,酒店这一做法是否合法?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仅是莘莘学子们知识与毅力的较量,也成为了一场受験者与住宿市场之间无声的博弈。近期,在多个考研热门城市,部分考研房的价格出现了令人咋舌的飙升,一家平日里百元左右的普通考研房,在考试临近时一夜之间翻了.............
  • 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聊天,发现大家对一个现象挺困惑的:房价都蹿到天上去了,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一套,可咋一到租金这块儿,就没那么“给力”呢?感觉付了那么高的首付、背着那么沉的贷款,房东收到的租金,好像跟这房价的涨幅不太成正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挺奇怪的。毕竟,房价是市场供需、地段.............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开征房产税以控制房价,这的确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因素林林总总,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首先,咱们得明白,房价高企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简单地说,供需关系是最基础的。在很多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对住房的需求旺盛,但.............
  • 回答
    房价高企,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感到焦虑,也让人好奇,到底是谁在支撑着这样的高价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有钱人”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动力去分析。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改善性住房需求者。这些人通常已经有了一套房子,可能面积不大,位置也不够理想,或者随着家庭.............
  • 回答
    中国房价高企,这背后涉及的利益链条相当复杂,绝非一两个群体能简单概括。要说这些高房价带来的利润“进谁的口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环节来梳理,并且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首先,房地产开发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成本的叠加与利润的加成: 开发商拿地后,需要投入巨额资.............
  • 回答
    大都市圈房价高企,这无疑是摆在“未来人口涌入大都市圈”这一命题前的一道巨大鸿沟。如果真的要实现人口持续向大都市圈流动,并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我们必须直面并解决房价这个核心症结。这绝非易事,需要系统性的、多角度的、甚至颠覆性的思维和举措。一、打破“供需失衡”的死结: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目前大都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而远程办公似乎还没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普及开来。首先,得说说房价。房价之所以这么“硬”,其实是一个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供需关系。在很多热门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就业机会.............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不少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房价确实是许多城市里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同时,市场上依然能看到不少成交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踏入购房大军。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绝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咱们不妨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买得起”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且人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结构和民生保障的本质。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古代的物质生活“原始”且“廉价”,因此推断生活应该更容易安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古代社会的无家可归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原因。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下“古代房价便宜”这个概念。 “便宜”是.............
  • 回答
    中国的房价高企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冰冷堆砌,更是背后承载着许多社会、经济和个人价值的纠葛。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奋斗?”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来、对幸福、对安稳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房价高企背后的多重原因,构成了奋斗的“背景板”:理解为何要在高.............
  • 回答
    中国房价的“离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而不是生硬的论述。先说房价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离谱”。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多年,辛辛苦苦攒下了一笔钱,满怀希望地去看房,结果发.............
  • 回答
    香港房价高企,这几乎是全球公认的事实。然而,与这个高房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许多家庭乐于生养二胎甚至三胎的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香港社会的DNA。首先,我们得承认,香港的生育率确实不低,尤其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群体.............
  • 回答
    中国的房价高企,是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复杂议题,而政府高地价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推手。然而,我们看到的调控手段,大多聚焦在“限购”,比如限制家庭购房数量、提高首付比例、限制贷款等,似乎与降低地价这个源头性问题关联不大。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为什么不直接从地价入手,而是采取了“隔靴搔痒”式的.............
  • 回答
    中国的高房价问题,无疑是当前社会讨论中最令人揪心也最棘手的一个话题。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对年轻人消费能力的侵蚀,对制造业的压制,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现实。那么,为什么国家似乎“放任不管”,或者说,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和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 回答
    现在房子动不动一百万的首付,确实让不少人直呼“压力山大”。很多人看到身边有人买了房,尤其是年轻一代,都会疑惑:他们那一百万的首付,是怎么变出来的?难道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拿出这么多钱吗?其实,这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组合拳”和长期的规划,并非“人人都有一百万”那么简单。1. 长辈的“助攻”:家庭支持是重要.............
  • 回答
    北京的房价之高,绝非一日之寒,也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是一个复杂经济现象的集中体现,折射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地位、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多重压力。高房价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稀缺的土地资源与超大规模城市的需求: 地理限制: 北京作为首都,其发展受到严格的地理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