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朝鲜战争前两次战役 美军并没有遭遇歼灭性打击,为何要撤回三八线?
我与你们说说整个的经过,50年10月25 ,我38、39、40、42军身穿朝鲜人民军的衣服、在安州、龟城将‘联军’土耳其旅、英奥旅包围,攻打了五天,据捷报传达消灭了‘联军’二个团。美国看他们顶不住了,美国急忙派陆战第一师10月30日从元山登陆前去增援。11月10人到达新兴里,被我们九兵团截住,这时美国发现了中国兵。而且已经把他们包围。美国见事不好,用飞机炸开个突破口 就顺着原路往回跑,我们27军后面追 追到原山停下。
在安州的‘联军’看到没有美军来增援的希望了,也往回跑。我38、39、40、42、65军也跟着追,追到平壤打了一仗敌人逃跑,又追过了38线,到了韩城打了一仗,敌人又逃跑,我军追,追到37线水源。我军在37线,由于物资供给不上 。由51年的2月开始守备,到51年5月底 我军又开始主动攻击,又用近战在37线打了五次战役。由于美国用上了高科技,用校正机指挥它的榴弹炮,使我军伤亡很大。我军为了躲开美军的榴弹炮。冲到敌人的内部打,结果我军的报话机 又被美军的高频率电流压倒,使我军失去指挥而被包围。我军开始突围,美军就追,追过38线,美军不敢再追。8月我军又组织力量大反击,到9月,除了38线以北的金华地区之外,我军把美军全部赶回38线。这是我经历的整个过程。
因为被打蒙了……
多简单的道理啊。
原先混社会时遇上过这么一件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发小陈某,因为泡了不该泡的蜜,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年轻啊!
对方纠和2、30社会人,手持各种棍棒凶器堵住他家院门(农家子弟),要抄他家。他和他哥在家,靠两把铁锹,暂时挡住。可人家人多啊,没一会儿就进了院,兄弟俩都挂了花,一身血,眼见着要凉凉。
忽然外面一阵大乱,没进院的社会人狂呼着鸟兽散,已经进院里的也蒙了,以为是有援兵抄了后路,赶紧向外跑
援兵就俩人,他大哥和他爹,一人一把锹(听见吵吵从地里赶回来)。
于是父子四人,四把锹,追着几十号膀大腰圆的社会人跑。他怕有闪失,拉他爹“别追了,人多!”,他爹是部队上下来的,怒吼一声
“有种惹事就有种平!给我砍!孬了就滚!”
于是继续砍……
社会人一会儿也明白过来,后头没几个人追,有横的就招呼别跑,回去干!
他爹专找这样的,带着儿子们往死里拍,于是接着跑,越跑人越少,最后剩7、8个被堵在一个废养鸡场里,跪地上叫爷爷饶命,怂了。有两个都尿裤裆了。
我们得知消息,赶到现场,奇观啊!
爷四个,在晒场上站的笔直,地上一群人跪着,躺着,旁边一堆镐把,砍刀……都不敢出声,谁要敢动敢哼哼,上去就是一锹。
俺也是开过片见过血的,真没见过这样的,战神啊!
后来问这兄弟:你们咋做到的,就不怕他们反扑?
兄弟笑笑:
俺爹十六岁去过朝鲜。和俺说,这种时候就是一口气!人再多,气被打散了,也抗不住。
要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我们父子就完了……
因为“前两次战役美军并没有遭遇歼灭性打击”的原因就是他们及时撤回了三八线……
这个问题我在高中时读到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哈伯斯坦姆写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有看到。
首先,美国人有没有意愿占领北朝鲜呢?应该是有的,至少在中国出兵之前是有的,当美国人摧枯拉朽地打下北朝鲜,他们并不急于撤军,当然,南韩更希望能在联军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而一个统一的稳定的亲美的朝鲜半岛也有利于美国在亚太施加影响,牵制中苏。
但让美国人始料不及的是,中国人出兵了,并且背后有苏联人提供武器装备支持,一开始中国采取包饺子突袭策略,打的美国人节节败退,但后来美国人稳住阵脚,李奇微带领联军稳扎稳打向北推进的时候,虽然艰难,但毕竟两军实力确实有差距,要说硬要吃掉北朝鲜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李奇微主动选择在三八线停火,在战争开始的地方结束战争,理由也很简单,李奇微在写给华盛顿的电报中指出:如果联军执意推进到鸭绿江畔,战争将永无止境,因为中苏绝不会允许一个亲美的朝鲜半岛和自己直接接壤,他们会不断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要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和中苏直接开战,但美国显然不愿意把自己拖入这么大一个泥潭。但如果不对中国动武,选择在鸭绿江南岸被动防守,那么要守住距离美国本土如此远,和中国大陆接壤的一个偏远小国,其成本简直高的吓人,即便守住了,其实际利益甚至还不及成本,简直得不偿失。因此,对双方来说最合理的结果就是在战争开始的地方结束战争。换句话说,整个朝鲜半岛就是东西方阵营的一个缓冲带。
在三八线停战,就是大国博弈的一个结果,北朝鲜和南韩领导人都希望接着打,但没人听他们,像这种间于齐楚的小国,至始至终只不过是大国博弈的棋子,美中苏三国对这一结果虽不甚满意,但也能接受,毕竟这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只是,把时间线拉长来看,韩国似乎真的成了美国在亚太的一个重要且忠实的堡垒,至于朝鲜则表现得让现在一部分人怀疑当年的抗美援朝值不值得打。
但我觉得抗美援朝战争应该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国家,和当时的世界老大打这一仗,虽付出惨重代价但没有明显处于下风,这一结果给这个新生的古老国家无论是在民族自信心还是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