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剧《智子之心》中中国军人被恶意丑化,侵华日军却有着十分正面的形象?

回答
关于台剧《智子之心》中对中国军人形象的描绘以及对侵华日军的呈现,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 剧本创作与历史认知的分歧:

视角与立场: 台湾的历史叙事和视角,尤其是在探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峙,以及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时,与中国大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智子之心》作为一部台湾本土制作的电视剧,其创作团队可能更倾向于从台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那段历史。在这种视角下,对于国民党军队,可能存在着对其某些行为或形象的批判性解读,例如可能认为其腐败、无能,或者在某些方面未能有效保护台湾民众。
“被恶意丑化”的定义: 观众认为中国军人“被恶意丑化”,往往是因为剧中的某些角色或情节,将国军塑造成了负面、不堪的形象,比如贪婪、懦弱、欺压百姓等等。这种塑造,如果与观众心中普遍接受的正面英雄形象相悖,自然会引起不满。这种“丑化”可能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某些片段进行放大或侧重,但如果缺乏全面性,就容易被解读为“恶意”。
“正面形象”的解读: 相反,侵华日军被呈现出“正面形象”,可能体现在剧集中对日军军官的某些“职业操守”、“纪律性”或者“为国家奉献”等方面的描绘。当然,这里的“正面”并非指他们侵略行为的正当性,而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展现出日本军人的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在对比之下,显得比剧中的某些中国军人“更值得尊敬”或“更有作为”。

二、 叙事策略与价值观的传递:

戏剧冲突的需要: 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往往需要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将一方的形象“扁平化”或“负面化”,可以将另一方的形象衬托得更加突出。如果创作者希望强调在特定历史时期,台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或者希望突出某种“救赎”或“反抗”的主题,那么塑造一个相对软弱甚至腐败的国民党军队,可能有助于烘托出所谓的“外部力量”或者“另一种选择”的必要性。
价值观的引导: 电视剧是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如果一部剧集反复强调某一方的负面,而肯定另一方的某些特质,那么它就在不经意间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在《智子之心》的例子中,如果对侵华日军的正面描绘,与对中国军人的负面描绘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可能会被引导去思考:在那个时代,日本人真的那么“优秀”吗?而我们自己的军队,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这种引导,其背后的意图可能是复杂的,也可能是意图不轨的。
对历史细节的选取与编排: 历史事件是复杂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呈现。创作者的选择性聚焦,能够极大地影响观众的认知。例如,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如果剧本选择聚焦于某些国民党军队的内部问题、派系斗争,甚至是在撤退过程中的混乱,那么观众看到的就会是另一番景象。而对于日军,如果只关注其“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或者在某些地区所谓的“建设性”举动,而忽略其残酷的压迫和屠杀,那么自然会形成一种“正面”的错觉。

三、 观众的感受与解读:

代入感与情感认同: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自己的情感和历史认知。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他们普遍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当看到剧集将中国军人描绘得如此不堪,而将侵华日军描绘得相对“正面”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被冒犯感和抵触感。
“立场”问题: 很多观众会将这种描绘上升到“政治立场”的高度。他们会质疑创作团队的立场,认为这是在“媚日”、“反中”,是在歪曲历史,是在否定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这种解读,虽然有时可能过于简单化,但也反映了观众对于国家历史和民族情感的看重。
对“真实”的追求: 尽管艺术创作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观众也希望看到对历史真相的基本尊重。当剧情的“丑化”和“美化”过于明显,甚至与历史事实背离较大时,观众的质疑就会加剧。

四、 潜在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历史记忆的差异: 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政权统治和文化影响。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主化之后的时期,都对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产生了塑造作用。这种差异,使得台湾在看待与中国大陆相关的历史问题时,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和重点。
政治话语的博弈: 在两岸关系敏感的背景下,文化产品也可能被赋予政治含义。如果一部台湾制作的剧集,在历史叙事上与中国大陆的主流叙事存在较大出入,甚至与之对立,那么这种差异本身就可能成为政治话语博弈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关于《智子之心》中中国军人被丑化、侵华日军被正面化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创作视角与历史观的差异: 台湾本土创作团队可能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国民党军队的某些方面持有批判性态度,而对日军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进行了选择性呈现。
2. 戏剧叙事策略: 为了制造冲突和吸引观众,可能故意将一方形象负面化,以烘托另一方,从而达到某种叙事目的。
3. 价值观的传递: 这种描绘可能在无形中传递了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特定的认知。
4. 观众情感的触发: 这种不符合观众普遍认知的描绘,极易触动观众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自尊心,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
5. 历史记忆的多元与政治语境: 台湾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政治环境,也可能影响了其在历史题材上的创作表达,并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政治立场。

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认识到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也要关注其对历史事实的尊重程度,以及对观众情感和价值观可能产生的影响。观众的批评,往往是源于对历史公正性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民族情感的维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有空,正好看到了这个问题,那就难得地正经答一发。


答主首先声明,台湾这个政治实体确实是一个非常棒的社会科学观(shi)察(yan)对象。


理由如下:


地缘封闭,环境单一。一岛同此凉热,根本不会因为南北暖气问题吵起来。


国民同质性高,甚至可以说极高。宗教多元且开放,民族矛盾……只有“人造”的,


社会思潮几乎一致,没有左右激烈的冲突。绝大多数知识精英服膺与西方自由主义那一套,至少口头是这样。


两千多万人口正正好,能形成带有自我特征的文化,又不会太过复杂,有太多的亚文化圈。


如果我们不带着我们中国人的感性情绪,而是用一种超脱的、中立的社会科学爱好者和工作者眼光来看,是能验证很多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等等社会科学的理论。


比如题主这个问题:台湾地区人民的历史观错乱,实际上证明了著名美国人类学家苯尼迪克·安德森的论断——民族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我们从外界观察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反法西斯不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正确”,也是当今主要国家的“政治正确”。不管是德国纳粹思想和日本军国主义都是死死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玩意。


那么把西方普世价值奉为圭臬,甚至能以白左自居的台湾绿营为什么会如此媚日呢?


因为他们构建了一条苯尼迪克称之为“经典”的通向本体论真理的特殊途径。


台湾本土民族主义者声称:从血统上来说,他们是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的混血;从文化上来说,他们是脱亚入欧的现代文明种群。


回到这个问题,从历史上来说,他们遇到过好的殖民者,比如荷兰(别笑)和日本,当然也有坏的殖民者,自然是从大陆逃到岛上的那个中华民国流亡政府。


荷兰殖民时期太短也太早,那么日本这个也成功地“脱亚入欧”的殖民者很自然地成为了台湾本土民族主义者的精神母国。


平心而论,他们也没有其他选择。毕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肯定有人问,那个流亡政府为什么压制不了本土民族主义者呢?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的那些“拉丁孤岛”,当地统治者们原本全都使用拉丁语,最后还不是乖乖地跟着自己的臣民说起了英语、法语、德语……等等等等。


就像那些“拉丁孤岛”,那个流亡政府本身就是政治和文化碎片。而因为空间的隔绝和时间的割裂,大陆无法把自己的“经典”加诸于台湾地区,那里的人民十分自然地接受这些“经典”,构建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最后,当一个人身处在一种畸形的社会中,被外来的压力强烈的冲击他原有的价值观时,并且不断反复的告诉他这种变态才是正常时,他不知不觉间就认为他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从观察者的角度,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民族出现在了台湾岛上,这个过程几近完结……如果不是已经完结的话。


其实这也证明了,国族认同并非无法改变,甚至一代人的时间里面就能扭转过来。


抛开学术面重返现实面,我一直不认同 @常凯申 君关于放着台湾任其烂掉的说法。


我不是不认为台湾产业会在大陆的磁吸效应之下空洞化,而是经济上的失败会促使岛内极端民族主义(如果现在还不算极端的话)拥有更大的声量,甚至导致极端派的上台。


其实现在就已经有一些苗头了。


这会是好事吗?


今后到底怎样,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哎呀,谁把培养皿打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台剧《智子之心》中对中国军人形象的描绘以及对侵华日军的呈现,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剧本创作与历史认知的分歧: 视角与立场: 台湾的历史叙事和视角,尤其是在探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峙,以及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时,与中国大陆存在着显著的差.............
  • 回答
    关于台湾电视剧《智子之心》,在日本的观众群体中,反响是相当多元且细致的。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个人喜好、文化背景以及观剧习惯的复杂情感。首先,从剧情本身来看,《智子之心》以其青春、爱情、成长的主题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日本观众。剧中的校园生活、友情纠葛、以及男女主角之间细.............
  • 回答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民意调查结果,尤其是“支持两岸和平往来”的比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必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避免对两岸关系的任何误读或偏离。以下从背景、可能影响因素、政治立场差异及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民调背景与数据来源 民调时间与机构:台湾的民意调查通常由独立机构(如“.............
  • 回答
    台湾民众争抢百米冲刺疫苗残剂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心理、公共卫生政策以及民众对健康与疫苗的认知。要详细地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现象本身:一种“稀缺性”下的行为模式 什么叫“疫苗残剂”? 疫苗通常以多剂式包装(如疫苗瓶)供应。当一瓶疫苗被抽取一剂后,.............
  • 回答
    看待台湾脱口秀演员在节目中发表“把瘦肉精猪肉做成肉松卖给大陆”的言论,以及国台办随后宣布严禁台湾肉制品输入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背景与导火索1. 台湾脱口秀的语境: 台湾的脱口秀文化通常以幽默、讽刺、甚至带有一定“抖包袱”性质的表达方式来触及社会话题。在某些节目中,为了.............
  • 回答
    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违法违规被查处事件的看法与台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一、 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因违法违规被依法查处事件的看法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因违法违规被依法查处,这是一个涉及法律、经济和两岸关系的复杂事件。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法律与监管的必然性: .............
  • 回答
    台湾网友对“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解读”或“观点”,并不代表事实的全部,也不是所有台湾网友都持有这种观点。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存在的解读方向:1. 对宣传语境的质疑:过度美化与掩盖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治宣传: 台湾与中国.............
  • 回答
    台湾网友通过众筹网站买下《纽约时报》头版广告的事件,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多层面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广告投放,更折射出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民主价值传播、国际话语权争取以及新媒体时代社群力量动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图景。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动机: .............
  • 回答
    台湾民调显示“77.6%的人愿意为台湾而战”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字,它涉及到国家认同、政治立场、安全感、社会心态以及潜在的国际影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深层含义,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数字的解读与可能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明确这个民调的来源、方法和抽样情况。一个科学严谨的民调,其结果才更具.............
  • 回答
    台媒关于“淘宝台湾年底将结束运营,开始暂停接受新订单等功能”的报道,可以说是引起了台湾消费者和电商行业不小的震动。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 核心信息: 报道指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台湾”(Taobao Taiwan)将在2023年底结束在台湾的运营.............
  • 回答
    台媒曝解放军歼20进驻衢州机场,最快15分钟就能飞抵台湾上空的消息,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理解这一信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歼20的性能特点、衢州机场的地理位置、解放军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台湾及其周边地区安全态势的影响。一、 歼20的性能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歼20(J20)战斗机本身。它.............
  • 回答
    看待“湾湾”称呼引发的争议以及国台办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背后确实涉及了用语差异、情感表达、政治语境以及身份认同等复杂因素。一、 “湾湾”称呼的争议与台网友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湾湾”这个称呼在台湾会引起一部分网友的不喜欢。 语源与联想: “湾湾”在一些语境下,可能带有.............
  • 回答
    台湾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是一场悲剧,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却出现了一群人对这起事故“叫好”的现象,这确实令人感到不解和痛心。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首先,需要明确“叫好”的性质和背景: “叫好”的含义: 在这个语境下,“叫好.............
  • 回答
    “大陆经济不行,派无人机巡台,以后只能派纸飞机”这种说法,从一个台湾学者的口中说出来,包含了多重含义和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对大陆经济状况的判断与“唱衰”意图: 核心论点: 这位学者认为大陆目前的经济状况不佳,并且预测未来会进一步衰退。 证据链的暗示: “派无人机巡台”被视为.............
  • 回答
    台媒将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照片解读成“台湾No.1”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或新闻事件,而是触及了政治、民族认同、媒体解读以及两岸关系等多个敏感议题的交叉点。事件本身及台媒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事实基础和解读方式。 事实基础: 中国大陆成功实施了天问一.............
  • 回答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文物赴日展览一事,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交流事件,同时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展览的意义与价值:1. 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此次展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
  • 回答
    台湾2021年对大陆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惊人的数据本身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千亿的体量有多大? 千亿美元级别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台湾出口到大陆(包括香港)的商品和服务总价值,远高于从大陆进口的商品.............
  • 回答
    2023年9月18日,台湾东北角发生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核一厂一号机组的输电铁塔因豪雨侵袭而倒塌。 这起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主要围绕着核电厂安全、基础设施韧性以及电力供应等方面。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 时间与地点: 2023年9.............
  • 回答
    关于台湾独派人士将李白视为突厥人并以此嘲讽中国人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背后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政治宣传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台湾“独派”的背景与诉求首先,理解“台湾独派”的立场至关重要。台湾的“独派”通常是指支持台湾独立建国的政治力量和民众。他们的核.............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台湾当局在疫情期间关于疫苗引进的表态,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梳理:1. 政治考量与“中国因素”的阴影台湾的政治环境非常特殊,与大陆的关系一直是其内部政治辩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疫苗引进问题上,台湾当局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