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碧桂园能一路高歌猛进?

回答
要深入理解碧桂园为何能一路高歌猛进,我们需要拨开那些表面的光鲜,审视它在战略、运营、市场把握和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独到之处。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一、深耕下沉市场,抢占蓝海先机

碧桂园最核心的成功密码之一,便是它对“下沉市场”的精准洞察和深度耕耘。在多数房企还在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抢地盘”时,碧桂园就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庞大的三四线城市及县镇市场的巨大潜力。

战略的超前性: 早在2000年代初,当许多人还在将目光聚焦于大城市时,碧桂园就已经开始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拿地开发。这并非简单的“捡漏”,而是基于对国家城镇化战略、人口流动趋势的深刻理解。他们预见到,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以及二三线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那些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房价更亲民的县镇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对产品定位的精准拿捏: 在这些市场,碧桂园并没有盲目追求高端豪宅,而是提供了符合当地居民消费能力和审美需求的产品。通常是中小户型为主,强调社区的绿化、配套(如学校、商业)和服务。他们的产品逻辑是“给居住者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并且这种“美好”是贴近大众的,例如干净整洁的园林、便利的生活配套,这与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不谋而合。
成本控制能力: 在下沉市场拿地成本相对较低,这为碧桂园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定价优势。同时,他们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开发模式,进一步压缩了建造成本,使得其产品在性价比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二、极致的成本控制与标准化运营

“成本控制”是碧桂园的另一张王牌。这种控制并非牺牲产品质量,而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来实现。

强大的采购能力: 碧桂园的体量带来了巨大的议价能力。通过集中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能够获得更优惠的原材料价格。
标准化的产品模块: 碧桂园的开发模式高度标准化。从户型设计、建筑材料到施工工艺,都有一套成熟的“BGP模式”(碧桂园模式)。这种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试错成本,也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肯德基的汉堡,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吃到,口味和品质都基本一致,碧桂园在住宅开发上也试图达到类似的工业化生产水平。
精益管理: 在项目管理上,碧桂园强调精益求精,从拿地、设计、施工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力求高效。他们内部有一套严格的执行体系和考核机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成本完成。

三、高效的执行力与强大的销售能力

“想得到,也要做得到”,碧桂园的执行力堪称行业楷模。

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 碧桂园的销售体系非常强大,能够快速捕捉市场信息,并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他们能迅速推出产品,实现高去化率;当市场降温时,也能灵活应对,确保销售回款。
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了极高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其“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了品质、舒适的代名词。这种品牌效应能够吸引大量购房者,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
创新的营销模式: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碧桂园还善于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例如合作办学、引入配套商业,通过“全配套”的服务吸引购房者,让他们不仅仅是买一套房子,更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四、对土地市场的敏锐嗅觉与战略布局

碧桂园对土地市场的判断同样独到而精准。

前瞻性的拿地策略: 他们并不局限于区域,而是放眼全国,提前布局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土地储备。
灵活的合作模式: 在获得土地方面,碧桂园也展现了灵活性。除了自行拿地,他们也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旧城改造、城市新区开发等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优质地块。

五、企业文化与人才队伍

碧桂园的成功也离不开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

“狼性”文化与执行力: 碧桂园的企业文化中,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拼搏精神。这种“狼性”文化促使员工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重用人才与激励机制: 碧桂园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同时,他们也愿意给年轻有为的员工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

总结来看,碧桂园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猛进,是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极致的成本控制、高效的运营执行、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对城镇化红利的深刻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没有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持续深耕核心优势,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当然,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成功的方式和挑战也会有所变化。但碧桂园过往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战略、执行与市场洞察的生动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意思,今天翻出去看到了一个段子:那个远远飘在马来西亚的项目,到底是什么给了杨氏家族这么大的信心在那里这么大搞特搞的?

本来就没求什么回响的东西,我又不图什么关注,引流之类的东西。
另,文中多有错漏,看官自品

原答案:

1、这个问题是碧桂园的营销写的。

2、碧桂园内部有甲级、乙级、丙级网络水军制度。所以大部分的答案和点赞我确定是他们自己灌的水。

3、碧桂园经常用投资300亿美元,投资1000亿美元等数字夸大马来西亚的项目,基本半年夸张一次。所以所谓3000亿业绩其实水分多少,只有他们自己高层知道。反正他项目那么多,说多夸张都没人能查。

4、桂圆的标准化,人海战术,平安保险等多渠道分销的确比一般地产项目更具侵略性。但是藏在这些背后的就是——骗。

5、一面是“造老百姓买的起的房子”,一面是“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一面是飞速施工抢开盘高周转,我觉得很魔幻。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碧桂园的房子=用更短工期建造的具有五星级品质的比市面上对手更便宜的房子”。怎么感觉这话和“外贸尾单流出”很像。

6、我估计这答案会被他们的水军反对到负数, 就不现脸了。

桂圆的策划行政弟兄们加油反对啊!不要因为我这个小小的答案,破坏了你们营销造势的大计!加油,我看好你们哟~!


————————————————————

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抖个机灵,就自以为是的心境。
我说几件事:我相信题主不是桂圆的营销人员,因为我没证据,只是觉得题目痕迹有些重,文字谄媚桂圆的造句方式很像桂圆“X级网络评论员”的味道。所以第一点是我凭空想象的。我无意中爆了一些桂圆的料,是真实的,因为我曾是其中一员。我的回答反对票来得很快,数量有些多,是真实的。第五点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快来赞成我”的味道,让我感觉有些对不起投我赞成票的朋友。多谢阅读。

以上


——————————————————————
我抖机灵抖过头了,我承认自己没文化,反对票不会消除赞成票,这个我没整明白。各位见谅!不想匿名发一段话,勾出这么多地产行业的精英们。
没深入了解过桂圆的朋友,会觉得他很神奇,这么一个项目养那么多人,地块那么偏,业绩那么好。被洗脑的,会觉得他无上牛X,各种模式XXX。
其实,自从万科千亿之后,迟早会有几个地产公司会进入千亿,桂圆又习惯用销量突破XXX亿来做宣传,桂圆如果被我黑了,只能说自己树大招风。看看那个森XX城市的广告吧,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圣母玛利亚无量天尊偶弥陀佛~


以上

user avatar

泻药

我说句真的,这个行当里,如果你发现他的项目不靠谱,而公司发展却是一路高歌猛进。

那么不是说明这是一个骗子公司,而是说明这个公司的员工一定很猛。

因为房子这个东西,在市场不断规范之后,想玩空手套白狼太难了。拼楼盘,发展空间很有限。说真的甲方现在除了几家一线公司以外,基本都是在稳住阵脚而不是继续快速在各个地域发展。

user avatar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先生曾公开说过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公民,永远不要做违法的事,这是底线


杨国强先生说的太好了。但他可能没有说透,在碧桂园公司内部,杨先生解释了另外一层含义:“只要不违法,碧桂园就可以做利益最大化的事。”





今年以来,碧桂园发生了多起工程坍塌、安全事故、业主大规模维权事件,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仅仅网上曝光的就有全国六省、13个地区……猫叔一时难以全面总结,但其中,有三起人员伤亡案件:


4月7日,广西崇左碧桂园项目二期一工地发生坍塌,1死1伤;

6月24日,上海碧桂园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模架坍塌,一位51岁的工人身亡,9人受伤;

再就是安徽六安,围墙和活动板房坍塌,6人死亡,10人受伤。现场目击证人称,事件发生时,幸存施工人员正在从废墟中奋力爬出来……


在杨先生的心里,是不是也认为,死人同样不违法,碧桂园,又有什么错呢?


当然,猫叔仅仅是一个疑问。毕竟,提问题也不违法嘛。






02


杨国强先生曾经说过,高周转是碧桂园第一竞争力,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确实,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的环节众多、部门众多,即使想要高速施工尽快出售,那么就需要所有的相关单位部门配合,确实难学。


我们看看碧桂园是怎么做的。


建筑公司:


一次,他在某高校做讲座,学生提问,碧桂园高周转的时候,是如何保证质量的。杨先生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工程是国企的建筑公司承包的,碧桂园负责设计。”可见,对于质量问题,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是第一个背黑锅的。谁让施工单位拿开发商的钱呢。更何况,碧桂园多个项目用的是自家施工单位广州腾越建筑公司。




监理公司:


至于工程的质量监督方,碧桂园也早在2014年换成自家的监理公司国晟监理。怕员工不清楚,监理公司名字甚至出现在某次集团宣贯资料试题中。




质检部门:


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哪怕碧桂园只用1天就把房子盖成了,只要质检部门评判合格,即使质量有问题,也是质检标准或者操作的问题。





业主投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也就是说,只有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比如承重墙、地基出限坍塌、裂缝等问题,购房者才有权利要求解除合同。可是在这些都在看不到的地方,业主是没办法进行检验、跟踪的。那些碧桂园地基坍塌、凹陷项目的意向购房者,反而是因祸得福,可以直接退定金、解约。而买了碧桂园入住的人,对于墙壁裂缝、地板发霉这些“表面”小缺点,只能要求赔偿,没权利解约。


宣传部门:


如果真的出了事情,有人维权,碧桂园也不用怕。知乎有一个问题是,碧桂园为什么能高歌猛进?在一个6000千赞的回答中,答主分享自己的维权路程。他先后求助多家媒体,最终都被拒绝,因为碧桂园是广告商。





YM事件发生之后,我简单写了一个评论。建议大家不要被情绪影响,而是要有常识。2010年山西YM事件、2013年乙肝YM死亡事件、2016年山东YM事件,还有今年的长生YM事件……YM安全问题几乎2-3年就出一个大雷。你再生气也没用,而是要敢于质疑,用常识找出问题所在。


同理,碧桂园今年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坍塌事件,也绝对不只房屋质量有问题。因为,从施工到质量监督,到房屋验收,再到媒体曝光,只要一个环节发挥作用,悲剧就不会重现


杨先生说,“只要不违法,碧桂园就可以做利益最大化的事。”


我们是不是要问一句:在国家对房地产开发有各项的明文规定以及操作流程的前提下,碧桂园是如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突破一道道关口,到达无人之境的呢


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后续会有更多类似碧桂园的企业出现。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


03


六安事件,无异于给全国各地碧桂园的维权事件,添了一把旺火。事件发生后,碧桂园有史第一次做了全面整顿:决定对所有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可悲的是,六安事件,本身已经是再再再次了。广西崇左项目坍塌,碧桂园没有发声,上海坍塌,碧桂园没有发声,如今事件终于扩大到全国,民情激愤了,碧桂园终于“反省”了。


因势逼迫下的道歉,不过是狐狸的眼泪。


就在六安事件发生的前几天,碧桂园的官方微博,不仅不对前几件案例做反省和自查,还在宣传#碧桂园再入世界500强#。官方微信更是用D媒做背书,拉权威媒体下水。



文中提到,“碧桂园的亮眼成绩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国际金融报》《上海证券报》《南方日报》《大公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经营网》、中国证券网、第一财经、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与美通社等来自国内外500家权威媒体报道和点赞。


我看了下,截图全部是各大新媒体网站,而且新华社客户端经济参考网发的文章,被说成了新华社报道。




负面消息不断,碧桂园的这波强势洗白,是不是更加反向证明了心虚和用力过猛?


前两天,在房企微信群里,一位碧桂园的员工,是这样评判碧桂园安全事故的:哪个行业没死过人,车祸一年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在一篇讨论“为什么房企要学习碧桂园”的文章,碧桂园员工面对非议是这么说的:


别人对碧桂园的非议,是透露他们无法复制碧桂园核心竞争力的羡慕嫉妒恨。





因为无法赶超所以季度所以造谣中伤。





看不起碧桂园,可能是因为看不懂。





不知道,在杨国强先生的教导下,碧桂园有多少员工,也认可了“只要不违法,那就做到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在这种逻辑之下,

碧桂园先后多次获得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等荣誉称号,


对了,碧桂园又要有多个工程成功入选第八届“广厦奖”了。

恭喜碧桂园。


欢迎关注猫叔聊地产公众号,那里会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楼市解读,以及独家楼市调研资料。

延伸阅读:

不到三年,那些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猫叔有点宅:我赌上全部的信仰告诉你,这次放水,房价不会大涨!

2018年房市刚需族该何去何从?

如何看待 2017 年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疯涨的现象?

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

user avatar

1.没买过碧桂园的房子

2.没跟碧桂园打过交道

3.我所在的河南N线小城市确实是被碧桂园最先把地价带起来的。

4.然后又有其他大玩家入场,整个地价开始爬升,房价爬升

个人感觉,就是大庄家玩套路,吃掉当地开发商的市场,带动节奏,买地盖房变现走人,然后留下一地鸡毛,受苦的就是当地的百姓。纯资本的套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2017年碧桂园拿的那个地就是我所在的本地开发商打算开发的,原本已经跟那块地旁边的学校沟通好,开发后可以给学校团购价,基本上房价能有4500,拿地成本估计在300万,因为这块地在东区南部,基本上与城市发展方向有些背,虽然在新东区,但也接近东南外环了,城市重心已经向北,往省会去了,所以都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儿,却出现了意外,自以为在本地很有实力的土著,被碧桂园瞬间碾压,传出760万的高价,随后爆出这块地房价8000以上,要知道,仅在几年前,旁边的地块才100多万,本地普通工资水平在2500左右,房价在这一年平均涨了3000,要知道07年到17年十年间房价才涨了近3000,16年的时候还最高的7000其他基本4000,碧桂园一搞,看看本地房价,最高10000,平均7000,居民收入涨幅的速度我不清楚,反正老子的工资是没涨这么快。历史证明,大干快赶的事情搞不得,偏离了一定规律,规律一定会教你一些道理,就是可怜了买单的普通的我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