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0 年 1 月 8 号南宁试行医院安检?是否存在全国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回答
2020年1月8日,南宁市部分医院开始试行安检措施,这一举措无疑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探讨其必要性和推广性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深入剖析一下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考量以及这项措施可能带来的影响。

南宁试行医院安检的背景与初衷

要理解南宁医院安检的试行,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都至关重要,而医院作为人员密集且关系到生命健康的特殊场所,其安全更是牵动人心。

在2020年初,全球范围内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已经开始升温,虽然当时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爆发,但人们对于传染病的警惕性已经有所提高。此外,医院作为救死扶伤之地,有时也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一些患者家属因为治疗效果不佳、医患沟通不畅等原因,可能会情绪激动,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医护人员和就诊秩序造成影响。因此,从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保障医患安全、防范潜在风险的角度来看,医院实行一定的安检措施,似乎有其合理的出发点。

当时南宁试行安检的报道中,通常会提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潜在的暴力伤害或不法侵害是保障其权益的重要方面。
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进入医院,有助于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应对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在传染病高发时期,对进入人员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也有助于阻断部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尽管这不是安检的主要目的,但也是一个附带的考量。
提升整体安全感: 一定程度的安全检查可以给就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一种安全保障的心理暗示。

安检措施的具体内容与社会反响

南宁试行医院安检的具体内容,根据当时的报道,通常包括:

人工检查: 安检人员会重点检查进入医院人员的随身物品,特别是包袋。
安检门的使用: 部分医院可能会在入口处设置安检门,对进入人员进行金属探测。
禁止携带物品的明确规定: 会公布医院禁止携带的物品清单,例如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等。

这项措施一经实施,在社会上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支持的声音: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为了保障医院安全,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医护人员是一种保护,也是对正常就医秩序的一种维护。他们认为,一点小小的麻烦换来安全是值得的。
反对的声音与担忧: 另一部分人则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医院应该是治病救人的温暖场所,而非安检严苛的“关卡”。
增加就医负担: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病人以及携带小孩的家长来说,排队安检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就医难度和时间成本。
效率问题: 如果安检流程不顺畅,可能会造成医院入口拥堵,影响患者的及时就医。
隐私顾虑: 对于安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安。
“治标不治本”的质疑: 有人认为,安检并不能解决导致医患矛盾的深层原因,例如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患沟通不畅等。

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从南宁到全国

现在,我们来深入探讨这项措施在全国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从维护公共场所安全和保障医疗秩序的角度来看,医院安检的“必要性”并非绝对,而是需要在“必要性”与“便捷性”、“人文关怀”之间进行权衡。

潜在的风险客观存在: 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医患冲突升级、暴力事件偶发,以及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共场所进行非法活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医院作为敏感场所,防范这些风险是合理的。
维护医护人员权益的考量: 医护人员是医疗体系的基石,他们的安全和工作环境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如果医院频繁发生安全事件,会严重打击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
传染病防控的新常态: 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人们对公共场所的卫生和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安检并非直接针对病毒,但其背后体现出的对人员管理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公共卫生安全的逻辑。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必要性”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医院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面临的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安全风险等级存在差异。将一套统一的安检模式强加于所有医院,可能显得“一刀切”。
“治本”的考量更重要: 如前所述,如果仅仅依赖安检来化解矛盾,而忽视了深层次的医疗体制改革、医患沟通机制的完善、社会心理疏导等,那么安检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
人文关怀的冲突: 医院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过于严苛的安检,可能会让患者和家属在病痛和焦虑之外,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可能性:

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南宁的试行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和思考的窗口。

技术上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安检技术越来越成熟,例如人脸识别、AI辅助判别等,这些技术在提高安检效率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政策上的可能性: 如果国家层面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有统一的指导意见,或者将医院纳入重点安全管理区域,那么推广安检是有政策依据的。
操作上的挑战: 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医院安检,仍然面临巨大的操作挑战。
成本投入: 推广安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安检设备、安检人员培训、安检流程设计等。对于一些财政状况不佳的医院,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执行标准统一: 如何制定统一、科学、可操作的安检标准,避免因地制宜导致执行偏差过大,是一个难题。
公众接受度: 全国范围内的公众对医院安检的接受度仍然存在分歧。如果不能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强行推广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争议和抵触情绪。
“一刀切”的风险: 如果不根据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盲目推广,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南宁试行医院安检,是出于维护公共场所安全、保障医患权益的考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其是否具有全国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评估多方面因素。

是否必要推广?

我们认为,全国范围的统一、强制性安检未必是最佳选择,但医院安全管理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不妨采取更灵活、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分类管理: 对于安全风险较高的医院(例如大型综合医院、常发生医患纠纷的医院),可以考虑更严格的安检措施。而对于一些小型社区医院或运行平稳的医院,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科技赋能: 推广更加智能、高效的安检技术,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潜在风险人员,而非简单的“一刀切”式检查。
加强沟通与服务: 投入更多资源在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建立有效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也比事后安检更具根本性。
社会责任共担: 医院的安全不仅是医院自身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媒体的理性报道、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是否有推广的可能性?

从技术和政策层面看,推广是有可能性的。但要成功推广,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安全与维持人文关怀、提升就医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需要周密的顶层设计、充分的社会沟通以及循序渐进的试点和调整。

与其说是“全国推广”,不如说是一种“安全意识的普及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南宁的试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未来如何更好地保障医院安全,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构建一个既安全可靠,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心就医,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舒心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呀,干嘛要通过“医院安检”把“医务人员”和“病人”对立起来?

应该这样宣传,——“医院是人员繁多的公共场所,携带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物品进入医院将对众多就诊病人产生威胁。为了保障各位患者的人身安全,我院从今日起试行医院安检,感谢各位的配合!”

这样反对的人不就少了很多嘛,毕竟普通人也不喜欢谁带着刀到处晃,也能缓解已经脆弱的医患关系。

所以,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呀!这样子,连马云话术的一成功力都达不到。

user avatar

医院安检肯定可以大幅度减少医务人员在院内遭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

但问题是,下班后呢?

201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陈仲伟医生被他治疗过的一位患者砍成重伤,后经全力抢救,未能挽救他的生命。这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杀医案发生在陈医生的家门口

肇事者自称25年前曾被陈仲伟“弄坏了牙”,砍人后即跳楼自杀。但事实上当时陈医生给他做的烤瓷牙本身就有使用年限,装上以后前十年色泽、强度都很理想。但是后来逐渐发黄,患者就一口咬定是陈医生给他弄坏了牙齿。

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医生就被性格偏执的患者杀死在家门口。而且最为悲壮的是,陈医生为了不让家人受连累,自己忍住凶手疯狂的刀砍,死死地守住家门,用最后一丝力气守护家人。因为凶手已经彻底走向了极端,他已经计划好要冲进去杀害陈医生全家。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影响最大,也最为恶劣的几件杀医案:

1,10·25温岭杀医案

2013年10月25日,发生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凶手连恩青使用早已买好的锤子和匕首在门诊区先后刺伤三位医生。其中曾经治疗过他的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被其用锤子砸伤后脑丧失抵抗力倒地不起,连恩青没有放过他,用锋利的匕首对准要害部位猛刺。王医生最后失血过多,当场死亡。

凶手连恩青被判处死刑

2,陈仲伟医生遇害

前面提到了,凶手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多次尾随陈医生下班,确认了陈医生家庭住址后埋伏在他家门口,最后举起了屠刀

遇害的陈仲伟医生

3,莱芜暴力杀医案

凶手陈建利之女2016年1月19日在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出生,次日即出现发烧症状,21日转入该院儿科治疗,被害人李宝华作为莱钢医院儿科医生参与了对该患儿的治疗。同日16时,陈建利在病危病重通知书上签字,后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医院抢救后患儿病情未见好转,经李宝华与陈建利沟通后,18时30分许陈建利在放弃治疗等相关材料上签字。

陈建利向医院提出高额赔偿要求,院方未采纳。通过协调,建议走正规医疗司法鉴定程序。后陈建利不满处理结果,带人打砸医院被公安机关处理。尔后陈建利方与莱钢医院就死亡女婴赔偿问题多次接触,但终因意见分歧太大未得到解决。

遇害的李宝华医生

2016年10月3日8时许,陈建利驾驶摩托车赶往莱钢医院,途中购买一把单刃砍刀并开刃,放入随身携带的一绿色帆布包内。9时45分许,陈建利进入莱钢医院儿科病房,在医生休息室找到李宝华,质问李宝华女儿死因及赔偿问题,因不满李宝华答复,趁李宝华不备,抽出砍刀猛力砍击李宝华头部,并持刀一路追砍至医生办公室,李宝华倒地后仍连续砍击其头部数刀,共计十三刀,致其颅骨粉碎,脑浆迸裂,当场死亡

4,杨文医生遇害案

这个没必要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过程。凶手也是一早备好凶器。

从这些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凶手无一例外都是做好了杀害医生的准备。可见有些问题得不到积极解决的话,就算因为医院设置了安检,凶手不能携带凶器进入医院,照样可以尾随医生下班,在路上甚至在医生家门口实施暴力侵害

而一些临时起意,激情犯罪的伤医案件往往没有造成医生死亡。

所以我比较悲观的认为,那些铁了心要杀害医生的人,不会被一台安检机拦住。只要医生离开医院,凶手就有机会。

安检机的出现顶多是预防一些恶性的伤医案件发生在医院,更多时候是给善良守法的大多数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不便

另外,安检机的购置费用和安检员的薪酬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安检机可能带来的益处却又非常有限。

当然了,现阶段给医院这样人口密集而且负担重大社会职能的场所提供安检肯定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未来要想真正有效的预防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还是要对广大社会公众进行普法教育,同时建设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让一些因为花钱而记恨医生的患者不至于被医疗开支压垮,让一些妄图敲诈勒索医院的投机分子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们都希望火车站、机场和医院都没有安检,因为这样可以少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但这恰恰就是良善的大多数在为少数人的恶在买单。

这很遗憾,但恐怕不可避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