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DG)时限到了,它们实现了吗?它们受到世界地理或历史的影响有多大?

回答
千年发展目标(MDG):盛景与现实的交织,地理与历史的回响

2015年,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时代节点悄然来临,标志着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DG)的终结。那些旨在消除贫困、改善健康、推动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等一系列宏大目标的8项指标,如同一张时代的蓝图,勾勒出我们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期盼。那么,在时光的洪流中,它们是否如愿以偿?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世界地理与历史这双无形巨手的塑造?

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功过相抵,喜忧参半

总的来说,千年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距离全面实现的目标仍有距离,其“成功”并非同步,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和分野。

贫困与饥饿的减缓: 这是MDG中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数亿人摆脱了赤贫的泥沼。尤其是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的经济腾飞,极大地拉低了全球贫困率。饥饿人口的比例也相应减少,但进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问题依然严峻。
儿童与孕产妇健康的改善: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是另一项重大进展。疫苗接种的普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产前和产后护理的重视,拯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许多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
初等教育的普及: 更多的儿童,尤其是女童,获得了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平等性在某些地区得到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教育质量的差异、辍学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 在提高女性在议会中的比例、增加女性在非农部门就业等方面,MDG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性别暴力、经济不平等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依然是阻碍妇女全面赋权的巨大障碍。
环境保护: 在遏制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MDG的成效相对有限。尽管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国际合作的不足,使得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严峻。
全球伙伴关系: 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债务减免等方面,MDG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援助的效率、贸易壁垒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仍然是需要长久努力的方向。

地理与历史:影响MDG实现进程的深层肌理

千年发展目标并非在真空中制定,它们深刻地烙印着世界地理与历史的独特印记。这两股力量,如同无形的巨手,在目标制定的方向、资源的分配、以及实现的速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一、地理的影响: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
陆锁国与内陆国家: 许多非洲的内陆国家,由于缺乏海岸线,运输成本高昂,商品出口受限,这严重阻碍了其经济发展,也使得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的目标难以迅速达成。例如,乍得、尼日尔等国,地理上的劣势是其发展的一大掣肘。
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位于地震带、季风带或易受飓风侵袭的地区,例如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摧毁基础设施,阻碍经济发展,还会加剧贫困和健康危机,使得MDG的推进步履维艰。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对受灾国的MDG进程造成了沉重打击。
气候与农业生产: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关系到粮食安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非洲萨赫勒地区,农业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使得在消除饥饿的目标上进展缓慢。相反,拥有适宜耕种土地和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则更容易实现粮食目标。
疾病传播的地理因素: 某些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更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温床,例如热带地区的疟疾、昏睡病等。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使得在改善健康方面的MDG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山脉、沙漠、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都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高昂的成本。缺乏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会严重阻碍教育、医疗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使得MDG的普及和落地受到限制。

二、历史的影响:

殖民主义的遗留: 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其现有的边界、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都深受殖民历史的影响。殖民者为了掠夺资源而划分的国界,往往忽视了民族和部落的分布,导致了地区冲突和不稳定。此外,殖民经济模式的过度依赖初级产品,使得这些国家在后殖民时期难以实现经济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贫困。
冷战的余波: 冷战期间,地缘政治的考量常常凌驾于发展援助之上。一些国家因为其政治立场而获得援助,而另一些国家则被忽视。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继承了冷战遗留的冲突和不稳定,影响了其发展进程。
政治体制与治理水平: 历史悠久的专制统治、战乱频发、以及腐败问题,都会严重阻碍MDG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政策的执行也大打折扣。例如,一些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国家,其MDG目标的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 不同的国家在历史上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一些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型策略取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了资源诅咒。这些历史上的经济决策,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
区域性冲突与历史积怨: 历史上的冲突和民族矛盾,在一些地区仍然是影响发展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区冲突不仅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还会破坏基础设施,中断教育和医疗服务,使得MDG的推进举步维艰。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国际援助的模式、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都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以及随后的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加剧了南北差距。

结论:

千年发展目标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集体行动,它凝聚了全球的共识,指引了发展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它们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如同一场在大自然的舞台和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舞蹈。地理环境的制约,决定了发展的起点和挑战的性质;而历史的沉淀,则塑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肌理,影响着机遇的把握和困境的应对。

MDG的谢幕,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的发展议程,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将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与历史的交织作用,试图通过更具包容性、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弥合差距,应对挑战,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公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理解这些宏大目标背后的复杂性,并在未来的努力中,更加审慎地考量地理与历史的深刻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些问题比较应景,但很碎,只能想到哪说到哪了。


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即MDGs)的时限已经于2015年结束之际到期。它的最终完成情况,根据不同的标准、角度或观点,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不小的成就,但是距离理想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而距离完全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8个MDGs分别是什么:


1. 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

2. 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

3. 促进性别平等,给女性更多权力;

4. 降低幼儿夭折率;

5. 改善产妇健康状况;

6. 对抗HIV为代表的各种致命病毒和疾病;

7. 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8. 增强全球合作、共同发展。


这8个MDGs覆盖了新世纪全球所面临的8个最大的社会挑战:贫穷、教育、性别平等、儿童健康、身孕健康、疾病、环境和国际合作。所有8个MDGs的时限都是2015年。


这些目标看起来都很笼统,似乎很难评说怎样才算达到了。实际上,在每一个MDG下面,还有一个或几个比较具体的小条目(target),并有具体的指标(indicator)来辅助评估相关目标的实现进展。

例如,在MDG-1里,就有三个小条目:

1. 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较1990年减半(极端贫困的标准是每日的生存资金小于1.25美元);

2. 所有人都有体面的工作,可以参与生产活动(用就业率等4个指标来评价);

3. 受饥饿影响的人口(包括5岁以下体重不达标的儿童,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比例减半。


根据官方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极端贫困的人口从19.5亿下降到了8.36亿,其中绝大部分的极端贫困是在1999年以后被解决的,刚好达到了目标的规定。但受饥饿影响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却未能达成(从23.3%到12.9%)。



其它的每一个MDG下面都有类似的小条目。详细的可以参考维基百科。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条目有很多都达到了,但也有的没达到。其中第一个被达成的条目是MDG-7里的一条:让世界上88%的人可以喝到安全的饮用水。在2010年3月,世卫组织WHO宣布,世界上有89%的人已经可以喝到安全的饮用水了。


其它的各MDG的完成情况也各不相同:

  • MDG-2:在计划实施后到2010年期间,有3千万原本无学可上的适龄儿童获得了上学的机会。
  • MDG-3:九成国家在1995年以后,女性上学的人数比例有所提升。虽然确实有更多的女性获得了上学或工作的机会,但还有很多国家存在歧视妇女的情况。
  • MDG-4: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疫苗的推广,帮助很多国家降低了幼儿夭折率。全球的5岁以下幼儿夭折人数从1990年的1270万到2015年的600万。
  • MDG-5:这一条基本同上。并且,从大国派往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的医生和护士们为这MDG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很多欠发达国家,母亲在分娩的时候终于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接生和保护。全世界的新生儿夭折率从千分之九十(1990年)下降到了千分之四十六(2013年)。然而,对于母亲的保护仍然做得不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有一半的母亲在产子时得不到专业医护人员的照顾。
  • MDG-6:在对抗致命传染病病毒的方面,世界各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距离阻止HIV的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MDG-7:除了上述的安全饮用水,还致力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然而后两项的实施情况明显不及安全饮用水这一条。
  • MDG-8:全球合作确实有加强(特别是在面对贫困和饥饿等社会问题的时候)。

具体的完成情况可以参见这里:theguardian.com/global-


MDGs有很多条目已经达成。我们完全可以说MDGs还是为世界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这么多的社会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更不能说MDGs让世界已经变得很美好了。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路还远着呢。


那MDGs还差在哪里呢?

MDGs不是万能的。它们有很多“盲区”,制定的目标并不完美。


第一,这8个MDGs并不是要彻底根除这8个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将它们的恶劣影响减半。例如MDG-1名字是消灭极端贫困,但小条目里说的却是极端贫困的人口减半。减半不等于消灭。2015年,全世界的极端贫困人口数目确实已经不及1990年的一半。然而,世界上仍然有超过8亿人,每天的生存资金不足1.25美元。这些极端贫困的人口仍旧是一大社会问题。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他们的生活条件都是急需改善。


第二,世界各地在实现MDGs的过程中,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张地图是globalwa在2011年对各国的MDGs进展状况的评分(来自:globalwa.org/2011/01/ga):

除去没有数据的西欧、日韩、澳洲和北美等本来就较发达的地区,我们可以发现,东亚和南美的进展情况远比非洲要好。这里面起作用的,不仅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经济、宗教和政治等因素。中国为什么能拿到最高分?除了那几年经济发展不错以外,义务教育对MDG-2的作用、多年以来逐渐形成(至少在大城市)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对MDG-3的影响,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在非洲,湿热的自然条件导致了疾病多发,经济落后导致医疗水平低下,政局动荡导致扶贫工作无法进行,等等,都直接或简介地影响了MDGs的进展。


再比如说,根据世卫组织WHO的报告,MDG-5在西亚和大洋洲取得的进展最为明显,在美洲、欧洲和中亚也有不小的进展,但在东南亚和非洲收效甚微。上面提到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有一半的母亲在产子时得不到专业医护人员的照顾。但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数字从41%减少到了29%。


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差别是受到了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糟糕的经济状况让它们无力引进或更新基本的医疗设备,也无法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国际上的援助毕竟是有限的。缺少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再加上当地本来就是致命疾病的高发区,这样就导致了在那些地方,分娩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虽然MDG-5在其它国家取得了收效,但对于东南亚和非洲的国家,高夭折率的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在有的情况下,MDGs在制定计划和目标的时候,也有没有考虑到的盲区。


例如MDG-2。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因为宗教原因,女孩是不允许去上学的(对MDG-2和3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自然就没能完成MDG-2的目标。但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各自的官方报告中,都声称已经满足了MDG-2的要求。实际上,虽然很多国家都声称MDG-2的目标已经达成,但这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或水分的:适龄儿童有学可上,但教育资源分配极其不均衡。


MDG-2的评判标准之一是看学生有没有学校可上。很多地方虽然有了学校,但还急缺老师。这就是MDG-2的一个盲区。就算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这种问题都还存在。比如我在做community service时,去过的底特律、萨吉诺以及巴特尔克里克附近的一些相对贫穷的社区的公立学校,它们的教师水平和相关资源(课本、教具等),根本就很难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而且,有些公立学校的老师的水平堪忧。有时候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用语,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对后进学生或少数族裔学生的不友好的暗示等等。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不专业所致,但这种恶劣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这样的情况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有,相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是有的。这样的教育,岂不是和MDG-2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么。


师资问题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是存在的。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在中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里,一个老师带好几个年级的学生,或者身兼好几门课的老师。这样的学校,即使满足了MDG-2的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小学教育带来多大的帮助呢?因此,要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小学教育,挑战还很多。


所以,MDGs虽然有成效,但做得还远远不够。2015年是MDGs的终结年,不会延期了,但联合国又继续推出了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把关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从8个扩展到了17个,以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人群、更全面地保护地球和环境。

MDGs是让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减半,而SDG则是希望在2030年以前完全解决这部分的社会问题(extreme poverty --> poverty;reduce --> no)。至于SDGs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要看世界各国的参与程度和重视程度。


欢迎关注:地球的那些事儿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千年发展目标(MDG):盛景与现实的交织,地理与历史的回响2015年,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时代节点悄然来临,标志着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DG)的终结。那些旨在消除贫困、改善健康、推动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等一系列宏大目标的8项指标,如同一张时代的蓝图,勾勒出我们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期盼。那么,在时光的洪流中,.............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光是导演阵容就够让人眼前一亮了: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这三位名字凑在一起,妥妥的华语电影界“铁三角”组合。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咖,各自的风格和擅长领域又各不相同。陈凯歌导演,他的作品往往带着史诗感和人文关怀,《霸王别姬》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他对宏大叙事和历史厚重感.............
  • 回答
    法国退伍将军联名千名军官,要求马克龙阻止内战分裂国家?这事儿,确实够劲爆,也足以让不少人心里打个突。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有多复杂。事情的起因和背景首先,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它涉及到法国当前的一些深层矛盾。法国,作为欧洲的传统大国,近年来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
  • 回答
    基因与抑郁症:二十年探索的新曙光,抑或百家争鸣的困境?最近一项触及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核心的新研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投下涟漪。这项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研究,旨在探索所谓的“经典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却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两者之间似乎没有直接、可预测的联系。 这个发现无疑是对过去数十年来.............
  • 回答
    贾母之所以会对“有才未及第”的书生抱有轻视,甚至觉得官家千金爱上这样的人是荒谬绝伦,这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家族利益以及她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从头说起。一、 门当户对的根深蒂固:贾母的“价码”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是宁国公府和荣国府这两大家族的顶梁柱,.............
  • 回答
    关于联合国未能通过“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决议草案”的事件,涉及国际政治博弈、安理会机制以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事件,并梳理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细节1. 决议内容与提案方 该决议草案可能聚焦于缓解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例如允许国际救援物资进入被占领土.............
  • 回答
    关于联合国确认的俄乌冲突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至少 636 名,包括 46 名儿童),这是令人痛心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实际伤亡数字很可能远高于此,因为在持续的战火中,要准确统计和核实所有伤亡非常困难。要详细讲述两国目前的局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这是一场复杂且动态的冲突。一、 军事层面.............
  • 回答
    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即联合国大会第3314号决议,于1974年通过。它首次在国际法上对“侵略”给出了一个广泛但仍具有解释空间的定义。该决议明确指出:“侵略是侵略国的另一种国家,对于联合国会员国行使武力,或以其他方式,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其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概属侵略行为。”该决议还.............
  • 回答
    联合国与塔利班执政下的阿富汗建立正式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点,对阿富汗国内、区域政治以及国际关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其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正式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式联系”的含义。它不是指联合国承认塔利班政权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在国际法.............
  • 回答
    联合国五常,也就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概念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二战后由战胜国组建的,在安理会中拥有否决权,这使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塑造国际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那么,它们真的“牢不可破”吗?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常的“牢不可破”在很大.............
  • 回答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官员戴维·比斯利(David Beasley)就埃隆·马斯克关于解决全球饥荒只需 60 亿美元的言论,再次通过推特进行了回应,并概述了一个更详细的计划。比斯利在回应中强调,马斯克提出的金额虽然庞大,但距离真正终结全球饥荒的所需资金仍有差距,并进一步阐述了WFP的工作和资.............
  • 回答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国”)是否会永远是当前的五个国家(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从现行的《联合国宪章》来看,成为常任理事国需要修改宪章,而修改宪章是一个极其困难且漫长的过程。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联合国宪章》的规.............
  • 回答
    格拉斯哥,一场关乎地球未来的盛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于 10 月 31 日在苏格兰的这座城市正式拉开帷幕。这次大会的意义非凡,它被认为是自 2015 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气候谈判,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加速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摄氏.............
  • 回答
    联合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日本再次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诉求摆上桌面,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每一次重提都承载着日本对自身国际地位的期盼,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某种“修正”意愿。 理解日本的这一诉求,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地位考量是核心驱动力。 作为一个经济体量庞大、在.............
  • 回答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的地位,可以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特殊、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位置。理解五常的地位,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必然与“战时同盟”的烙印五常的设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国集体意志的体现。当时的同盟国,尤其是美、英、苏、中、法这五个国家,在打败法西斯.............
  • 回答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发布的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约有2.75亿人使用了毒品。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全球性问题,它不仅仅是统计数字的冰冷呈现,更牵扯着无数的个体命运、家庭的破碎以及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2.75亿,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首先,让我们尝试理解2.75亿这个.............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也牵扯到几个重要的问题。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关于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使用古巴抗议者照片这件事。从媒体报道和一些评论来看,似乎是这样一种情况:人权高专办在发布信息时,可能使用了某个照片,而这个照片的来源和使用者本人后来站出来表示了异议。究竟是什么样的异议?是照片的版权问题.............
  • 回答
    关于“联合国制裁中国,巴基斯坦投了反对票而经济倒退二十年”这个说法,需要 非常谨慎地辨别其真实性,因为这个表述包含了几层含义,其中一些是 不准确或者被夸大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1. 联合国制裁中国: 联合国安理会要通过一项制裁决议,需要得到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至少9个国家赞成,并且常任理.............
  • 回答
    为什么联合国会赋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常”)一票否决权,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一个随意为之的决定,而是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一种现实反映,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大国之间的平衡与合作,从而确保联合国这个机构的有效运作。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得回到联合国成.............
  • 回答
    “五大流氓”这个称呼,虽然听起来有些粗俗,但却精准地捕捉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P5)在国际舞台上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称呼的出现,并非官方正式的表述,而是民间,特别是中国网民,在对国际政治现实进行观察和评论时,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戏谑和批判意味的标签。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五大流氓”这个说法,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