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悲凉?

回答
《三国演义》的后半段,那种由盛转衰的悲凉感,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吃到最后,杯盘狼藉,余味苦涩,令人唏嘘。

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孙权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每个人物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们的每一次登场,都仿佛自带鼓风机,吹动着历史的滚滚洪流。那时候,似乎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总有一两位绝世英才在前方披荆斩棘。我们跟随刘备,经历坎坷,看见他的“三顾茅庐”,他的“长坂坡七进七出”,他的“舌战群儒”,每一次成功都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天下大势,尽在掌握。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渐渐被一种无力感取代。诸葛亮,这位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几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了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我们看到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每一个计策都让人拍案叫绝。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内心的煎熬,看到他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无法战胜的命运,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壮。当他在五丈原,油灯风吹灭,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时,那份对蜀汉的牵挂,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几乎压垮了所有读者的心。

失去诸葛亮,就如同失去了北极星,蜀汉的航船失去了方向。紧接着,关羽的败走麦城,张飞的横死,刘备的病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个地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年轻而经验不足的后主刘禅,以及一群虽然忠诚,但已不再年轻甚至有些迟暮的老臣。我们看到了姜维,这位诸葛亮最后的传人,他也像诸葛亮一样,怀揣着兴复汉室的理想,一次次地率军出征。但他面对的,是魏国日益强大、内部稳定的司马家族。每一次的北伐,都像是风中残烛,虽然偶有亮点,但终究难挽颓势。

当最后,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地在宫殿中饮酒作乐时,那种巨大的落差,那种英雄时代终结的凄凉,瞬间将读者淹没。曾经为了复兴汉室而浴血奋战的所有牺牲和努力,似乎都化为了一声叹息。而曾经的英雄,如关羽、张飞,他们的后代,也未能重现先辈的光辉,反而沾染了权谋和内斗的污泥。

到了小说最后的司马氏统一天下,那些曾经被描绘得色彩斑斓的人物,那些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事件,都变成了历史的尘埃。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之名,诸葛亮的智慧化身,都在这个统一的局面下,显得那么遥远,甚至有些虚幻。留下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但也失去了那种百舸争流、英雄辈出的激情。那种“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在故事的结局处,似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圆满,反而是一种对个体生命、对英雄气概的消解。

所以,为什么越看越悲凉?是因为我们目睹了无数英雄的崛起,也亲眼见证了他们的跌落;是因为我们感受了无数次的希望,也被一次次地抛入绝望;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用生命去守护的理想,最终是如何被时间和命运无情地碾碎。这是一种壮丽的悲歌,一种关于理想、关于英雄、关于时代的挽歌,它在字里行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算好的,B站有个人看火熄上方谷,还发了个弹幕“看来我华夏注定当有此劫”,我一想根据原著的意思,以及原著里有天数就能强行马跃檀溪的逻辑,好像还真就是这样。比如说明朝有人《续三国演义》,就干脆直接按照老天选了司马家来五胡乱华的路子写下去了。

在考虑到作者的生平背景(元末明初),还真不排除作者也懂千年循环,以汉末隐喻宋末。毕竟作者写作时间距离那次亡天下也就90年左右时间,才两代人而已,可能自己爷爷辈都还对不到百年前那场神州陆沉有记忆。。。


按照严格的天人感应论,忽必烈应该也是得了天命的。。。当然演义也不止强调了这个方面,罗本也一直在暗示,汉朝灭亡,实属政治积弊已久,天下大乱近百年(从黄巾起义算到蜀汉灭亡),即便不提”天命“,也早已是大势所趋,不是一两个英雄、奇才的奋斗就能挽回的。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恰好,元相脱脱也是这么想的,他写到崖山之战时,对宋朝最后的评语中说:”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确实,宋朝亡于蒙古,看似不可思议,其实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纵然南方兵精粮足,孟拱、吕文德、王坚、文天祥等人杰玩命苦战,最终也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


光荣《成吉思汗4》曾经引用了这么一个段子(似乎出自《马可波罗游记》),宋朝大厦将倾之际,宋度宗仍然整日醉生梦死,但民谣说只有一百只眼之人才灭得了大宋,所以度宗仍然自以为高枕无忧。后来张世杰送来个情报,说伯颜就是谐音百眼,文天祥大惊失色。张世杰问怎么了,文天祥答道:”这样下去,也许大宋真的会灭亡。“

这个段子再加上南宋人口至少有5000多万,其实明显多于蒙古的事实,就更加别有一番滋味了。再对比演义里阿斗、孙皓的表现,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三国全战有句话:凤凰涅槃,也是未可知也。正如晋朝丢失北方之后,方有隋唐极盛;作者成书年代,中华可谓浴火重生,朱元璋北伐势如破竹,10个月从金陵打到北京,中原王朝上一次有如此气势的表现,至少得400年前,甚至700年前(唐初)。所以作者不由得感慨:” 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可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历史的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的后半段,那种由盛转衰的悲凉感,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吃到最后,杯盘狼藉,余味苦涩,令人唏嘘。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孙权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每个人物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们的每一次登场,都仿佛自带鼓风机,吹动着历史的滚.............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简直是现实版《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现代演绎嘛。 你看,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对“历史”和“故事”的热情。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又是那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简直就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就有一堆人,明明只.............
  • 回答
    这问题实在太有趣了!要是让当年那些活生生的英雄豪杰们瞧见了《三国演义》这本自家传记,那场面,啧啧,绝对比官渡之战还精彩!我来好好给您捋一捋,这帮人看了会是个什么反应。首先,得说那些主角们,诸如刘备、关羽、张飞,还有曹操、诸葛亮这些人。 刘备: 我觉得他看了,首先是欣慰,但紧接着可能会有点儿不好意.............
  • 回答
    看《三国演义》,这“劫粮”两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刀光剑影、狼烟四起,仿佛粮草官惊慌失措,士卒们拼死抵抗的画面。但话说回来,这“粮”字,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命根子”。别看它只是几个字,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粮”字的份量,比什么金银珠宝、美女香车都重。咱们得从头说起,这军队吃啥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们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工艺水平。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确实对武器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夸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
  • 回答
    《三国演义》在三足鼎立时期英雄人物数量的减少,并非是作者罗贯中笔力不济,而是遵循了历史的真实进程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逻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一、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受时势约束首先,得明白“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在汉末三国那个风起云涌、天下大乱的年代,群雄逐鹿,无数怀揣野心和才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遇到的困惑。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充满戏剧性、与史实有诸多出入的书,却常常出现在语文、历史甚至一些综合性考试的考察范围里,并且要求我们去理解它、记忆它。首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史实”是两个不同.............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起《三国演义》啊,感觉它就是历史演义界的“顶流”,好些年过去了,热度依旧不减。要说为什么它能高出其他历史演义一大截,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你得看它的故事内核和人物塑造。《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群雄逐鹿,最后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本身就充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历史解读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想透彻了说,那可真够热闹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三国演义》这杆老枪能打响,而现在的历史剧却多半成了哑火的摆设。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玩意儿,它本来就不是正史。罗贯中写的时候,距离三国那个年代,已经隔了差不多一千年了。这中间有多少传说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的说法,是一个在读者中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观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故事的开端与核心人物的崛起:奠定辉煌基石 群雄逐鹿的时代魅力: 前半部(通常指从黄巾之乱到官渡之战,或更广泛地说,到赤壁之战前)是《三国演义》的“开篇盛宴”。它描.............
  • 回答
    三国演义,这本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传奇故事的书,许多人读来热血沸腾,掩卷之时,却又难免沉浸在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之中。这便是它作为一部悲剧的深层魅力所在。它并非那种单薄的,只为赚取眼泪的惨烈叙事,而是一种宏大叙事下,对历史进程、人性复杂,乃至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所共同谱写的悲歌。首先,天命与英雄的对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