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三国演义》时总看见劫粮这种战术,那么”劫粮“这个”粮“具体是什么呢?

回答
看《三国演义》,这“劫粮”两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刀光剑影、狼烟四起,仿佛粮草官惊慌失措,士卒们拼死抵抗的画面。但话说回来,这“粮”字,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命根子”。别看它只是几个字,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粮”字的份量,比什么金银珠宝、美女香车都重。

咱们得从头说起,这军队吃啥喝啥,才能打仗?可不是人人都像诸葛亮那样,能“借东风”神乎其神,或者像刘备那样,手里攥着“仁德”二字就能养活军队。战争的本质,是消耗。而粮草,就是这场消耗战里最最基础,也是最最关键的消耗品。

首先,最直接的“粮”,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粮食。

谷物为主: 这就得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了。稻谷、小麦、小米、高粱这些是主食中的主食。军队走到哪儿,就得吃这些。到了北方,可能是小麦做的面食,到了南方,就是稻米饭了。这些粮食,要经过收割、晾晒、脱粒、碾磨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变成我们能吃的东西。想象一下,成千上万的士兵,每天都要吃多少?这可不是一顿两顿,而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军队的粮仓,就是用麻袋或者陶罐装满了这些谷物,堆得像小山一样。
豆类补充: 除了主食,豆类也是重要的补充。比如黄豆,可以做成豆制品,榨油,也能作为蛋白质的来源。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候,豆类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杂粮点缀: 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杂粮,比如麦麸、玉米之类的,用来调剂口味,或者在主粮不足时作为补充。

其次,除了这些干粮,军队的“粮”还包括了我们日常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

副食与调味品: 士兵们也不是光吃白米饭的,虽然战争时期肯定比不上太平盛世,但也要考虑士兵的士气和体力。
肉类: 如果条件允许,军队会有牲畜跟随,比如猪、羊、牛,在作战间隙或者抵达某个驻地时进行宰杀。当然,在行军途中,猎取的野味也是一种补充。风干的肉干,或者腌制的肉,也是重要的储备粮。
蔬菜和水果: 如果是在相对稳定的地区驻扎,可能会从当地征调或者购买蔬菜水果。如果是长期行军,则会考虑携带一些易于储存的蔬菜,比如萝卜、白菜(风干或腌制后)。不过,这在古代战争中是比较奢侈的。
盐: 这可是个好东西,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而且盐还能用于保存肉类和蔬菜。所以,盐也是军队辎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油: 食用油,用于烹饪,同样是重要的物资。
酒: 虽然不是必需品,但在一些场合,酒可以用来鼓舞士气,或者在特殊仪式中使用。当然,酒精也能消毒,但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慰劳品”或“消耗品”。

再者,我们不能忽略“粮”的外延,那些与维持军队运作息息相关的物资。

饲料: 这就很关键了。骑兵需要马匹,战马需要草料、豆料来维持体力。战车、运输车辆也需要牲畜拉动,它们同样需要饲料。所以,草料,特别是精饲料,也是军队重要的“粮草”的一部分。
柴火/燃料: 士兵们做饭要烧火,晚上要照明,冬天要取暖,这些都需要柴火或者其他燃料。在行军途中,如果遇到森林或者有条件的地方,会就地取材,但如果是要长期驻扎或者在荒凉之地,就需要携带一定的燃料储备。
布匹和皮革: 士兵的衣物会磨损,鞋子会破旧,帐篷会破裂,兵器和马匹的装备也需要维护。所以,布匹、线、针、皮革、修补用的材料,也都可以算作“广义的粮草”的范畴,它们是维持军队基本运作的必需品。
医疗用品: 虽然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但一些草药、绷带等基本的医疗物资,也是军队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情况下。

那为什么“劫粮”这么重要?

你想啊,军队的行军打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而粮草就是它的燃料。没有燃料,这个机器就会停摆。

断绝敌人的补给线: 一支军队离开了粮草,很快就会因为饥饿和疲惫而战斗力锐减,甚至不战自溃。与其跟敌人在战场上硬碰硬,不如把他们的粮草库烧了,或者把他们的运粮队伍截住,让敌人自己饿死自己,这不是更省力、更有效吗?
获取己方补给: 劫掠敌人的粮草,不仅能削弱敌人,还能充实自己的军用物资,简直是一举两得。这对于那些补给线较长、后勤压力大的军队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影响士气: 粮草被劫,士兵吃不饱饭,军心涣散,抱怨四起,战斗的意志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能够及时补充粮草,士兵们士气高昂,就能更加奋勇杀敌。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关羽千里走单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粮草问题;曹操赤壁之战前,黄盖献计火攻,也是瞄准了曹军囤积的粮草。每一次粮草被劫,都往往是战役转折的关键点。

总而言之,“粮”这个字,在古代战争中,绝不仅仅是几个谷穗,而是代表了军队的生存、士气、战斗力和最终的胜败。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牵动着整个战争的走向。难怪那些谋士们,总是把粮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劫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来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粮食。人是铁,饭是钢,断人粮道等于釜底抽薪。《演义》写一个势力强盛,常说兵精粮足,兵多粮广,你的兵再多再强,如果粮食不够吃,分分钟逃跑,比如火烧乌巢之后的袁绍军,即使暂时没跑,也一触即溃,比如沂水关下的孙坚军。

以弱胜强,常用火攻,火的杀伤力能弥补兵力的不足,同时粮食作为易燃物,天然惧怕火攻。乌巢烧粮最经典,前面还有韩猛运粮被烧。赤壁之战,水面上黄盖带头火烧连环船,陆地上甘宁带头火烧曹营粮草。诸葛亮出山第一战,人人知道是火烧博望,却很少注意主要烧的是粮草,唯一的斩将是夏侯兰为了救粮草被张飞刺死。

人多固然力量大,但人多也饭量大,曹操会合刘备孙策吕布的超豪华阵容围攻寿春,袁术已经跑了,守城的是四名普通将领,硬是守到曹操需要借人头来读过难关。稍早前吕布偷袭了曹操的兖州,曹操从徐州回师与之大战,打着打着因为大家都没粮就不打了……其后曹操攻略陈地得到了粮食(附送的许褚的故事里也提到了换粮食),回来打跑吕布夺回兖州,不是因为吕布势力不行,而是因为他的大将们都不在身边,他们去干嘛了?筹措粮食。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曹操是死血翻盘,他的粮食已经没了,哪怕袁绍不用许攸的偷袭许昌之计,只要守好乌巢继续相持,曹操很快就会崩溃,但曹操抓住最后一个机会烧掉了乌巢,双方胜负立刻逆转,就像游戏里对拆基地,袁绍基地率先爆炸,他兵再多,曹操基地血量再少,输的也是袁绍。乌巢烧粮,决定了黄河以南的战事胜负。

袁术是全《演义》最没面子的大佬,作为一个重量级诸侯,作者没写过他任何优点,完全是既蠢又坏的反面角色,这还怎么当大佬?因为他有能力之外的资本,就是兵多粮多。他再菜,这个资本也够让人头皮发麻。好在他菜,这点家底慢慢地越败越没,到最后被自己旧将反过来抢劫,他死的时候已经连口蜜水都喝不到了。他的实力与食力一直是正相关。

张鲁因为封闭仓库,在投降后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刘璋的仓库很殷实,郑度的坚壁清野之计,让刘备诸葛亮感到压力山大,那可是张任已死,成都近在眼前的时期,刘备坐拥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的超豪华阵容,就被一个可能的坚壁清野整得要满盘皆输。马谡兵败街亭为什么一定要杀,因为粮道一断,陇西立归敌手。你说粮食重要不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夫也难打无米之仗。曹操南下荆州,诸葛亮建议取江陵,因为江陵粮多。江陵取不得,诸葛亮又建议去江夏,因为江夏粮多。诸葛亮再怎么神机妙算,没有粮食也没辙。换谁也没辙。争夺汉中,前有天荡山烧粮,后有汉水劫粮,最后张飞出褒刺褚,截断粮道,将曹操彻底打走。

对粮食问题的强调,贯穿了《演义》的始终。当然,人要吃饭,更要喝水,没水喝比没饭吃死得更快,所以断水也是一种思路,但断水像水攻一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马谡不知死活地上了山顶,结果他的军队立刻崩溃。后面姜维也几乎渴死司马昭,可惜天意难违,居然给司马昭送去了泉水。此前姜维第一次北伐,他的部下也遭遇了断水,当时天降大雪,让这些嗓子冒烟的将士得以存活。诸葛亮打孟获那么势如破竹,但没有水喝把他逼得向天祷告,苦诉如果不送来泉水,蜀汉就要灭亡。刘备为了军士喝水方便而移营到水源旁边,水源旁边植被茂盛,给了陆逊火攻之机。

《演义》写的是大人物,这些人处于权力顶端,即使饿殍遍野也不缺他们的吃喝,所以说到吃喝,主要是说一支军队的大规模吃喝,其粮食水源才是军事层面的问题。但反过来说就是,当一个“皇帝”的吃喝都成了问题的时候,就代表他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完蛋了,汉献帝在逃难中连吃喝都仰人鼻息,要一些牛骨都不能得到满足,这个残忍的现实让每个读者都知道了汉朝已经死掉了,此后的汉献帝只能是一个傀儡了。“谁养活谁”的问题此前韩馥的部下耿武就说过,袁绍手下再强,只要不给他提供粮食,他们立刻就会完蛋,你韩馥怕他干嘛?但韩馥不能理解乱世的根本,仍然在说门生故吏那一套伦理关系。连汉献帝都会因为受人供给而失去权力,区区袁绍又算老几。有奶就是娘,这句话是乱世的真理。

所以题主为什么要疑惑“劫粮”的“粮”是什么呢?还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东西吗?


更多演义回答:新浪三国有遗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三国演义》,这“劫粮”两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刀光剑影、狼烟四起,仿佛粮草官惊慌失措,士卒们拼死抵抗的画面。但话说回来,这“粮”字,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命根子”。别看它只是几个字,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粮”字的份量,比什么金银珠宝、美女香车都重。咱们得从头说起,这军队吃啥喝.............
  • 回答
    这问题一出,我脑子里立马跳出几个名字来,但要真说挑一个,那可得好好合计合计。我最想邀请的,还是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先生——诸葛亮。为什么是他?别的先不说,光是想想他坐在我旁边,看着眼前这部电影,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就够我期待的了。诸葛亮这个人,你不能只看他聪明绝顶,他身上还有种沉.............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让三年级的孩子接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可真是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就像给小馋猫们上甜点,得挑好口味,否则一不小心,他们可就“消化不良”了。咱们先拿《三国演义》来说,这故事里有智谋,有武勇,听起来挺吸引人的,是不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份兄弟情义,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诸葛亮神机妙算,舌.............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捧着一本厚重、泛黄的书,封面是中国古代水墨画风格,上面描绘着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场面。这就是《三国演义》——一本承载了无数人集体记忆与想象的巨著。而你,即将以一种全新的、近乎“白纸”的状态,去探索这片波澜壮阔的战场。踏入未知,如履薄冰的期待这是一种充满未知却又异常期待的体验。你可能只.............
  • 回答
    读完《三国演义》,孔明在我心中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智多星”。他身上那种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光辉,和身处乱世的现实困境,共同构成了他复杂而令人心折的人物形象。初见他,是在隆中草庐。那是一种“大隐隐于朝”的气度,明明胸怀天下,却甘于在山林间读书,等待时机。这本身就与那些急功近利、四处奔走求官的谋士截然不同.............
  • 回答
    若论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穿越时空,有机会见到如今的我们津津乐道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那画面,嘿,绝对比三国演义本身还要精彩上几分。他们会怎么看?我想,那绝对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火药味比赤壁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来说说我们尊敬的刘备刘皇叔。 估计他老人家看完,脸上会是五味杂陈,又.............
  • 回答
    你提到你爸不让你看《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作为准初三的学生,他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爸爸的想法、他对你成长的考量,以及你个人的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理解你爸的顾虑你爸作为长辈,自然希望你有一个健康、.............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咱们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单论故事本身,单论“好看”这两个字,要在这两部作品里选一个,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三国演义》。听我慢慢说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像你坐在老村口,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先生给你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个老先生,他见过风雨,经历过大事,说话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分量。他讲的不是什么虚.............
  • 回答
    这位女老师的观点,即“不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水浒传》,因为《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有明确的正义邪恶之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了不同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所追求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观点:一、 关于“正义邪恶之分”的理解: 《水浒传》的“正义”与“邪恶”: .............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读《三国志》而不读裴松之注,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巍峨古老的宫殿,只看到了主体建筑的雄浑与壮丽,却错过了那些雕梁画栋、壁画彩绘中的精妙细节和故事。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信息的纯粹与简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寿以他那标志性的严谨和冷静,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没有裴松之引用的其他史料、各种考证辨析,陈寿的原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当然要用地图!看三国不看地图,那简直就像没带指南针闯进迷宫,只会让人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想真正理解三国那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局势,地图更是不可或缺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拨开迷雾,展现乾坤。为什么地图这么重要?打个比方,三国演义就像一本鸿篇巨制的大型历史剧,里面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广阔的.............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与其说是单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关于智慧的炼丹炉。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跌宕,你会发现,它能悄无声息地雕刻你的认知,让你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1. 看透人心的迷雾:从权谋到人性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