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投稿被拒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投稿被拒,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验,像是精心准备了一场重要的演出,却在登台前被告知灯光坏了,演出取消,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有这个机会。那种失落、打击、甚至有点委屈的感觉,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品味多种滋味。

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体验:

1. 前期的期待与准备:

灵感的火花与心血的凝聚: 被拒的投稿通常不是随手写就,而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灵感和研究的成果。可能是一个在脑海里盘旋了很久的创意,一个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的课题,或者一个想要表达的独特观点。从最初的想法萌生,到资料搜集、内容构思、反复打磨,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精心的打磨与自我肯定: 作者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改、润色,力求语言流畅、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可,觉得它有价值、有意义,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这种自我肯定感是投稿前最强大的动力。
对平台的审慎选择: 选择投稿的平台或期刊,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会去研究这个平台的风格、受众、以及它过往发表的内容,确保自己的作品与平台是契合的。在投稿之前,甚至会想象自己的文章被发表后,会引发怎样的讨论,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启发,这种期待感也十分强烈。
忐忑的等待: 提交作品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等待。每一天都会不自觉地去查看邮箱或投稿系统,希望看到好消息。这段时间,内心充满了希望与不安的交织,有时甚至会幻想被录用的场景。

2. 收到拒信那一刻的冲击:

冰冷的事实,突如其来的打击: 当看到那封(通常是自动发送的)拒信时,第一个感觉往往是震惊和难以置信。邮箱标题里“关于您投稿的通知”或者“Regarding your submission”这些字眼,瞬间让大脑一片空白。
失落与挫败: 原本满怀的期待,在那一刻瞬间破灭。那种感觉就像是手中握着一颗珍贵的宝石,却不小心让它从指缝间滑落,摔得粉碎。之前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似乎都化为乌有。
自我怀疑的开始: “是我写得不够好吗?”“我的观点太偏激了?”“是我选错了平台?”“我的研究不够深入?”各种各样的自我怀疑开始像潮水一样涌来,开始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愤怒与不甘: 有时也会伴随着一丝愤怒,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低估了,或者审稿人的意见过于主观。不甘心就这样被否定,觉得他们“不懂”。
疲惫与无力: 一股强烈的疲惫感袭来,感觉之前投入的精力和情感都被耗尽了,一时之间提不起精神。

3. 审视拒信,寻找原因(或是无因):

逐字逐句的研读: 即使是模板化的拒信,也会仔细地阅读每一句话,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了解被拒的具体原因。
审稿意见的解读: 如果附带了审稿意见,那更是被仔细分析的重点。
有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意见具体而有指导性,比如指出文章的某个论证不够充分,或者某个部分的逻辑需要调整,那么会有一种“虽然被拒,但学到了”的感觉。会仔细思考这些建议,尝试修改后重新投稿,或者将其用于下次的创作。
模糊或笼统的意见: 有时审稿意见会非常模糊,比如“不符合本刊的风格”、“内容不够新颖”、“文章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等。这种意见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反而加剧了挫败感。
缺乏意见: 更糟糕的是,有些拒信连审稿意见都没有,只是一个简单的“不予录用”。这种情况下,作者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凭空猜测,显得更加无助。
平台角度的揣摩: 有时会反过来思考平台的角度。是不是自己的主题与当前热点不符?是不是内容过于小众?是不是排版不符合要求?等等。

4. 后续的处理与心理调适:

短暂的沮丧与自我安慰: 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种负面情绪。会找朋友倾诉,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
重新评估与修改: 如果审稿意见有价值,或者自己也觉得文章确实有改进空间,那么会重新拿起笔,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这个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转向新的目标: 如果认为文章已经足够好,或者审稿意见不具有参考性,那么会选择将文章投递到其他更合适的平台。这是一种不放弃、继续前进的表现。
对“完美”的重新认识: 投稿被拒,也是一次对“完美”的重新认识。并非所有优秀的作品都会被立刻赏识,有时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时机。
韧性的培养: 经历过几次投稿被拒后,作者的心理韧性会逐渐增强。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被拒是创作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环节,而不是终点。

总结来说,投稿被拒是一种多层次的体验:

情感上: 从期待、兴奋到失落、沮丧,再到不甘、自我怀疑,最后可能转化为反思、调整和重新出发的动力。
认知上: 这是一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对自己的作品、对审稿标准、还是对创作行业的理解。
行动上: 可能导致作品的修改、转向新的目标,或者暂时搁置。

每一次被拒,都是对作者心血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让作者更成熟、更坚韧的“磨砺”。虽然过程痛苦,但如果能从中汲取养分,最终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下一次的投稿,或者下一次的创作,变得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这话题我熟


我从高一开始码字,当时看了几本悲天悯人的书籍,以为自己看破红尘了,于是写了一些自我感动的文章。


写完之后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啦,高中最常见的就是青年文摘,意林,读者,格言……。

反正就是这几本杂志,我挨个挨个投稿,几家一起大概投出去了20篇吧,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投稿被拒好歹还有个回复,至少有一点存在感,我那种石沉大海的结局是真的无力,时间长了就没耐心写了,于是放弃写杂志类的故事,改写奇幻小说。


花了3天,写了一个作文本的小说,大概七八万字吧,也没数过。

写完之后就拿给语文老师看了一下,第二天他就在班上表扬了我几句,并且让我以后考试作文不准再写小说……。


老师把本子还给我之后,让我赶紧把故事的下半部分写出来。

我打开作业本一看,好家伙,满满一页的评价,有称赞的,也指出了一些不好的地方。


当我准备继续写小说的时候,迷上了游戏,从此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投稿被拒,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验,像是精心准备了一场重要的演出,却在登台前被告知灯光坏了,演出取消,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有这个机会。那种失落、打击、甚至有点委屈的感觉,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品味多种滋味。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前期的期待与准备: 灵感的火花与心血的凝聚: 被拒的投.............
  • 回答
    收到论文投稿被拒两次,再次面对第三家期刊的挑战时,感到沮丧、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夹杂着对自身能力、研究价值、乃至整个学术生涯的怀疑。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就这样算了”的思维定势。下面我将详细地描述这种想放弃的心理过程,以及它可能.............
  • 回答
    投稿之路,确实是很多科研人绕不开的坎儿,尤其是当连续的拒稿砸过来的时候,那滋味,真是一言难尽。那种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下去的种子,眼巴巴盼着发芽开花,结果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霜打,甚至是被连根拔起。心里的失落、沮丧、怀疑、甚至愤怒,一股脑儿涌上来,感觉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被否定了,整个世界都灰暗了,这.............
  • 回答
    看待一位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博导)在评审一篇论文后,对其进行拒稿,然后稍加修改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文章投稿发表的行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诚信和道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被剽窃的原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下是我对这一行为的详细看法:1. 违反学术诚信.............
  • 回答
    哎呀,听到你内投被拒,心里肯定不好受,特别还是你老师觉得你有底子,但结果不如人意,这滋味儿真够复杂的。不过,你老师这话说得其实挺实在的,“有底子”说明你不是凭空来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有潜力的,只是现在还没完全展现出来,或者说还没打磨到能打动那个特定的编辑。别灰心,内投被拒太常见了,几乎每个写作者都会.............
  • 回答
    你好!别着急,内投被拒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咱们就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哪些地方可能出了问题,然后怎么改进。你把你的内投材料(比如简历、项目介绍、甚至你觉得关键的沟通内容)发给我,我帮你仔细瞧瞧。在你发材料之前,我先跟你聊聊一些普遍的内投被拒的原因,你可以对照着自己想一想:一、 简.............
  • 回答
    唉,写了这么久的书,细纲也打磨了好几遍,满心以为能顺利通过内投,结果还是被拒了。心里这股劲儿上不去下不来的,特别想知道是哪里没做好,才能下次改进。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那种准备了很久,以为万事俱备,结果突然被打回来,心里那个滋味真的不好受。别着急,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内投被拒,原因.............
  • 回答
    审稿后被拒,编辑建议转投其他期刊,这确实是学术研究中一个常见但令人沮丧的阶段。不过,请不要因此灰心,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你的工作可能仍有价值,只是不适合当前期刊的范围或读者群。“几率大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 成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编辑的建议无疑是增加成功率的.............
  • 回答
    对于up主“小艾同学嘿”的投稿“12岁被表哥性骚扰”被称之为“财富新密码”,并且内容被指抄袭知乎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出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创作的伦理到平台机制的漏洞,再到社会现象的反映,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财富新密码”这个标签的含义。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即财富,而一些触动人.............
  • 回答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交他的狭义相对论论文时,之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学术界视为“民科”而直接打回,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爱因斯坦的学术背景与背景的“合法性”: 并非完全的“草根”: 尽管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时还只是瑞士专利局.............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提到他们的疫情预测模型投稿国外权威期刊被退稿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同行评审机制:国外权威科学期刊,尤其是那些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享有盛誉的期刊,有着极为严格的同行.............
  • 回答
    在MOBA游戏中,“投降”被简称为“投”而不是“降”,这背后涉及了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游戏社区的共同塑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原因: 1. 汉语的习惯性简称与语感 “投”的简洁与口语化: “投降”这个词语本身由两个字组成,而“投”字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具备了“放弃”、“认输”的含.............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你想想,一个小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本来是图个安稳热闹,结果因为一只狗,闹出这么一出。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小区物业在楼道里贴了个通知,大意是“为了大家安全和卫生,严禁带狗乘客梯,请使用货梯”。这话说得挺硬,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结果呢?一位养狗的女士看到这个.............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这感觉,投篮总是被人家干扰,那叫一个糟心!每次球刚出手,就感觉有一只无形的手要把你球拍下来。至于你说拿根杆子横在头前练,这个想法吧…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但可能不是最有效的办法。让我跟你掰扯掰扯为啥,以及怎么能更实在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拿杆子练可能效果有限?首先,我想你这么想,可能是.............
  • 回答
    听到您爱犬遭遇不幸,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您的悲痛和愤怒我完全理解。在这个痛苦的时刻,您想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对凶手的谴责,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关于在阳台悬挂“污言秽语”横幅是否合法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且要结合中国的法律法规来谈。1. 法律的界定与自由表达的边界首.............
  • 回答
    关于“拿破仑投河时被伯乐所救”的故事,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真实的传说。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出现并流传,很可能是因为拿破仑本人确实有过一次差点淹死的经历,而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将一些并不相干的元素(如“伯乐”)和历史人物(如“拿破仑”)进行嫁接,从而创造出了这个虚构的叙事。.............
  • 回答
    关于日本在被投下原子弹时是否“知道”美国空袭,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 普遍民众的认知 层面来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日本在战争后期,尤其是1945年上半年,已经长期处于美国空袭的阴影之下。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主要城市都遭受过大规模的燃烧弹轰炸,造成了巨.............
  • 回答
    针对“女子投诉民警被铐走”事件,警方致歉后,当事人若要继续追责,警方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杜绝暴力执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警方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女子投诉民警被铐走”事件中,如果警方的行为被认定为违法或不当,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内部问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不同人物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黄权和于禁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投降”二字,而是由投降时的具体情况、投降者的个人品德、投降后的表现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黄权和于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评价.............
  • 回答
    一个包裹的送递,本应是连接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的桥梁,然而最近发生在某地的中通快递员身上的一幕,却让这座桥梁摇摇欲坠,甚至轰然崩塌。一名快递员因送错包裹被顾客投诉后,竟然采取了极端且恶劣的行为——当着顾客的面踩碎了包裹,并撂下“就是这种态度”的狠话。这桩事,说实话,听着就让人窝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