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军迷的审美会停留在二战?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很多咱们称之为“军迷”的朋友,聊起装备来,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多半是绕不开二战那段历史的。你说这审美怎么就“停”在那儿了呢?我看倒不是“停”,更像是那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工业美学、设计理念、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恰恰击中了某些军迷的G点,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咱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

首先,二战装备的辨识度和故事性太强了。你想啊,到了现代,坦克、飞机、舰艇的设计越来越趋同,流线型、隐身化,很多时候你得凑近了看才能分辨出品牌型号。但二战时期,那可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

钢铁巨兽的阳刚之美: 比如虎式坦克,那厚重的装甲、粗犷的炮塔,充满力量感的设计,简直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品。还有俾斯麦号战列舰,那庞大的身躯、密集的炮塔,光是看着就觉得压迫感十足,是陆地或海洋上的绝对霸主象征。这种直接、粗犷、充满肌肉感的设计,恰好符合了很多人对“硬汉”机械的想象。它不像现代装备那样讲究空气动力学或者低可探测性,很多设计都是为了实打实的火力、防护和速度,一种“直给”的美。
经典战役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这些装备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它们承载了太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一辆虎王坦克,你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诺曼底登陆时的激战,或者东线战场上的殊死搏斗;一架喷火战斗机,就是不列颠空战的空中玫瑰,是保卫家园的象征。这些装备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让军迷们在欣赏它们外形的同时,也能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这种文化和历史的附加值,是很多现代装备难以比拟的。

其次,二战时期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别看那是战争年代,但恰恰是工业化生产和设计理念爆发的时期。各国为了战争,都在拼命地研发和制造最先进的武器。这个过程中,很多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用,也融入了那个时代对机械美学的理解。

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很多二战武器,它的外形就是其功能的直接体现。比如早期的螺旋桨飞机,那清晰可见的机翼线条、发动机的结构,一切都是为了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服务,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战斗机的座舱设计、装甲车的车体线条,往往简洁而有力,没有太多不必要的装饰。
独具匠心的细节: 再细致点说,一些装备在细节上也有很多考究。比如某些飞机的驾驶舱布局,战斗机的炮塔设计,甚至是一些坦克的轮组和履带,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工艺痕迹和设计哲学。这些细节往往能体现出设计者对机械的理解和对实战需求的把握,对于懂行的军迷来说,这些就是“内行的门道”。

再者,二战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客观来说,关于二战的影视作品、游戏、书籍,是迄今为止最多的。我们最早接触的军事题材,很多都是以二战为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大逃亡》这些经典电影,还有《使命召唤》、《战地》等游戏,都在不断地强化着二战装备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启蒙作用: 对于很多军迷来说,二战是他们的“入坑”之作。接触到的第一批模型、第一本军事杂志,很可能就是关于二战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加上持续的文化输出,自然会让很多人对二战的装备产生一种“初恋”般的情结,难以忘怀。
大众的集体记忆: 二战的规模和影响是空前的,它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格局,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这种集体记忆的强大惯性,使得二战的军事话题一直是热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军迷。

当然,还有一点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感。现代战争越来越复杂,高科技装备层出不穷,但很多时候普通人难以理解其运作原理,也缺乏直观的感受。反观二战,虽然同样是战争,但它的许多装备形态和作战方式,相对而言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想象。坦克冲锋、飞机空战,这些画面感很强,也更容易激发一种热血澎湃的想象。

而且,现代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很快,今天你觉得先进的,明天可能就有更新的出现。但二战装备,它们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经典,不会过时,反而因为岁月的沉淀,更显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就像老爷车一样,不是说它性能不行,而是它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设计的高度。

所以,与其说军迷的审美“停滞”在二战,不如说二战时期那些充满力量感、功能明确、承载着厚重历史故事的装备,恰好触碰到了很多人对于军事机械最原始、最深刻的理解和喜爱。它们是一种经典,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对工业美学不同侧面的欣赏。这是一种欣赏,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情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可谓“停留”。历史研究(历史“兴趣”,在这个问题上两者不应该人为地区分开)并不是“progressive”的。并不是说下一个历史阶段一定比上一个更加“进步”,或者在任何层面上“更当代”,“更‘应该’得到注意”。历史(学)是“relative”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和热情。

而独特之处本身是一个非常因人而异的内容。任何一个时期的战争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每个人眼里看到的独特之处又各有不同。但是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某种意义上其独特之处还是有共性的:这是最后一次,涉及规模特别庞大,社会认知特别一致而年代上又并不特别久远的战争。

规模特别巨大非常容易理解。战争中,无论是横跨全球的殖民帝国,还是各式各样的欧陆国家,从新世界里的经济巨人,极速崛起的东方霸权,到在救亡图存中挣扎的古老土地··· ···从金字塔下到卢沟桥前,从卫城山脚到莫斯科城郊,这种战争的规模是历史上其他战争难以比拟的。社会认知特别一致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次战争有非常明确的“敌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其他矛盾都被放在了后面。而年代上并不特别久远是稍微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战争距离今天不过八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天社会中许多内容仍然深刻地被战争影响。很多社会今日的锚点仍然来源于这次战争。我们作为国人自然可以想到许多例子,如果在此之外还要举例证明其普遍性,那么最近经常有人提及的“Postcolonialism(后殖民化)”就直接被战后的反思所定义。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事实上英国(UK)的国家意识仍然是滞后于国家建设的:一个明确地,近代化的国家机器早已经成型,但是社会仍然没有统一的身份认可。而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帝国急速的扩张又严重模糊了这种身份的认可*(这句话是Shulamit Volkov在German, Jews and Antisemites里面说的,就不正规引用了,如果你不同意,去怼他)。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直接给这种身份的形成给予了极大地助力:不是“English”,不是“Imperial”,而是“British Identity”——这种身份包含了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包含了什么样的认可,由什么样的经历塑造,都和战争密不可分(尤其注意,一战在这一点上就逊色一些)。

而这三个特点确定了文化上,艺术上创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的偏爱。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我们提到的“relativism”都注定有人要从学术角度上“研究”。但是要想在大众里获得广泛的兴趣基石,就需要文化艺术的推广。

试想一下市面上能够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游戏,电影;或者如果你和我一样老派一点,想一想传记小说,诗歌或者音乐。想一想“Death before retreat.”想一想“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已无路可退。”想一想“三驾马车”。想一想“A bridge too far.”想一想“Fell in love with England.” 想一想“Engage the enemy more closely!”想一想“英雄连”,“使命召唤”,想一想“巴顿将军”,想一想“永远的零”。想一想“昭和海空大决战”,想一想“喋血腾冲”,想一想“八百壮士”··· ···文学艺术,娱乐媒体推广了知名度,制造了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又反过来哺育了更多创作热情。

“Mass Media”和当代更互动性的“Social Media”有四个最根本的要素:“Programmability”,“Popularity”,“Connectivity”和“Datafication”。按照上文我们提及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好满足全部的内容。

首先,我们提到他在文学艺术,娱乐这些创造性的领域有相当的受欢迎程度,这样就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可以用于传播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题材。作为艺术和娱乐产品本身的电影,小说,游戏,诗歌等还有其艺术上的表达价值。两相结合,作为一种题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种非常适合传递思想的“Programmable”的选择。

而文化符号创造了“popularity”。

我们提及的“社会认知的一致性”则给“Connectivity”制造了可能。有种说法是:如果电影里没有纳粹作为反派,就不够爆米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常明确的,广为认可(不一定对,那是另一个话题)善恶观(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vs基本上其他一切东西:从殖民帝国到苏联到美国大兵到一腔热血的昭和男儿或者国防军)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和所有群体都可以“制造联系”,制造“认同感”。无论希望鼓吹民族主义情绪,“中国不会亡”,还是希望宣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芦苇荡打伏击”。无论是宣传战争的正义性,“神圣的战争在召唤”,还是悲悯战争的破坏,“只有黎明静悄悄”。无论是保守派,“为了国王和国家!”,还是革新派,“托利无能,我们需要强硬的回应”。无论是胜利者,“父辈们的旗帜”,还是失败者“萤火虫”——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和战争的链接。这里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时间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与当代彻底脱节,其影响仍然在社会中清晰可见”。

“Datafication”本身也通过游戏,电影的市场体现出来,这一点反而并不突出。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种题材,并不比其他题材更加难以“数据化”,或者用漂亮词叫做“大数据化”(不是一个意思,开个玩笑)。该怎么样,作品还是怎么样。


所以,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名度”和“热情”源自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战争都会有的历史独特性。

而在这种独特性中,这场战争仍然有独特性中的独特性:话题的安全性和社会联系的密切性。这两者使其在传媒,文艺和娱乐作品中尤其如鱼得水,反过来哺育了更多兴趣和公众知名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很多咱们称之为“军迷”的朋友,聊起装备来,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多半是绕不开二战那段历史的。你说这审美怎么就“停”在那儿了呢?我看倒不是“停”,更像是那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工业美学、设计理念、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恰恰击中了某些军迷的G点,让.............
  • 回答
    关于中国军迷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电子设备落后,特别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信息传播形成的共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中国军迷群体的特点来分析。历史的沉淀与对技术代差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俄在军事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差.............
  • 回答
    关于“喜欢研究政治的人”或“军迷”是否小众或不好相处这个问题,我可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而非事实的全部。当然,任何群体都有其成员的个体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事实的另一面。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小众”和“不好相处”这两个概念。“小众”的解读:从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的确是很多爱好圈子里都有的观察。为什么会出现“飞友”同时也是“火车迷”或“公交迷”这种现象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共通的情感和心理驱动,也涉及到一些实际的观察和体验。首先,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这群人对“交通工具”本身就有一种特别的热情和亲近感。他们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观察者和欣赏.............
  • 回答
    说起《罪恶王冠》被誉为“神作”,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观众的反馈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你看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剧情迷乱,这完全不是个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同时,它又确实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甚至将其奉为心中的神作。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分歧呢?为什么有些人看完后会觉.............
  • 回答
    咱们聊聊“大和”号,这艘战列舰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尤其是许多海军迷,为之着迷,甚至到了有点“痴迷”的地步。我知道,你说的没错,从纯粹的军事和技术角度审视,“大和”号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但即便如此,它身上依然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要理解这种魅力,咱们得剥开“大和”号那些光.............
  • 回答
    雷军的形象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亲民的,背后是一个长期、有意识且多维度构建和运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特质,更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和企业文化理解的策略性展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雷军亲民:1. 互联网式的传播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 雷军是早期中国.............
  • 回答
    说起来,《三国杀》八人军争里,小内跳反这事儿啊,那可是门大学问,也挺让人琢磨的。为啥这么多小内宁愿把自己真实身份藏着掖着,反而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跳个反,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呢?说白了,这背后藏着几层意思,还得从军争的局势,玩家的心思,以及角色本身的特性来聊。一、 目标明确,胜率考量:小内目标太难达成首先.............
  • 回答
    小米8发布后,雷军微博评论区确实一度被骂声淹没,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而且与其他国产手机同期面临的批评相比,小米8遭遇的“火力”确实更集中、更猛烈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那个时候的国产手机市场和小米自身的情况都挺微妙的。小米8的“槽点”究竟在哪?首先,得说说小米8本身,它确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关于阎锡山的晋军为何“总是很有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有钱”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系军阀的形成、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手腕、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晋军的“根”说起。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长期掌握山西,离不开他对山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一个观察。但说到“很高比例”这个说法,我得先打个岔,这就像说“所有老师都喜欢点名”一样,是个比较笼统的概括,很难拿出个精确的比例来。不过,我们确实能观察到,在一些比较活跃的民间军史爱好者社群里,确实存在一些成员言行举止不那么令人舒服,甚至可以说是“素质较低.............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实话,听着挺提气的。小米能干到第二,确实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过,你提到这个点,我太有感触了——身边用三星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为什么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用三星?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价格门槛: 这个是最直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雷军在知乎上非常活跃的现象,短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回答,这和以往他相对沉静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近期在知乎上如此“高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最直接的可能还是跟小米近期的一些重要节点和产品发布有直接关系。你想想,一款新产品从酝酿到上市,尤其是像小米这样.............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