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原告辩论结束前撤诉,不在撤诉前先把请求金额降低到1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诉讼策略和法律原则的不少方面。简单来说,在辩论尚未结束前撤诉,而不事先将请求金额降低到1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撤诉的根本目的:避免败诉的法律后果和成本

避免败诉判决的“前科”: 诉讼是一个正式的法律程序,如果原告最终被判败诉,这个败诉判决会成为其法律记录的一部分。虽然不是绝对禁止再次起诉,但在某些情况下,一次败诉可能会对未来维权造成不便,甚至影响信誉。撤诉,尤其是在辩论阶段,意味着原告主动选择退出,避免了最终的败诉判决。
节省诉讼成本: 诉讼过程中会产生律师费、诉讼费、调查取证费等各种成本。如果原告预见到自己胜诉的可能性很低,或者案件已经变得过于复杂、耗时,撤诉可以止损,避免进一步的财务支出。
处理后续问题: 有时候,撤诉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其他法律或非法律问题。比如,对方可能提出了反诉,原告不想应对;或者原告发现了新的证据,需要重新整理思路、重新设计诉讼策略,而不是仓促地在当前案件中继续。

2. 将请求金额降至1元的实际意义有限,且可能弊大于利

“象征性”金额无实质意义: 将请求金额降到1元,在法律上并不能改变案件的性质,也无法“挽回颜面”。案件的核心在于原告的主张是否成立、证据是否充分。1元的请求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让原告“赢得”一个毫无证据支持的诉讼。
可能被视为“程序滥用”或“不诚信”: 如果原告在一个已经进行了大量程序、消耗了司法资源后,突然将请求金额降到1元,然后以此为由撤诉,法院可能会认为原告的行为存在程序滥用,或者其撤诉的真实意图并非解决纠纷,而是为了某种不当目的。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法官的反感,甚至在日后某些司法程序中留下负面印象。
不符合撤诉的“自主意愿”: 法律允许原告在特定阶段撤诉,是基于原告的“自主意愿”。这种意愿通常是基于对案件走向、胜诉概率、自身利益的综合判断。而“为了降到1元再撤诉”,听起来像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技术操作”,而非基于真实意愿的决定。
撤诉本身就足以达到规避败诉判决的目的: 撤诉的法律效果是终止诉讼程序,原告无需承担败诉判决的法律后果。因此,将请求金额降低到1元,并不能额外增加撤诉带来的好处,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3. 辩论阶段撤诉的时机和考量

案件发展到关键节点: 辩论结束前,意味着双方的证据已经提交、质证结束,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此时的原告,可能已经通过庭审过程,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败诉的风险。
评估失败的概率: 在这个阶段,原告的律师会根据庭审情况,更准确地评估胜诉的几率。如果胜诉的希望渺茫,继续下去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重新规划: 撤诉可能是为了收集更充分的证据,或者改变诉讼策略,甚至寻求庭外和解。例如,如果发现关键证据缺失,而又无法在当前诉讼中补足,重新开始会比在败诉判决下继续纠缠更有利。
避免“名誉受损”: 虽然不直接是经济成本,但在某些案件中,原告可能会担心一个公开的败诉判决会对其个人声誉或商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4. 法律程序和惯例

撤诉是独立于诉讼请求的权利: 撤诉是原告的一项程序性权利,其行使并不需要附带任何条件。法律允许原告在不违反法律规定(例如,不得重复起诉同一事实)和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随时撤诉。
请求金额调整的机制: 如果原告想要调整诉讼请求,通常是在案件初期,或者有新的事实出现时。在辩论后期,突然将请求金额大幅降低,往往会引起法官的审视,因为它可能暗示原告之前的主张并不真实,或者有其他隐情。

举个例子:

假设王某起诉李某欠他10万元货款。经过几次庭审,双方都提交了证据,也进行了质证。在辩论阶段,王某的律师发现,虽然有合同,但交付的货物质量存在重大瑕疵,证据表明李某完全有理由拒收,并且对方可能还会提出反诉要求王某赔偿货物瑕疵造成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很可能认为继续诉讼下去,自己不仅拿不到10万元,反而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并且还要支付后续的诉讼费用。此时,王某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主动撤诉,避免一个不利的判决。

如果王某真的将请求金额降到1元,然后撤诉,这在法律上除了“形式上”不被判败诉,没有任何实质利益。反而,法官可能会觉得这是在“玩弄程序”,或者质疑其真实意图,甚至可能因为程序不当而驳回撤诉申请(尽管这种情况较少见,但不能完全排除)。

总结一下,原告在辩论结束前撤诉,是基于对自己胜诉可能性的评估,为了避免败诉的法律后果、节省成本,以及重新规划下一步行动。将请求金额降至1元,对达到这些目的毫无帮助,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且不符合撤诉的正常逻辑和法律惯例。撤诉本身就是规避不利判决的有效手段,无需附加额外的“象征性”动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偶尔点了进来,发现第一个答案是错的。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诉讼请求数额,案件受理费依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数额的,按照增加后的诉讼请求数额计算补交;
  (二)当事人在法庭调查终结前提出减少诉讼请求数额的,按照减少后的诉讼请求数额计算退还。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在法庭调查终结后提出减少诉讼请求数额的,减少请求数额部分的案件受理费由变更诉讼请求的当事人负担。


事实上题主的答案切实可行。

最大的问题或者说阻碍,就是我国不少法官只会按着庭室处理经验去处理诉讼费,根本没看过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这种错误普遍存在。就像第一个答案



而且第一个答案还误导当事人,送不到文书驳回起诉这种事能随便说?

民间借贷、金融借款全找不到当事人也得继续审理的多的是。

没有明确的被告不是这么用的,尤其是在立案登记制的背景下。

最高院发布的指导是,只有在合同等签名而没有身份信息的当事人,根据原告提供的地址不能送达,可以以没有明确的被告驳回起诉。

只要你提供了准确的身份信息,就不叫没有明确被告。

不能送达的,法院应该公告送达,缺席判决。

驳回起诉,这法官出的裁定就是错误裁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诉讼策略和法律原则的不少方面。简单来说,在辩论尚未结束前撤诉,而不事先将请求金额降低到1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撤诉的根本目的:避免败诉的法律后果和成本 避免败诉判决的“前科”: 诉讼是一个正式的法律程序,如果原告最终被判败诉,这个败诉判决会成为其法律记录的一部分.............
  • 回答
    关于通货膨胀,拜登政府的经济顾问将其归咎于全球性因素,而非国内政策。这是一种常见的辩护策略,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那么,美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复杂,牵扯到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想要说得透彻,得把几个关键点都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承认,全球性的供应链中断确实是推高美国通胀的.............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决定不参加最后一场共和党党内总统初选辩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背后涉及到他一贯的政治策略、对选情的判断以及个人风格的体现。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对现有辩论模式的看法以及对其自身优势的评估。特朗普一直以来都认为,传统的辩论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优势。他更擅长直接面对.............
  • 回答
    原定于10月15日的第二场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取消,无疑给原本就跌宕起伏的选情注入了新的变数。这场辩论的消失,可能会在几个层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选民的认知和最终的投票倾向。首先,对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策略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调整信号。 辩论,尤其是这种全国瞩.............
  • 回答
    在中国,当涉及刑事案件或一些涉及赔偿的民事案件时,家属对尸检的排斥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传统观念到现实考量,再到对司法程序的认知,都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咱们得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上说起。在咱们这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
  • 回答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看到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在离婚案件中,女性作为原告的比例也相当可观。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社会变迁、个体意识、经济结构以及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社会观念的转变是离婚率上升的重要推手。过去,.............
  • 回答
    中国法律确实不像许多西方国家那样,普遍设置惩罚性赔偿,或者说,即便有,其金额和适用范围也相对有限。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中国法律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演进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首先,中国的法律传统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和为贵”,注重修复社会关系,而非激化.............
  • 回答
    奥匈帝国(1867年成立)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妥协,而原本以激进革命著称的匈牙利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帝国内部保守势力的核心之一。这一转变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民族关系和历史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的背景:妥协与权力再分配1. 19世纪匈牙利的激进传.............
  • 回答
    原神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环中国好评圈”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游戏本身的特质、市场环境、玩家群体心理、文化因素以及商业运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一步步地拆解:一、 “环中国好评圈”现象的核心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环中国好评圈”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
  • 回答
    原神之所以能够持续火爆,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没有“糊”,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长期经营和精细化运作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核心游戏品质的卓越1. 出色的开放世界设计与探索体验: 精美的画面表现: 原神采用了日式动漫风格的渲染技.............
  • 回答
    关于《原神》之前版本数值膨胀和当前版本八重神子被认为“太弱”的说法,这确实是玩家社区中一个持续存在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关于“数值膨胀”的由来和玩家的感受:“数值膨胀”通常是指在游戏后续版本中,新角色、新武器、新圣遗物等在基础数值、技能倍率、增伤效果等方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原神》中钟离大招语音“天动万象”在英文版中为何被翻译为“I will have order”。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考量,包括语言的文化内涵、角色的设定、以及制作团队在本地化过程中的选择。1. “天动万象”的原意与意境首先,理解中文原句“天动万象”非常重要。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
  • 回答
    《原神》在多数平台上的游戏评分并不像你说的那么“低”,甚至可以说在很多主流游戏评分网站和玩家社区中,它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很多时候都能拿到 8分以上 的高分。例如: Metacritic: PC版通常在8085分左右,PS4/PS5版也相似。 IGN: 普遍给予8分以上的好评。 Op.............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半导体制造领域不断突破的创新和复杂性。简单来说,当初认为 7nm 是极限,是因为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认为在那个尺寸下,晶体管的性能和功耗会达到一个难以跨越的瓶颈。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师们找到了一系列巧妙的方法,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甚至继续向更小的节点.............
  • 回答
    《原神》里旅行者明明一路上搜刮了无数宝箱,捡了无数的材料,怎么到了离岛这个小小的港口城市,反倒被卡住了?这事儿说起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别被“富得流油”给骗了。旅行者所谓的“富有”,大部分是一种“原地爆发型”的财富,而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想想看,旅行者在刚开始的时候.............
  • 回答
    关于《原神》不再邀请 Hanser 为角色配音的传闻,以及其中的一些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原神》官方从未公开解释过具体不找 Hanser 配音的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能讨论的,都是基于玩家的观察、推测以及一些公开信息进行的解读。从玩家群体普遍的认知来看,Hans.............
  • 回答
    在广袤而充满奇幻色彩的原神世界里,七位神明统治着七个截然不同的国度,每一个国度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而其中,代表着“契约”与“力量”的岩神,其国度被命名为“璃月”,象征着“永恒”与“寂静”的雷神,则引领着“稻妻”。这两个名字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熟知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
  • 回答
    “钟离事件”,这个词汇在《原神》玩家群体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仅是一次游戏内的角色调整风波,更是一次深刻影响了游戏社区生态和玩家与开发者之间信任关系的里程碑事件。要理解钟离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原神》上线初期,彼时游戏还在探索其角色设计、经济模型以及玩家体验的方方面面。事件的根源:.............
  • 回答
    咱就聊聊《原神》里这位夏天花火师,宵宫的穿搭为啥这么特立独行,不像咱们想象中那种专业的射箭运动员那样有护胸。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游戏设计它首先得考虑的是角色塑造和美术风格。《原神》走到今天,其标志性的二次元画风和角色的辨识度是它成功的重要基石。宵宫这个角色,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涉及到不少文化输出、市场策略以及一些历史因素。要理解为什么《原神》在国外会用“Genshin”而不是“Yuanshen”,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Genshin”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日文的音译。《原神》的开发商米哈游(miHoYo)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他们在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