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有什么功劳?

回答
儒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贡献并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伦理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生命哲学。要详尽地讲述儒家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奠定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础:

可以说,儒家为中国传统政治提供了一套不可撼动的伦理基石。

“德治”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儒家,尤其是孔子,最早提出了“德治”的理念。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感化民众,而不是依靠严苛的法律和刑罚。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虽然实际执行中屡有偏离,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始终是中国士人追求的目标。君主被要求成为“仁君”,臣子要“忠君”,这构建了一种基于道德义务的政治关系,而非纯粹的权力支配。
“礼”的制度化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强调“礼”,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行为规范。从宗法制度到等级划分,从祭祀仪式到人际交往,“礼”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对“礼”的尊崇和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长久以来中国的社会稳定,减少了大规模的无序冲突。虽然“礼”也可能被用来固化不平等,但在缺乏现代法律体系的古代,它确实起到了维系社会结构的作用。
“民本”思想的萌芽与演变: 孟子将“民本”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思想虽然并未颠覆君主制,但为后来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也为农民起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衡力量。
建立士大夫阶层和文官制度: 儒家思想的普及,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一些有才华但出身不高的人能够进入仕途,打破了门阀的垄断。儒家推崇的“学而优则仕”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理想,也塑造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官员群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士大夫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知识分子和监督者的角色,对皇权进行一定的制约。

二、 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儒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

家庭伦理与宗族观念: 儒家强调“孝悌”,将孝道视为百善之首。这种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使得宗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纽带,为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紧密的家庭和宗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人际关系中的“和”与“忠恕”: 儒家追求“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以及“事君,事父,事兄,以忠”的“忠”道,构成了儒家对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塑造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也使得中国社会在处理矛盾时,倾向于协商和妥协,而非直接对抗。
教育普及与知识传承: 儒家始终将教育视为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从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教育的体系化,儒家思想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书籍的流传,得以代代相传。这种对知识和学习的重视,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民族精神的塑造: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等美德,构成了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起,在成就中谦逊。

三、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中国,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圈。儒家伦理、教育模式、政治制度等都在这些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促进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对全球人本主义的启示: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其“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和普世价值有着共通之处,为世界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东方智慧。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 任何思想体系都并非完美无缺,儒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被曲解、被滥用,甚至成为压抑个体自由和创新的工具。例如,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在某些时期被用来固化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过分强调集体的“忠孝”有时也可能牺牲个体的合理诉求。

但抛开这些负面解读, 仅仅从其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来看,儒家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塑造,以及国家政治伦理的构建,都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石。它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深刻的,很难被简单地抹杀或忽视。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持续演进的生命哲学,其智慧的火花,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最基本的伦理吧,比如不要把走不动路的父母送到山上去喂狼。

user avatar

就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足以封神。

你以为西方科技发达是木匠铁匠的功劳?是读书的功劳。是大学的成立,教育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你以为牛顿在苹果树底下睡觉就能发现万有引力?在此之前他读的书你想过吗?

不需要别的功劳,肯定读书,肯定知识就是最大的功劳。

user avatar

让两千年后的人有话题算不算功劳?

不喜欢,不理解,不学习,不在乎。为啥一直问呢?

问个早就有立场的问题,怼怼意见相反的,赞赞意见相似的。对儒家更加厌恶,对儒黑伙伴更加团结。

儒家还需要窃取功劳?

是你们非要把儒家的功劳剥夺,再把别家的脏水泼上来吧。

我也不解释,因为咱们谈论的主体不一样。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读书多的人普遍尊儒,黑儒的人比较暴戾,而且言语缺乏逻辑。

然后呢,读书多的人就成了反动的知识分子,他们喜欢孔子只是因为向往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的社会秩序。而不读书的人之所以讨厌孔子,是因为他们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我村里人喜欢一口一个日你奶,因为我不说了,所以就是我脱离了群众。人民群众喜欢骂孔老二,我也必须跟着骂,只是因为人民群众觉得他是坏人。

朱熹,第三位圣贤,普及教育,支持北伐,倡导修身养性。因为子虚乌有的罪名遗臭万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圣贤是虚伪的,恶魔是无辜的。天宝才是人生,君宝是虚假的。天宝在作恶时流露一丝不忍,他就是良心未泯,君宝如果行善时有一点私情就是暴露本性。这种价值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我算老几?

user avatar

减少统治成本

儒家在减少统治成本的功劳上,仅次于印度教,高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一、客观上

我们现代的政府治理,大概是一个一百万人的县,需要2000左右的公务人员。

儒家治理之下,只需要一个县令和县尉等几个人需要国家发工资。

剩下的都可以由当地“乡贤”协助解决。


所以我们看秦代小吏“喜”留下的竹简,秦代还能精细统计到每个人

到了后代,就是一笔糊涂账

各路“乡贤”家里谁不隐藏一批没有在国家户籍上的人?


县令只需高座,万事皆有我们处理

前段时间播放的反腐片,有一集也提到某领导和乡贤合作,乡贤表示你给方便,我们可以帮忙把你推上市里去


二、主观上


你哪怕是一头猪,你下边全是武训这样的好奴才

你都稳固的统治下去


当时武训传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后来实在碍不过某人的反对,又拍了一部宋景诗,结果除了服化道,剧情那叫一塌糊涂

类似于你让娱乐人拍摄歌颂国军的八佰和歌颂志愿军的金刚川一样

质量天差地别


因为作为统治者的帮闲,文人们也希望下边都是武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贡献并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伦理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生命哲学。要详尽地讲述儒家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奠定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础:可以说,儒家为中国传统政治提供了一套不可撼动的.............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流传千载,自然也非铁板一块,不可能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要说“自相矛盾”,其实更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语境下,其核心理念在实践中产生的张力与张力。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我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机器在念叨。1. 仁者爱人,.............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谈到古代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说它是“好”或“坏”。它自有其精妙之处,也难免存在时代的局限。若要细细道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精髓:以“德”治国,以“礼”为序儒家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以“德”为基石、以“礼”为骨架的社会秩序。这并非一蹴而就,而.............
  • 回答
    新儒家与“儒宪”之间的关系,如同探寻古老根脉与新兴枝叶的连接,既有传承,也有演变和新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儒家的核心思想,再来看“儒宪”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之处。新儒家:重塑儒家精神的现代图景新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自20世纪以来,以应对西方哲.............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能赢得像东乡平八郎这样的近代日本军事将领的崇拜,并让他发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样的肺腑之言,关键在于阳明心学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深层骨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革新,这使得其思想对于强调个体意志、行动力与精神支撑的时代而言,具有了更为直接而强大的生命力。要理解这种“根本区别”和“推崇.............
  • 回答
    要“破坏”一个人脑中的儒学思想,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儒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观念等等。因此,要达到“破坏”的目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挑战其核心理念。“破坏”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如果你的目的是深刻反思、批判性地审视,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它勾勒出一个人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影响的完整人生路径。然而,当我们审视道家对此的理解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视角。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种积极入世的建构儒家对于“修身”的理解,强调的是道德的自.............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其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早期中国社会对音乐的认知、礼仪的形成以及政治的考量紧密相连。要探寻儒家音乐教育的渊源,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上古时期。那时,音乐与祭祀、庆典、甚至是战争的号令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神圣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活动。人们相信音乐能够沟通.............
  • 回答
    儒家和道家,这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相爱相杀多年的“冤家”,可谓是风格迥异,但又总在不经意间交织出奇妙的火花。要说它们的根本区别,那得从它们最核心的关切点说起。咱们先说说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什么?那便是“人”与“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那可能是“入世”、“担当”或者“秩序”。儒家关注的是人活在这个世.............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如果儒家真的遭遇了“强行复辟”的局面,那么在中国社会内部,儒与反儒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且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或文化选择,而会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利益重塑的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复辟”的含义。这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聊起儒家或说儒士的“堕落”,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不能简单一句“他们变坏了”就带过。这更像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夹杂着社会变迁、政治压力、思想本身的局限以及个体的选择。咱们慢慢聊。首先得说说,什么叫“儒士”的“堕落”。这词儿本身就有点味道,好像有个黄金时代,然后就下滑了。但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