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有什么自相矛盾的观点吗?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流传千载,自然也非铁板一块,不可能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要说“自相矛盾”,其实更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语境下,其核心理念在实践中产生的张力与张力。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我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机器在念叨。

1. 仁者爱人,但如何处理“亲亲”与“泛爱”的界限?

这是儒家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大家拿出来说的点。孔子说过“仁者爱人”,这听起来是普世的博爱。但同时,他又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爱人,首先要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父母、子女,然后才慢慢推己及人,爱到更广阔的社会。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亲亲”和“泛爱”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

比如,你的儿子犯了法,而别人的儿子没有。作为一个父亲,你是不是应该首先保全你的儿子?如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种“亲亲”之情是不是就破坏了平等的原则?

当然,儒家内部对此也有解释。比如,孟子就认为,孝道是“事父母,能竭力”;同时,他也强调“君子不以的则而为仁”。意思是说,即便你爱你的父母,也不能因为爱他们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

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两难的抉择太多了。一个官员,他的亲属犯了罪,他应该秉公处理,还是网开一面?如果他秉公处理,他就是“仁民爱物”,但他有没有尽到“亲亲”的责任?如果他网开一面,他是不是就违背了“仁”和“义”?

这种“亲亲”和“泛爱”之间的张力,就好比一碗水,你要顾及到碗里的每一滴,但你又最在意碗底的那一滴。这种不确定性,让儒家在处理具体社会关系和道德困境时,显得有些摇摆和复杂。

2. 礼乐治世,但礼乐是维护秩序还是阻碍变革?

儒家非常强调“礼”。礼是什么?是规矩,是制度,是大家行为的准则。通过“礼”,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要求,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而“乐”,是配合礼的,用来陶冶情操,和谐社会。孔子对音乐评价很高,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理论上,这套“礼乐治世”的模式,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秩序的社会。但问题也来了:

礼的僵化: 礼是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很多规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礼可能就不合时宜了。但儒家又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如果一味遵循旧礼,会不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创新?比如,在现代社会,我们还严格遵守古代的等级制度和繁文缛节吗?显然不行。

礼的虚伪: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在表面上遵守礼,但内心却没有仁爱之心,那这种礼是不是就成了一种虚伪的表演?孔子自己也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就是,如果人没有仁德,即使有礼乐又有什么用呢?这就说明,礼乐的有效性,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但如果内在道德修养跟不上,仅仅依靠外在的礼乐,会不会导致社会表面看起来光鲜,实则虚浮?

礼的等级性: 儒家的礼,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等级色彩。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这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其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固化阶级,限制个人的流动和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一些朝代过于强调“礼”,导致社会僵化,活力不足;另一些朝代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礼的束缚,反而更有活力。这种“礼乐治世”的理想,在实践中总是面临着如何平衡秩序与变革、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3. 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但又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儒家构建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就是“五伦”,其中“君臣”、“父子”是重中之重。这种关系是明确的等级关系,比如“父子之道,父慈子孝”。

对于君臣关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看似美好,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期待和一种张力:

君使臣以礼: 这就意味着,君主在对待臣子的时候,也要有礼节,要尊重臣子,不能随意欺凌。如果君主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臣子是不是就可以“不事无二君”?

臣事君以忠: 忠,在儒家思想中是极高的道德要求。但“忠”的对象,是君主。如果君主昏庸无道,甚至残暴不仁,臣子是否还要“忠”?

这里就出现了“忠”的界限问题。如果君主是暴君,臣子是否还要以“忠”来回应?历史上,很多儒家士大夫,在面对昏君时,要么选择“以死直谏”,要么选择“归隐”,以保持自己的气节。但这两种选择,本身就说明了臣子对君主“以礼”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于是他们不得不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原则。

更进一步说,如果“君使臣以礼”是前提,那么君主违背了“礼”,臣子是否就没了“忠”的义务?这似乎就隐含了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制约。但另一方面,儒家又极力强调“君权神授”或“天命”之类的说法,将君主的地位抬得很高。

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儒家希望君臣关系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把等级和忠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两种理念在实践中,经常会因为君主和臣子的具体表现,而产生激烈的碰撞。

4. 强调“中庸”,但“中庸”是保守还是进取?

“中庸”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孔子说“过犹不及”,认为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能够避免很多麻烦。但在实践中,“中庸”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保守倾向: 如果“中庸”意味着不激进,不冒险,那么它会不会让人们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尤其是在社会需要变革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奉行“中庸”,是不是就容易错失良机,变得过于保守?

两边讨好: 有时候,“中庸”也可能被曲解成一种“和稀泥”,在原则性问题上模棱两可,试图两边都不得罪。这种“中庸”,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缺乏突破: 很多伟大的成就,往往需要一些“不中庸”的、敢于突破常规的人去实现。如果每个人都恪守“中庸”,是不是就很难产生颠覆性的创新和进步?

当然,儒家强调的“中庸”并非简单的“折中”,而是指一种“执两用中”,在复杂情况下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但如何把握这个“最恰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 儒家思想的“自相矛盾”,与其说是其理论上的硬伤,不如说是其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中,面对各种矛盾、张力时的自然表现。它提供了一套宏大的理想框架,但具体的实践,需要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去根据具体情况,去消化、去权衡、去创造。

这些矛盾点,恰恰也是儒家思想生命力的体现。正是因为有这些张力,才让后人不断地去解读、去争论、去发展,使得儒家思想能够经久不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与其说它是“矛盾”,不如说它是“动态的平衡”,是“在张力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民贵君轻与皇权至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希望还能解释一下,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流传千载,自然也非铁板一块,不可能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要说“自相矛盾”,其实更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语境下,其核心理念在实践中产生的张力与张力。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我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机器在念叨。1. 仁者爱人,.............
  • 回答
    儒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贡献并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伦理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生命哲学。要详尽地讲述儒家的功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奠定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础:可以说,儒家为中国传统政治提供了一套不可撼动的.............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谈到古代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说它是“好”或“坏”。它自有其精妙之处,也难免存在时代的局限。若要细细道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精髓:以“德”治国,以“礼”为序儒家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以“德”为基石、以“礼”为骨架的社会秩序。这并非一蹴而就,而.............
  • 回答
    新儒家与“儒宪”之间的关系,如同探寻古老根脉与新兴枝叶的连接,既有传承,也有演变和新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儒家的核心思想,再来看“儒宪”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之处。新儒家:重塑儒家精神的现代图景新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自20世纪以来,以应对西方哲.............
  • 回答
    儒家与墨家在对待人际关系和公共事务上的态度,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其中,“不扣不鸣”与“不扣必鸣”便是这种分歧的集中体现,它们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表达”与“沟通”上的根本差异。儒家:“不扣不鸣”——含蓄蕴藉,尊礼重道儒家的“不扣不鸣”,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调在恰当.............
  • 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能赢得像东乡平八郎这样的近代日本军事将领的崇拜,并让他发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样的肺腑之言,关键在于阳明心学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深层骨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革新,这使得其思想对于强调个体意志、行动力与精神支撑的时代而言,具有了更为直接而强大的生命力。要理解这种“根本区别”和“推崇.............
  • 回答
    要“破坏”一个人脑中的儒学思想,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儒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观念等等。因此,要达到“破坏”的目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挑战其核心理念。“破坏”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如果你的目的是深刻反思、批判性地审视,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它勾勒出一个人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影响的完整人生路径。然而,当我们审视道家对此的理解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视角。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种积极入世的建构儒家对于“修身”的理解,强调的是道德的自.............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其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早期中国社会对音乐的认知、礼仪的形成以及政治的考量紧密相连。要探寻儒家音乐教育的渊源,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上古时期。那时,音乐与祭祀、庆典、甚至是战争的号令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神圣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活动。人们相信音乐能够沟通.............
  • 回答
    儒家和道家,这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相爱相杀多年的“冤家”,可谓是风格迥异,但又总在不经意间交织出奇妙的火花。要说它们的根本区别,那得从它们最核心的关切点说起。咱们先说说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什么?那便是“人”与“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那可能是“入世”、“担当”或者“秩序”。儒家关注的是人活在这个世.............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如果儒家真的遭遇了“强行复辟”的局面,那么在中国社会内部,儒与反儒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且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或文化选择,而会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利益重塑的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复辟”的含义。这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聊起儒家或说儒士的“堕落”,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不能简单一句“他们变坏了”就带过。这更像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夹杂着社会变迁、政治压力、思想本身的局限以及个体的选择。咱们慢慢聊。首先得说说,什么叫“儒士”的“堕落”。这词儿本身就有点味道,好像有个黄金时代,然后就下滑了。但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