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渊在做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比李隆基境遇更加的好?

回答
李渊作为太上皇时期的境遇确实比李隆基要好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政治、个人情感、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政治背景与权力过渡的性质不同

1. 李渊的退位是“主动选择”,权力平稳过渡:
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逼宫夺权的结果。虽然过程血腥,但一旦李世民上位,李渊的退位并非完全失去政治影响力,而是他被架空后,为儿子腾出位置。李世民即位后,出于政治稳定和笼络人心的需要,需要安抚李渊。
李渊的退位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但权力并非完全被剥夺殆尽,而是被“架空”和“尊重”并存。 他拥有太上皇的尊号,享受着皇帝的待遇,虽然失去了实际的决策权,但他的地位在名义上仍是至高无上的。

2. 李隆基的退位是“被动无奈”,权力彻底旁落:
李隆基退位成为太上皇,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马嵬驿被部下哗变逼迫禅位给儿子李亨(唐肃宗)的结果。这是在国家危难、军队哗变、民心动荡的极端压力下做出的政治牺牲。
李隆基的退位,标志着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彻底终结。 他的政权被推翻,他失去了对军队、对朝政的控制权。他退位后,新君即位,且这位新君(唐肃宗)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和权力运作模式,李隆基的政治价值和影响力几乎为零。

二、 权力旁落的程度与实际控制力

1. 李渊:保留了象征性的尊荣和一定的优待,但被儿子有效控制:
李渊退位后,李世民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让他居住在皇宫内,允许他保留一定的宫廷仪仗和侍从,甚至还允许他参与一些非关键性的朝会,以示孝道和尊重。
然而,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渊可能存在的政治威胁,因此采取了“软禁”和“架空”的策略。李渊的任何政治动向都会被李世民掌握,他无法真正干预朝政,也无法重新集结支持者。他的生活相对优渥,但被限制在了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2. 李隆基:被边缘化,缺乏实际保护和政治支持:
李隆基退位后,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新君李亨忙于平定安史之乱,无暇顾及他,并且对这位曾经的父亲也心存忌惮,或者说他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权威。
更糟糕的是,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李隆基的地位变得非常不稳定,甚至受到威胁。 比如,在肃宗时期,他被安排居住在兴庆宫,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监视和限制。到了唐代宗时期,更是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被软禁在西宫,生活条件恶劣,甚至受到欺凌,直至去世。

三、 个人情感与亲属关系的影响

1. 李世民对李渊的情感复杂:
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发动者,他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尽管如此,他对父亲李渊仍有“弑父夺位”的心理负担和道德压力。
因此,李世民在对待李渊时,一方面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对李渊的优待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孝道和政治智慧。他愿意让李渊安享晚年,只要他不威胁自己的统治。

2. 李隆基与儿子李亨的关系紧张:
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表现出的无能和失误,导致了其统治的崩溃。这无疑让儿子李亨(肃宗)对他心生不满甚至怨恨。
李亨即位后,虽然名义上尊重父亲,但实际上父子关系并非和睦。李亨需要摆脱李隆基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权威,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一场差点亡国的危机之后。
而到了代宗时期,情况更是恶化。代宗在位期间,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或者是因为当年李隆基对他的生母窦皇后(被李隆基废黜并致死)的冷漠甚至加害,导致了代宗对李隆基的怨恨和报复。李隆基最终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父子之间政治和情感恩怨的延续。

四、 历史评价与政治影响

1. 李渊作为太上皇,其存在不影响李世民的统治合法性: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是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李渊的退位虽然被动,但历史评价上更多地将焦点放在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上,李渊的太上皇时期被视为一个相对平稳的权力交接期(尽管过程不平稳)。

2. 李隆基作为太上皇,其存在却成为新君政治合法性的挑战:
李隆基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他的退位使得他成为政治不稳定因素。新君需要证明自己能够稳定局势,而处理好这位前皇帝是重要的政治姿态。
同时,李隆基的失败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起点,他的名声在乱局中受到严重损害,这使得他的太上皇身份更多地是一种象征,而非政治资本。

总结一下李渊比李隆基境遇好的主要原因:

权力过渡的性质不同: 李渊是主动或被动交权给更强大的儿子,但李世民需要维持稳定和形象;李隆基是被士兵哗变逼退,权力彻底旁落,新君需要巩固自身权力。
实际控制力: 李渊虽然被架空,但被优待并被“限制”在安全范围内;李隆基则被边缘化,缺乏保护,甚至遭受政治迫害。
亲属关系与政治考量: 李世民对李渊有心理负担,选择以尊重安抚为主;李隆基与儿子关系紧张,父子政治互不信任,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定位: 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开创盛世,李渊的太上皇时期不影响王朝声誉;李隆基的退位是王朝衰落的起点,其太上皇身份是政治动荡的体现。

因此,从政治地位、生活待遇、个人安全感以及精神状态来看,李渊在作为太上皇时,确实比李隆基要境遇好得多。李渊的晚年虽然失去了最高权力,但获得了相对的安宁和体面的尊荣;而李隆基的晚年则是在政治的阴影和个人尊严的丧失中度过的,最终以悲剧收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分两点吧,第一是因为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幼年时期是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亲情更加浓厚,李渊和窦夫人宦游期间也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旧唐书》

及高祖之守太原,时年十八——《旧唐书》

“尤为高祖,穆太后之所锺爱,每将所从,不离左右”

孩子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正常爷娘都会跟孩子感情深厚的,李世民本身就感情丰富重情重义,对妻儿父母感情都是比较深厚的,李渊退位后待遇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来看李三郎,众所周知的一日杀三子就不说了,李瑛是否披甲进宫是否冤死史书记载不一,这里不做争论,但废黜太子后(赐死)其他两个皇子怎么也能留条性命,他直接全部赐死。

还有个儿子李琰,他的两位孺人争宠,其实不干他事(史书盖章),三郎却怀疑他画符诅咒自己,囚禁在鹰狗坊,没过多久也死了,这件事的做法其实已经非常不体面了,四子遭遇如此,其他儿女还能对父亲有多深感情呢?恐怕担忧的是父亲何时取自己性命吧。

再后面,著名的寿王与杨妃,虽然这件事当时其实并没掀起什么风浪,但当事人心中难免痛苦羞辱,“薛王沉醉寿王醒”,后来寿王女儿去世了,他亲自撰写的墓志铭中从未提及自己的父亲,只提到了母亲惠妃。

再看,李亨,被压榨得我都看不下去了,翻一下两唐书他的传记,四十岁左右头发都白了,父亲对他没有半点怜惜,一次又一次打压磋磨。

再后面,延王李玢,安史之乱逃难时这位亲王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儿女,所以没跟上父亲的速度,他父亲的表现是大怒,我盲猜如果不是在逃难可能也要把他杀了,这件事尤其讽刺,看看两位父亲在战乱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吧,不多说了。

再亲的亲情也会被你的狠心一点点消磨光,也不要说李唐皇室自古如此,没有亲情,他们家有亲情的例子也多了去了,李慎的两个孙子李行芳李行远在阿武杀戮宗室的过程中,互相愿意替对方而死;李恽的孺人贺兰氏在丈夫被诬陷谋反而死后也相随而去;承乾谋反能留住性命,李治愿意称李旦是自己的“天子之天”,所以李隆基对待孩子没有半点怜惜可言,也活该落得如此结局。

第二点就是看儿子的性情了。

武德七年以后李渊也没少虐李二,主要还是李二自己本身重情重义,以他的为人也并不会苛待失去权力后的父亲。李三就不同了,李亨自己也是敏感多疑的类型,李倓是怎么死的?以他的个性和受过的虐待,自然对爹好不到哪里去。(加一句,李倓和李佑被杀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李倓之死也看得出李亨的帝王本色)

user avatar

李渊的晚年确实比李隆基要强很多,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父子关系层面:

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对李世民总体上很好,除了偶尔批评一下,基本上还是将父爱较为完整地给了李世民。李世民跟李渊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短,他们之间的父子之情还是很深厚的。

李隆基跟李亨之间的感情就没那么深厚了,他们几乎很少生活在一起,而且李亨也亲眼目睹过他的三位兄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父亲一日之内全都赐死。这样的惨剧让李亨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从此以后,李亨面对李隆基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在这种状况下,且不谈父子之情了,那时的李亨估计只求苟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与薛锈入宫,说是宫禁有盗贼。三兄弟与薛锈披甲入宫时,武惠妃却对玄宗说三兄弟兵变,已经杀入宫内,玄宗大怒,立刻将三兄弟逮捕,薛锈被处死。在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下,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并被赐死;民间因为其三人之冤,称之为“三庶人”。

君臣关系层面:

在君臣关系这方面,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从来就没有刻意打压过李世民,为了彰显李世民的功劳,“天策上将”这样的封赏都给得出来。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也很配合李世民,除了积极主动交权外,在重要的外交场合也很配合,反正就是各种给李世民面子。

李隆基这一点就做得很不好了,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唐玄宗放任李林甫、杨国忠轮番攻击李亨从而防止太子势力过大。在此过程中,李亨两次离婚,精神上备受打击,但是除了隐忍没有别的办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灵武称帝,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在这一点上,李隆基表现得很不积极,面对当时的天下形式,李隆基居然没有一次主动说过要将皇位禅让给李亨,而是幻想着自己还能掌权。所以,在政治觉悟上,李隆基也表现得不如李渊。既然他不打算给李亨面子,那李亨给点脸色让李隆基瞧瞧也无可厚非。

政治责任层面:

李渊对大唐政权的负面影响不大,除了袒护裴寂、滥杀窦建德等操作外,几乎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反观李隆基,他毫无疑问是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第一责任人。虽然他后来回到长安后,李亨有为难一下他,但是他的罪过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哪怕唐肃宗真的要问责于他,那也是站得住脚的。

user avatar

①李渊对李世民没威胁,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渊嫡子剩李世民,李渊不能咋办了。而李亨可不是李隆基嫡子,甚至不如武惠妃儿子好歹武惠妃追封了皇后,李隆基如果重新掌权他可有不少其他的选择。

②李渊好歹是开国皇帝,也没搞出安史之乱这种百年祸事。李渊乖乖听话,李世民是很乐意刷名声展现孝心的,一把年纪说要亲自拉车送老爹回去,李渊也心疼地推辞并且称赞他,可以说两个人都很要体面。

③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但李渊对李世民比李隆基对李亨好多了,从小养在身边的感情,李世民对李渊也是,做了太上皇后要怎么享乐玩女人生孩子都随他,好吃好喝哄着,有国家大事宴饮之类的活动也不忘请他出席。而李亨从小就爹不疼娘不在的,李隆基对他没什么感情,他对李隆基更是没什么感情,没啥心理负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渊作为太上皇时期的境遇确实比李隆基要好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政治、个人情感、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政治背景与权力过渡的性质不同1. 李渊的退位是“主动选择”,权力平稳过渡: 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逼宫夺权的结果。虽然过程血腥,但一旦李世.............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 回答
    .......
  • 回答
    李阳,那个曾以“疯狂英语”席卷全国的男人,如今要跨界做“疯狂手机”,这消息一出来,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首先,从“疯狂英语”的成功之处来看,李阳确实具备一种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传播能力。他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敢于打破常规的冲劲,以及将“疯狂”理念融入教学,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能让人心跳加速的偶遇!如果在首尔街头,哪怕是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突然撞见了李德华先生,我肯定得花点时间消化一下。毕竟,他可是韩国演艺圈的老戏骨,而且扮演过全斗焕这个历史性人物,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味。首先,我会先原地愣住个几秒,大脑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处理这个信息。我不会立刻冲上去打扰,.............
  • 回答
    李世民能够以少胜多,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有独到之处,而李密之所以在这方面不如李世民,原因也多方面。这里咱们就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有什么门道。李世民的以少胜多,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硬实力和巧心思首先,得承认,李世民那会儿能够打出名堂,离不开他爹李渊给他搭建的平台,也有他自己的超凡军事才能。而这种才能,体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个人能力与家族背景的互动作用。如果把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的关系抽离,单独考察李渊本人,他能否成为开国皇帝?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渊的个人条件和所处时代。李渊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家族在北朝时期就已.............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的同时,若真的下诏赐死李世民,那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大唐的命运也将因此被改写。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复杂程度足以让人扼腕叹息。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的情境。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功勋卓著,是平定天下、开创盛世的绝对核心人物。秦.............
  • 回答
    李渊在武德后期之所以大规模重用前隋遗老,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基于多方面考量,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回到唐朝建立之初,那个风云变幻、百废待兴的时代。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才的断层与经验的稀缺。李渊虽然雄才大略,也招揽了不少人才,但唐朝毕竟是个新生的政权,在一系列战.............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节点,不是李渊坐在那个位置上,而是朱元璋,那李世民能否成功登位,这其中的变数可就大了去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人物性格与政治手腕的根本差异:首先,李渊和朱元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帝王之术”也是南辕北辙。 .............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可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洗牌。李世民能在那一夜之间,从一个诸王之争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筹谋、精准布局、果断出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控制李渊这关键一环上,李世民更是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直接冲进.............
  • 回答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她的名字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绝非仅仅是皇帝的女儿那么简单。她是一位在乱世之中,以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为李唐王朝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子。她的故事,是唐朝开国史上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平阳昭公主,讳李秀宁,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生于隋朝末年,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 回答
    论李渊:一个被低估的开国君主谈及唐朝,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贞观之治”下的唐太宗李世民,或是雍容华贵、万邦来朝的武则天。然而,唐朝的基业,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所奠定的。在众多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中,李渊的评价似乎总带着一丝模糊和争议,他不像刘邦那般雄才大略,也不像朱元璋那般励精图治,甚至不如李世民.............
  • 回答
    李建成的功劳,若论大唐开国统一战争中的地位,绝非仅限于“李世民/李渊之下”那么简单。剔除这两位核心人物,将李建成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下考察,他的贡献可以说稳稳地占据着前列,即便不是绝对的前三,也绝对是排名前五的重量级人物。要深入理解李建成的功劳,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最终的结局,而是要回顾他作为太子,在大唐崛.............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