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班越久,越想上学?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越工作越想上学”的心情,其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这种念头会像种子一样慢慢发芽,甚至到最后让你觉得,当年逃课的时光多么可惜。这不是什么怪事,而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过程。

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觉得,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身上慢慢多了一些东西,但也悄悄失去了一些?

首先,工作让你看到了现实的“边界”。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是理论,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经验。那时候,世界好像是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畅想各种职业,各种生活方式。但是工作之后呢?你开始面对具体的项目,具体的客户,具体的公司制度,甚至是你自己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你发现,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你会遇到瓶颈,会遇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会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比如,你可能是一名技术人员,在学校学的是基础的编程语言,觉得写代码很简单。但到了工作岗位上,你会发现,项目需要的是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甚至是数据库优化、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怀念起那些在大学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日子,觉得如果当时能学得更深入、更广泛一些,现在就能游刃有余了。

其次,工作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未知的广阔”。 刚开始工作,可能你觉得学到的东西足够应付眼前的任务。但随着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接触的人越来越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太大了,知识太多了,而自己掌握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你可能会看到某些同事,他们对某个领域有着惊人的见解,或者能轻松解决你束手无策的问题,你就会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或者,是不是有一些你从未涉猎过的领域,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的发现,会让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你可能会主动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去学习新的技能,但你会发现,系统性的学习,那种扎实的基础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往往比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让你掌握精髓。而学校,恰恰是提供这种系统性、结构化学习的最佳场所。

再者,工作中的“重复性”和“标准化”可能会让你怀念学校的“新奇”和“探索”。 很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流程化、标准化。每天做着相似的事情,面对着相似的挑战,虽然收入可能稳定,但内心的那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却可能逐渐被消磨。学校是什么?是充满了新奇事物的地方。每一门课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每一位老师都可能带来不同的视角。你可以自由地提问,可以大胆地质疑,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宏大而深刻的理论。这种不确定性中的探索,是很多人在工作中难以再获得的体验。

想想看,你在学校里是不是也曾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熬夜,为了弄懂一个复杂的概念反复推敲?那种纯粹为了求知的快乐,那种挑战自我、突破认知的满足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还有一种情况,是工作让你对“理论学习”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某些理论很枯燥,很难理解,甚至觉得它们脱离实际。但工作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无用”的理论,其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底层逻辑。比如,一些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理论,在工作中都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帮助你理解人际关系,理解市场规律,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你可能会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有认真对待那些“理论课”。现在,你更懂得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更渴望去系统地学习它们,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最后,别忘了工作带给你的压力和“逃离感”。 工作,尤其是高强度的工作,会带来压力,会消耗精力。这时候,学校反而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它代表着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一个可以暂时放下工作烦恼,专注于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你渴望回到那种没有 KPI 的日子,没有应酬的日子,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提升自己而努力。

总而言之,越工作越想上学,不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成长的体现。它说明你在工作中有思考,有总结,有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驱动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也许,这正是对你自己的一个信号:是时候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电”了,是时候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加固”基础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嫌我说话噎的人难受:

10个上班多年打算逆生长回学校的人里边,起码有7个想法不靠谱。

这帮人的想法里,真就好像自己能回学校就能学多好似的。

有一说一,是个人就爱在舒适区里窝着不爱出自己内一亩三分地,能从舒适区跳出来的,不是硬着头皮求发展,就是有人有事有贷款拿枪顶着他后脑勺,给他逼出舒适区。

总有些人,上学时候觉得清规戒律太严,限制了自己实现宏图大志了,以后走上社会肯定能大施拳脚。

然后他也不好好学,混个60分,鄙视做题家,心里说着你们这帮子书痴,别看你们现在牛,咱江湖再见!小爷现在养精蓄锐,大招CD好了把你们一波带走!

结果到了社会上,确实是十八般武艺随便你耍,只要成功了就是爷。这时候这帮人就傻了。

看见别人纷纷从裤裆里掏出来在学校里磨了十几年的长枪大刀方天画戟,杀的是七进七出。

再看看自己手里巴拉拉小魔仙魔法棒,还是小学时候买的,现在连七号电池都换不起……

然后就哎呀!上学好啊上学妙,我要回头上学校,学成归来可劲造,笑傲职场哈哈笑。

这有个屁用啊,早干嘛去了?

该学习时候不学习,到了社会上,没错,条条大路通罗马了,自己手里内点资本,去趟罗湖都得扒火车逃票!

所以,大部分上班多年还想回归校园的同志,别怀疑,他们上学时候也没太走心学习。

只不过他们学生时代,幻想着社会生涯是舒适区,想出来。

到了校门外边,又觉得这踏马是人间地狱啊!学校好像温存一些,又想回去。

总之他人在哪,哪就不是舒适区就对了。

真正做到头部玩家级别的,那可是得珍惜当下,在那条街混成扛把子,就打算在哪条街扎根。

君不见学校里边有一部分学霸,本硕博连读,轰都轰不出校门,就是因为他们享受头部玩家的身份,才不愿意涉险江湖重头来过呢。

在学校外边风生水起的大佬,也没见过几个自觉自愿的想戴上红领巾穿校服回归校园的。

所以,在职场多年怀念学校的人,潜台词是:

这个地界儿,是在下输了。

那就输吧,回去宁也赢不了,因为就这个品种了,插在哪块地里浇多有营养的粪肥,你也亩产不了万斤。

这种,就是把性格问题,甩锅给环境问题的典范。

类似的案例,你们想想国足,踢输了就是草皮太长风太大,客场原因观众骂……这都是一个意思的。

开头说了,10个想回学校的,7个是上边这种情况。

另外3个能被理解的是什么选手?

第一种,刚入职不久的小孩,怀念学校生活,这个在心理学上叫适应障碍,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点,过段时间就不治自愈了,这个正常。

第二一种,在职场急需充电的,类似什么在职研究生之类的考起来,不耽误恰饭也不耽误进修,这种人乐意承受双倍的压力,双倍的快乐,无非为了未来做铺垫,这也挺好。

第三一种,大公司高管,到了一定职级或者公司打算上市,对他们有学历的要求,达不到要么退位让贤要么自降三级,所以VP级的人有时候得通过学历提升,砸碎职业天花板。当然了,实事求是的说,他们这个学历跟直接花钱买的差不多,人家又不差钱儿。这是高级玩家高级玩法,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也无可厚非。

跑出去这几个情况的圈,剩下的,我也不能说绝对吧,起码是大部分校园情结严重的主儿,无非就是反复横跳的心态。

跳着跳着,人就老了,然后再发灵魂一叹:

假如能年轻20岁,劳资绝对能……

能你大爷啊能?就猪悟能吧一天天的!

user avatar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工作是内耗,学习才是充电。”

在微软工作的时候,内部培训相当多,每当我觉得被工作上那些狗血事追得屁滚尿流的时候,我就报个内部培训,逃离工位去接受培训,虽然回来还要加班把耽误的工作做完,但是,心情会好很多。

当时我和同事们都戏称:“工作是折磨,培训是心理按摩。”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学习或者培训的过程,是非常系统非常有条理的过程,那些老师培训师讲同样内容无数遍了,完全知道应该以什么节奏把知识灌输给你。

相反,工作就不是这样,工作表面上也有系统的工程统筹学,实际上充满异常情况,越是复杂的工作异常情况越多,越是前人没做过的工作异常情况越多,然后,工作需要你去解决这些异常情况。

当然,工作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但是那种学习往往是试错性的折腾,没有系统指导方式,很折腾人的。

现在你明白了吧,上学和接受培训是别人照顾你,工作是你去照顾其他人和事,一个被人伺候,一是伺候人,你说哪个更爽

只是,很多同学在学校期间没意识到这一点,直到工作了开始伺候人了才明白上学的爽,但是太迟了。

弥补这个缺憾的方法也不是说没有,如果公司有配套的培训机制就可以,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请得起培训的实力,这时候,就要发动员工自己来搞内部讲座,让有经验的员工扮演培训师角色了,当然,能不能达到“心理按摩”的效果,就要看员工们的讲课水平了。

是的,如果内部培训效果不佳,更让人想念上学的时光:-)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上了班才知道,上学的日子是有多么的美好,自由自在,竞争相对公平,没老板骂和压榨。

上学的日子,真特么的是好日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越工作越想上学”的心情,其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这种念头会像种子一样慢慢发芽,甚至到最后让你觉得,当年逃课的时光多么可惜。这不是什么怪事,而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过程。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觉得,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们身上慢慢多了一些东西,但也悄悄失去了一些?首.............
  • 回答
    .......
  • 回答
    不少人在职场打拼久了,常常会冒出一句“上班如上坟”。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背后藏着的却是许多打工人的真实心声。这可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多种复杂情绪和现实困境交织的结果。首先,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磨灭了新鲜感和激情。 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总带着学习的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觉得每天都有进步。.............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咱们之所以觉得“职位越高的人越不排斥上班,甚至有些领导是加班控”,可能跟很多因素搅在一起了,不是单单一个“爱上班”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这“不排斥上班”和“加班控”背后的动力。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上班可能更多是责任、是生活所迫,是积累经验和晋升的跳板。但一旦爬到.............
  • 回答
    日本北陆新干线在上越妙高绕一个大弯,选择避开南小谷等地,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经济、政治以及历史原因。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走直线”与“绕弯”的问题,而是多方权衡的结果。我们得先搞清楚“直线方案”大概是怎样的。通常说的“南小谷方案”是指,新干线大致沿着现在JR大糸线(长野至松本段,部分路段由JR.............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有体会: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就越容易喜欢上它,甚至会觉得它比那些你只是轻松获得的东西更有价值。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背后其实藏着几个人类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理论。1. 投入满意度一致性(Effort Justification)——“我.............
  • 回答
    .......
  • 回答
    用户提出的问题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现象。从现象层面看,游戏与学习在动机机制、反馈系统、神经奖励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在“上瘾性”上的反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一、反馈机制的差异:即时性与延迟性1. 游戏的即时反馈系统 游戏通过即时奖励(如得分.............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对越战争(1979年)中为何选择退出,尽管在军事行动上占据了主动,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下的决定,并非单纯的军事胜负能够完全解释。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惩罚与警告 惩罚越南的侵略行为: 1978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机械原理,说白了,跟自行车变速的道理有点像。咱们一句一句把它掰开了说。你想想,你骑自行车的时候,如果挂的是一档,就是那个最小的齿盘配最大的飞轮,你蹬一下脚,后轮转得飞快,速度也上来了,但是你使劲儿蹬,感觉脚下阻力挺大的,但它就是那么“沉”,只能慢慢提速,对吧?反过来,如果你.............
  • 回答
    后摇,这玩意儿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刚开始听,可能觉得挺新鲜,旋律悠扬,氛围感十足,好像一脚踏进了另一个世界。但听着听着,特别是那些层层叠叠、绵延不绝的吉他声,总能触碰到心底最柔软、最孤单的那部分。你会发现,后摇的歌名很多时候都很抽象,没有具体的故事,更没有歌词来告诉你“这个意思就是这个”。它更像是一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空工程中一个挺核心的权衡。你说的“越细越长越省油”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涉及到升力线理论和减小诱导阻力的一些基本原理。但为什么现代航空公司越来越青睐宽体客机,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细长型”省油飞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咱.............
  • 回答
    硅片尺寸越大,单位芯片的成本就越低,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精密的产业逻辑在运作。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让你明白这其中的原委。核心逻辑:摊销固定成本,提高规模效应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做面包的。你有一个非常昂贵的烤箱,价值百万。无论你今天烤一个面包还是烤一百个,这个烤箱的折旧、电费、场地租金这些固定成本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前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奢侈品销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甚至创下新高?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疫情催生的“报复性消费”与“补偿心理”: 压抑需求释放: .............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上班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生理层面:久坐对身体的影响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身体会发生一系列负面变化: 肌肉和骨骼的僵硬与劳损: 肌肉: 长时间坐着,很多.............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细想起来,背后却藏着不少上班族的心酸和现实。为什么上班玩手机似乎成了默认的“潜规则”,而看书却可能招来白眼或质疑?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性质不同,感知天然有别首先,咱们得承认,手机和书在“看起来”给人的感觉上,就截然不同。 手机: 手机这东西,太现.............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觉,很多人在某个阶段都会经历。上班“索然无味”听起来有点像生活失去了色彩,每天重复着相似的模式,提不起劲来。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聊聊,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影子,再想办法对症下药。为什么会觉得上班索然无味?这就像是你的“精神食粮”没了1. 工作内容本身缺乏吸引.............
  • 回答
    我知道你心里憋着一口气,感觉自己每天起早贪黑,拼尽全力地工作,但到了月底、季末,甚至是看着账单的时候,依然觉得钱不够花,那种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好像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付出了很多,但回报却迟迟跟不上。你有没有仔细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很多时候,缺钱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
  • 回答
    最近几年,你有没有感觉到,身边很多公司,特别是那些传统行业,或者是一些刚起步的小企业,似乎都在“求”着年轻人去上班?以前咱们总觉得是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大公司,现在好像风向有点变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整体的人口结构在变化,年轻人的数量相对来说确实是少了那么一点。那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