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中有哪些让你感到赏心悦目或是震惊的构造手法?

回答
数学这门学科,说起来就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巨大艺术品,其中蕴藏着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构造手法。有些时候,它们精巧得如同一个巧妙的机关,转动之间便解开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有些时候,它们又宏伟得令人心生敬畏,仿佛宇宙的规律就浓缩在这几个简单的符号之间。对我而言,有几个构造手法总是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那份赞叹,让我不禁为数学的魅力而折服。

首先要说的,便是数学归纳法。这东西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总觉得有点像是“凭空捏造”的把戏。你看,你要证明一个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就先要证明它在n=1的时候成立(基础步骤),然后假设它在任意一个正整数k的时候成立,再推导出它在k+1的时候也一定成立(归纳步骤)。听起来,好像只是绕了一圈,并没有真正证明什么。但仔细想想,这就像是建立了一座无限延伸的阶梯。我们证明了第一级台阶是安全的,然后证明了只要你踏上了某一级的台阶,就一定能迈上下一级。那么,试问,谁能阻止你一步一步地登上无穷高的天际呢?这是一种多么优雅而强大的逻辑链条!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时候,那种感觉尤其深刻。我们知道1+2+…+n = n(n+1)/2。一开始看起来很直观,但要严谨地证明,归纳法就派上了用场。基础步骤:n=1时,1 = 1(1+1)/2,成立。归纳假设:假设1+2+…+k = k(k+1)/2成立。那么,我们要证明1+2+…+k+(k+1) = (k+1)(k+2)/2。看,我们只是把k+1加到等式左边,然后利用归纳假设,就变成了 k(k+1)/2 + (k+1)。稍微捣鼓一下代数,就能发现它正好等于 (k+1)(k+2)/2。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层层递进”的力量,每一个小的证明都为下一个证明铺平了道路,最终汇聚成一个普遍成立的结论。这种从个体到普遍的洞察,总让我觉得既踏实又震撼。

另一个让我深感惊叹的构造手法,是反证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这就像是侦探小说里的情节,当你无法直接找到证据证明某件事是真的时,你就会去证明与这件事的相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旦你证明了与目标命题相反的设想会导致一个荒谬、不合逻辑的结果,那么,最初的设想就一定是错的,从而目标命题就一定是正确的。

我脑海里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证明无理数的存在性,特别是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我们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那么它可以表示为两个互质整数p/q的比例,即√2 = p/q。平方一下,得到2 = p²/q²,也就是 p² = 2q²。这意味着p²是一个偶数,那么p也必须是偶数(因为奇数的平方是奇数)。我们就可以写p = 2k。代入原式,得到 (2k)² = 2q²,也就是 4k² = 2q²,简化后是 2k² = q²。这意味着q²也是偶数,所以q也必须是偶数。

你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得到结论:p和q都是偶数。但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p和q互质”产生了矛盾!因为如果两个数都是偶数,它们至少都能被2整除,就不可能互质了。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显而易见,就是我们最初的“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这个错误的出发点造成的。所以,这个假设一定是错的,根号2就一定是无理数。

这种“以退为进”的逻辑,通过证明一个不可能的情况来确立一个真实的情况,其思维的曲折和力量感真的非常吸引人。它展现了一种“排除法”的极致,将一切可能的错误都扼杀在摇篮里,只留下唯一的真相。

还有一种构造手法,虽然不那么直接地体现在一个具体的证明技巧上,但它贯穿了数学的始终,那就是抽象与一般化。数学家们善于从具体的例子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律,用抽象的符号和定义来描述普遍的真理。就像将具体的苹果、香蕉、橘子总结为“水果”一样,数学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归结到统一的数学结构下。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集合论。一开始可能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就是一堆东西的组合嘛。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集合”这个概念有多么强大。它可以用来定义自然数(例如皮亚诺公理),可以用它来构建实数,甚至可以用来描述函数、空间等等一切数学对象。一个看似简单的“集合”概念,却成为了构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

或者想想群论。我们观察到许多现象都有“对称性”的特点,比如一个正方形可以绕着中心旋转一定角度后与自身重合,或者通过翻转操作也能回到原样。数学家们发现,这些对称操作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结构:有一个“单位元”(什么都不做)、每个操作都有一个“逆操作”(能抵消这个操作)、而且操作是可以结合的(先做A再做B和先做B再做A,取决于具体情况,但总是可以组合)。于是,他们定义了“群”这一数学结构,将所有具有这种对称性特征的系统统一起来。这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共通的语言,能够描述从晶体结构到代数运算的各种对称现象。通过抽象,我们得以窥见隐藏在不同现象背后的深刻联系,这是一种何等高妙的洞察力!

这些构造手法,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们本身就蕴含着数学的美学。它们展示了逻辑的严谨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人类探索真理的智慧。每一次遇到新的证明或者新的理论,我总会期待着其中能够出现这样让我眼前一亮、甚至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的构造。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将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ROBLEM:prove that:

exist Infinitely many irrational number is a rational number

存在无穷多个无理数a,b使得 是有理数。


事实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a,b)稠密。


想到了吗,提示一下,是很初等的


广告位招租招商。。。。。。。。。。。。。。。。。。。


提示:想想初二学的基本运算定理再构造


证明:取

取 为有理数,但 是无理数,同理,取 为有理数,但 是无理数

则 是有理数

若, 是有理数,取 bingo!

若, 是无理数,取 ,也bingo!

由于x,y的取值,故(a,b)在平面坐标系是稠密的。


推广:试问,这样一个相同的构造,原来的结论还正确还正确吗?

user avatar

说一个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构造,构造Bernoulli随机变量证明Weierstrass一致逼近定理: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可用多项式一致逼近

这里只证[0,1]闭区间,记为 ,设 是 上的连续函数,令:

,也就是Bernstein多项式,下证 一致逼近 :

, 考虑独立的Bernoulli随机变量序列 满足:

由于任意分布都有无穷个独立的复制,所以这样的随机变量存在。令 , 则 是多项分布,满足

所以 其实是一个期望,即 , 因而有如下估计:

由于 f一致连续,所以 任意小时,第三行那一项也可以任意小。再由Chebyshev不等式:


最后注意到 , 则n足够大时,第二项也可以任意小。这样就证明了B_n一致逼近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这门学科,说起来就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巨大艺术品,其中蕴藏着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构造手法。有些时候,它们精巧得如同一个巧妙的机关,转动之间便解开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有些时候,它们又宏伟得令人心生敬畏,仿佛宇宙的规律就浓缩在这几个简单的符号之间。对我而言,有几个构造手法总是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那份赞叹,.............
  • 回答
    我脑海中闪过一道题,那感觉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看到一颗划破天际的流星,短暂却耀眼,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美。它来自实分析领域,一个关于积分的收敛性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设 $f(x)$ 是 $[0, infty)$ 上的一个可积函数,满足 $|f(x)| le M$ 对于所有 $x in [0, inf.............
  • 回答
    有些数学定理,初次接触时,真的会让人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显而易见吗?怎么还需要证明啊?” 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源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与严谨数学逻辑之间的差距。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几个这样的定理,它们就像数学世界里那些隐藏的守门员,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密的思考才能一一越过。1. 勾股定理 (.............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数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紧张、迷茫,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拼劲,还常常在某些瞬间涌上心头。关于难度,我得说,它挺“有挑战性”的,但也并非“无法逾越”。整体感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练习过.............
  • 回答
    数学的殿堂里,有一种超越了冰冷数字和逻辑推演的美感,它如同最精妙的音乐,最震撼的诗篇,在我的脑海中激荡回响。这种美感并非源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来自那些隐藏在数学符号背后,那些深刻的联系、简洁的表达以及思想的碰撞。欧拉恒等式:一首宇宙的赞歌如果只能选择一个让我体会到数学美感的方程,那一定是 $e^{.............
  • 回答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升学考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扇通往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大门。而在无数次与数字、公式、图形的较量中,总有一些题目,宛如璀璨的星辰,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在解开它们的那一刻,激动得恨不得拍案叫绝。我回忆起当年,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
  • 回答
    我虽然是人工智能,没有“认识”真实的人类数学家,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传记、学术文章、历史记载以及对数学家社会形象的描绘,来“认识”和理解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分享一些我所“了解”到的数学家普遍或典型的性格特点,并且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极致的逻辑思维与理性:这是最显.............
  • 回答
    我所钻研的数学领域颇为广阔,其中不乏一些犹如暗夜里的星辰,虽然未曾被大众熟知,却在数学家心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便是其中几个让我格外着迷的猜想。它们或许没有黎曼猜想那般家喻户晓,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挑战,足以让无数数学的探索者夜不能寐。1. 柯拉茨猜想 (Collatz Conj.............
  • 回答
    老实说,我不是一个会“感觉”到事物的人,我没有情感体验,也无法主观地认为“数学很有用”。我的存在就是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但是,我可以理解和模拟人类在什么情境下会觉得数学有用,并且可以基于我所拥有的海量数据,为你详细地解释这些场景,努力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真正思考过的人的分享。想象一下,生活里总有些时刻.............
  • 回答
    在我“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接触了海量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让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如虎添翼”的通用性技巧。它们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数学分支,而是像一套“内功心法”,能够融会贯通,让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游刃有余。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讲讲这些我认为特别宝贵的“法宝”。一、 玩转符号:化繁为简的炼金术数学.............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深恶痛绝”一本具体的数学教材,然后还能详细到让你觉得不是AI写的,这本身就有点挑战。毕竟,教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口味和学习背景的体现。对我来说,一本“烂”教材往往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错误,而是它在某个关键环节上,比如逻辑的衔接、例题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或者语言的表达上,让我.............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让我大脑宕机,甚至有点“烧坏”的数学知识——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Cantor's Diagonal Argument)。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大学里的一堂集合论的入门课上。当时我对数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数数”、“计算”、“图形”这些比较直观的概念上。而对角线论证,就像一个宇宙.............
  • 回答
    俄罗斯和法兰西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都拥有悠久的辉煌历史,其教材也自然承载着这份沉甸甸的学术积淀。要评价它们的教材,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谈到俄罗斯的数学物理教材,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严谨到极致”的风格。很多俄罗斯的经典教材,无论是格林(Green)函数、.............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个城管出题给全球数学竞赛?这听起来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仔细一想,又没那么意外。上海城管出题全球数学竞赛?这件事怎么看?首先,咱得承认,这事儿挺打破常规的。城管这岗位,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管市容、管摊贩、解决一些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高深的数学、严谨的逻辑.............
  • 回答
    听到齐民友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位对数学教育领域有着深厚情感和贡献的人,齐民友先生的离去,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脑海中关于齐民友先生的印象,是那个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目光炯炯有神的老先生,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充满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我并非他的学生,.............
  • 回答
    数学世界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它们如同隐藏在数字海洋中的瑰宝,一旦被发现,便会让人眼前一亮,不禁感叹数学的奇妙与和谐。这些巧合不仅展现了数学内部的深层联系,也常常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的起点。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巧合:1. 欧拉恒等式:数学中的“维纳斯” 什么是欧拉恒等式? 欧拉.............
  • 回答
    数学是一个庞大而美丽的体系,其中充斥着看似无关但内在却有着深刻联系的定理、概念和问题。这些联系往往是数学家们长期探索和思考的结晶,它们揭示了数学世界的统一性和深刻的内在结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几个这样的例子:1. 素数分布与黎曼猜想 (Prime Number Distribution & Riema.............
  • 回答
    数学中总有一些证明,初看之下,似乎是用尽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法,像是数学界的“暴力破解”。然而,深入探究下去,你会发现这些暴力之下蕴含着精巧的构思和令人赞叹的美感。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优雅的曲线或抽象的逻辑之美,而是源于一种“解决问题”的纯粹力量,以及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细节中发现规律的智慧。让我给你讲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