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江和黄河完全在中国境内有什么意义?

回答
长江和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全程都流淌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这绝非偶然,更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足以载入史册,塑造我们的民族魂。

首先,从地理与生存的角度来说,这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河流,意味着中国人民对水资源的绝对掌控和自主利用。

充足的生命之源: 长江,这位“黄金水道”,以其丰沛的水量滋养了中国最富饶的南方地区,孕育了灿烂的江南文化。黄河,这位“母亲河”,虽然常有“九曲十八弯”的桀骜,但其泥沙带来的肥沃土壤,却是华北平原农业文明的基石。这两条河流的完整在中国境内,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规划灌溉、发电、航运等各项水利事业,而不必受制于国界线,不必担心上游的水量变化会对下游造成不确定影响。想象一下,如果它们其中任何一条是从境外流来,那么我们的用水、我们的农业生产,甚至我们的经济发展,都可能被他国所牵制,这种不确定性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内陆的水运动脉: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横贯中国腹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运通道之一。它连接了西部、中部和东部,是国家经济大动脉。黄河虽然不如长江水量丰沛,但其沿岸也承载着重要的区域交通和经济联系。河流完整在中国境内,意味着我们能够不受阻碍地修建、管理和优化航运设施,实现物资的快速流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试想,如果长江或黄河在某个时段成为国际界河,其航运管理将变得何等复杂?航道收费、通航限制、甚至军事安全问题,都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

其次,在历史与文化层面,这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文明的摇篮与传承: 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在这两片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生活习俗。这两条河,不仅是物理上的地理单元,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它们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历史的记忆。河流全程在中国境内,保证了我们对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我们能够自主地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它们是我们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如果河流跨越国界,那么其沿岸的文化必然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被稀释或改变,我们对自身文明的“根”的认知,也就可能变得模糊。

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无论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两条河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河流全程在中国境内,使得“黄河故道”也好,“长江水乡”也好,都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符号。这种地理上的统一,强化了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从战略与安全的角度看,同样至关重要。

国家水安全保障: 水资源是国家的生命线。河流完全在中国境内,意味着我们能够自主决策水资源的分配、管理和开发,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水安全。我们不必担心上游国家因为自身利益而限制水流,或者将水资源武器化,这对于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体量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考量。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河流作为重要的地理界限和自然资源,其完整性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直接体现。河流全程在中国境内,就意味着我们对沿岸的土地、资源、居民,以及河流本身的水域、航道,都拥有绝对的主权。这消除了因河流跨界可能引发的领土争端、主权争议等国际复杂问题。

国防与边疆稳定: 流域内的水利设施、交通枢纽、军事部署等,都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进行,有利于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长江和黄河完全在中国境内,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事实,更是历史的选择、文明的依托、生存的根基、战略的保障,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赋予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水资源、土地、文化和命运的绝对掌控权,为我们民族的独立、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完整的地理格局,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抗争、与环境融合的独特成果,也是我们国家持续发展、抵御风险的强大基石。它是我们能够自信地说出“中国的江河,我们说了算”的底气所在,是我们民族千秋万代的骄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治理全流域性水土流失时,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黄河输沙量已经远低于长江

黄河输沙量已经远低于长江,相比过去,黄河变清了。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仅为2.64亿吨。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相对是清的。

从鄂尔多斯的治理就能看出来部分原因。鄂尔多斯过去每年向黄河输沙1.6亿吨,其中易在河道淤积的粗沙1亿吨,占入黄粗沙总量的25%。经过30多年治理,鄂尔多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50%。2016年8月17日,鄂尔多斯出现历史极值降雨,由于水土保持措施见效,当地十条入黄一级支流冲淤变化不大;暴雨中心西柳沟推算径流量可达7176立方米每秒,可实际只形成了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

与此同时,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计退耕还林1070万亩,覆盖了当地19.4%的国土面积,植被覆盖度达67.7%。据试验,当坡面生态治理后,使径流不下沟,则沟壑地的径流、泥沙分别减少58%和78%。榆林市一项调查表明,仅由于淤地坝建设,就减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耕地退化也是重要原因。随着黄土高原产沙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或迁居城镇,导致大量坡耕地撂荒或弃种,从而引发植被自然恢复;但这一因素在测算生态建设产生的拦沙效用时,未被充分考虑。例如,陕西绥德桥沟是一个完全自然修复的小流域,已实现“零耕种”。

1933年黄河年输沙量曾经达到过极值33亿吨.

1955-2016年黄河年输沙量的均值是约9.78亿吨

2016年黄河年输沙量已经减少到了1亿吨.

这就是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巨大贡献,也是黄河全全境在中国的优势

下面是渭河华县站输沙量的测试:

渭河在1964年的输沙量达到了极值是10.60亿吨(比黄河年输沙量的均值是约9.78亿吨还要高不少),真是非常惊人的,举个例子,长江那么大的江,年输沙量只有1.5亿吨。


渭河华县站的年输沙量比较,可以看出从1955年到1977年,年输沙量一直在翻倍,1977年甚至比1955年翻了10倍。这些年份,渭河流域的生态发生了非常迅速的恶化.

进入2000年后,一方面由于1992年以来渭河径流量锐减。(2001年~2009年的平均年径流量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4.9%,充分说明了渭河下游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的形势下,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渭河下游径流量变化初步分析《陕西水利》2010.5

根据前面的分析,渭河下游年径流量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水量减小幅度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下游沿岸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剧增,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在径流量减少的情况,渭河下游河道纳污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污染呈加剧发展趋势,因此,随着渭河下游径流的减少,河道纳污自净能力的降低,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

河道的污染状况随着流量增加其河道纳污自净能力而增大,径流量的大小决定着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要改善目前渭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应增大河道的基流,才能增大河道的纳污自净能力,改善渭河下游的生态环境。

3.2 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渭河下游河道具有冲淤变化大、河势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渭河下游的冲淤随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当为小水大沙时,河道一般出现淤积,随着流量的增大,河道产生冲刷。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渭河下游径流量较大,河道产生冲刷,1981 年临潼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7610m3/s,华县站最大洪峰流量5380m3/s,是三门峡水库建库以来的最大值,年径流量为96.6 亿m3,主槽冲刷,汛后主槽过洪能力达到4500m3/s,接近建库前的水平。1995 年,华县站最大洪峰流量仅1500m3/s,年径流量仅为17.51 亿m3,且渭河下游多次出现小水大沙过程,河道产生严重淤积。1995 年渭河下游淤积泥沙0.7551 亿m3,华县站主槽过洪能力仅为800m3/s,是三门峡建库以来最小值。因此,随着渭河下游径流量变小趋势的加剧,必然造成渭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加剧,失去河道的应有功能。

3.3 对河道防洪带来的影响

渭河下游既定的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设计洪水,随着径流量减小的趋势,如前所述,加剧了渭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截至2009 年,渭河下游共淤积泥沙12.6887 亿m3,目前泥沙淤积是较为严重的。随着泥沙淤积的发展,同流量水位便不断上升,根据渭河下游实测资料分析,当河道发生淤积时,同流量水位就抬升,例如三门峡建库初期的1963 年,华县站洪峰流量为4570m3/s,洪水位为338.45m;1981 年,华县站洪峰流量为5380m3/s,相应洪水位为341.05;随着泥沙淤积的发展,到2003 年华县站洪峰流量为3570m3/s,相应洪水位高达342.76m。不难看出,随着渭河下游径流量不断减少,泥沙淤积不断增加,同流量洪水位在不断的抬升。因此,渭河下游在建库初期兴建的防洪大堤经过了多次加高培厚,但目前为止,其防洪大堤仍然达不到既有的设防标准。根据对渭河下游警戒流量和保证流量的分析成果,华县河段已加高培厚的堤防的保证流量仅为8400m3/s 左右,仅相当于20 年一遇洪水的河道过洪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渭河下游近50 年的径流量变化的初步分析,渭河下游径流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初期,是径流量最枯的时段,且在汛期的水量减少相对较大,一方面是洪水场次的减少,另一方面是洪水量级的减小,而非汛期的径流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径流量的减少对渭河下游生态环境,河道冲淤和河道防洪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进入2000年后,一方面由于1992年以来径流量锐减。(2001年~2009年的平均年径流量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4.9%,充分说明了渭河下游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原因分析》《陕西水利》2013年06期

造成20世纪90年代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北洛河和渭河不利的水沙条件造成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20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降水大幅度减少,没有足够的洪量将泥沙运送到渭河以下,因此造成渭河下游大量的泥沙淤积。潼关高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次要的。

泾河高含沙洪水对渭河下游洪灾的影响》《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07年

泾河高含沙洪水对渭河下游的影响;认为泾河高含沙洪水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大量淤积,河槽萎缩,行洪能力锐减,导致出现奇特的"小水大灾"现象;建议要解决渭河下游的淤积问题就必须解决泾河的高含沙洪水输送问题。

《渭河高含沙洪水对潼关高程变化的影响》《人民黄河》2014年04期

根据1974—2010年实测资料,在分析渭河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74—2010年渭河华县站高含沙洪水主要来自泾河,场次高含沙洪水泥沙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1~0.03 mm,极细沙含量占全沙的比例都在20%以上;潼关站发生高含沙洪水时,若来水以渭河为主,则小流量时潼关断面淤积,且主要淤积在主槽,潼关高程以抬升为主,大流量时潼关断面展宽冲深,潼关高程以下降为主;潼关高程还受到华县站流量、含沙量、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影响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影响条件。


暂时说到这里。有时间继续

谢谢

user avatar

那就看看,长江黄河不完全在一个国家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

景耀六年冬,曹魏灭蜀汉;三年后的咸熙二年冬,魏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西晋建立。这时候西晋据有三国之二,独东吴未平。咸宁五年冬,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六路进军攻打东吴。其中一路是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所率,自蜀中顺江东下,直趋建业,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直至石头城下。吴主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今胡冲、光禄勋薛莹奏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官五千余人,皆归大晋。唐人有诗叹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晋一统天下不过十数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接踵而至,晋室南渡后接宋齐梁陈,北方经五胡二十余国混战后为元魏统一,而后东西分裂,并南朝再成三分,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灭高齐,统一北方,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外戚杨坚,隋朝建立,此时隋朝全据北方以及川蜀,一如西晋灭吴之势。开皇八年,隋文帝发五十一万兵马南下征陈,其中行军元帅杨素指挥水军主力,自巴东郡出川,顺流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阻敌东下,使其首尾不能相通,最终灭陈。

所以,长江完全在中国境内,国防意义也颇为重大。

至于黄河……我们知道,黄河在北宋十分活跃,曾经七次决口,三次改道,搞得全国鸡犬不宁。它甚至在一次决口之后,很有创意地一分为二,形成两条下游支流,北边的叫北流,南边的叫东流。朝廷对这种局面拍案而起:我们绝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两个黄河”!于是熙宁以来,他们总在策划,把北部的那条野种河堵死,让黄河之水重回故道,这就是所谓的“回河之议”。

可为什么宋朝就不能容忍“两个黄河”呢?答案是国防考虑。

北宋没有燕云,又定都在开封这样的平原四战之地,自幽州到开封这一千五百里几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黄河在武陟县东南开始,在当时的走向和今天的不一样,现在是往东流走郑州桃花峪,几乎是和北纬35度线平行,然后在铜瓦厢折向东北入山东,夺大清河故道从东营入海,当时是往东北方向流,所以形成了一道开封外围的天险。北宋也一直认为黄河就是自己的内线国防设施。

可生命就像一条大河,今年走这里,过几年就他妈的知不道改道到啥方向去了。

黄河居然往北改道了!北宋哭死的心都有了,黄河再这样改道下去,早晚会流入辽朝境内,到时辽朝水师可借黄河之利大举南攻,我没有燕云作为屏障,现在连黄河屏障也保不住了吗?!于是大宋发了疯一样挽留黄河,希望能留住黄河的心,让它别走,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黄河没留住,河北折腾残了。

黄河完全在中国境内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不用担心改天当局会认为这是个国防武器,继而不惜一切代价,巧的是我们就是那个代价。

user avatar

江河万古流

user avatar

当然就是不会受制于人。

巴基斯坦境内的主要水源-印度河很多重要的支流都来自印度和印控克什米尔,印度当然少不了在上游大肆截水排污。

最骚的是从印度河重要支流萨特莱杰河引水的拉贾斯坦运河,灌溉拉贾斯坦邦的大片沙漠地区,几乎和印度巴基斯坦边境平行。

谷歌地图俯视,长城是看不见的,但是拉贾斯坦运河是看得见的~

印度境内的恒河下游流到孟加拉国,印度在边境同样也少不了修建一座法拉卡大坝。

这座大坝将恒河水引到印度境内,灌溉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耕地,同时冲刷加尔各答港口沉积的淤泥。

该工程使孟加拉国旱季的水量减少很多,但是印度方面也由于工程规划和质量问题,加尔各答港口的清淤效果并不好,而且上游的比哈尔邦反而恒河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洪水灾害。非常的损人不利己。

user avatar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携带量最大的合流,自古被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口和改道不仅造成大量物质损失,每一次死亡人数更是不知多少。


但是,黄河的决口和改道几乎都集中在了中下游,也就是河南山东地区成为重灾区,人财损失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当然,黄河历史上改道严重时候,影响不仅是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都有过很大损失。

而下游损失严重不代表中游损失也严重,在陕西以上,黄河整体还是比较平静的,给当地带来的收益巨大,而危害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黄河肆虐下游,建了三门峡。三门峡建成后,有力阻止了下游河床的抬高,河南山东此后几十年再无黄河泛滥出河道现象,三门峡功不可没。但是,三门峡的建设,导致了潼关水位上升,渭河水流减速,泥沙沉积,渭河可能变成地上河,洪涝灾害可能增大;同时,因河床水位增高,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造成渭河平原土壤盐碱化。昔日关中粮仓渭河平原受到极大损害。


也就是说,三门峡损害了陕西利益,让这里农业和环境受到损失,但同时保证了下游河南山东等地再也没有黄河泛滥的现象,保护了下游大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站在中国角度,这么做当然是利大于弊,而且,国家在减少了大量救灾支出后,也能有精力财力去弥补陕西这点损失。


而如果陕西和河南山东是两个国家呢?陕西人还愿意为了你的安全让自己这么大损失么?河南山东人又愿意每年拿出补偿来给陕西人么?

user avatar

统一回答这里关于埃塞俄比亚大坝的疑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在争执些什么吧!

这根本就不在这题讨论的范畴里。

埃及和苏丹没有和其它尼罗河流经的国家商量,早年就把尼罗河的水给分了。丝毫水量都没有留给其他国家,而且还以此为依据,要求所有尼罗河流经的国家都不得在尼罗河的不管是干流还是支流上建大坝......

即使埃塞俄比亚告诉埃及,建这个水坝,只是为了为发展工业提供电力,并且希望就水量分配和埃及谈判,但埃及根本就不理......

还有知道建复兴大坝的是哪国的工程公司吗?是中国的。这和我回答的结论矛盾吗?

————————————

反对这里所有答案!

在答案里,很多人都说长江、黄河要不是全流域都在中国境内,就会如何如何,什么要是长江、黄河的上游被人截了,修个水坝,下游的人就会被淹成雨鳖之类的,绘声绘色,说得好像真的一样。

真是这样吗?

我们一条一条来数。

黑龙江全流域在中国吗?没有吧!有答案里说的那些事情吗?没有吧!

亚马逊河全流域在巴西吗?没有吧!有答案里说的那些事情吗?没有吧!

尼罗河全流域在埃及吗?没有吧!有答案里说的那些事情吗?没有吧!

……

如果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这些河流经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敌对,所以没事的话,那么来看看这个:印度河全流域在巴基斯坦吗?

没有吧!

有答案里说的那些事情吗?

也没有吧!

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河流上发生过那些高赞答主们所说的事,甚至你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去说这件事,恐怕只会惹来的,只会是无情的嘲笑。

但为什么我们有这种恐惧呢?

上一张图

这是中国援修,连接马达加斯加首都和机场之间的高速公路。

双车道,没有隔栏!你们没看错,这就是高速公路!

在中国,恐怕是乡镇公路,最多也就是县道的标准吧!

但中国人看不上眼,在人家眼里,那可是超级工程,在非洲,这种路已经属于奢侈品了。

再举个例子,中国在肯尼亚援建了蒙内铁路,总统亲自到场,人民欢呼雀跃,你要是去国外网站看看评论,很多美国佬都嫉妒。

为什么?

因为确实很强。

聊到这里,也够了,那就可以来说为什么我们有这种恐惧。

一句话:是因为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我们的真的可以做到!

因为我们是“基建狂魔”。

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举个例子,俄罗斯有个“世纪工程”:克里米亚大桥。

这座桥是俄罗斯最长的大桥,也是欧洲最长的大桥。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就开放汽车通行。开通时,俄罗斯人举国欢腾,欧洲各国除了不高兴外,还有极其嫉妒俄罗斯人的效率。

这么牛的大桥,是什么样的呢?

看这些数据:全长只有19公里。

跨海部分只有7.5公里,中间有个图兹拉岛,5公里还是修在原来就有的大坝上的。

更重要的是:亚速海是全世界最浅的海,最深处只有14米,这座桥经过的水域只有4米深……只要筑起围堰,把水排干,建设难度比我们很多高铁通过的特大桥都要低。

对比一下: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特大铁路桥,长164.851公里,2008年4月7日开始灌注首根桩,2009年5月24日完成桥梁架设,长度为它的10倍,用时只有13个月!

好了,来说结论吧!

我们觉得如果长江黄河如果在别国境内,就会如何如何,像对方会建大坝,我们会被淹之类的,纯粹是站在我们“基建狂魔”这个能力的角度来猜测对方会怎么做,但实际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没这个能力!

过于多虑了!对别人过于高估了!

user avatar

土贝建成后,长江口喝咸水,电费不降反升。要是上游在美帝手里,想怎么骂就怎么骂。

user avatar

很有意义,如果长江黄河不是完全在中国,或者中国本身分为几个独立的政权,那么从环境上,民生上都有巨大的麻烦。

其实在宋朝,因为中国处于分裂状态。黄河分属几个国家,就已经产生了不少麻烦。北宋时期,黄河上游河套部分属于西夏,而西夏因为国土大部分都是沙漠,因此极力开发河套地区,修建昊王渠等众多水渠,开垦大片良田。结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宋朝地区黄河之水多次泛滥,黄河分成三条支流,其中北流远走到了宋辽边境,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地区,而河水流经之处,田园庐舍无不被毁,河南安徽等地开始成为黄泛区。北宋政府无力与西夏交涉,又害怕辽国趁机进攻,竟然放任自流,甚至在哲宗年间因为无力赈灾,北宋政府决定顺其自然,故意修渠让黄河加快改道,让黄河水淹没宋辽边境,幻想用黄河水挡住辽国铁骑。史称“三易回河”(南宋杜充的骚操作又是一个事件,不加赘述)

北宋时期地图,注意此时黄河分属西夏北宋和辽国,黄河入海口在今天的天津一带,即图中红圈处,为宋辽两国共有。


到了南宋年间,黄河流域大部分被金国占领,然而南宋还控制着黄河的入海口,也就是今天苏北一带。金世宗年间,黄河水灾。地方官吏建议修堤坝赈灾,金国皇帝认为修堤需要发动民工,而南宋政权可能会利用中原人民被强行调动修堤的不满,趁机北伐金国,于是决定不修堤坝,不予赈灾,只在黄河南边修筑一个简易堤坝敷衍了事。结果造成河南地区人民死伤无数。


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九年正月,朝廷遣都水监梁肃往视之。河南统军使宗室宗叙言:“大河所以决溢者,以河道积淤,不能受水故也。今曹、单虽被其患,而两州本以水利为生,所害农田无几。今欲河复故道,不惟大费工役,又卒难成功。纵能塞之,他日霖潦,亦将溃决,则山东河患又非曹、单比也。又沿河数州之地,骤兴大役,人心动摇,恐宋人乘间构为边患。”而肃亦言:“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今若塞新河,则二水复合为一。如遇涨溢,南决则害于南京,北决‘则山东、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筑堤以防决溢为便。”尚书省以闻,上从之。

金史.河渠志

南宋时期地图,此时黄河因为杜充的骚操作转移到了苏北地区,黄河入海口宋金共有。即图中右边大红圈部分。金国因为害怕宋军从大运河溯河而上北伐,故意不修堤坝,只在黄河南岸修筑简易堤坝敷衍了事。

总之黄河和长江在历史上并不一直是完全属于一个统一的中国的。在一千年前,中原人民就因为国家分裂,各国利用黄河水资源各怀鬼胎,矛盾重重,而造成黄河泛滥无法处理,人民饱受苦难,今天河南和皖北有黄泛区这个恶名,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黑色遗产。今天国家统一,黄河长江完全属于中国,各个省自治区都在国务院领导下合理掉配水资源,这才断了黄泛之根,总之黄河和长江属于中国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完全属于中国,今天说不定我们都要面对黄泛的麻烦。黄河和长江不完全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境内,其实并不是一个假设,在一千年前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并不好笑的沉重悲剧。

user avatar

为了治理5~10年一次的大水患(大危机),必须时不时进行大动员。

大动员决定了必须有大政府。

大政府决定了大疆域。

大疆域决定了大缓冲。

大缓冲的实控范围取决于冶金水平与军队进军的速度,实控持久性取决于后勤难度。



科举授官是最好的、最公平的制度创新。

西方票选真的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江和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全程都流淌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这绝非偶然,更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足以载入史册,塑造我们的民族魂。首先,从地理与生存的角度来说,这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河流,意味着中国人民对水资源的绝对掌控和自主利用。 充足的生命之源: 长江,这位“黄金水道”,以其丰.............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中国能够对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实施相对有效的全境控制,而埃及却难以做到对尼罗河的全境掌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与河流特性:黄河、长江 vs. 尼罗河 河流长度与源头控制: .............
  • 回答
    如果中国与某国发生战争,而对方蓄意破坏黄河或长江某段,导致大规模决堤,这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毁灭性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国家必须迅速、果断、系统地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并维持社会秩序。一、 紧急启动国家最高级别防汛救灾响应机制这是最首要、最紧迫.............
  • 回答
    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水量和输沙量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自然地理和水文演变规律。长江的年径流量是黄河的整整六倍,但其年输沙量却不到黄河的四分之一。这种鲜明的反差,既是两者所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差异的综合体现,也带来了深远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为何它的航运能力似乎远不如长江呢?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黄金水道”,想到的总是长江,而不是黄河。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历史发展和经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长江说起,为什么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古老的记忆,要说清楚,得从历史、文化、以及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讲起。黄河为何是母亲河,长江为何不是?首先得明白,“母亲河”这个称谓,它不仅仅是指一条大河哺育了多少人口,更饱含着一种孕育、起源、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 文明的摇篮,一切的起点: 中华文明,可以说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地理和历史的一些重要方面。我们得从黄河和长江各自的“脾气”以及影响它们“脾气”的因素说起。首先,说说“过去”的黄河。说黄河过去经常泛滥,这真是太贴切了。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但也常常扮演着“伤心河”的角色。它的名字就来源于它那独特的黄颜色。这黄颜色,其实就是.............
  • 回答
    黄河、长江和两淮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但它们抵御外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地理特点、水系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运用。一、 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两淮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 黄河.............
  • 回答
    说起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长江。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地理认知。但如果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却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期的绝对划分方式。而黄河,作为另一条同样雄浑的天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中,未能像长江一样成为一个稳定、长期的分界线呢?这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和治国理念的深层原因。简单来说,长江流域更适合古代王朝的经济支撑和政治稳定,而黄河流域则更多地扮演着“内忧外患”的矛盾集合体。 让我们详细捋一捋。一、 长江流域:稳定的大后方与经济生命线长江,这条贯穿中国腹地的巨龙,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块富饶之地。它对王朝统治.............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
  • 回答
    长江与嘉陵江穿越华蓥山,这可不是它们“任性”,而是大自然亿万年演变下塑造的奇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遥远的过去,看看地质运动是如何一步步安排这场壮丽的“穿山”之举。一、 起源:地壳的褶皱与抬升——华蓥山的“诞生记”我们先得明白华蓥山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看到的巍峨山脉,并非一蹴而就。这一切.............
  • 回答
    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一个是大陆集成电路制造的“老大哥”,另一个是专注于存储器芯片的“后起之秀”。要深入了解这两家公司的对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1. 定位与核心业务:目标不同,赛道有别 中芯国际 (SMIC):这是一家典型的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它的核心业务就是帮设计公司(.............
  • 回答
    2020 年起,长江这条母亲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十年禁渔”,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为了恢复长江生机、守护母亲河血脉的壮丽行动。想象一下,曾经喧嚣热闹的江面上,如今被严格的禁令笼罩。这意味着,从那时起,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等主要通江湖泊,以及长江重要支流,都进入了一.............
  • 回答
    你好!关于专升本想走播音主持专业,长江大学和武汉传媒学院哪个更适合你,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对比的问题。我这就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两个学校在播音主持专业上的“硬实力”: 武汉传媒学院(原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后升格为学院): 历史与积淀: 武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南京的长江两岸与上海的黄浦江两岸、重庆的长江两岸相比,在景观的精致度和商业开发的程度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发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开发”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 上海黄浦江两岸(外滩和陆家.............
  • 回答
    提起长江存储,这几年可以说是风头正劲,尤其是在半导体存储领域,已经从一个“追赶者”的姿态,逐渐显露出“挑战者”的实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家中国本土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到底走到了哪一步。技术层面:从追随到创新,Xtacking®是亮点长江存储的技术实力,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最早的时候,.............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