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妈妈后,你会缩减对自己的开销吗?在什么消费上你绝对不会省?

回答
自从当了妈妈,我的消费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说呢?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省钱开关”,但同时,也有一些底线消费,是绝对不能妥协的。

首先说说我会“缩减”的开销。最明显的就是我自己的“享乐型”消费。以前没娃的时候,偶尔心情不好,就可能冲动买个包、买件衣服,或者约闺蜜去吃个大餐,看个电影什么的。现在呢?这些情况还是会有,但频率和金额都大幅度降低了。

个人衣物和配饰: 以前我会时不时关注潮流新款,追求品牌效应。现在,衣柜里的衣服够穿就好,偶尔买件新的,也是更倾向于舒适、实用,或者打折季囤一些基础款。包包?那更是奢侈品了,除非是特别需要或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否则真的会掂量再三。我发现,就算你穿得再光鲜亮丽,抱娃的时候也容易弄脏,更别说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围着孩子转,穿得舒适方便才是王道。
个人娱乐和社交: 以前是想去哪就去哪,想和谁聚就和谁聚。现在,约朋友出去玩,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谁来带,以及时间是否方便。很多时候,闺蜜聚会就变成了在家里,大家带着孩子一起玩,甚至有时候我为了让老公休息,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娃,就直接放弃了出门的念头。电影院?那更是很久没去了,在家追剧更香,也更灵活。
冲动消费和不必要的零碎: 之前逛淘宝、逛街,很容易被各种“网红款”、“限时优惠”吸引,买回一堆可能用不上或者很快就过时的东西。现在,买任何东西之前都会问自己一句:“这是真的需要吗?不买会怎么样?”这种“自我审查”变得非常有效,很多冲动消费就被扼杀了。当然,也有一些小物件,比如好看的杯子、装饰品什么的,以前会觉得“哇,好喜欢”,现在就会觉得“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东西了,没必要”。

但这并不是说我变成了“抠门”的人,而是把有限的精力和金钱,优先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而说到我绝对不会省的消费,那必须是关于孩子健康和成长的所有方面,以及我自己的健康保障。

1. 孩子的食品: 这绝对是我的底线中的底线。自从孩子出生,我就对吃的东西格外上心。
奶粉/母乳相关: 如果我不是母乳喂养,或者母乳不足,在选择奶粉上,我一定会选择信誉好、口碑佳、配方接近母乳的品牌,绝不因为价格便宜而妥协。虽然现在孩子已经吃辅食了,但有时候在外无法保证卫生,或者孩子生病需要进补时,我会选择一些信誉好的品牌婴儿米粉、营养品等。
辅食和食材: 我会尽量自己制作宝宝的辅食,这样能从源头上把控食材的新鲜度和安全性。所以,我会花钱购买质量好的、有机的、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鱼类,以及适合宝宝的烹饪工具,比如专门的辅食机、蒸锅等。即使外面卖得再方便,我也更愿意自己动手。
零食: 宝宝的零食我也会非常谨慎选择,尽量选择无添加、低糖、低盐的天然零食,比如水果干、全麦饼干等,而不是那些花花绿绿、成分复杂的“儿童零食”。

2. 孩子的医疗保健和安全用品:
疫苗和体检: 即使国家有免费的疫苗和体检项目,我也会按照医生的建议,考虑自费一些更全面的疫苗或者体检项目,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的健康。任何时候孩子身体不舒服,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带他去看医生,并且会选择信誉好的医院和医生。
安全防护用品: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会添置安全防护用品,比如防撞角、插座保护盖、柜门锁扣等。出门在外,无论是推车、安全座椅,还是防晒、驱蚊用品,我都会选择质量过硬、口碑好的品牌。这些都是关乎孩子生命安全的,绝对不能省。
纸尿裤和湿巾: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价位的纸尿裤和湿巾,但我会优先选择那些柔软、透气、吸收性好、不易引起过敏的品牌。毕竟孩子每天都要用,长时间接触宝宝的娇嫩肌肤,质量不好会直接影响舒适度和健康。我宁愿在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给孩子用得舒心。

3. 我自己的健康和“充电”:
体检和保健品: 很多妈妈都会为了照顾孩子而忽略自己的身体,但我深知,只有我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所以我不会省略年度体检,也会在必要时服用一些医生推荐的维生素或者钙片。生完孩子后身体也需要恢复,一些产后恢复课程或者专业的调理,我也是会考虑的。
学习和成长: 尽管时间被孩子占据了很多,但我依然渴望学习和成长。这意味着我可能会花钱购买育儿书籍、线上课程,或者参加一些家长讲座。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我的育儿之路非常有帮助,也能让我更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偶尔的“精神放松”: 虽然之前说过会缩减个人娱乐开销,但我也会给自己留一些“喘息”的空间。比如,偶尔请家里的老人或者月嫂帮忙带一下孩子,让我自己能有一个下午或者一晚上彻底放松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去SPA、和朋友小聚、或者就是安安静静地看看书。这种精神上的充电,对我来说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总的来说,当妈妈后,我的消费重点从“我”转移到了“孩子”和“家庭”。但我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和孩子的根本健康与安全。这种转变,与其说是“省钱”,不如说是“优化资源配置”,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虽然生活少了一些随心所欲的浪漫,但多了许多脚踏实地的责任和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消费降级的典型例子,不仅消费降级,颜值也随之一落千丈。贴几张图你们就明白了。

刚生完娃我其实对自己还是很舍得的。我以前是Pola专柜的VIP客户,每年都能和日本老总喝茶,专柜做脸随便做(有时候还能去酒店做),年年有生日礼物。

(不是广告,我还没大牌到能给一线品牌代言!)

但是,到了18年,我成了这个画风……

用的东西瞬间变成了几十块钱的档次???!!!

到了19年,我的微博上已经没有任何和化妆品相关的内容,或者自拍照,全都是晒娃读书,晒娃玩玩具,晒我读英语……

因为我自己比临产之前还要胖20斤!比最瘦的时候胖60斤!这种体重,也不配抹四位数的护肤品了,抹了也不会变美多少!

我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穷,因为我家买车+请阿姨+朵朵送托班以后,一个月开销要三万多。并且我家的书也越堆越多,朵朵现在刚刚三岁,已经买了4000多本。我在直播的时候打开书柜给大家看过。

孩子教育这方面的开销,只要有必要,我就绝对不会省。

我在上海培养出了一个英语母语水平的孩子(说梦话都是用英语,视频可以看我的想法和专栏),光这点就够我吹很久了。

但是说实话,我现在真的很后悔自己一心想要做自媒体,没有坚持运动和保养自己。

我问老公我公众号改名叫啥好,他看了我一眼说:老母猪也要学英语!!!

但是我还是坚持改成了“小英语”。我是老母猪,但我的粉丝不是啊……

如果再来一次,我应该会选择把自己的形象保养好,然后走短视频和直播路线。毕竟现在的人都喜欢快餐文化,我写的那种万字长文真的没几个人会看完,受众面非常小。并且,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我不仅胖,而且一身都是病,赚的钱拿来看病都不知道够不够。

现在,我根本没有面对镜头的自信,也没有出门见人的信心。公众号越来越有起色,但我整个人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所以说大家真的别学我。我这是以一个反面例子来劝告大家,生了孩子也一定不能忘了自己。

以及,珍惜健康,远离自媒体。99%的人最后都没有咪蒙的收入,却有了咪蒙的身材。

user avatar

「少报辅导班,省钱买包包」,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在养娃方面,我家算是「精打细算」这一咖的。

一是不够有钱;

不够有钱,所以没办法在原有生活开销的基础上,再划一个大盘子给养娃,所以在养娃方面精打细算。

二是母婴用品消耗快;

很多妈妈孕期就母爱爆棚,新生儿衣服买十几件,生下来才知道还是抱被换纸尿裤最方便,那些可爱的套头衫没一件好穿(新生儿脖颈比较脆弱),关键是宝宝长得快,不出两个月,新生儿套装都穿不了了。

衣服鞋袜这类随宝宝快速生长,需要不断淘汰的衣服,我家都是海淘(carters真的很便宜),加上接纳亲戚孩子的二手衣物,顺手再自己做几件。

三是早教之类的自己来。

我和先生的分工是:出力的他来,动脑的我来。涉及抱娃、带娃运动之类的事,由他这个体育老师来;涉及早教、阅读之类的事,主要以我为主来进行。

什么阅读班、国学启蒙、早教班、体能班、英语启蒙班的钱,基本都省了。


  • 在家庭方面,我的原则是「比尽义务多一点」。

意思是该尽的义务要尽,但有预算的话就多给老人买好一点的东西,让他们不仅是「活着」,还能感受「生活」。

目前老人们身体都算健康,不必帮我们夫妻俩带娃,在老家算是安逸地生活着。每次我们带娃回去我妈都会开玩笑说:「你们要不回家,我每天睡到早上9点,出去买个菜,下午就打麻将去了;你们回家,我还得早点起床……」

他们都有退休金,所以我们主要负责保健品开销、牛奶开销、护肤品开销,每年带他们出去旅行1~2次。

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特别爱好,最喜欢的就是美食,所以我们总是到处去寻觅好吃的。其他都是算是日常开销了,他缺什么我就给买什么。


  • 至于我自己,开销肯定有所缩减。

一是年纪大了,知道什么样的物件适合自己;

年轻时胡乱买买买也交了不少学费了,读大学时去动物园批发市场十几块一件的T恤也买过,上千元的大衣也买过,现在身体力行极简主义原则,内搭基本就是那几件One Piece,春秋加长袜和外套,冬天加靴子和厚羽绒。

以前喜欢买季节款的物品,现在习惯买经典款。不盲目追流行追风,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是进入中年养生,购买决策更理性了;

二十几岁的时候常常听到广告就相信,听到别人安利就心动,现在考虑是不是要买一件东西,更多是先自己做一番研究——到底是不是刚需,到底是不是真的值得买,有没有别的替代,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以前经常烫发、染发、美甲,怀孕以后害怕药水伤害到孩子,就再也没做过。从曾经的非主流少女变成了现在的黑长直,故交重逢,也有惊说逆龄生长的。

三是有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购物的机会变少了。

以前闲着就想去逛街,逛街就想买东西,一买就是花钱;现在动辄就是带娃玩,读书、画画花销很低,多带去大自然、博物馆也基本免费,不知不觉中就省钱了。

越活越觉得自己眼界不够、积累不足、学识尚浅,所以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持续在国内高校尚未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parenting)领域学习和深耕。


当然,也没有那么凄凉,该省的省,该花的还是要花。

比如护肤品,买得少,但用得好的就会一直用。我本身是大油皮,SK II神仙水,CPB保湿,La Mer日霜都是我的皮肤救星。雅诗兰黛的小棕瓶从17岁用到现在34岁,至少对我来说很好用;还有elixir的隔离也是近两年的新宠。

年轻时觉得「包治百病」,年纪大了发现果然还是「包治百病」。日常使用包包主要为以下几只,lv的双肩包真皮死沉死沉不适合带娃背,后背处的内兜还特别靠上,装不了多少东西;第二排coach和lv的小包很方便,一个斜挎、一个单肩挎,都是那种看着小、实际能装很多东西的款式。尤其是coach的船包,以前我自己带娃出门,装2片纸尿裤、1袋湿纸巾、护臀膏、罐装辅食和小勺,完全不在话下。第三排是孩子们2岁以后才背的,能放下纸巾、碘伏棉签、创口贴就好——小猪包和ysl这个都放不下iphone plus也放不下华为P20 Pro,不过手机使用频率高,放在大衣里也是极好的(自我安慰)。毕竟我个子小,背大包浑身上下轻重感失调,还是小包适合我。

比如我喜欢的首饰,有娃以后收了不少,基本都是清代往上的老物件,自己能戴,以后还能送儿媳妇。


在开销方面,这些年我的体会是:

需要自己花费时间精力的,其实是最奢侈的,比如对孩子的陪伴;

自己时间精力不足时,花钱搞定也挺好,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至于那些不需要任何时间精力,谁钱多就爱谁的——比如明码标价的商品——那就努力赚钱去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