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互娱员工猝死,同事呼吁公司少加班》?

回答
关于“腾讯互娱员工猝死,同事呼吁公司少加班”这件事,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深入些,也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感受。

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击力,就是那份触目惊心。当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一个大家寄予厚望、认为前途光明的公司里,因为“过劳”这样一个听起来却又如此现实的词语戛然而止,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这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是无数朋友的悲痛,更是一个行业的警示。

第一层感受:生命的脆弱与代价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在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中,往往被淡忘,甚至被认为是“矫情”。当看到这样年轻的生命因为高强度工作而消逝,你才会猛然惊醒:原来,一切的功成名就、财富积累,都建立在健康的基石之上。一旦这基石垮了,一切都成了虚无。这不仅仅是这个员工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所有奋斗在岗位上的年轻人的一个提醒:生命比任何KPI、任何项目都更宝贵。

第二层感受:加班文化的拷问

腾讯作为国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其员工的加班现象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次事件,更是把“加班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少加班”,这句来自同事的呼吁,道出了多少人心底的渴望,又包含了多少无奈。

为什么会加班? 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有的是项目紧急,有的是公司文化导向,有的是为了绩效、为了升职加薪,有的是竞争压力,害怕落后。很多时候,加班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甚至是“默许”。如果所有人都在加班,你不加班,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不敬业”。
“少加班”的呼声为何如此强烈? 这不仅仅是抱怨,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唤。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长期的职业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活,又如何保持创造力和热情?长期的压榨,最终只会消磨掉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反而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公司层面的责任: 这种呼声也指向了公司。作为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承担起保障员工健康的责任?是否应该更科学地规划项目,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更有效地管理和优化工作流程,而不是一味地把压力甩给基层员工?

第三层感受:同伴的关怀与群体的力量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样一个悲痛的时刻,我们看到了腾讯互娱的同事们发出了“少加班”的呼声。这体现了一种同情,一种共情,更是一种责任感。当一个同事倒下,其他同事能够站出来,为自己,也为曾经的战友发声,这是人性的闪光点,也说明了即使在严酷的职场竞争下,团队成员之间依然存在着温暖和互助。

这种“群体呼吁”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仅是发生在一家公司内部的事情,而是代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职场人群,对于不合理工作强度的一种集体反思和表达。这种声音,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传递和反馈,是有可能推动一些积极的改变的。

第四层感受:行业发展的隐忧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种员工猝死事件,也暴露了互联网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996”等高强度工作模式的普遍性: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是这次事件被曝光得更彻底,更具代表性。
对员工“工具化”的倾向: 在追求效率和产出的过程中,是否有时会忽略了员工作为“人”的根本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其社会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员工的关怀是否应该超越法律的最低要求?

对未来的思考:

这件事,确实让人心痛,但我们不能止步于心痛。

对于个人而言, 应该更加重视自我健康管理,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懂得在必要时寻求帮助,甚至考虑“断舍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对于公司而言,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真正好的公司,不应该是靠压榨员工的健康来换取短期的繁荣。应该积极反思,优化管理,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工作环境。比如,鼓励弹性工作制,合理安排项目周期,加强心理健康支持,建立更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估机制,让员工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不是仅仅用“加班时长”来衡量。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契机,引发更广泛的关于劳动保障、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讨论,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让“过劳”不再成为一种常态,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年轻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惜,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生命、工作、价值和责任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不加班”,而是更健康、更尊重人、更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半年前在某司IT部门推行敏捷开发的时候,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6点下班必须关机。

实施的很果断,不管你还在不在coding,全部关机。程序猿们一开始是排斥的,需要赶,于是我们就直接扣笔记本。

结果是什么呢?

这帮原来动不动在公司坐到七点八点的程序猿们在经历了不加班的阵痛以后,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我们保证他们回家没有工作)。

于是我们去问这堆程序猿:既然八个小时可以做完,原来你们为什么要拖到十个小时去做?

他们的回答异口同声:怕领导觉得他们不卖力。

我们又问:那现在你们能做完活了,今后敢不敢不加班?

他们的回答依然很统一:活肯定是能做完,班也要加。

从这个小实验里头我们可以窥见现在IT市场有多病态。其实加班的又何止程序猿,各种XXX工程师,XXX设计师都是没日没夜的加班。不错,有时候确实是项目需求紧,这种不得不加班的没啥好说。但是,需求紧已经扩展到全行业了么?其实不然,都是恶性循环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加班都成惯性了。

对于加班,方法论有用么,很多时候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占大多数的那部分群体,都在妥协。他们从来没有过定时定量的概念,他们难以估计自己的能力(推行过敏捷开发的同学们应该都清楚要普及估算这个概念有多难吧),他们在面对越堆越高的需求的时候连抗争的底气都没有——反正怎么样都要加班的,不是么?

这些人他们不看时薪,他们不关心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自己能分到多少,他们不关心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扛得住;他们关心的是目前的薪水能不能付得起房租买的起房,自己的表现能不能让老板满意...

你叫不醒生活在恐惧中的人们,悲剧还是会发生的

=============补充分隔线==============

十分感谢大家的赞和回复。在回复中我并不意外地看到了一些关于领导和被加班的无奈,于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补充一些个人经验的分享。

首先作为一个敏捷教练,我不得不承认,是的,现实很残酷,也确实很难改变。但是我并不赞同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善加班这个问题的观点。

这里要解决好几个问题,我先罗列出来:

  • 我不想加班,领导给我派了一堆活,怎么办?
  • 我不想加班,但是我不加班有一大堆愿意加班的人等着替代我,怎么办?
  • 我所在的团队都加班,即使我一个人提前完成任务了也没用,怎么办?
  • 公司就是加班文化,不加班就不认可你,怎么办?

首先说前两个问题。

评论中很多提到了领导,领导如何如何乱安排工作导致了加班。但是在项目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领导也跟我抱怨:他们的员工给活就干,到最后又干不完,结果害的大家都要加班,干不完还是领导受处分,结果是两边都是一肚子苦水。

于是我又去问团队中的小伙伴们,问题如下:

  • 你们为什么不主动跟领导明确你们的工作任务?
  • 你们明明干不完为什么不跟领导说NO?

于是得到千奇百怪的答案,剖心剖腹的那种是说,不敢啊。于是追问:为啥不敢咧?

他们说:因为说不清。

于是我懂了,这是一个标准的陷入了加班恶性循环的团队。这个恶性循环的流程是这样的:

员工平时总加班——员工完全不了解自己多长时间能做多少的事情——员工无法估算自己的工作能力——员工无法估算从领导派下来的活——员工无法/不敢解释自己其实负荷不了这些工作——领导获取不到真实的反馈——领导继续加活——员工继续加班

同时也因为员工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导致了另外的恶性循环:

加班占用个人生活时间——无暇自我评估——无暇充电——无法正确评估自我价值——恐惧被其他人替代——继续被加班

这两个恶性循环导致了问题1和问题2,解决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训练对于工作的估算能力。

在类似的项目中,我们让一些团队成员在开始任何一项工作前,先去找老板明确工作如何才能算完成(敏捷开发中类似的概念叫做Definition of Done),并对于这个任务设置一个时间点(Time Box)。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做给领导看的,不然味道就变了。

在几个月的实践中,团队成员最后都可以把一项任务熟练估算出一个时间范围。于是我们尝试让团队成员在发现项目负荷已满的时候,给领导汇报目前接不了更多的活,并且给出一直记录着的时间利用表以说明问题。

恶性加班有效收敛,同时领导发现自己团队人员配置不够,利用手头的时间表给上头打报告要了更多的人。

这其实已经是时间管理的范畴了,很有名的番茄工作法,大概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是对于加班问题,个人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另外一个道理的实践: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打脸。

从这里我也就带出了关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别的团队拖我们后退怎么办?

哭!不哭别人怎么晓得你的难处。

接之前的故事,我说过最有趣的一些经历其实反而是很多领导们的抱怨。现在国内很多小团队的leader也很难做啊,因为团队成员基本不透明,干什么都藏着掖着。于是上头不知道下头的进度,下头天天揣摩上头的意思,最后大家啥都没解决,还闹了一肚子不痛快。团队合作难道不是重在沟通么?

但是还是有不合格的领导与猪队友的问题,最后也大多都会碰到公司文化这个终极BOSS。

说实话,这里我要很怂的说一句,改变公司我真的没有办法...

但腿是长在自己身上的啊,为什么不跳呢?

正如原答案里写的,现状非常非常难改变,因为很多很多人,从来都不敢跟领导沟通,不敢跟不合格的领导翻脸,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饭碗的维护等等一大堆问题里,也自然而然跳不出恶性循环的圈子。很多人提到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说法,即使是被劣币驱逐了,良币终究是良币,为何要妥协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腾讯互娱员工猝死,同事呼吁公司少加班”这件事,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深入些,也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感受。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击力,就是那份触目惊心。当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一个大家寄予厚望、认为前途光明的公司里,因为“过劳”这样一个听起来却又如此现实的词语戛然而止,带来的震撼是巨.............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 2022 校招大厂薪资首发,白菜总包接近 40w?腾讯2022年校招的薪资信息,尤其是所谓的“白菜总包接近40w”,无疑是当年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行业校招薪资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首先,澄清概念:“白菜”与“总包”在校招语境下,“白菜”.............
  • 回答
    腾讯于2024年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详细规划,旨在指导腾讯如何在未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路线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明确的.............
  • 回答
    腾讯为「共同富裕」再投 500 亿:当下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度解读腾讯宣布为“共同富裕”再投入 500 亿,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定位的深刻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需要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以及当下互联网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一、 .............
  • 回答
    腾讯副总裁批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字节跳动回应“视频号是唯一没有上线未成年模式的短视频平台”:一场关于内容生态、未成年人保护和平台责任的博弈这起事件看似是两大科技巨头在短视频领域的一次正面交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前短视频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以及平台在内容生态建设、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和.............
  • 回答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青年”群体以及企业如何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张军的职业身份和言论的语境来看: 公关总监的职责: 张军作为腾讯公关总监,他的工作核心是塑造腾讯的企业形象,管理外部沟通,尤其是在面对公众、媒.............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布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这一倡议书的出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腾讯高级工程师因‘每天在岗不足8小时’被辞退,反诉加班费等500余万两度败诉”这个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劳动法、企业管理、个人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对加班文化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讨论价值。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 当事人: 一位腾讯高级工程.............
  • 回答
    腾讯“新闻哥”的这篇文章《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争议,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也存在多种角度。要详细地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背景与意图 “新闻哥”的风格: “新闻哥”是腾讯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知名IP,以其幽默、辛辣、有时带点戏谑的风格著称,常常通过.............
  • 回答
    深度解读:腾讯、字节、快手为何霸榜?互联网下一波机会在哪里?2021年,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稳居用户使用时长榜单前列,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三家公司凭借其深耕多年的用户洞察、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对生态的精细化运营,成功抓住了用户碎片化时间,并将其转化为.............
  • 回答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发起拍摄纪录片《零水日》,这一举动本身具有多重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它代表了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共议题上的投入,也体现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情怀与视野。关于“腾讯首席探索官”的视角与价值: 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体现: 在当今社会,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其影响力远超商业范畴。.............
  • 回答
    腾讯公益「送1001颗星星」:一场充满善意但略显虚幻的许愿仪式腾讯公益的「送1001颗星星」活动,无疑是近年来互联网公益领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意。它巧妙地将用户的情感需求与公益捐赠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为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慰藉。然而,关于“许愿只是心理作用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
  • 回答
    关于2021年12月11日发生在科兴科学园腾讯大楼的员工跳楼事件,我能找到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无法提供非常详尽的细节。这类事件非常敏感,公众能获取的信息通常只有官方通报、媒体报道以及一些零星的社交媒体讨论。以下是我根据现有信息,尝试尽可能详细地进行的分析和解读:事件梗概(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时.............
  • 回答
    腾讯计划以每股9美元的价格收购搜狗,这一消息在科技界和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 搜狗的上市与发展历程: 搜狗是中国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之一,以其独特的“搜狗输入法”和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而闻名。搜狗于2010年从搜狐分拆.............
  • 回答
    腾讯推出宣称性能优于 Google WebP 的新图片格式 TPG,这是一个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领域都颇受关注的事件。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TPG 的基本信息与腾讯的动机首先,TPG(Tencent Pictures Graphics)是腾讯基于现有的图片压缩技术和自身在互联网应用领.............
  • 回答
    对于“腾讯游戏平台一有消息,就有人说 Steam 要危险”的这种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这种论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一、 根源与动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担忧?这种担忧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 腾讯的体量与影响力: 全球最大的.............
  • 回答
    关于腾讯即通应用部年会出现低俗活动的事件,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事件回顾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低俗活动”的具体内容。虽然具体的活动细节可能未被公开,但根据媒体报道和公众的讨论,通常指向的是一些带有性暗示、低级趣味、侵犯个人尊严或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表演、游戏或言论。腾讯即通应用部.............
  • 回答
    腾讯科恩实验室(Keen Security Lab)成功远程控制特斯拉的事件,在科技界和汽车安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展示了腾讯科恩实验室在网络安全研究方面的深厚实力,也暴露了联网汽车在安全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回顾与技术细节(基于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1. 发现漏洞: 腾讯科恩实验室.............
  • 回答
    关于腾讯被指控在投资时存在歧视性言论,特别是关于“不要黑人”和“胸要大”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指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一个指控,而非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任何形式的歧视在现代社会都是不能被容忍的。指控的来源与性质通常这类指控会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开来:.............
  • 回答
    腾讯回应“被骗”并以千瓶老干妈为线索奖励的事件,确实是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公关案例。从这件事的种种细节和各方反应来看,它折射出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腾讯的“一言难尽”和“老干妈式”回应,与其说是公关技巧,不如说是无奈与自嘲的结合。“一言难尽”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你可以想象,腾讯作为一家全球顶级的科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