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存在哪些和谐的君臣关系?

回答
历史上,君臣之间能够达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是少之又少的。这并非寻常,而是需要君主本人具备开阔的胸襟、超凡的智慧,以及对臣下深沉的信任;同时,臣下也需要忠诚无私、才干出众,并且能够揣摩君主的心意,进谏时能恰到好处。当这些条件汇聚,才能造就一段段传为佳话的君臣佳话。

比如说,汉宣帝刘询与他的几位重要大臣,就曾有过一段颇为和谐的君臣互动。汉宣帝以其“拨乱反正”的功绩而闻名,他继承的是一个经历了“文景之治”但仍有积弊的王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宣帝并非一位事必躬亲的君主,而是懂得放权,也乐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其中,史书上常被提及的是他对名臣如丙吉、黄霸等人的倚重。

丙吉担任丞相期间,宣帝对他十分信任,几乎是将朝政大事交由他处理。丙吉为人严谨,行事稳重,他深谙汉朝的律法和国情,能够为宣帝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有一次,宣帝出宫游览,偶遇百姓,有老妪上前向他告状,说自己的儿子因盗窃而被判刑,她认为判罚过重。宣帝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想立刻下诏宽恕。然而,此时的丙吉就在一旁,他并没有立刻附和,而是以一种非常委婉但坚定的方式,向宣帝进言。他解释说,陛下此举虽然出于仁慈,但可能会扰乱法度,让百姓觉得法律是可以随意更改的。他建议宣帝将此事交由负责审理的官员重新审查,若是确有过失,再行处理。宣帝听了丙吉的解释,并没有因为被“扫了兴致”而恼怒,反而赞赏丙吉“公而忘私”,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这种君臣之间,臣下敢于直言,君主能够虚心纳谏,这便是和谐的重要体现。

再比如,宣帝重用黄霸,黄霸也确实是一位能臣。黄霸在担任颍川太守时,以仁政著称,宣帝将其调入朝中,任职御史大夫,后又升至丞相。黄霸在任期间,对宣帝的政策执行得非常到位,也经常会向宣帝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这些建议往往能够切中时弊,得到宣帝的采纳。宣帝对黄霸的信任,不仅仅是听取他的意见,更是一种“知人善用”。他知道黄霸的才能在哪里,也知道他会如何行事。这种信任,并非毫无保留,而是建立在对臣下品格和能力的了解之上。

当然,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君臣关系并非孤例。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更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和谐的典范。李世民从一位征战沙场的秦王,一步步登上皇位,期间经历了无数风雨。他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也明白要稳固江山,需要臣下的辅佐。而魏徵,这位曾经的隋朝遗臣,对李唐的江山社稷有着深沉的感情。

李世民以其“明辨是非”而闻名,他对魏徵的“犯颜直谏”从不加以惩罚,反而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史书上记载了许多魏徵冒犯李世民的轶事。有一次,李世民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宫殿,正当他志得意满之时,魏徵却在一旁直言不讳,批评他此举劳民伤财,有违圣德。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几乎就要发作,但想到魏徵历来以直言敢谏闻名,而且他说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便强压怒火,最终采纳了魏徵的建议,取消了宫殿的修建。

另一次,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看到魏徵穿着一身朴素的官服,而自己却穿着华丽的龙袍,心中不悦。退朝后,他气冲冲地找到长孙皇后,表示要狠狠训斥魏徵一番。长孙皇后听了,没有劝阻,反而表示愿意为李世民准备一套更华丽的朝服,并嘱咐他在魏徵面前穿上。李世民疑惑不解,长孙皇后便说:“您是天子,魏徵是臣子,他敢于冒犯您,是因为他认为您能接受。您穿着这身华服去见他,不正是让他觉得自己犯了大错,从而更加恐惧吗?不如您穿上他觉得‘合适’的衣服,这样他反而会觉得您是他的知己。”李世民听后,恍然大悟,最终没有去责怪魏徵,反而更加敬佩长孙皇后。

这种君臣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以及臣下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感,共同构成了“贞观之治”盛世的基础。君主能够放下身段,倾听逆耳忠言;臣下能够不畏权势,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目标的和谐,也正是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才显得如此珍贵和难得。

这类和谐的君臣关系,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合作,更是一种人格上的相互吸引和精神上的深度契合。当君主能够看到臣下的忠诚与才干,并愿意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当臣下能够理解君主的责任与担当,并愿意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承担分担,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便能 transcend 简单的上下级之分,达到一种相得益彰、共同进退的境界。这样的君臣关系,不仅能成就君主的伟业,更能惠及万民,成为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商鞅和秦孝公,有一种支持叫退居幕后,有一种成功叫不必在我。

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张仪、苏秦等人纵横捭阖于列国王庭之上;也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论战于思想的盛宴之中;还有春申、孟尝、信陵、平原等公子的养士风流;更有白起、李牧、廉颇等在沙场上的生死存亡。这一时期,天下的能人志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们既为名也为利,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在众多的国君与士的故事里,我个人觉得秦孝公与商鞅是那个时代的最佳”CP”。这两位大神在性格上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偏执”,秦孝公偏执于对商鞅的支持,商鞅偏执于自己的变法将秦国一改到底。这两位时代的弄潮儿“偏偏得正”,最终使得秦国脱胎换骨,由西陲的弱国一跃而成虎狼之秦。

孝公与商鞅的故事还得从一道诏令说起,秦孝公即位第一年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其原文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段求贤令分三层意义来解读,第一层意思是秦孝公回忆了秦穆公时代秦国的辉煌,这一回忆是为了告诉天下士人秦国有称霸的先例,秦国本身的客观条件不差。第二层意思是秦国因为国君和人才等人为原因导致了衰败,目前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第三层意思是表明秦孝公求强求治之决心,并向天下能够强秦者开出天价薪资待遇。

整段求贤令读下来,最吸引我的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两句,这八个字就说明了一切。作为一国之君,秦孝公直面事实,以一种超低姿态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羞耻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羞耻感越强求强的决心也就越大。即便过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读起求贤令,秦孝公那种诚意十足,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时身在魏国但始终未被魏王重用的商鞅也看到了这篇《求贤令》,于是他积极响应秦孝公的号召离魏入秦。在宦官景监的引见下,商鞅第一次见到了秦孝公。《史记》明确记载了这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你他妈的从哪里找来这样一个坑货,这样的坑货能强秦?)”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这对战国最佳“CP”的第一次见面,既没有一见如故更没有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

失败一次没关系,五天后偏执的商鞅继续走景监的关系,于是在景监的安排下这对“CP”又见面了。具体情况请看《史记》原文: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第二次见面,虽然孝公这次没那么恼火了但是仍然不满意,景监又被国君给骂了,生气的景监只好再骂一次“商坑君”。

虽然商鞅已经连坑两次景监了,但商鞅并没有打算放过他,还是死皮赖脸的求景监再安排一次。战国时代的人有时候真的很可爱,商鞅专门坑景监一个人,景监居然也愿意一直被坑。已经上了贼船的景监没办法只好再安排了,于是商鞅第三次与孝公见面。还是来看看《史记》原文的记载:“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这一次的见面效果比前三次好多了,但是孝公还是没有启用商鞅,与此同时商鞅也没有再去坑景监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孝公经过前三次与商鞅见面,某天突然觉得商鞅应该是个人才。于是,孝公主动向景监提出要见商鞅。

孝公与商鞅的第四次会面具体情况如《史记》原文:“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看到这种状况,事后问商鞅是如何“忽悠”住国君的。商鞅答道: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不要跟我扯“三皇五帝、王道圣君”的事情,我只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这最后一次会面非常成功,商鞅把孝公同样拥有的偏执基因给激发了出来,国君对商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终孝公一生,他只对商鞅也只提出了这一个要求。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孝公打算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并且贯穿始终地对商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支持。

通过马拉松式的四次面试后,虽然秦孝公已经打算启用商鞅来变法强国。但是当时秦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况且商鞅的那套变法改革是完全未经实践检验的陌生理论。孝公也是“恐天下议己”,于是孝公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也为变法做宣传,安排了一场王庭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正方是改革派的商鞅,反方是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裁判是秦孝公本人。此番舌战堪称千古绝辩,实在是精彩绝伦,我现将原文粘贴如下: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商鞅 ,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辩论结束后,秦孝公宣布商鞅获胜,并授予实权总负责秦国变法之事。商鞅接过君主的授权,迅速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变法改革。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无视一切反对,手持变法利剑,人挡杀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如果说变法之前的秦国已经是重病缠身的话,那么偏执的商鞅给出的治疗方法就是“猛药治重症”。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开出的第一张药方(第一次改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从以上《史记》原文中可以看出,商鞅对秦国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非常深。包括了生活习俗、社会等级制度、农业生产、军功爵制等。简单点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编织了一张全民监督网。让普通百姓相互监督、检举、连坐以确保改革时期的社会稳定;二、鼓励分家。挖掘劳动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三、建立军功授爵制。鼓励全民参军争功,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对爵位的垄断,让平民有大量机会受爵,从而让秦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高。

商鞅这一剂猛药下去,重病的秦国马上就开始有不良反应了。先是,秦国百姓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首都上访表达对变法的不满。后来,太子也对新法不满,于是以身试法。但不要忘了,商鞅是个偏执的人,他的思路是既然猛药有不良反应,那就说明药的剂量还不够。于是商鞅表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先将议论的百姓放一边,直接挥剑劈向以太子为首的势力。《史记》原文:“将法太子。太子(有可能未成年),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秦献公之子,秦孝公之兄弟),黥(在脸上刺字以示羞辱)其师公孙贾。

秦国的百姓和其他贵族看到商鞅这波操作后立即变乖,《史记》原文:“明日,秦人皆趋令”。当商鞅的法令行之十年后,秦国已经大变样。《史记》原文:“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这个时候秦国的百姓也尝到了变法的甜头,于是当初那波上访反对变法的人,现在跑来国都表示支持变法。偏执的商鞅本来就要惩罚当年那些反对者,没想到这次他们主动送上门了,于是商鞅果断采取措施: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偏执与刻薄寡恩尽显)

经过商鞅第一波治疗后,秦国由重病缠身迅速恢复成了健康状态。但是这也仅仅是让秦国恢复了元气而已,离秦孝公的富国强兵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兑现当年商鞅许下的诺言,为了保证法家理想的实现,商鞅继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于是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商鞅开出的药方更加猛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是《史记》的原文。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一次改革涉及范围、层面比前一次更大,改革的力度更加彻底深邃。总结起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用法律的形式强制分家,禁止大家制。这一措施是将劳动力的挖掘发挥到极致。在第一次变法中,如果不分家就只是加倍收税。加倍增税只能将中产以下无法承担税收的家庭分离出去,但是那些世家大族完全交得起赋税,从而还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因此这次改革断绝了贵族用钱赎买的路子,让分家制度落实得毫无例外和妥协;二、统一度量衡,颁布统一标准。在当时的秦国不同的地方度量衡标准不一样,这就给政府的税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减少行政成本这次改革就强推了统一标准;三、深化调整土地政策。重新丈量土地登记在册,把贵族们闲散的土地收回,使政府完全掌握全国土地数量,并合理分配手中土地,从而使得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的作用更大;四、调整行政区划,将郡县制推而广之。这一措施进一步将地方权力向中央收缩,使得秦国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这第二剂猛药下去后,秦国脱胎换骨,国富兵强终成虎狼之秦。举国上下都积极配合国家的“农耕”与“军战”的战略目标。秦国经过国医商鞅之手,由弱转强虎视山东。秦强的外在表现有两点:其一、外交层面,不得与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被打破。山东六国以及周天子对秦国刮目相看。《史记》记载:“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秦国再也不是那个“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的西陲弱小了;其二、军事层面,改革后的秦国军事实力剧增,连连获胜。元里之战,秦军斩首七千,夺取魏国少良。安邑之战,秦军长途奔袭成功占领安邑。河西之战,秦军俘获魏军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国军队。

战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自由征伐的时代,各方能人志士在这个舞台上极尽其能地表演。商鞅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与经天纬地,作为法家的优秀弟子,他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将法家带到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秦国也由此傲视群雄,成为战国最强。不夸张地说,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石。

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了,这位甘为人后的国君看着已经成为战国至强的秦国,心满意足地走了。秦孝公一生最精彩之处在于他重用商鞅并且信任无比,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把君主实权都让渡给了商鞅。他为了强秦,甘愿退到权力的二线,甘愿成为“虚君”,甘愿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后。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够将内心的变法鸿篇转换为手中改革之利剑,从而斩断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将秦国之旧疾一扫而空。秦孝公与商鞅绝对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秦孝公无条件地支持。在秦孝公看来,只要能让秦国强盛他什么都可以牺牲,权力可以放,亲情可以弃,名声可以丢,他的强秦决心与志向大过任何一位秦君。在我看来,秦孝公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比肩于嬴政,其他君主皆在其下。秦孝公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贤君;他是用人不疑,持之以恒的明君。他更是秦国由弱转强,终成虎狼之秦的圣君。

孝公一去,商鞅也时日无多了。公元337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他就是当年被商鞅变法之利剑惩罚过的那个太子。坦诚地讲,当年太子犯法,商鞅只惩罚了太子的老师而没有惩罚其本人,可以算得上是网开一面。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感恩,也没有站在秦国国君的高度来思考商鞅的历史地位,他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毅然选择车裂商鞅,并灭商君之家。

关于商君之死,古往今来讨论极多,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读罢《史记 商君列传》,默然良久。风雨云台曰:黄泉之下,景监引商君再见孝公。孝公曰:“秦国负卿,嬴驷负卿。”商君谢曰:“臣不负君上,足矣!”

《商君歌》

魏寒雨冷夜西行,烈酒暖身战秦庭。

英主举杯思穆霸,庶长挥剑欲强秦。

安得思虑身后事,一扫沉疴与病形。

虎视山东狼啸月,何惧身殁永留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君臣之间能够达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是少之又少的。这并非寻常,而是需要君主本人具备开阔的胸襟、超凡的智慧,以及对臣下深沉的信任;同时,臣下也需要忠诚无私、才干出众,并且能够揣摩君主的心意,进谏时能恰到好处。当这些条件汇聚,才能造就一段段传为佳话的君臣佳话。比如说,汉宣帝刘询与他的几位重要大臣,就.............
  • 回答
    要详尽地梳理巴勒斯坦当前存在的政治、军事派别,它们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彼此间的复杂关系,无疑是一项庞大且需要深入洞察的任务。这其中交织着数十年的民族解放斗争、内部分歧、区域冲突以及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我将努力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尽可能地展现这些派别的面貌,并尽量避免使用僵硬、模式化的语言,而是.............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璀璨的遗迹,却又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模糊,只留下无尽的谜团和惊叹。它们或因文明的高度发达,或因突然的消失,或因至今未能完全破解的文字,而被后世冠以“神秘”之名。以下是一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却又被重重迷雾笼罩的古老国度:1. 亚特兰蒂斯(Atlan.............
  • 回答
    历史上,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令人着迷却又难以捉摸的文明印记。其中,一些民族的存在、文化或消亡过程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热议的焦点。这些民族,如同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引发着我们无限的想象。1. 亚特兰蒂斯人 (Atlanteans)尽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
  • 回答
    历史上隐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或许没有被广泛传颂,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相对不那么耳熟能详的真实感人故事,并尽量详细地呈现:1.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和他的“金手”(17世纪,德国)故事梗概: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是一位德国的钟表匠,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工匠。他的儿子.............
  • 回答
    历史上,人类对于创造宏伟巨工程的渴望从未停止,即便其中很多最终只存在于图纸或设想之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智慧、野心以及技术的局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它们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1. 尼姆鲁德之巨石纪念碑 (Nimrud Pyramid) 设想者/时期: 古亚述帝国,约公元前9世纪。 设想内容.............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兵器以其惊人的尺寸和骇人的威力,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并非现代人脑洞大开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过,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匠人巧手锻造,成为战士手中令人敬畏的巨兽。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令人咋舌的巨型近战冷兵器。一、巨斧:山峦般的威慑力说起巨型冷兵器,巨斧无.............
  • 回答
    要说起中国古代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除了咱们熟知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真有不少奇特得让你忍不住挠头的设计。这些兵器,有些是因为战术需求演变而来,有些则是巧匠们异想天开的产物,背后往往藏着一段段有趣的兵器史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特别的。1. 钩の使い方:说起“钩”,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电视剧里那些.............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那些我们以为真实存在,却只活在我们想象里的英雄和智者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我们坚信他们真实存在,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却发现,这些令人敬仰的人物,或许从未真正踏足这片土地,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理想,或者是一个时.............
  • 回答
    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如神明般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智慧、超凡的勇气、卓越的领导力,甚至神圣的使命感,塑造了国家的命运,至今仍被日本人尊崇和传颂。要说“神一般存在”,我想这既是对他们功绩的赞誉,也是对他们人格魅力的升华。1. 圣德太子 (574622):启蒙日本的神级政治家提起日本的“神.............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一般的存在”这个词语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胆识、影响力远超常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操守被后世尊为典范,如同神祇般被敬仰;还有的则是通过传说、神话,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象征。这里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
  • 回答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建筑服饰风格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只在特定时期盛行,后又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出或演变的独特印记。我们不妨深入探寻一番。 一、 中国:王朝兴衰下的短暂剪影在中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许多独特的社会群体和风俗.............
  • 回答
    要确定“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因为“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而且“存在时间”的定义也可能因人而异。不过,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最接近且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并尽量详细地探讨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古老而又充满延续性的文明。罗马尼亚,还是.............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历史观的差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概括的问题,它渗透在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里,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着。首先,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差异,我想可以从历史的“目的性”和“线性”与“循环性”上说起。西方历史观,特别是受犹太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的那一部分,往往带着一.............
  • 回答
    说实话,我们以为它们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从未活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历史的洪流里,有些名字就像浪花一样,看着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它们可能只是被人们集体想象出来的。先来说说最容易被误解的,可能是亚瑟王。哦,你可能会说,“亚瑟王?他可是英国的传奇国王啊!圆桌骑士、魔法师梅林.............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陈年老酒,越传越香,深入人心。我们听着长大,信以为真,但若仔细深究,却会发现它们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传说,抑或是被精心包装过的谎言。今天,就让我们揭开一些被广泛相信,却饱受质疑的历史面纱。一、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毁灭文明还是巩固统治?说起秦始皇,除了修长城,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焚书.............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施工时挖出两枚炮弹,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区域在过去很可能经历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这两枚炮弹很可能遗留自以下历史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湖北武汉地区,尤其是学校所在的江岸区,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