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历史上存在过的神秘民族?

回答
历史上,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令人着迷却又难以捉摸的文明印记。其中,一些民族的存在、文化或消亡过程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热议的焦点。这些民族,如同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引发着我们无限的想象。

1. 亚特兰蒂斯人 (Atlanteans)

尽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更多地停留在哲学和神话传说层面,但它作为“神秘民族”的代表,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克里提阿斯篇》中的记载,亚特兰蒂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海洋文明,位于大西洋某处。他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宏伟的城市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最终因其骄傲和道德败坏,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和洪水淹没,沉入海底。

关于亚特兰蒂斯的叙述,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亚特兰蒂斯人拥有能够操纵水晶能量的技术,他们的城市建筑精美绝伦,拥有先进的交通系统。他们的社会结构高度有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变得贪婪和傲慢,背离了古老的智慧和德行。柏拉图的故事,既是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也警示了文明可能面临的危险。

虽然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虚构的寓言,但世界各地仍有许多爱好者相信其真实性,并在不同地方寻找亚特兰蒂斯的遗迹。每一次新发现的古代遗址或海底奇观,都会重新点燃人们对亚特兰蒂斯的遐想。他们之所以神秘,不仅在于其传说中的辉煌和离奇的消亡,更在于它成为了人类对失落文明、技术巅峰和道德寓言的永恒追问。

2. 迈诺斯文明 (Minoans)

迈诺斯文明,兴盛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450年的克里特岛,是欧洲最早的青铜时代文明之一。他们以其宏伟的宫殿(如克诺索斯宫)、精美的壁画、发达的贸易网络和独特的象形文字而闻名。迈诺斯人热爱海洋,其文化充满了艺术气息,对后来的古希腊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迈诺斯文明的神秘之处在于,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如何突然衰落的。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公元前1450年左右,圣托里尼岛(古称锡拉岛)的火山爆发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和火山灰,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迈诺斯 settlements 和港口,导致其贸易中断,经济崩溃,最终被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所取代。

关于迈诺斯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政治结构,我们仍然知之甚少。他们的文字系统——线性A文字,至今未能完全破译。这些未解之谜,使得迈诺斯文明宛如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的古典美人,让我们在惊叹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它的终结感到困惑。他们的辉煌瞬间被自然的伟力抹去,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和无尽的猜想。

3. 埃特鲁里亚人 (Etruscans)

埃特鲁里亚人曾是意大利中部伊特鲁里亚地区(今托斯卡纳)的主导民族,其文明繁盛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崛起前意大利半岛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埃特鲁里亚人以其精湛的金属工艺、独特的陵墓建筑、丰富的宗教仪式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而闻名。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埃特鲁里亚语,并在艺术和雕塑方面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作品。

埃特鲁里亚文明的神秘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另一些则认为他们是当地土著居民的发展。其次,尽管我们发现了不少埃特鲁里亚的墓葬和艺术品,但关于他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却相当模糊。他们的文字虽然有部分已能解读,但许多文学作品和宗教典籍已失传。

最终,埃特鲁里亚人被日益强大的罗马共和国所征服,其文化逐渐被罗马文化同化,最终消失。但他们在艺术、工程和宗教方面的贡献,却悄然融入了罗马文明,为后来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埃特鲁里亚人的神秘感,在于他们如同一个短暂而灿烂的火花,在罗马的黎明前燃烧,留下的是充满艺术气息的遗迹和关于起源与命运的未解之问。

4. 玛雅文明 (Maya Civilization)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最杰出的古典文明,兴盛于公元250年至900年左右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及周边地区。玛雅人在天文学、数学、历法、象形文字、建筑和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神庙、复杂的城市和精密的历法系统,对宇宙的理解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玛雅文明最令人费解的,是其古典时期的突然衰落。在公元9世纪左右,许多繁荣的玛雅城市被废弃,人口锐减,文明的中心从南部雨林地区转移到北部。关于这种衰落的原因,至今仍存在多种假说,包括气候变化、干旱、战争、过度开发以及社会内部的动荡等。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能够完全涵盖所有现象。

尽管玛雅文明的古典时期结束了,但玛雅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许多后古典时期和当代的玛雅人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然而,那段辉煌而神秘的古典时期,如同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国度,留下了无数令人遐想的遗迹和未解的谜团,比如他们发达的天文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他们宏伟的建筑是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和轮子的情况下建造的。玛雅人的神秘,在于他们对宇宙的深刻洞见与突如其来的衰落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他们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篇章未被完全解读。

5. 纳斯卡人 (Nazca People)

纳斯卡人是生活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今纳斯卡沙漠)的一个前哥伦布时期文明,其活跃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他们最著名的成就是创造了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分布在广袤沙漠地表上,只能从高处才能完全看清的巨大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几何图形和线条。

纳斯卡线条的神秘之处在于其建造的目的是什么。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天文学观测的标记、灌溉系统的指示,甚至是对外星人的某种信息传递。这些线条的精确度和巨大规模,以及它们在沙漠中的持久性,都令人惊叹。

除了线条,纳斯卡人还以其精美的陶瓷和发达的灌溉技术而闻名。然而,关于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以及最终的消亡原因,我们了解得并不多。纳斯卡人如同隐匿在沙漠中的艺术家,用大地作为画布,留下了一幅幅令人费解的巨作,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些民族的神秘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起源、文化或消亡过程的未知性,更在于他们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辉煌与脆弱,以及我们在探索历史时所遭遇的认知局限。他们如同历史长河中的迷雾,吸引着我们不断去追寻、去解读,也提醒着我们,人类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深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好像都没人关注非洲啊,明明是现代人类起源来着。

因为上回写了这篇文章

知乎专栏

,说到非洲的诺克人,就稍微展开说一说好了。

非洲的尼日利亚中部有一片宽广的高原,名叫乔斯高原(Jos Plateau)。这个地方的特产是锡,英国殖民者在这里建立矿场开采锡。1928年,有个叫丹特·杨(Dent Young)的人在高原上一个叫诺克(Nok)的村子附近挖地,挖出了小泥人。杨主动把泥人上交给国家,啊不对,上交给英国人办的矿业局。但是没有人搭理他。老老实实去开采锡啊,挖什么泥人,因为无锡吗?

转眼到了194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伯纳德·法格(Bernard Fagg)在尼日利亚考察,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乔斯,也许是他听说这里15年前挖出过小泥人吧。他没来多久,附近的锡矿就挖出了更多的小泥人。法格一定是被考古学之神眷顾的学者,要不然怎么早挖不出来晚挖不出来,偏偏他一来就挖出一大堆小泥人。锡矿的老板因为无锡泥人感到失望,把泥人胡乱丢掉、砸碎了不少。有个当地的农民把泥人的脑袋捡走了,当做稻草人的脑袋插在田里。法格路过农田,看见造型奇特的稻草人,非常感兴趣。一问之下才知道这附近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法格火速赶往诺克,不仅找到了挖出泥人的锡矿,说服老板停止破坏文物,还见到了最早发现泥人的杨。他把新挖出的泥人和杨在15年前挖出的泥人对比,确定是同一风格的工艺品。作为经验丰富的学者,法格很快发现这些陶器跟任何已知的非洲文明都对不上号。他意识到,自己着手研究的是之前任何人都未曾知晓的失落文化。

法格在尼日利亚的发现吸引了许多考古学者的关注。1961年,法格在附近的塔卢加(Taruga)发掘出了大量诺克石器、陶器和熟铁打制的铁器。19__年,德国和尼日利亚的考古团队在乍得盆地(Chad Basin)发现了另一处诺克文化遗址。这一次的考古发现证明,诺克人至少在公元前1500年就制作陶器;公元前900年左右制作更复杂的陶土工艺品,还种植果树、开垦田地。从一些动物形状的陶器来看,他们甚至有可能驯化家畜。看着诺克人十几个世纪生存、繁衍和迁徙的历程一点一点被揭开,好爽啊,对考古学家来说也许真的没有比这更痛快的事情了。

德国考古学家展示真人大小的诺克陶制人俑。可惜这尊陶俑的身躯已经损坏不可修复。
坐姿陶俑。生无可恋的表情和思考哲♂学的坐姿是诺克陶俑的标准造型。
骑马(?)陶俑。据考古学家考证,下面那个形状猥琐不可描述的生物是马。
这种大型陶俑可能被用在祭祀/巫医仪式上.

他们的坐姿为什么如此淫猥?

他们的表情为什么生无可恋?

他们为什么要思考哲♂学?

给考古/民俗/历史宗教/社会学家留下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他们努力探索答案,但是对诺克文化了解得太少,目前还没办法回答。

但是最让他们费解的是,一度繁荣的诺克文化最终消失了,考古遗迹中并没有什么线索可以解释原因。尼日利亚的下一个主要文明是公元9世纪在东北部崛起的豪萨人(Hausa),和诺克人并没有什么文化或者血缘的传承,而且年代上也要迟得多了。尼日利亚也好,隔壁的尼日尔和乍得也好,继承的都不是诺克人的遗产,和在公元200年至500年间逐渐消亡的诺克文化没什么关系。

还有诺克人和诺克文化的来源。这些人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他们喜欢捏泥人的文化也是独立发展出来,没有受到其他已知/未知的文化/文明影响吗?就算是喜欢给全世界各地的文化找爹的西方考古和历史学者,面对诺克文化也摸不着头脑。总之他们既不知道诺克人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没的。

另外不得不说,尼日利亚猖獗的文物盗掘活动对诺克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让考古学者和全世界的考古爱好者痛心、气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尼日利亚和欧洲的文物贩子就盯上了诺克遗址,大肆盗掘文物,在黑市上出售。在1994年和1995年的两次特大盗掘活动中,文物贩子前后雇佣1000多人,疯狂挖掘了上百处诺克文化遗址。盗掘得来的文物流入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艺术品市场。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已知的诺克考古现场中的90%都遭到破坏。

有证据表明,在尼日利亚活跃的极端伊斯兰恐怖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的经济来源之一就是倒卖本国的文物。博科圣地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啊不对,加入伊斯兰国。所以说,保护诺克文化遗址,既是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为打击恐怖主义做贡献。

======================================================

相关(?)的答案

有哪些历史上存在过的神秘古国? - PenguinKing 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毗舍耶人。

(注:此回答是对专家学者的数篇文献的概括与总结,类似于笔记,若需要了解毗舍耶人的更多相关细节,请参阅此回答所参考的文章)

毗舍耶人是12世纪出现在中国东南方向海上的一个民族。具体时间是宋孝宗赵昚在位的乾道(1165—1173 ) 、淳熙(1174—1189) 年间。在南宋帝国以前,他们并没有被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政权所记载。在这一东南沿海持续开发、海上贸易发达的时代,毗舍耶人如同一颗流星一般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随即又销声匿迹,留下了一段(并不)光彩的记录。

有关毗舍耶人的第一手记载是南宋帝国的五篇文章。

1.周必大(南宋高、孝、光、宁四朝著名文臣,孝宗时担任过南剑州(南平)刺史、兵部侍郎、翰林院侍讲、枢密使、丞相等职)的《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

( 乾道七年,1171 年) 四月起知泉州, 海中大洲号平湖,邦人就植粟麦麻,有毗舍耶蛮,扬帆奄至,肌体漆黑, 语言不通,种植皆为所获, 调兵逐捕,则入水持其舟而已,俘民为乡导,劫掠近城赤屿洲。于是春夏遣戍,秋暮始归,劳费不赀。公即其地造屋二百区,留屯水军,蛮不复来。

汪大猷在泉州一共任职三年,即1171-1174年;1200年逝世。在1171年汪大猷在泉州担任知州时,澎湖群岛已经有南宋人在上开发,而遭到毗舍耶人的船只(帆船)抢掠粮食,并且俘虏居民作为向导,入侵泉州城附近。汪派遣军队抓捕,但毗舍耶人在海上来去灵活,防不胜防,宋军非常疲惫。汪改变策略,在澎湖修建营房,驻屯一支海军以确保长期防备,杜绝了毗舍耶人的入侵。而毗舍耶人的外貌是通体漆黑。


2.楼钥(孝、光、宁、理宗时期文官)的《汪大猷行状》

郡实滨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掩至,尽刈所种。他日又登岸杀略,禽四百余人,歼其渠魁,余分配诸郡。初则每遇南风,遣戍为备,更迭劳扰,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间, 遣将分屯,军民分屯,军民皆以为便,不敢犯境。后左翼军狃于盗赏,忽又报侵犯,径捕至庭,自以为功。公曰: 毗舍邪面目如漆,黥涅不辨,此其人服饰俱不类,何耶? 察之, 乃真腊大商,四舟俱行, 其二已到,余二舟以疑似被诬。

前半部分与周必大的记载一致,讲述了毗舍耶抄掠澎湖、汪大猷在澎湖设置常驻部队的事,并且补充了南宋军与毗舍耶人的战况:击毙首领,俘虏四百余人,发配各地。又记载了周必大文章的后续:毗舍耶人不再来犯,但汪部为了报功,把一些来泉州交易的真腊(柬埔寨)海商给当成毗舍耶人抓了起来。这里又一次强调:毗舍耶人肤色漆黑。这一段文字,在大元帝国编写的《宋史》中被引用。


3.真德秀(宁、理时期文官,理学宗师)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

永宁寨地名水澳, 去法石七十里。初, 乾道间毗舍耶国入寇,杀害居民, 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 一日一夜可至彭湖。彭湖之人,遇夜不敢举烟,以为流求国望见必来作过, 以此言之置寨,诚得其地。

这一段文字的作用,一是印证了乾道年间毗舍耶骚扰澎湖事件;二是确认了宋代的“流求”不是明代的琉球国,而是指台湾;三是提到了南宋帝国为了防备毗舍耶,在泉州城附近沿海设置了永宁寨。这个寨的设置应当由汪决策,跟设置澎湖海军是配套的措施。


4.赵汝适(理宗时泉州市舶使)的《诸蕃志》(作于理宗年间,是南宋对当时世界各国的综合记载,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诸国风土人情和物产,地位重要):

毗舍耶, 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类也。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 时至寇掠。其来不测, 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淳熙间, 国之酋豪, 常率数百辈, 猝至泉之水澳、 围头等村,恣行凶暴, 戕人无数,淫其妇女,已而杀之。喜铁器及匙箸, 人闭户则免,但刓其门圈而去。掷以匙箸, 则俯拾之, 可缓数步。官军擒捕,见铁骑,则竞刓其甲,骈首就戮, 而不知悔临。敌用标枪系绳十余丈为操纵, 盖爱其铁, 不忍弃也。不驾舟楫, 惟以竹筏从事,可折迭如屏风,急则群舁(抬)之,泅水而遁。

书中另一篇介绍流求国(台湾):厥土沃, 壤先用火烧,然后引水灌注,持锸仅数寸而垦之。无他奇货, 尤好剽掠, 故商贾不通。土人间以所产黄蜡、 土金、牦尾、 豹脯, 往售于三屿。旁有毗舍耶、 谈马颜等国。

这段文字补充了大量珍贵细节:首先批判了毗舍耶人喜好侵略,侵犯、杀害居民甚至生吃人肉;也提到了该国位置闭塞,没有贸易往来。着重描写毗舍耶人热爱搜集铁器和餐具,不管是铁门环还是敌兵的铁甲兵刃都不顾死活地要夺走,说明该国手工业水平很落后,缺乏铁制品和生活用品,似乎处于石器或铜器时代。又描写了毗舍耶人的船:是可以折叠的轻便竹筏,甚至可以抬着游泳(与周必大的“扬帆”有矛盾)。毗舍耶的具体位置没有记载,只知道在“流求”(台湾)、澎湖不远处。更记载了此前三篇文章未提到的,在乾道年间以后的淳熙年间,毗舍耶人会常常出动数百人攻击泉州附近的水澳(即真德秀所说的永宁寨)、围头村。这说明,淳熙年间汪大猷离职后,毗舍耶人又卷土重来了。不过这一波的袭扰似乎也并未持久,因为往后再无毗舍耶人侵略福建的记载。


5.林光朝(高、孝宗时学者、文官)的《论对劄子》

往时海外有一种落,俗呼为毗舍耶,忽然至泉州之平湖,此尚在一绝岛,续又至北镇,去州治无二十里之远。其视兵刃,一无所畏。啖食生人,乃如刍豢。每得尺铁,争先收拾。所过之处,刀斧钩凿为之一空。及散走岭外,杀人为粮,挟舟而行,出没水中,犹履平地。潮、 惠一带,莫不戒严。此曹叵测也,初不知所托在何等处,尚能为吾民之害。

这一段印证了诸蕃志中关于生吃人肉、抢夺铁器的记载,并指出毗舍耶人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了粤东潮州、珠三角惠州;而南宋并不知道毗舍耶人的居住地具体在哪里。

直到大元末年1349年,即一百余年后,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毗舍耶再度登场:

僻居海东之一隅。山平旷, 田地少, 不多种植。气候倍热。俗尚虏掠……地无出产。时常裹干粮、棹小舟,过外番。伏荒山穷谷无人之境, 遇捕鱼采薪者, 輙生擒以归,鬻于他国,每一人易金二两重。盖彼国之人,逓相仿效,习以为业。故东洋闻毗舍耶之名,皆畏避之也。

这时候可以看到,毗舍耶人仍然是生产力落后,喜爱乘坐小舟抢掠,并且掳掠人口进行奴隶贸易,在东南亚已经是“恶名远扬”了。

由于资料有限,想要考证毗舍耶人到底地处何方非常困难,众说纷纭。

首先,肤色漆黑即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肤色本来就是深色,即很多南岛人的特征;二是用黑色染料纹身,这同样是许多南岛族群的特征。

“毗舍耶”一词跟“毗阇耶”极其相似。毗阇耶是梵语的常用音译词,多见于印度和印度文化影响的东南亚的人名、地名,例如古印度有毗阇耶犀那王、楞严经中有“誓婆毗阇耶”、占婆国有毗阇耶城。这样看来,毗舍耶与毗阇耶的相近可能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毗舍耶人受到了印度文化的一定影响。

关于毗舍耶的方位,有以下几种观点:

1.西方学者认为毗舍耶在菲律宾米沙鄢群岛,理由是两者发音相似。此说的弱点是:米沙鄢距离福建、台湾实在遥远,凭借简陋的竹筏能否抵达?另外,诸蕃志中记载的”麻逸“国正好位于米沙鄢群岛附近的民都洛,南宋人对这一带有一定了解,如果毗舍耶确实是米沙鄢人,不应该察觉不到他们就在麻逸国旁边。(张崇根《毗舍耶——宋代台湾之别称》)

2.最详实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毗舍耶标在了台湾屏东县琉球乡,即”琉球屿“,这可能是一种折中考虑:兼顾了在流求(台湾)近旁、又与流求分离两个特点。而诸蕃志中记载的另一个流求的邻国,淡马延国则放在兰屿,也是一个印证。

3.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毗舍耶在台湾岛上,这其中又有一些不同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毗舍耶人是分布在基隆、新北北部的平埔族中的”马赛“族,因为读音接近, 但是马赛族的位置与泉州之间的航线跟”南风“不符合,而马赛族在明末西班牙人到来时,是一个有手工业,包括铁器,并且和平的族群,与毗舍耶的状况不符。

另一种观点,如,周运中:《南宋台湾毗舍耶人与淡马颜人新考》认为,毗舍耶是台湾南部的Pangsoa,即”放索社“人。放索与毗舍耶发音同样相似,并且有裸体、好战、以海为生的特点。1636年他们与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有过接触并归顺。放索社的位置据考在屏东县沿海林边乡(跟《中国历史地图集》差距很小)。

有意思的是,这篇论文认为,汪大渊所记载的毗舍耶,与南宋的毗舍耶并非同一族,而是真的在米沙鄢群岛......但这也未成定论。总之,可以确定的,只有他们分布在第一岛链南段、是南岛民族的一支,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周运中:《南宋台湾毗舍耶人与淡马颜人新考》

张崇根:《毗舍耶——宋代台湾之别称》

user avatar

西欧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流行过一种叫“人种博物馆”的玩意儿。所谓“人种博物馆”,就是将当时所有长得和欧洲人不一样的人,关在笼子或者围栏里面,和野生动物一样接受欧洲人民围观和指指点点。

中华民国也曾把来南京上大学的瑶族族土王,骗进笼子里当稀有物种展览给南京市民看。这种行为直接促成了少数民族大批投共,就算是仍施行奴隶制的海南黎寨,也毅然加入了琼崖纵队打击国军。


但人类这种“看稀奇”“看古怪”的心理,确实是源远流长。在今日之中国,还流传着“人头蛇女”的传说,而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唐皇室也热衷于收集长得奇怪的人类。首阳大君提到了被送到异国的白毛人,我就说说一些可怜的本国人吧。

唐朝是一个开创的朝代,也是一个复古的朝代。租调庸制度下的天下各州,准于《尚书》“任土作贡”的原则,每年要定量向提供一些本州的土特产——比如宣州的纸、相州的绢。在当时的潭州都督府下,有个叫“道州”的小地方。穷乡僻壤,山多田少,只能种点橘子勉强度日这样。但这个道州,却有一项很特殊的土贡:

活人

没错,唐中央向每年会向道州征调1-3个普通的州民,征调标准是“”、“”,调到长安后养着给高门贵族甚至是长安居民展览。而且只要个体,不要家庭。你这个州民一旦被选中,就算你是生在苍天下,长在市中心,一辈子没有为非作歹,年年都按时交税,你都必须抛妻弃子永远和家人分别,被送到三千里外的长安,被一群“遍身罗绮者”围着看,围着笑。

哦对了,还会被冠上一个明显的耻辱性称呼:“矮奴”。

这项传统源自汉末的江南大开发,诸葛恪等人进讨山越,第一次主动获得了大量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奇怪人类。这些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借由中南半岛进入中国,散在分布的晚近(2-1万年前)出非洲智人。和早期出非洲,经由中南半岛进入中国地区的体型较大、当时皮肤较白的智人没有生殖隔离但外形差异较大。

诸葛恪把他们作为珍奇,送给了孙权;孙权把他们作为给魏国的礼品,送给了曹丕和曹睿;曹睿觉得这种小黑人,看上去好玩,还可以作为帝国统治南方的象征(能抓到山里的黑人说明有统治能力),奠定了其后北方王朝对这种小黑人的奇异爱好。

这种爱好绵延至大唐皇室,导致他们初步平定江南后,就到处找比较矮小、皮肤黝黑的人想拉进长安做展览。当时江东一带的山越人及其后裔,被东晋南朝花了三百年基本赶尽杀绝,只有更往西、南朝没有太多开发的今湖南江西一带群山之中,还有点山越人。不过这些山越人随着唐朝大兵讨伐和地方官招抚,后来基本都成了拥有唐朝户口的普通百姓。只不过限于基因,仍皮肤较黑、身材矮小。

最后综合各地平均身高和皮肤颜色,唐朝决定以道州作为小黑人的征集地。就算是安史之乱爆发,也没有阻挡唐中央向道州索取小黑人以作展览。

更讽刺的是,当时占城进贡的一群鹦鹉,成天吱哇乱叫,唐肃宗觉得:“啊!鹦鹉想家了。”就把鹦鹉全都在终南山放生了(无力吐槽)。

司马光有放鹦鹉二首纪之:

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
虽知主恩厚,何日肯重来。
·
虽道长安乐,争如在陇头。
林间祝圣主,万岁复千秋。

我寻思道州人就算说一口塑料洛下音,那说的也是人话吧,怎么李先生听得懂鸟语却不知人心呢?

直到某位叫阳城的道州刺史,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朝廷要把好好的纳税人搞到长安去当野兽展览,面对上头的征调文书严词拒绝,这些道州的普通唐朝人才终于免去了朝廷的歧视性、猎奇目的的强制征调。

白居易有诗纪之: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这时候皇帝就知道恍然大悟了,这都唐代宗大历年间了,之前160年被进贡的道州民,谁又能解开他们的苦痛呢?

另外,现在这些晚出非洲智人,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不再以特殊的单列民族形式存在。而且道州绝不是一个化外之地,北宋名儒周敦颐就是道州人,地域歧视者皆入黑名单。

【奉狗谢谢】

这个手书我觉得很好看,很好看!ヾ(●´∇`●)ノ哇~

近期的优秀回答:

user avatar

在《新唐书 南蛮传》中记载了一个东南亚的神秘族群"白头人"。

"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居山穴,四面峭绝,人莫得至。"

当时统治如今的柬埔寨一带的是大名鼎鼎的真腊。真腊就曾经将捕捉来的白头人送给唐朝作为贡品。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白头人都聚居在悬崖峭壁中的洞穴里,不仅头发全白,还"肤理如脂"。

现在想想,这群人是不是就是当时受到社会排斥,不得已遁入深山老林的白化病人呢?

不过无论怎样,即便远离人群,他们也没有得到安宁的生活,照样被当做珍奇异兽送去了万里之外的长安。

user avatar

普鲁士人,我说的是条顿之前的那个

古普鲁士人或波罗的普鲁士人(德语:Pruzzen或Prußen,拉丁语:Pruteni,拉脱维亚语:Prūši,立陶宛语:Prūsai,波兰语:Prusowie)是一个族群,是属于波罗的语族,居住在普鲁士地区的原住民,而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在维斯瓦潟湖与库洛尼亚潟湖周围。

他们讲普鲁士语,信奉多神教(普鲁士神话)。在13世纪,普鲁士人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被同化。前德意志国家普鲁士从波罗的普鲁士人得到“普鲁士”之名,但这个国家其实主要是同化了古普鲁士人的德意志人;到17世纪或18世纪初,古普鲁士语已经灭绝。古普鲁士人居住的区域大体在东普鲁士(现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里省、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南部)的中部和南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令人着迷却又难以捉摸的文明印记。其中,一些民族的存在、文化或消亡过程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热议的焦点。这些民族,如同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引发着我们无限的想象。1. 亚特兰蒂斯人 (Atlanteans)尽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璀璨的遗迹,却又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模糊,只留下无尽的谜团和惊叹。它们或因文明的高度发达,或因突然的消失,或因至今未能完全破解的文字,而被后世冠以“神秘”之名。以下是一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却又被重重迷雾笼罩的古老国度:1. 亚特兰蒂斯(Atlan.............
  • 回答
    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如神明般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智慧、超凡的勇气、卓越的领导力,甚至神圣的使命感,塑造了国家的命运,至今仍被日本人尊崇和传颂。要说“神一般存在”,我想这既是对他们功绩的赞誉,也是对他们人格魅力的升华。1. 圣德太子 (574622):启蒙日本的神级政治家提起日本的“神.............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一般的存在”这个词语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胆识、影响力远超常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操守被后世尊为典范,如同神祇般被敬仰;还有的则是通过传说、神话,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象征。这里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
  • 回答
    要说起中国古代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除了咱们熟知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真有不少奇特得让你忍不住挠头的设计。这些兵器,有些是因为战术需求演变而来,有些则是巧匠们异想天开的产物,背后往往藏着一段段有趣的兵器史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特别的。1. 钩の使い方:说起“钩”,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电视剧里那些.............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历史上隐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或许没有被广泛传颂,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相对不那么耳熟能详的真实感人故事,并尽量详细地呈现:1.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和他的“金手”(17世纪,德国)故事梗概: 弗里德里希·威廉·拉夫是一位德国的钟表匠,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工匠。他的儿子.............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兵器以其惊人的尺寸和骇人的威力,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并非现代人脑洞大开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过,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匠人巧手锻造,成为战士手中令人敬畏的巨兽。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令人咋舌的巨型近战冷兵器。一、巨斧:山峦般的威慑力说起巨型冷兵器,巨斧无.............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那些我们以为真实存在,却只活在我们想象里的英雄和智者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我们坚信他们真实存在,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却发现,这些令人敬仰的人物,或许从未真正踏足这片土地,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理想,或者是一个时.............
  • 回答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建筑服饰风格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只在特定时期盛行,后又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出或演变的独特印记。我们不妨深入探寻一番。 一、 中国:王朝兴衰下的短暂剪影在中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许多独特的社会群体和风俗.............
  • 回答
    历史上,人类对于创造宏伟巨工程的渴望从未停止,即便其中很多最终只存在于图纸或设想之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智慧、野心以及技术的局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它们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1. 尼姆鲁德之巨石纪念碑 (Nimrud Pyramid) 设想者/时期: 古亚述帝国,约公元前9世纪。 设想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陈年老酒,越传越香,深入人心。我们听着长大,信以为真,但若仔细深究,却会发现它们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传说,抑或是被精心包装过的谎言。今天,就让我们揭开一些被广泛相信,却饱受质疑的历史面纱。一、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毁灭文明还是巩固统治?说起秦始皇,除了修长城,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焚书.............
  • 回答
    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也有不少硬气十足、毫不退让的时刻。这些强硬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它们读起来有血有肉,而非冰冷的AI陈述。一、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提起汉武帝.............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无数令人心动的瞬间,而合影,作为一种凝固时间的方式,更是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人物的简单组合,更是一面映照时代风云、人物命运的镜子。以下几张著名的合影,我想好好跟你聊聊它们背后的故事。1. “铁幕”之父与“铁幕”破除者: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 回答
    历史上,虽然仇恨往往根深蒂固,但也有一些曾经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在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后,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最终实现了正式的和解。这种和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充满了妥协、理解和新的共识。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仇敌,其仇恨绵延了数百年,最终实现了正式和解的例子.............
  • 回答
    老实说,有些历史事件,如果你不稍微了解点背景,听起来真的会让人觉得是胡编乱造。不是因为它们不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太离奇,或者太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了。我今天就想聊几个这样的事儿,希望能聊得有趣点,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对历史有点儿心得的朋友闲聊。1.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们居然能随心所欲地宣称自己是神?现在我.............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意外总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在交通工具逐渐普及的时代,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交通事故,也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承载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警醒着我们对安全的敬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1912年)谈及历史上的重大交通事故,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