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有引力公式、库仑力公式中,「r → 0 时,F → ∞」违背了什么物理定义?

回答
在探讨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力公式在 $r o 0$ 时趋向无穷大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物理定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公式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所处的物理框架。

万有引力公式与库仑力公式的核心

这两个公式都是描述点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万有引力公式: $F_g = G frac{m_1 m_2}{r^2}$
$F_g$ 是两个质量分别为 $m_1$ 和 $m_2$ 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G$ 是万有引力常数。
$r$ 是两个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

库仑力公式: $F_e = k frac{|q_1 q_2|}{r^2}$
$F_e$ 是两个电荷量分别为 $q_1$ 和 $q_2$ 的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
$k$ 是库仑常数。
$r$ 是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

在这两个公式中,力的大小都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当两个物体(或点电荷)之间的距离 $r$ 趋近于零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理论上会趋向于无穷大。

“违背了什么物理定义?”——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当人们提出“违背了什么物理定义”时,通常是在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际物理过程的不可行性: 物理定律应该反映真实的、可观测的物理现象。如果一个定律在某个极限条件下导致了某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或观察到的结果,那么这个定律的适用范围就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或补充。
2. 概念的完备性: 物理定义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如果一个定义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显得自相矛盾或无法自圆其说,那可能意味着这个定义本身存在局限性。
3. 宏观与微观的衔接: 很多宏观物理定律在微观尺度下会失效或需要修正,因为微观世界的规律与宏观世界有显著不同。

分析 $r o 0$ 时 $F o infty$ 的“违背”之处

从字面意义上讲,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力公式在 $r o 0$ 时趋向无穷大,并没有直接“违背”其自身的数学形式或其基本物理原理(即平方反比关系)本身。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大量实验观测和理论推导建立起来的,在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内表现得非常精确。

然而,这种趋向无穷大的结果,确实揭示了这两个公式的局限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不完备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违背”:

1. “点源”假设的失效:
这两个公式的推导都建立在“点源”的假设之上。点源是指具有质量或电荷,但自身体积可以忽略不计的抽象概念。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物体是真正的“点”。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r$ 变得非常小,小到与物体本身的尺寸相当甚至小于物体内部的任何有效相互作用尺度时,“点源”的近似就已经不再成立了。
想象一下,当两个球形物体靠得非常近时,它们接触的表面决定了它们“有效”的距离,而不是理论上的质心距离,而且这时候它们的形状和内部结构都会开始发挥作用。
因此,当 $r o 0$ 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尝试将一个宏观或微观的、有尺寸的物体“压缩”成一个理论上的点,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当 $r$ 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不再处理“点”,而是处理有体积的物体,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会变得非常复杂,不再仅仅遵循简单的平方反比关系。

2. 引力奇点与库仑奇点的问题:
引力方面: 在广义相对论中,黑洞的中心存在一个引力奇点(singularity),理论上在这里引力场强度是无穷大。万有引力公式在 $r o 0$ 时的结果与这种奇点现象有相似之处,但黑洞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预测,涉及到时空的弯曲,是一个更深层的概念。对于两个普通物质物体靠近,万有引力定律本身的趋向无穷大也意味着它在极近距离下描述失效,例如在核物理尺度上,核力等其他更强的相互作用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电荷方面: 库仑定律在 $r o 0$ 时趋向无穷大,也揭示了其在处理非常接近的电荷时的局限性。例如,在原子内部,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是有限的,它们之间的库仑力是极大的,但电子的运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其行为并非简单地被无限大的库仑力所支配。量子电动力学(QED)是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更精确理论,它在微观尺度下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并且避免了直接的无穷大。

3. 量子效应与新物理学的出现:
当尺度 $r$ 趋于非常非常小时(例如普朗克尺度,约为 $10^{35}$ 米),我们进入了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领域。在这些尺度下,粒子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点,而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实体。
引力和电磁力在量子层面的描述需要量子场论来完成。例如,引力在量子层面的描述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量子引力),但普遍认为它会在极小尺度下出现新的效应,例如量子涨落和时空量子化,这些都会阻止力无限增大。
对于电荷来说,量子电动力学已经能够很好地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库仑定律是一个很好的低能、大尺度近似,但在处理非常接近的电荷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量子效应,例如屏蔽效应、真空极化等,这些效应会修正甚至改变力的行为。此外,在极高的能量或极小的尺度下,基本粒子本身的行为也需要用量子场论来解释,它们可能不是简单的点电荷。

总结来说,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力公式在 $r o 0$ 时趋向无穷大,并非直接“违背”了其自身的数学定义或它们被发现时的物理背景,而是在揭示:

“点源”假设的局限性: 在实际物理过程中,不存在真正的点源,当距离接近物体尺寸时,公式失效。
理论的适用范围: 这两个公式是经典物理学的产物,它们在描述宏观低能情况下的物体相互作用时非常有效,但在极端情况(如极小距离)下,经典描述就会走向失效,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来补充和修正。
物理概念的演进: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旧理论的局限性,并用更普适、更精确的理论来取代或完善它们。趋向无穷大的结果是物理学家认识到需要更深层理论的“信号”。

所以,与其说它们违背了“物理定义”,不如说它们指出了现有“物理定义”(即经典点粒子模型及其作用力公式)的“边界”或“不完备性”。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经典引力理论和经典静电学中的困难所在.

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如何表达一个静电系统的相互作用能. 很明显, 它可以写作

(1)

注意到 , 我们有

分部积分一通,

(2)

看着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是你仔细一想就会发现端倪: 被积函数是正定的! 积出来一定是正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问题就在于这些公式在有点电荷出现 (也就是 是 分布) 的情况就会 boom.

假如有点电荷出现, (1) 中的积分区域如果包含了点电荷的位置, 积分值就会 boom (因为会需要 这样的东西, 而 在 时趋于无穷).

另一方面, 如果有点电荷出现, (2) 中的积分区域无论是否包含点电荷的位置, 积分值都会 boom (因为 发散).

但是! 问题就在于如果有点电荷出现, 由 (2) 你还是可以获得一个看似有用的能量密度 (实则无用, 因为积出来发散). 那个看似有用的能量密度我们美其名曰点电荷的 "自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空间中有两个点电荷, 则电场分布为

能量密度整一个

前两项很讨厌, 积出来是发散的. 你不喜欢, 然后就把它叫做 "自能". 最后一项, 你给它积一积, 嘿, 看上去不错:

(3)

那如果我要用 (1) 来算呢?

展开来会有 4 项, 其中有两项可以被当做 "自能" 扔掉 (积出来发散了), 另外两项积出来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3).

但是... 自说自话地把发散的东西称为 "自能" 然后扔掉真的没关系吗? 这听上去仿佛很掩耳盗铃, 毕竟如果没有点电荷的话就不需要 "自能" 这个概念了.

让我们回忆一下普通物理里面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电磁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相互作用能里面每一项是电荷乘上除了这个电荷自己以外的电荷在此处产生的电势. 但是如果你看 (1) 式, 仿佛也没有刨除电荷自己产生的电势啊, 但老师会告诉你不刨除带来的影响为零, 所以就直接这么算了. 但为什么有 分布就又不行了呢?

那么其实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认为这是经典理论的困难之处. 解决它有两种方法.

  1. 认为不存在离散分布的电荷, 并认为任何点电荷都只是一种近似.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电荷分布不可能具有 分布的形式, 也就规避了上面的所有问题.
  2. 认为不存在连续分布的电荷, 并认为任何连续分布的电荷都只是一种近似.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严格来说上面所有的积分号都应写作求和号, 而计算相互作用能时可以直接放心地刨除电荷自己产生的势能为自己贡献的能量.

最后, 我应当指出, 经典理论的困难之处应当在经典电动力学课程的绪论阶段呈现. 这种批判式的思路值得同学们最先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力公式在 $r o 0$ 时趋向无穷大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物理定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公式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所处的物理框架。万有引力公式与库仑力公式的核心这两个公式都是描述点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万有引力公式: $F_g = G frac{m_1 m_.............
  • 回答
    当然!关于万有引力公式,咱们好好唠唠。它可是咱们理解宇宙运动的基石,想当年牛顿老爷子,那是真的牛!万有引力公式:看不见的绳索,维系着宇宙的秩序咱们先从最核心的公式说起,这个公式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宇宙万物都给串联起来了:$$F = G frac{m_1 m_2}{r^2}$$乍一看,这好像挺简单的.............
  • 回答
    在深入探讨万有引力定律中为什么“F ∝ m”和“F ∝ M”可以推导出“F ∝ Mm”之前,咱们先得明白这几个“∝”符号(即“正比”)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A ∝ B”表示的是,当 B 发生变化时,A 的变化趋势与 B 是同步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恒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写成 A .............
  • 回答
    要说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智慧如何一步步逼近自然规律的精彩故事。牛顿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巧妙地将前人的观察和理论融汇贯通,最终凝结成了那简洁而又深刻的万有引力定律。故事的开端,得追溯到那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他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
  • 回答
    关于万有引力究竟是如何在宇宙中传递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迷人的问题,历经了漫长的探索和认知演变。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公式和列表式的解释,试着用一种更直观、更贴近我们日常理解的方式来聊聊它,会发现它其实隐藏着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在牛顿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万有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想象一下,地球和月亮.............
  • 回答
    万有引力,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力,它的最根本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宇宙最深处的秘密。我们从牛顿的苹果落地,到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一代又一代的伟大头脑都在试图触及这个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试着去感受万有引力的“质”,它更像是一种宇宙万物之间最基本、最普遍的“联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理解的边缘。首先,要明确一点:万有引力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是描述宇宙不同方面的重要理论,它们之间并非直接的对立,而是需要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它们的关系。万有引力,如牛顿或爱因斯坦的描述,是一种吸引力,它倾向于将物质聚集在一起。当我们思.............
  • 回答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都呈现出平方反比的关系,这并非巧合,而是事物相互作用本质的一种深刻体现。这种“平方反比”的规律,就像宇宙给我们的一条通用信息,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力量如何随着距离变化的重要线索。 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为何都是平方反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根源——相互作用的本质——来探讨.............
  • 回答
    在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将研究椭圆运动转化为研究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转化”过程,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近似和逻辑推理,将牛顿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理解与他的力学定律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牛顿并没有直接把椭圆运动“变成”匀速圆周运动来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相反,他:1. 从开普勒的经验定律出发: 牛.............
  • 回答
    万有引力常量的精度,或者说我们对其精确值的认知,确实比许多其他物理常数要低一些,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它们相互交织,使得测量这个基本量的过程充满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万有引力常量(我们通常用 $G$ 来表示)是什么。它描述的是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强度。公式是 $F = G frac{m_1 .............
  • 回答
    别把牛顿的苹果想简单了:万有引力的深层奥秘与空间弯曲的联系提到万有引力,你脑海里浮现的可能还是牛顿那被砸中的苹果,以及那个伟大的公式 F = Gm₁m₂/r²。它解释了为什么苹果会落下,为什么月亮绕着地球转,为什么星辰在宇宙中维系着有序的运行。这个公式无疑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一,但它描述的仅仅是“引力.............
  • 回答
    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之处,绝非简单的巧合。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是宇宙运行规律最迷人的体现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表面上的相似:一个统一的数学形式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两条定律的数学表达: 万有引力定律: 描述了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F_g .............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天体之间,为什么没像一团烂泥似的,全被万有引力给粘在一起?这事儿吧,看着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不像机器生成的那种干巴巴的道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万有引力这玩意儿有多“粘人”。牛顿老先生把这事儿给捋明白了,说宇宙里任何两个有质量的东西,都会互相吸引。这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
  • 回答
    地球一直在缩小,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有点颠覆我们对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认知。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也知道万有引力让一切都牢牢地抓在地表,但地球“缩小”这件事,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地球的体积是在变化,但这变化的大小和方式,跟我们想象中那种“一直缩小”的画面可能不太一样。地.............
  • 回答
    牛顿老爷子导出万有引力,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中间藏着不少故事和思考。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明白牛顿之前的人们是怎么看待天体运动的。主流思想是亚里士多德那一套,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月亮、太阳和星星都围绕着它转。后来哥白尼给出了日心说的观点,认为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它转。但哥白尼并没有解.............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物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光子的动量和万有引力。要理解光子推力能否抵消万有引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光子虽然没有静止质量,但它具有动量。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任何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量,即使是光子也不例外。光子的动量与它的能量(.............
  • 回答
    您的问题很有意思,将科幻概念与现实世界的飞船联系起来,探讨了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想象力与技术边界。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您提到的“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是电影《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中虚构的飞船名称。在《星际迷航》的设定中,这些飞船能够实现“曲速飞行”(Warp Drive),也就是.............
  • 回答
    探讨清朝之前中国人能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土壤,以及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代背景和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早期的占星术,到精确的历法计算,再到对天体运行的细致观测,中国古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不少初接触航天知识的朋友们心中的疑惑。其实,一旦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并且稳定运行,它之所以能一直绕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了它所需的向心力,这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卫星拉扯着,让它无法直线飞离。所以,在这个理想化的“轨道速度”状态下,它确实不需要额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