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大凌河之战中关宁军有没有被歼灭?

回答
关于明末大凌河之战关宁军是否被歼灭的问题,答案是:关宁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受了重创,但并没有被全歼。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点,看看当时的背景和具体情况。

战前背景:

在明末,关宁军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由袁崇焕一手打造和训练,以其精锐的火器和严明的纪律著称,是明朝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侵扰的坚实屏障。然而,随着明朝内部政治的动荡和腐败,关宁军也面临着军饷拖欠、粮草供应不济等问题。

大凌河之战的起因:

大凌河之战发生在崇祯三年(1630年),具体地点是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市)。当时,后金(清)汗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大凌河城,试图一举摧毁明朝在辽东的军事根基。明朝朝廷为了解围,派出了由甘肃总兵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精锐部队前往增援。

战役经过与关宁军的遭遇:

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可以说是当时明朝寄予厚望的精锐力量。他们抵达战场后,并未直接与皇太极的清军主力展开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试图通过坚守和局部战斗来消耗清军。

然而,皇太极的策略非常狡猾且凶狠。他并没有一味地强攻大凌河城,而是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并利用了当时的天时地利。

1. 围困与消耗: 清军将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同时又将围城部队分成几部分,一部分负责围城,另一部分则在外围建立营垒,严密监视并准备拦截明朝的援军。
2. 心理战与离间: 皇太极深知明朝内部的矛盾,也了解明朝将领之间的不和。他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散布谣言、许以高官厚禄等,试图离间明朝将领,瓦解其斗志。
3. 大凌河城的坚守与粮尽: 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在总兵何可久、副总兵吴自超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随着围困的持续,城内的粮草日益耗尽,士卒饥寒交迫,战斗力急剧下降。
4. 祖大寿的援军困境: 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虽然兵力不少,但面对清军的严密包围和巧妙部署,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进攻时机。更关键的是,由于粮草接济困难,祖大寿的部队也面临着缺粮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很难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击来解救大凌河城,同时也难以确保自己部队的生存。
5. 内部的动摇与溃败: 随着战事的进行,缺粮、缺饷和后方补给的困难,使得祖大寿的部队内部开始出现动摇。一些将领开始考虑保存实力,甚至有人萌生了投降或撤退的念头。
6. 最终的惨烈结局: 在大凌河城内明军弹尽粮绝,伤亡惨重,濒临绝境之时,祖大寿率领的关宁军也无法承担继续围困的风险。最终,大凌河城失陷,城内明军大部战死或被俘。祖大寿的部队,在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后,勉强突围,但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歼灭”的定义与事实:

如果“歼灭”指的是一支军队被彻底消灭,不复存在,那么关宁军在这次战役中没有被歼灭。祖大寿的部队虽然遭受了重大的伤亡,被迫撤退,但其主体仍然存在,并在之后的辽东战场上继续发挥作用,尽管其精锐程度和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然而,如果从“重创”和“丧失主力”、“无法有效执行任务”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关宁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它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其战略上的主动性被极大地削弱,对辽东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

大凌河之战是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一场惨败。关宁军作为明朝的主力部队,在这次战役中确实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其力量被大大削弱,但其部队骨干和部分将士得以保存,并未达到“被歼灭”的程度。这场战役也进一步加剧了明朝在辽东的被动局面,为后金(清)最终的入关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中明军的损失状况,主要为最后一次救援长山之战中的损失。

阵亡+失踪一共14099人,可见吴襄跑的很快,乃至于刚开战就跑了,只损失137人,被卖的山海关总兵宋伟就惨了,车营火器部队五千人,看来全军覆没了。

加上大凌河祖大寿一万四千人,一万一千多人投降,三千人战死。

前后一共战死一万七千余人,投降一万四千余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末大凌河之战关宁军是否被歼灭的问题,答案是:关宁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受了重创,但并没有被全歼。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点,看看当时的背景和具体情况。战前背景:在明末,关宁军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由袁崇焕一手打造和训练,以其精锐的火器和严明的纪律著称,是明朝抵御后.............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说到汉语白话文,清朝以降的变化之大,那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我们读古文,文绉绉的,很多词句至今还在考据,但要是放现在说话,估计听懂的没几个人。这种巨变,绝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时代浪潮、思想解放、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一、思想解放的洪流:告别“文死谏,武死战”的语境.............
  • 回答
    山东,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勤劳人民的齐鲁大地,坐拥一亿多人口的雄厚基石。然而,放眼全国,当我们谈论“明星城市”时,山东似乎总显得有些低调,未能如某些兄弟省份那样,集中资源打造出一个能惊艳全国、吸引八方来客的“超级明星”。这并非山东没有潜力,也不是山东人民没有魄力。恰恰相反,山东的实力毋庸置疑,只是在.............
  • 回答
    当然,除了那些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明朝与日本之间还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交往,或温和,或激烈,都共同勾勒出两国复杂而多维的关系。民间贸易与“勘合贸易”背后的博弈虽然“勘合贸易”(官方允许的官方贸易)是双方正式往来的基础,但民间走私贸易同样十分活跃,并且往往更加复杂。 走私.............
  • 回答
    土木堡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悲剧,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其影响深远而广泛,甚至可以说,它开启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序幕。直接的军事和政治灾难:首先,最直接的打击莫过于皇帝被俘,军队覆灭。正统皇帝朱祁镇,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贸然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要聊《旷野之息》里的大精灵为啥长那样,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光是玩家觉得“丑”,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设计理念和权衡。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在咱们传统审美里,大精灵的造型确实有点……怎么说呢,不是那种一眼就惊艳的“仙气飘飘”类型。脸型偏方,鼻子也挺突出,眼睛大小不一,再加上那身绿油油的装束,.............
  • 回答
    靖康之耻,一场吞噬大宋江山的浩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每当提及这场国难,人们的矛头似乎总是牢牢地指向那个在艺术上有着绝代风华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然而,若仔细梳理靖康之耻前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我们会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也上演了不少让人扼腕叹息的“骚操作”,其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这确实是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手握重兵、掌握权柄,甚至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不去取而代之,反而选择向一个外族政权——满清——献上忠诚,甚至是主动为其征伐自己的同胞?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现实的利益与生存的.............
  • 回答
    要评价明末三大反明首领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的综合能力,咱们得拆开来好好说道说道,他们三位,那可都是搅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根基的人物,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短板。咱们一个一个来聊。一、 努尔哈赤:从猎户到开国之君的蜕变,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天才说起努尔哈赤,那绝对是这三人中最有远见、也最能成事儿的一个。.............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明末名将辈出,这说法确实不假。从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这样承平之世的老将,到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这样的力挽狂澜的能臣,再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从军事角度看),大明王朝确实不乏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人物。然而,纵然有如此多闪耀的名字,为何最终还是未能阻止王朝的倾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
  • 回答
    明末江南的工商税收潜力,就像一块未经充分雕琢的璞玉,蕴藏着惊人的光华,但其开发之路却布满了荆棘和阻碍。如果能将其潜力真正挖掘出来,对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将是雪中送炭,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要理解江南工商税收的潜力有多大,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末江南的经济繁荣程度:明末的江南,尤其是以苏.............
  • 回答
    明末倭寇穿越到现代城市?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脑仁儿疼。别以为他们就是一群拿着日本刀的傻大个,这帮人可是从那个烽火连天、朝不保夕的年代过来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意识都远远超出我们想象。首先,得说这帮家伙的“武器”。明末时他们除了佩刀,很多还有火铳,虽然精度不行,但威力不容小觑。到了现代城市,他们第一反应肯.............
  •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
  • 回答
    若将《大宋提刑官》的背景移至风雨飘摇的明末,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不再是祥和的宋朝,而是被内忧外患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晚明。朝堂之上,阉党专权,党争激烈,士大夫们蝇营狗苟,为了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边关则狼烟四起,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让后金势力步步紧逼,辽东的土地如同流血的伤口,时刻在提醒着帝国的衰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