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经历主义」?

回答
“经历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好像是说人生的价值全在那一张张经历过的“成绩单”上,但细究起来,这玩意儿可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经历主义”到底是个什么路数。简单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看人、看事的出发点。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他这个人,经验丰富,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言下之意,就是他的价值在于他所“经历”的那些事。年轻人的活力、创新力,在经验丰富的长者面前,有时候会被打上“阅历尚浅”的标签,好像没有足够的经历,就不足以服众,不足以被认可。

这种想法,在很多层面上都有它的道理。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谁能说不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一次次尝试、失败中才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些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老兵,他们的言谈举止,对生死的理解,往往比从未真正面对过死亡的人要深刻得多。同样,一个在大公司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场老人,他能给出的建议,往往能避开很多新手容易踩的坑。从这个角度看,经历确实是宝贵的财富,它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丰富了我们的判断,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高度专业性和实践经验的领域,比如医学、法律、工程这些,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几乎无法胜任。一个心外科医生,光是看书学理论肯定不行,他得亲手缝合过无数条血管,处理过无数种复杂情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里的“经历”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能力证明”。

然而,如果把“经历主义”看得太重,甚至将其上升到一种唯一的评价标准,那问题就来了。

首先,这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陷阱”。经验是好东西,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会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是偏见。有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反而会成为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的老旧枷锁。就像一个习惯了用算盘的人,面对计算器的时候,可能反而觉得不习惯,甚至有点排斥。如果所有人都只相信自己“经历过”的,那么创新从何而来?改革的动力又在哪里?

再者,“经历”这东西,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经历,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一个人可能在一次失败的创业中学会了坚韧和反思,另一个人却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尝试。那么,仅仅说“他经历过失败”,并不能完全说明他的价值。我们还得看他是如何“经历”的,以及他从中学到了什么。把“经历”简单地量化,或者只看“量”而不看“质”,就容易流于表面。

还有,过度强调“经历主义”,可能会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品质。比如一个年轻人,他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人生大起大落”,但他可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有不畏艰难的勇气。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历”两个字能概括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经历得少”,就否定他身上潜在的巨大能量和可能性。

而且,很多时候,“经历”的获取也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出生在优渥家庭的孩子,他可能接触不到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但他并不一定就比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差。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着更丰富的体验,比如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有更广阔的视野。用单一的“经历”维度去衡量所有人,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所以,看待“经历主义”,我觉得更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看待”。经历是重要的,它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是我们智慧的源泉。但它不是全部。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去“经历”,去尝试,去感受,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想的深度,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同样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维度。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固守过去的经验,往往是走向平庸的捷径。

最终,真正有价值的,可能不是我们“经历”了多少事,而是我们如何“消化”这些经历,如何从这些经历中提炼出智慧,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创造新的价值。这是一种超越单纯“经历”的“内化”和“转化”的过程。

所以,与其说我们是“经历主义者”,不如说我们是“从经历中学习者”,是“在成长中求知者”。这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温度,也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我思考过很久,我就说我对这事情的看法:

1任何世界观方法论都只在一定范围内正确或可行!

2 对于大部分正常人来说,先抛去你能不能获得不同人生经历这一问题来说,更多的经历会给你带来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但这个经历能给你带来什么,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差异,好坏,程度都因人而异。

以上是思考,观察过后的结论,晚点再回来补充答案

----------------------------------------------为了对得起前面点赞的3个兄弟更新--------------------------------------------

以余之所见,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我简单粗暴的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其一是否有足够多的相关或所需知识储备;其二是是否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希望感知,了解这个世界,还是希望洞悉背后的规律和运作机制。

基于以上可以分四种情况:

一、所学所知寥寥,且对这个世界无甚好奇心的人

对于这类人来说,就算游览整个世界,经历再多的事情,他还是他,外界的刺激(输入)不大会引起内部机制的变化。

二、所学所知寥寥,但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的人
i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无可厚非的我认为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ii 有可能是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我们周围存在着一部分这样的人,抱着相机拍世界的,趁着年轻多折腾的,无事找事混组织的等等,在此我不做评判是非,诚然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多,见得世面广的人可以瞬间碾压相比之下无甚经历与见识的人,但只追求过程不追求结果和误把过程当结果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三、所知甚广,但对这个世界没好奇心的
或许我应该加上想去获得经历,但因为某些现实的制约而无法去周览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流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失去了一个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果可以,多些经历未尝不是件好事情。

四、所知甚广,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

恬不知耻的说一句后者是我的本性,前者是毕生追求;

私以为只有对这一类人来说,经历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一个涉猎甚广的人看同一件事清他看到的角度,范围,深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这个好像有心理学还是神经学理论的,有谬误请指出),这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这句话了;


最后再献给大家一篇文章

《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

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