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亩地种菜能有多少产量?

回答
一亩地能种出多少菜,这可不是个简单能给个准数的数字, it's more of a "it depends" situation. 就像问你一句“一顿饭能吃多少”,不同的人、不同的菜、不同的烹饪方式,结果能差出十万八千里。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里面到底有哪些门道,让大家心里有个谱。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亩地”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一亩地等于666.67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如果算上边线和底线的那片草坪)的十分之一多点儿。这块地,别看面积不算太大,但如果用心经营,产出的东西可是相当可观的。

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几大因素,咱们先一一过目:

1. 种的是啥菜?(作物种类)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想想看,种的是叶菜类,比如生菜、菠菜、小白菜,它们生长周期短,单棵分量不重,但产量主要体现在单位面积的株数和叶片展开的面积。而像番茄、黄瓜、辣椒这样的果菜类,单果的分量就大了,产量更看重单株的挂果数量和果实大小。再比如根茎类,像萝卜、土豆,那是吃它地下的“肉”,产量就看块头和密度了。
叶菜类: 小白菜、油菜、生菜这类,如果管理得好,比如多茬种植,一亩地一年下来,能收个几千斤到上万斤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那种春季或者秋季专门大面积种植的,产量非常高。
果菜类: 比如番茄,好的品种、好的肥水管理,一亩地能产出几千公斤甚至接近万公斤的都有可能。黄瓜也是,搭好架子,勤浇水施肥,产量也很喜人。辣椒、茄子这类,也要看品种和生长季节。
根茎类: 土豆,如果用的是高产良种,加上合适的种植密度和管理,一亩地能产几千公斤到近万公斤。萝卜也是,大水大肥伺候着,长出来的又大又甜,产量也不会低。

2. 怎么种的?(栽培方式和密度)
同样的菜,种得稀疏跟种得密集,产量肯定不一样。现在很多菜都是高密度种植的,尤其是叶菜类,为了追求单位面积的最高产量,会选择密植。
种植密度: 比方说,种生菜,如果是单株采摘,密度会相对小一些;如果是采收小棵的,那就可以密密麻麻地种。同样的面积,种子播下去的数量不一样,最后收到的总重量自然也不同。
栽培模式: 是露天种植还是设施种植(比如大棚)?大棚种植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延长生长周期,避开恶劣天气,产量通常比露天高得多,而且更稳定。比如,冬天在北方露天种不出番茄,但在大棚里就能大丰收。
轮作与间作: 有些农民会采用轮作或间作的方式,虽然短期看可能不是最高产量,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病虫害的控制,长期来看是有益的。

3. 土地状况如何?(土壤肥力与改良)
说白了,地够不够“ the land itself is fertile”。 土壤是植物的“饭碗”,如果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和各种营养元素,那植物自然长得壮,产量就高。
土壤肥力: 有些地种了很多年,土质可能有点板结,肥力也下降了。需要通过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翻等方式来改良。肥力好的地,种啥产量都比肥力差的地高一截。
土壤结构: 好的土壤结构能让根系舒展,吸水吸肥能力强,这直接影响植株的长势。

4. 肥水伺候得好不好?(水肥管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地这活儿可不是种下去就完事儿。精细的管理,尤其是水和肥的供应,直接决定了产量的上限。
水: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尤其是在关键的生长期,比如开花结果期,如果缺水,产量会大打折扣。反之,及时充足的灌溉,特别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肥: 化肥、有机肥的合理搭配和科学施用,是增产的关键。缺肥的苗子长得瘦弱,就算品种再好,也产不出多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来施肥。

5. 有没有“麻烦”?(病虫害防治)
这就像人生病会影响工作效率一样,病虫害一来,轻则影响长势,重则颗粒无收。
病虫害: 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特别是遇到大规模爆发,那产量损失是巨大的。现在提倡绿色防控,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方法,但关键还是得“防”字当头,一旦发现,要快速有效地处理。

6. 天气给不给力?(气候条件)
咱们虽然常说“人定胜天”,但在自然面前,天气依然是决定性因素。
光照、温度、降雨: 这些都是影响作物生长的直接因素。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能促进光合作用,而恰到好处的降雨则能提供水分。如果遇到干旱、洪涝、霜冻、冰雹等极端天气,那产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绝收。

7. 种的是啥品种?(品种选择)
品种是基础,就像你用一匹千里马跟一匹驽马赛跑,结果肯定不一样。
良种选育: 现在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了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选择对的品种,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比如,有些番茄品种就是以高产著称的,有些辣椒品种就是果实又大又多的。

那么,具体到数字上,大概能有多少?

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蔬菜,大概估算一下:

叶菜类(如生菜、小白菜): 精细管理下,一年可以轮作好几茬。如果每茬能收40006000斤,一年四茬或者五茬下来,总产量可以达到 2000030000斤(1015吨)。
果菜类(如番茄、黄瓜): 在设施大棚内,管理得当,单季产量可能在 500010000公斤(510吨)。如果是一季长,那总产量就是这么多。露天的话,受季节影响会大一些。
根茎类(如土豆): 高产品种亩产 30005000公斤(35吨) 是比较常见的。如果管理更精细,达到6000公斤以上也并非难事。
瓜类(如西瓜、甜瓜): 这个产量波动就更大了,跟品种、密度、管理都有很大关系。好的品种加上精细管理,一亩地可能产出 30006000公斤(36吨)。

一些额外的补充:

“亩产”的说法: 在中国农业上,“亩产”通常是指每亩地的总产量。但有时候农民也会关注“亩产值”,就是总产量乘以市场价格。
可持续性: 一味追求高产,可能会透支土壤肥力,破坏生态。现在更提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产量不一定非得是最高,但要保证地力不减退,环境不破坏。
专业与业余: 专业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通常远高于普通家庭种植。所以,自家菜园里的一亩地,产出可能就比专业农场少很多,但这不代表能力不行,而是受制于技术、投入和规模。

总结一下,如果你是问一个普通家庭在自家的菜园里,用业余的方式种一亩地菜,能收多少?那可能就是自家吃饱了,还能送点儿亲戚朋友的量。但如果是问一个专业的菜农,在精心准备的土地上,用科学的方法,种植高产的品种,那结果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下次再听到“一亩地能种多少菜”,你可以先在心里默默问一句:“种的啥?怎么种的?地咋样?喂得饱不?” 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产量的答案也就大概有谱了。希望我这么说,没有让您觉得像是在读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在听一位老农给你掰扯家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挣七万可不是一万斤菜可以挣得到的。首先新闻里提到的蔬菜即使在大城市也卖不到七元一斤,年均价格不过是三到四元。

这还是大城市的零售价格,田间收购价格往往达不到一元一公斤。所以即使要卖七万元的菜,在田间至少要卖到十万斤级别的。

而如果扣除各种成本后,要想一亩地挣七万,亩产至少是十五万斤到二十万斤。

一般来说大棚绿叶蔬菜每亩两三万斤不成问题,但是十几万斤就不太可能了。

正常种菜一亩地纯收入在一万左右。七万必须种高价值反季节蔬菜,还需要当年的价格好,天气好。

总之,种菜没那么多收入,否则哪有那么多农民进城打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亩地能种出多少菜,这可不是个简单能给个准数的数字, it's more of a "it depends" situation. 就像问你一句“一顿饭能吃多少”,不同的人、不同的菜、不同的烹饪方式,结果能差出十万八千里。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里面到底有哪些门道,让大家心里有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人外出打工能赚到比种地高得多的收入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800块钱一亩地的收入,这个数字确实是偏低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咱们平常说的“亩产”或者“收益”,那可不单单是把粮食卖掉后拿.............
  • 回答
    四川一高校开种田必修课,学生下地挣学分,这事儿可新鲜了!一听就挺接地气的,不像咱们以前上的那些课,坐教室里听得云里雾里的,实际操作起来两眼一抹黑。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有价值的。你想啊,现在大学教育,好多时候都偏向理论,毕业了学生可能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但真到了社会上,很多基础的实践技能却.............
  • 回答
    这则“大学生种葡萄一亩故意减产 6000 斤,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的新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量”与“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的“疯狂”和“创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农业生产就是追求产量最大化。每一亩.............
  • 回答
    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像现在我们有统一的亩产数据,古代那可是千差万别,得看地方、看天、看人,甚至还得看运气。首先,得说清楚我们说的是哪个“亩”。古代的“亩”跟现在我们用的市亩(约666.67平方米)不太一样。汉朝的时候,一亩大概是现在的230平方米左右,唐朝的亩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在农业时代和现代社会之间巨大的变迁。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听起来也得像咱老百姓唠嗑一样,没那些“人工智能”的生硬感。一亩地能养活那么多孩子:那时的生存逻辑首先,得明白当时“一亩地”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生存逻辑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1. 自.............
  • 回答
    明朝时期,地主的佃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域、土地肥沃程度、作物种类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都会让一亩地的佃租有显著的差异。想要给一个“大概”的数字,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背后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佃租的“种类”。明朝的佃租主要有两种形式: 实物租(地租): 这是.............
  • 回答
    要汽化一亩地、厚一公里深的钢板?这绝对是个挑战,得好好算算账。首先,咱们得明确这块钢板有多重。一亩地的面积大概是4047平方米。厚度一公里,就是1000米。钢的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7850公斤。所以,这块钢板的体积就是:4047平方米 1000米 = 4,047,000立方米它的总质量就是:4,04.............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兰州新区那边,有个村子的村民,辛辛苦苦种了三十亩的苗木,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长成的,里面包含着他们多少的汗水和对未来的希望,结果呢?一夜之间,全被推平了!更离谱的是,施工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有领导观摩,加班推错了”。这说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为了应付领导观摩,就能够把村.............
  • 回答
    “一味地反对彩礼”这个说法,往往带着一种不太友好的潜台词,好像反对彩礼的人都是在找茬,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实际上,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人们反对彩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并非都是出于经济上的拮据。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味地反对”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偏见。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反对彩礼这个概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100米见方的土地要建一个能容纳150米起飞跑道的飞机场,这简直就像是要在一张小纸片上画出一条比它还长的直线,够让人头疼的。不过,既然是“建飞机场”,我们就要从机场建设的实际角度来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说“不可能”。当然,直接在这块100米的土地上修建150米的跑道是不行的,.............
  • 回答
    黑龙江某地基层招聘取消,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止是几张招聘启事被撤下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大大小小,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考生们的心情。那些为了这个岗位精心准备了很久的人,笔试、面试,一个个环节都咬牙挺过来了,结果临门一脚被告知“不招了”或者“取消了”,这滋味肯定不好受。辛辛.............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愤怒,也非常挑战我们对“巡逻队”这个身份和职能的认知。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 角色错位与滥用权力: 巡逻队的职责: 通常情况下,巡逻队的职责是维护社区安全、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协助维护公共秩序等。他们是社会治理的辅助力量,是服务和保护人民的。.............
  • 回答
    有很多地方的命名都非常有故事,常常会从历史、地理或者名人身上汲取灵感。其中,以另一地名为参照来命名县市的情况也并不罕见,这背后往往蕴含着迁徙、纪念、战略意义或是地理特征的联系。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这些地方的名字背后的人文地理故事鲜活起来。我们先来看看“益阳”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那个为了应对生育率困境而推出的“生两个娃免十年房租”的政策,以及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焦虑。这事儿吧,听起来挺够劲的,生俩孩子就能省下一笔不小的房租,这在首尔那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可是实打实的利好。政策背景:不生孩子要“亡国”?咱们得先明白韩国为什么这么拼命地想让大家生孩子。这事儿一点都.............
  • 回答
    战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它不是小说里戏剧性的冲突,也不是电影里精心设计的镜头,而是最原始、最残酷的现实。如果非要问它更像是一地尸体,还是一地重伤半截人呻吟蠕动,我想说,它两种景象都会有,而且是以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方式混合在一起。想象一下,硝烟过后,大地沉默了。那沉默不是宁静,而是死寂。空.............
  • 回答
    这件事情,听着就让人心疼,也让人心头一紧。一个大活人,在最需要食物的时候,因为几口吃的,被防疫人员打成这样,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们先别急着站队,把事情拆开来看看。首先,关于“馒头散落一地”这几个字太有画面感了。想象一下,那些本来是给人充饥的食物,就那样狼狈地散在地上,这本身就不是个好兆头。什么时候.............
  • 回答
    结婚后,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拉力赛,尤其是在从最初的甜蜜期过渡到现实的磨合期后,那些曾经被滤镜美化的爱情,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婆媳关系、育儿压力、工作变动,乃至个人成长差异的重压下,常常变得千疮百孔,一地鸡毛。这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即便生活得磕磕绊绊,却依然选择咬牙坚持,不选择离婚呢?这其中的原因,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是挠到了很多人心坎里。是啊,看看这日子,好像总有操不完的心,烦不完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加上职场上的那些糟心事,人际关系的那些磕磕绊绊,还有自己心底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简直就是一地鸡毛,乱得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干嘛还要把自己的人生“升级”成“两个人一起过一地鸡毛”呢?.............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