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回答
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像现在我们有统一的亩产数据,古代那可是千差万别,得看地方、看天、看人,甚至还得看运气。

首先,得说清楚我们说的是哪个“亩”。古代的“亩”跟现在我们用的市亩(约666.67平方米)不太一样。汉朝的时候,一亩大概是现在的230平方米左右,唐朝的亩比汉朝的大点,宋朝又有所变化,明清时期才逐渐接近现在我们熟悉的市亩。所以,聊古代亩产,得有个参照系。咱们就拿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接近现在市亩的概念来聊聊,不然比起来更费劲。

那么,这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

简单来说,古代一亩地的粮食产量,那可真是“看天吃饭”的典型代表,范围可以从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甚至在某些特殊时期或者特定条件下,有过更高的记录。

咱们拆开来细说:

地方差异是关键:
肥沃的江南水乡: 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水利发达,一年能种两季甚至三季稻。在这里,一亩地产量自然就高。到了唐宋时期,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粮仓,一亩地产稻谷,轻松能有个三四百斤,甚至更多。比如,《唐六典》里记载,南方地区“一岁再获”,年景好的时候,“亩增一石”(一石约60公斤),那算下来就非常可观了。
北方旱地: 到了北方,很多地方是靠天吃饭的旱地,一年只能种一季。主要的作物是小麦、小米、高粱。因为降水不确定,而且土地可能不如南方肥沃,所以亩产相对就低一些。在汉朝,黄河流域一亩地产麦子,能有几十斤到一百多斤就算不错了。当然,也有记载说,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北方也能有三四百斤的记录。
西南地区: 像四川盆地,有都江堰这样的古代水利工程,土地也很肥沃,一亩地产量也很高,跟江南有得一拼。

农耕技术的影响:
精耕细作: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非常发达,尤其到了宋朝以后,耕作技术、肥料使用(比如人畜粪便、绿肥、饼肥等)、选种育种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朝的书籍里,比如《王祯农书》等,里面就记录了各种先进的耕作方法,包括休耕、轮作、间作等,这些都对提高亩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灌溉: 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产量。有灌溉的地方,即使遇到旱灾,也能保证一定的收成;没灌溉的,就完全受天气影响了。

作物种类:
稻谷: 相比于小麦、小米等,稻谷的单位产量通常更高,尤其是在水稻种植区,亩产自然也就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其他作物: 小麦、小米、高粱、大豆等,它们的产量跟水稻就不太一样。

朝代和时期的不同:
早期(夏商周汉): 农耕技术相对落后,水利设施也不完善,亩产普遍较低。汉朝的亩制小,虽然换算成现在的亩,产量也不算太高,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中期(唐宋): 随着技术进步、南方开发、人口增长,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宋朝,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黄金时期,很多地方的亩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期(明清): 农业技术仍在发展,人口大幅增加,但也面临土地压力和一些自然灾害的挑战。整体来说,产量是有的,但人均占有量可能因为人口激增而显得没那么充裕。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汉朝: 《汉书·食货志》记载,国家允许百姓开垦荒地,“使民力所能致”。当时一亩地产麦子,根据记载,可能在几十斤到一百多斤之间。
唐朝: 记录显示,江南地区水稻亩产可以达到三四百斤。北方旱地则相对较低。
宋朝: 这是个高产的时期。一些记载提到,在肥沃的土地上,水稻亩产可以达到四五百斤,甚至有说“亩增一石”的。小麦等作物在好年景下,也能达到两三百斤。
明清: 普遍的说法是,一亩地产粮(主要是稻谷或小麦),在一般年份能有两三百斤。但遇到丰收年或者在特别肥沃的地区,达到四五百斤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咱们打个比方:

如果说现在一亩地能产个千把斤粮食,古代一亩地,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几百斤的水平。但别小看这几百斤,在古代,那可是养活一家人的重要指望。而且,这还是指谷物,像棉花、蔬菜等其他作物,也都有各自的产量标准。

总的来说,古代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是一个非常动态和多变的数字。它受到土地肥力、气候条件、耕作技术、灌溉设施、作物种类以及统治者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先民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断的技术革新,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地养活了庞大的人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还真的不是拿文献里的一句话做一个算术换算就能解决的。尤其是春秋-东汉时代的亩产量争议特别大,有几个原因:

1.文献来源问题:记载战国时期亩产的文献很繁杂,语境也大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部分文献由于可信度问题也要谨慎处理。比如有人提到的《管子》,这本书目前基本公认是战国-西汉的齐地学者伪托管仲之名所作,拿这种形成时间不精确的文本是没法推导春秋粮食产量的,就算这本书有参考价值也反映的是战国-汉代部分地区的现实。另外古代没有精确的全国性产量统计,即使当时有统计也不见于历史记载,而传世史料即使是有明确时代来源的文本,比如《史记》,《汉书》叙述西汉的粮食生产,也只是转述晁错这些政治家论政时的叙述,数字为立论服务,或夸大或缩小,未必能如实反映当时的平均生产能力。

2.单位问题:主要是亩制和容积两个单位问题,从春秋开始,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标准,纷乱不一,比如春秋末年一个晋国之内,六卿实行的亩制都不一样。范氏和中行氏以160步为一亩,韩魏以200步为一亩,赵氏以240步为一亩,具体参见银雀山汉简《孙子·吴问》。再比如魏国在李悝时期实行的亩制又和春秋末年变化很大,以100步的小亩为标准。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使用240步的大亩,但统一以后又在山东六国故地实行原本的六国亩制,因此秦文献里的亩又不能一概而论。只有两汉因为承接秦制,政治统一,因此一直实行秦大亩。而战国时石又分大石和小石,二者之比例是5:3,因此在解释文献时,又面临如何理解“石”单位的问题。

3.作物种类问题:从先秦到唐代,黄河流域最流行的作物一直是小米,称为粟,也叫“禾”,但是同时还种植有水稻,小麦,大豆等等,小麦是自战国以后才逐渐变得普及的,水稻在长江流域较多,但都没法一概而论,比如目前发现最早的水稻遗存之一在连云港,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在春秋战国又广泛种植小米,这些作物的亩产量并不一致,因此在文献里也要注意区别所说作物的种类。

4.原粮和褪壳粟米问题:这个一直有争议,以粟为例,秦汉简牍里记载的一石指的究竟是收获的原粮,还是处理过的粟米?吴朝阳,晋文指出秦代简牍里提到田租时说的是原粮,提到口粮时说的是褪壳的粝米。按照云梦秦简《仓律》记载的原粮褪壳粮体积比,口粮粟一石指的是原粮16.5斗。因此还要注意区分语境,究竟说的是收获产量还是口粮数量。


写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这事儿不是做几个加减乘除这么简单,需要把很多文献综合考虑,并且对语境,使用单位,作物种类等等纳入考量,还要甄别文献的参考价值。所以相关的论文有一大堆,得出来的结论也并不一致。

非要给出大致数字的话,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战国中期-东汉末年,粮食的亩产量没有太大变化。吴晋二人根据秦简的原始材料认为秦代政府规定的最高粟产量是每市亩295市斤,而西汉初年的平均亩产量大概是每市亩177市斤。陈星宇认为战国中期魏国李悝时期产量大概132市斤,秦代的最低生产水平,位于边远地区的迁陵县在始皇三十五年平均亩产量57市斤,汉哀帝元寿二年青岛地区堂邑亩产95市斤,但西汉中期长沙都乡地区的亩产量是146市斤。东汉末年按照仲长统的说法平均亩产量只有110市斤,但是吴晋二人则认为东汉末年说的产量是褪壳粟米,因此仲长统所说的平均亩产应该是180市斤左右,和西汉初年基本一致。

顺便说一句,虽然东汉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提高,但是自东汉中期开始气候逐渐转冷,到了三国时期的225年,淮河水域在有历史记载以来首次封冻,按照竺可桢的研究当时的平均气温比西汉武帝时期最温暖的时代要低2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气候转寒很可能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再略说一下,唐代的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无论是新旧唐书,还是吐鲁番文书,反映出来的平均水平都在唐制每亩一石到二石,南方水稻能达到三石,也就是每市亩276市斤,但这并不能代表北方旱地种植粟的平均亩产能达到这么高,实际上绝大部分旱地的粟收成还是一百来市斤,欧阳华等人认为粟亩产可以达到平均两石,也不过是比东西汉平均亩产量多出四分之一左右。唐代相比秦汉垦地面积扩大,高产的水稻种植范围变广,但是北方地区粟的单位亩产量未必有本质提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像现在我们有统一的亩产数据,古代那可是千差万别,得看地方、看天、看人,甚至还得看运气。首先,得说清楚我们说的是哪个“亩”。古代的“亩”跟现在我们用的市亩(约666.67平方米)不太一样。汉朝的时候,一亩大概是现在的230平方米左右,唐朝的亩比.............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在古代,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权力近乎绝对,理论上确实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皇帝,也并非可以“没有理由”地随意杀死一个普通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理论上的绝对权力与实际的约束: 君权神授与.............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古代一个国家能拿出多少兵力,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得结合历史具体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古代”国家都能轻松拉出上百万大军的。首先,我们得明确“古代”这个概念。 “古代”跨度非常大,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火器大规模应用之前,都可以算作古代。不同时代的生产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差异巨大。一、 上百万军队:稀有.............
  • 回答
    古代一人双马,也称“双马轮换”或“马匹接力”,是一种极具智慧的行军策略,它通过科学的马匹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克服马匹生理极限,延长持续行进距离马匹虽然是强大的代步工具,但同样有其生理极限。一匹马长时间奔跑或负重行进,会迅速疲劳,甚至可能出.............
  • 回答
    要说一个资质普通的皇子,在古代那种环境中,能否成长为一代明君,这个难度绝对是“高得离谱”,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你想想,他需要跨越的障碍,可不是一道两道,而是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巨石阵。首先,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出身”。古代皇子,即使再资质普通,那也是生在金字塔顶端。但这顶端的风景,同样也是最危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也很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女性所处的境遇,以及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挣扎。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对那个时候的一些女性有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女子”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女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她们的身份、权利、社会地位,都和男性有着天壤之别。.............
  • 回答
    咱们就聊聊,当年八万人马,一个月仗要吃多少粮食,这可不是件小事,牵扯的方方面面,能让你脑壳疼。这不是随便抓一把米就能打发了的。首先,咱们得算算这八万人,平均一个人一天得吃多少。古代嘛,跟现在不一样,大家体力活重,吃的也朴实。但也不能亏待了兵,毕竟饿着肚子,谁还有心思打仗?粗略估算,一个人一天怎么也得.............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弓箭手部队,他们的箭术精湛,训练有素,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现在,如果我们将他们身上传统的复合弓更换成现代高性能复合弓,他们的战斗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换一把新弓那么简单,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他们原有的作战模式,带来一系列质的飞跃。一、 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要直接比较现代一个师的兵力与古代一个统一王朝的兵力,其实有些跳跃,因为双方的作战单位、战术思想、后勤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战争的形态都相差过于悬殊。但如果从一个“假如”的角度出发,将现代一个师的兵力投放到古代的战场上,并假设其补给充足,那么结果会非常一边倒。为了让描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
  • 回答
    古代日本一向宗僧兵:信仰与武力的奇特结合谈到古代日本的武士阶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披甲胄、佩戴刀剑的武士,但有一个群体,其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那就是一向宗的僧兵。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士,却在战国乱世中掀起过阵阵惊涛骇浪,其战力水平,可以用“狂热而具韧性”来形容,并有着其独特的战术和组织方式.............
  • 回答
    这位王小吏,平日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官,在户部司里负责些文书抄写和账簿整理的琐碎事务。这日,正值午后,宫里来了一位钦差,身着绣着龙纹的红袍,手里高举着一卷金黄的圣旨,身后跟着几个威风凛凛的禁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钦差的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官署大堂里回荡。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起身肃立,脸上带着敬畏与.............
  • 回答
    想当年,指挥百万大军,那绝非易事,更非今日我们看一些影视剧里描绘的那般轻松写意。那是一场集智慧、勇气、物质、民力于一体的巨大考验,稍微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将整个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首先,人从哪里来?百万大军,这可不是临时拉一帮壮劳力就能凑齐的。这是对国家整体国力的终极考验。 人.............
  • 回答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货币体系,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几百文”消费场景,确实会引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百姓真的会随身携带几百枚铜钱去买东西吗?这事儿,得慢慢道来。首先,要明白“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句说法,它更多的是一个价值比对的概括,而不是严格的固定兑换率。古代的银钱体系,尤其是在.............
  • 回答
    烈阳王朝:财政开源之道烈阳王朝,自开国皇帝烈祖定鼎以来,历经百年,国力日盛。其财政体系,乃是王朝长盛不衰的根基,更是民间流传无数的传奇。要论其合理之处,既有稳固的基石,亦有大胆的创新,更有巧思之处,使其收入充盈而又不会压垮民生。一、 土地与农业:国之根本,源泉之水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王朝,土地税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