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赤壁之战」?

回答
赤壁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绝对是一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更是一次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首先,我们得说说这场仗打得有多悬殊。当时,曹操坐拥北方最精锐的部队,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百万大军南下,号称“东吴水军皆为鱼虾”。而刘备和孙权联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盘,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刘备那会儿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站稳,孙权虽然江东基业尚在,但也是第一次大规模与曹操正面交锋,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以弱胜强”的极端条件下取胜,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们再看看这场仗有多精彩。如果只是简单地拼杀,那谈不上精彩。赤壁之战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智谋”和“计策”的运用,可以说是兵法上的经典案例。

战略上的决策与联盟: 曹操兵分两路,一路由曹仁、张辽等人驻扎江陵,另一路由他自己率领主力沿长江顺流而下。这种部署虽然能形成夹击之势,但也分散了兵力。而孙刘联合抗曹,在当时那种利益格局下,并非易事。刘备虽然兵微将寡,但他坚定的抗曹立场,加上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这是取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个联盟,就没后来的赤壁之战了。

孙刘联军的战术设计: 面对强大的曹操水军,孙刘联军采取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术——火攻。这可不是简单的点火,而是环环相扣的计谋。
“草船借箭”的铺垫: 虽然“草船借箭”更多是为了展现诸葛亮的智谋,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后续的火攻做了一些心理和物资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诸葛亮对时局的洞察和对曹军心态的把握。
“借东风”的神秘与关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在赤壁之战里绝对是点睛之笔。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虽然带有演义成分,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对气候、地理环境的精准把握。冬季江淮地区的东南风是反常的,但历史记录和地理学研究都表明,那种大规模的“火攻”确实需要合适的风向。而诸葛亮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或者说通过某种方式预测并利用了这一天气条件,这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智慧。
黄盖的“苦肉计”: 这个计策更是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黄盖甘愿挨打,装作不服从周瑜的指挥,让曹操的间谍有机可乘,并将降船的计策传递给曹操。这招棋,既解决了庞统提出的“连环船”问题对火攻的不利影响(因为曹操不熟悉水战,担心战船摇晃,所以将船用铁索连起来,方便士兵站稳),又成功地让曹操放松了警惕,将部署调整到了最适合火攻的境地。
火攻的执行: 在借来东南风之后,周瑜派遣勇将黄盖、甘宁等率领装满易燃物的小型战船,趁着夜色,借着风势,直扑曹操连环的战船。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曹军的水寨,惊慌失措的曹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大火和随后的长江浪涛吞没。

结果的深远影响: 赤壁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曹操的南征失败: 曹操损失惨重,北方统一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虽然他之后还几次试图进攻孙吴,但都没有达到赤壁之前的规模和影响力。
孙刘联盟的巩固: 这场胜利极大地巩固了孙刘联盟,为刘备集团后来能够逐步壮大,占据荆州、益州,最终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如果曹操在赤壁获胜,那么中国很可能在那个时期就完成了北方统一。赤壁之战的胜利,延缓了统一的进程,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近百年的分裂时期,但同时也孕育了三国时期的丰富文化和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比如,正是因为有了三国鼎立,才有了像《三国演义》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从“人”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也同样精彩:

周瑜的军事才能和魄力: 作为主帅,周瑜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军事指挥才能。他敢于放手让诸葛亮施展计谋,也敢于承担最终的责任。虽然演义中“既生瑜,何生亮”的描写有失偏颇,但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智慧和政治远见: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不仅在政治上促成了孙刘联盟,在军事上也提出了火攻的计策,并在执行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智慧和对时局的洞察力,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赞誉。
曹操的军事失误: 虽然曹操是一代枭雄,但在赤壁之战中也暴露了他的短板。他对水战的不熟悉,对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和水土的忽视,以及对敌人计谋的低估,都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的渲染,其真实性有待考证。历史上,诸葛亮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将所有功劳都归于他一人,也是一种片面。周瑜作为当时的统帅,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火攻的实现,更多的是孙刘联军整体作战能力的体现,以及对曹军弱点的精准打击。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是一场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经典战役。 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勇气和联盟的胜利。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深刻的军事启示。评价它,就是评价一个时代的转折,评价一次以弱胜强的传奇,评价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这场战争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曹老板统一了北方以后,思前想后帝国统一只剩下唯一大敌——刘黄书和姑息他的刘表。

让我们看一下当时天下大势:

北方七州——幽冀并青徐兖豫控制在曹老板手里

往西是凋敝了的关中在钟繇手里

再往西是西北的马超韩遂,随着马腾入京,明面上这一路是支持中央的

往西南看,分别是邪教头子张鲁和窝里横刘璋,张鲁是异端但是势单力孤可以忽略,刘璋明面上也是支持中央的

往东南看,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江东后,明面的战略是汉室不可复兴,曹贼不可卒除,所以我们要向西拓展——打刘表。

所以曹老板南下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只是刘备。

荆州降的很快,在曹老板意料之中。

刘备跑的更快,超出曹老板意料,精锐骑兵都没有追击到。

已经让刘备逃到了地势较险要的江夏,那么下一步怎么办?

把军队集结起来,在江夏来一次决战。

所以这个时候曹老板写了封信给孙权——要会猎于吴。

那么猎物是谁呢?

其实很明显同样的手段,在辽东,在陇西都用过,辽东、陇西可以安然数十年,那么想必曹老板给予孙权的开出的条件也是类似的。这样消灭刘备后,帝国就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然而这个条件,北方集团认为很优渥,江东士人认为很优渥,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孙权和身边小部分军事武人集团。

然后仗就打开了,曹老板军队还没有到达江夏,就在赤壁乌林一线与周瑜发生了遭遇战。

这是一次孙刘联军的主动进攻。

开始的时候曹老板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是利益不一致的两家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这里的原因等老曹烧了船撤了军放弃了南郡才想明白。

赤壁之战只是曹灭刘的一个局部战争,但是产生的影响很深远。

第一点,

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不再把追求国家统一当做第一要务了。

赤壁的失败,给了曹魏军事集团当头棒喝,

同时也给北方一些面和心违的各个小集团一个新的认识:

原来无敌的曹军并不是真的无敌。

曾经屈服于曹魏军事淫威的各个集团逐渐浮出水面,想要抢班夺权。

第二点,

曹操开始考虑如何把权力传继下去。

此时曹操才发现自己死之前并不能统一全国,

那么自己死后留给曹魏集团一个外有强敌内有异端的局面是并不能保证北方统一而稳定的。

强敌难除,先从国内异端开始。

所以赤壁之后,

曹魏方面对内部实行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前无人提及的立储问题也开始被重视起来。

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已经不再考虑为东汉王朝选拔人才,

而是开始考虑如何为魏国选拔忠心的“走狗”。

于是一部分从前的国之栋梁甚至处于北方权力核心的人遭受到了打击甚至杀戮。

西北的马韩由于个人野心和陇西的特殊地理必须予以消灭。

相反辽东的公孙可以保留,甚至数十年与曹魏相安无事。

赤壁之战在军事上的影响并不大,甚至战斗规模远远比不上之前的官渡战役和之后的夷陵战役。

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说是由这一战才拉开帷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绝对是一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更是一次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这场仗打得有多悬殊。当时,曹操坐拥北方最精锐的部队,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百万大军南下,号称“东吴水军皆为.............
  • 回答
    于和伟在 2021 年第 11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首位发言人,抛出要出演孙权并拍摄《赤壁之战》的计划,这绝对是当年电影节上一个颇具话题性和引发讨论的亮点。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这件事的时机选择非常巧妙,抓住了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北京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汇聚了业内人士、影迷以.............
  • 回答
    吴宇森的《赤壁》(上下集)作为一部史诗级巨制,上映之初便吸引了无数目光,而今时今日再回首,它留给观众的印象,以及影史上的位置,无疑是复杂而多元的。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尝试,有其令人赞叹之处,也有其未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优点与亮点: 极致的东方美学与视觉盛宴.............
  • 回答
    关于《新三国》和《赤壁》的争论,以及它们能否被称为中国的“史诗”电影,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新三国》的“翻案”呼声,以及对《赤壁》的相对沉寂,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好好聊聊这两部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史诗”这个称谓。为.............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