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曝光蟹券套路,商家一只螃蟹也没卖每张净赚 100 元,如何避坑?应该怎么挑选螃蟹?

回答
媒体曝光蟹券套路,商家一只螃蟹也没卖每张净赚 100 元,这事儿真是让人气愤又无奈。咱们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这么被一些不良商家玩弄于股掌之间。遇到这种事,咱们得学会怎么避坑,更得知道怎么挑选螃蟹,才能吃到真材实料,不花冤枉钱。

媒体曝光的蟹券套路,咱们得这么看明白: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商家玩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游戏。他们卖的是“蟹券”,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螃蟹。这里的门道主要有几个:

1. “低价引流,高价回收”: 商家以一个看起来非常诱人的价格卖蟹券,比如“原价 500 元的蟹券,现在只要 200 元!”但实际上,他们卖出的蟹券,收回的成本可能远低于这个价格,甚至只有成本的一半不到。
2. “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当你拿着蟹券去兑换螃蟹时,商家就会出现各种“意外”。要么说螃蟹季节不对,没货;要么就是给你挑一些品相差、个头小的;更有甚者,直接给你用冷冻品甚至替代品冒充活蟹。
3. “高昂的附加费用”: 有些商家为了弥补低价卖券的“损失”,会在兑换环节设置重重关卡。比如,兑换时需要支付额外的“包装费”、“运输费”、“人工费”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就让原本诱人的价格变得不那么划算了。
4. “过期作废,责任推诿”: 蟹券通常有兑换期限。商家会利用这一点,在临近过期时,放出大量低价券,等人们忙碌起来,忘记兑换,或者商家故意制造兑换困难,最后让这些券过期作废,商家自然就赚到了这部分钱。
5. “信息不对称”: 很多消费者对螃蟹的行情、品质了解不多,看到低价蟹券就心动了。而商家恰恰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他们清楚自己卖出去的券能以多低的成本兑换到“勉强合格”的螃蟹,甚至根本不打算兑换。

商家一只螃蟹也没卖,每张净赚 100 元是怎么实现的?

这也很简单,我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一张蟹券的成本是 100 元(包含螃蟹本身的进货价、包装等基本成本),商家以 200 元卖出去。如果商家通过种种手段,最终以 50 元的成本(比如找了个便宜的供应商,或者提供劣质螃蟹)兑换了出去,那么每张券他就能赚到:

卖价: 200 元
兑换成本: 50 元
利润: 200 50 = 150 元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商家一只螃蟹也没卖,这指的是他可能根本没从正规渠道进购大量活蟹。他的利润更多来自于:

差价: 卖券的价格减去兑换时支付的极低成本。
过期作废券: 许多未被兑换的蟹券,商家就白赚了券的销售款。
附加费用: 如果设置了其他收费项目,也能增加利润。

如果商家 selling 一张券卖 200 元,他的实际兑换成本只有 100 元(比如进货价 60,包装运费 40),那么他每张券的毛利润就是 100 元。如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券过期了,或者兑换的螃蟹远低于成本,那么净利润就更高了。

如何避坑?学会这几招,让你不再吃亏!

1. 理性看待“低价”: 螃蟹是有季节和市场行情的。如果商家卖的蟹券价格远低于市场平均价,那就要警惕了。特别是一些网红店、不明来源的平台卖的超低价蟹券,很可能是套路。
2. 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 优先选择有信誉、有实体店、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家。这些商家更注重口碑,通常不太会冒险玩这种“砸招牌”的套路。可以看看商家的评价、经营年限,以及是否有相关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3. 警惕“秒杀”、“特惠”信息: 很多套路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下单,一定要多方了解。
4. 仔细阅读蟹券条款: 购买前一定要看清楚蟹券的兑换时间、兑换方式、包含的螃蟹种类、重量、数量,以及是否有其他附加费用。特别是兑换地点是否方便,是否需要提前预约等。
5. 选择“现提货”或“当面交易”: 如果可以,尽量选择在购买时就进行实物交接。即使是蟹券,如果商家提供现场兑换,也可以要求当面验货。
6. 保留好所有购买凭证: 包括购买记录、聊天记录、蟹券本身、发票等,一旦出现问题,这些都是维权的证据。
7. 学会“货比三家”: 在购买蟹券之前,多对比几家同类商家的价格和服务。
8. 别被“礼品”蒙蔽双眼: 有些蟹券会附赠一些看似很划算的小礼品,但这些往往是为了掩盖螃蟹本身品质不佳或者数量不足的缺陷。

应该怎么挑选螃蟹?这才是关键!

就算你避开了蟹券的坑,直接购买螃蟹,也得懂点挑选的门道。别到时候花了钱,吃到的却是“瘦身蟹”或者“死蟹”。

挑选螃蟹,咱们主要看这几个方面:

1. 看颜色和光泽:
活蟹: 颜色鲜亮,蟹壳饱满,有光泽,一般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死蟹的颜色会发暗,甚至发黑。
蟹腿关节: 蟹腿的关节处应该有点微微的蓝色,这是活力的体现。

2. 掂重量和“坠手感”:
饱满的蟹: 拿在手里会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这是因为蟹肉充实,黄也比较多。
“空心蟹”或“瘦身蟹”: 拿在手里感觉很轻,缺乏坠手感,这说明蟹的肉不多,甚至可能已经吐水(蟹的体内水分流失)。

3. 摸蟹腿和蟹鳃:
蟹腿: 蟹腿应该是硬朗的,不容易被掰动。用手轻轻捏一下蟹腿,如果蟹腿有弹性,而且掰不动,说明是活蟹。蟹腿软趴趴的,说明已经不好了。
蟹鳃: 打开蟹盖,看看蟹鳃的颜色。活蟹的蟹鳃应该是鲜红或粉红色的,而且是干净的。如果蟹鳃发黑、发黄、发黏,甚至有异味,那就说明螃蟹已经死了很久了。

4. 看蟹腹和蟹脐:
蟹腹: 干净、白净的蟹腹说明螃蟹比较健康。如果蟹腹有黑斑或污垢,可能质量不佳。
蟹脐: 蟹脐是螃蟹的生殖器官。如果是母蟹,蟹脐是三角形的,而且比较尖;如果是公蟹,蟹脐是半圆形的,比较宽厚。

5. 闻气味:
新鲜的螃蟹: 应该有股淡淡的海水味或河水味,清新无异味。
不新鲜的螃蟹: 会散发出一股腥臭味,甚至氨水的味道,千万不能买。

6. 看眼睛:
活蟹: 眼睛应该是黑亮有神的,而且会随着你的触碰而活动。
死蟹: 眼睛可能浑浊,或者往里缩,或者掉出来了。

7. “憋气法”或“触碰法”:
憋气法(针对大闸蟹): 有些人会把螃蟹倒过来,看它能不能自己翻身。如果它能灵活地自己翻身,说明是活的。
触碰法: 用手指轻轻触碰螃蟹的眼睛或蟹腿,如果它能迅速地动一下,说明是活的。

关于公母蟹的挑选:

母蟹: 肚脐(腹部三角那块)是圆形的,比较大,颜色偏黄,蟹黄也比较多,味道鲜美。
公蟹: 肚脐是尖的,颜色偏白,蟹膏(透明状)多,口感比较紧实。

通常来说,在中秋节前后,母蟹的蟹黄最饱满,而到了冬至前后,公蟹的蟹膏最充盈。所以,什么时候吃螃蟹,吃公还是吃母,也有讲究。

总之,面对那些听起来“好得不像话”的优惠,我们都要多个心眼。与其盯着那些虚无缥缈的蟹券,不如找个靠谱的商家,实实在在地挑选几只肥美的螃蟹,自己吃得开心,也对得起辛苦赚来的钱。希望大家都能避开套路,吃到最正宗、最新鲜的螃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就是印发货币,最开始是蟹本位,有多少蟹,印多少券,后来发现手上螃蟹不够,到但市场对券的需求又很旺盛,只要能够维持日常的兑换,多印些券也没关系。

所以严格来说,这是违法的行为,但因为不成气候,所以官方没有追究,腾讯推行虚拟货币就被严厉警告了,这件事也告诉我们,货币的地位绝不是靠军事力量为维系的,而是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兑换物价值,螃蟹券可以兑换螃蟹,这在特定时候是小刚需,消费是固定的,二是流通性,因为吃螃蟹的人很多,所以别人也愿意接受螃蟹券,三是稳定性,和市面上的螃蟹相比,螃蟹券还是少数,人们不用担心螃蟹券买不到螃蟹的情况。

所以,我们玩纠正一个长期的认识误区,即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靠美国的军事力量维系的,其美国的军队再厉害,不可能逼着中国买它的国债,更不可能逼着中国储备美元作为外汇,美元同样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一,美元能买到世界第一科技和经济强国的产品,兑换物价值最高,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没这效果,二,世界各国都要买美国的产品,所以都愿意接手美元,三,美国虽然最近印钞很厉害,但从历史看,还是相对节制的,不会出现大面积贬值,而不少国家都有过钞票不如废纸的黑历史。

因此,如果一种票券拥有了这三种特征,就会自发成为货币,而如果官方货币失去了三这个特征,哪怕有暴力维持,人们也会寻找替代货币,甚至以货易货。

user avatar

@王瑞恩 从收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蟹券的套路,实则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信用凭证的滥发。这方面我国商务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监管盲区。

我们日常生活消费中经常遇到的会员充值卡,实际就是典型的信用凭证发行行为。其本质是通过发行人的信用来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

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是:持有现金带来的投资收益、礼品贴现手续费、超售收益。坏处是:圈钱跑路、超额销售以及专款不专用。但专款专用并不是在每个领域和行业都适用。其中,圈钱跑路的高发行业集中在培训机构、美容美发行业以及健身行业。

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不记名债权请求权凭证是一家公司便可以发行,而且采取的是备案制度,规定在《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2016修正)》(下称“《办法》”)。

第二条 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具体行业分类表见附件1)的企业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适用本办法。

该项制度目前处于半名存实亡的状态。这个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公司设立的便捷化便利化利用壳资源换皮的现象更是频繁,这种低成本的圈钱方式更为普遍。

我举个例子。

譬如张三打算在王二麻子杂货铺购买十斤芝麻需要花五百元,王二麻子见张三常来,于是跟张三说:“你一直来我店买不如办张会员卡,充值五千送五百。”张三一听,不错啊,实际是打了九折。于是,赶紧充钱。谁知张三才用了一千元,在杂货铺便关门大吉,王二麻子不知所踪。

在这个销售的行为中,王二麻子利用张三一直去购买且贪便宜的心理,将原本一单只有五百元的生意做成了五千元,而且其中超出四千五百元的收益是零成本,因为其并没有付出货品。按照契约精神这四千五百元王二麻子应该用来维持店铺的运营以及保持自己的信用直到张三兑付完毕之日,但是王二麻子并没有这么做,这笔钱到底给他用来干啥了没人知道。

而且当王二麻子成功一次之后,他发现这种销售行为有暴利可图,便是来一个说一个来两个说两个,于是积累了大笔的债务,这些债务最后超过了王二麻子实际对店铺的投入以及店铺的总资产。于是,当有一天王二麻子不再向店铺投钱时,最后充值的人或没有用完充值额度的人就成了炮灰。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爆雷。

因此,这不仅仅是在挑选螃蟹问题上需要避的坑,在其他消费环节也要引起注意。

充值要理性、消费要适度,尤其是涉及到大额的预付款,更得小心,现在借钱买课培训的行为太多了。

user avatar

在问题描述所说的模式中,发行空气蟹券的商家,可能通过三种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是我信口胡诌的):

第一种,我称之为「礼品贴现手续费」。

人就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难免会嘀咕「送这么多东西也吃不了,还不如打钱实在」,另一方面,直接送现金又可能被认为不够体贴、铜臭味太浓。

这就催生了一个礼品回收的市场 - 把受到的礼品再倒卖出去,而礼品回收者会赚取一笔贴现的费用。例如,相关新闻报道提到,蟹券营销人员用 500 元出售蟹券,又用 250 元回收,就赚取了这一笔贴现费。究其本质,相当于送礼者用 250 块购买了一个放钱的包装,够贵的。

第二种,就是「超售收益」。

从法律性质上来说,蟹券是一种不记名的给付请求权凭证,持有蟹券者就是蟹券经营商家的债权人,可以凭券要求给付螃蟹。

不过,总会有人躺在权利上睡大觉、忘记及时提货,或者在商家较为苛刻的提货条件下被劝退。

从中国法院网的报道来看,在 2019 年就存在商家先不顾实际产量、超额滥发蟹券,再给提货设置困难,人为控制提货率的情况。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航空公司的「超售」情况,赌的就是有人不去,所以有 100 个座位就敢卖 105 张票,赚取了更高的利润。

第三种,是持有现金带来的投资收益

从媒体报道所披露的商业模式看,蟹券商家还有一笔隐形的收益:通过先收钱、再发货的模式,提前回笼资金,相当于从下游商家和消费者手中获得了一笔期限可达数月的无息贷款。

这个模式,能把其他行业的商家给馋哭,别人都是纠结应收帐款坏账的问题,这边倒好,提前拿到了预付款。至于是真的用来投入生产经营,还是去寻找其他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金融监管是覆盖不到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如果因为投资暴雷导致跑路,受损失的还是真正在乎能不能吃上螃蟹消费者。

玩金融不是不行,玩呗,那就按照金融的模式来监管:增强准入门槛,养殖亩数、资产规模达到要求的商家才能发行蟹券,并规定吃有一定的「螃蟹准备金」,严控真实货源数量和流通蟹券的比值。同时,还可以设置「螃蟹提货担保」,在 A 公司无法兑换的螃蟹,可以向蟹券联盟中的 B 公司要求给付。

总之,玩金融,就按玩金融的规矩来,整点资本市场的活。

user avatar

只要拿着螃蟹券的顾客去真的能换出螃蟹来,这就不是什么套路。也不需要避什么坑。提这种问题的基本上就是对金融没有任何常识性了解的人。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你拿的那张蟹券去能够兑换出蟹来,那就没有什么坑你的套路,你管人家赚多少钱呢?人家一只蟹都没生产,最后能赚钱是人家的问题,只要他没有损害你的利益,只要你花的钱实现了你想去实现的效用不就行了。哪来那么多坑啊?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吃大闸蟹啊,是锯缘青蟹肉不够紧实,还是三疣梭子蟹味儿不够鲜甜?

user avatar

记者算错了吧?

商家收400出券,300收回,赚100。

销售出400,收500,出250,收300,合计赚150。

消费者500买,250卖,亏250跟上面俩赚的才对的上啊。

大概也从侧面说明了现在记者们的水平了吧。

user avatar
商家印刷面值500元的蟹券,以400元价格卖给营销人员,营销人员以500元价格对外出售,但以250元的价格回收,再以300元的价格卖给蟹券商家。一只螃蟹没有,一张蟹券,蟹券商家稳赚100元,营销人员也能赚50元。

这数学怕是语文老师教的吧...消费者净亏250,流程里就有人净赚250,营销人员赚的是150而不是50。

之所以能500元卖出250买入,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是送礼的,这些营销人员也属于鬼才了。

再说了,多少大闸蟹都说自己是“阳澄湖大闸蟹”,我之前就有疑问,阳澄湖到底多大?养的了这么多螃蟹么?现在一看,原来都是虚空螃蟹,就是一张纸。

这些人这么倒腾,螃蟹的价格整体上应该是降低了,蟹农不懂营销,也不知道那么多大闸蟹其实是一张纸,收购的时候却可以让纸代蟹。

都是送礼惹的祸,所以送什么礼,都不如送钱香啊...

user avatar

为什么没有人说说最后的落脚点:送礼。如果没有送礼这种价格模糊的最终消费行为,这种金融化也没有赚钱点。

user avatar

苦了地道养蟹却不懂营销的真正蟹农。

其实供应链不只是那么短,不是只有商家和营销人员、买卖人员。

最开始的源头更应该是:蟹农

中秋刚去过海边,看到一车车刚打捞的螃蟹被运往冷冻厂,他们都是从船上收回来的,想要买一些问询过后,表示并不单卖。

也了解到真正的蟹农,养蟹根本没有精力去营销,总会有人巴巴的去找他们帮助他们去卖蟹,告诉他们市场的定价。

这个新闻中蟹劵商家:印刷500元蟹劵400元卖出300元回收,稳赚100元;
营销人员:400元买蟹劵500元卖蟹劵,稳赚100元;之后250元回收蟹劵,300元卖给蟹劵商家,稳赚50元。

最终这场交易蟹劵商家稳赚100元,营销人员赚150元,送礼的人花了500元,收礼的人收了500元人情,卖了250元钱,亏了250元的人情,然后免费送给了蟹劵商家和营销人员。

聪明人套路营销玩一圈,在中间洗了一笔钱,最终螃蟹活的好好的,导致淳朴的蟹农没卖出去螃蟹,真正的螃蟹也没有被吃到。

螃蟹季成了:打着螃蟹的名义,来凡间跑一趟的螃蟹劵。

最后绕了一圈,唯一没有受益的蟹农可能还会被骂,蟹劵商家可能还会告诉蟹农今年行情不好,便宜点把螃蟹才能卖出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