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沫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提起郭沫若,这可不是一位能简单几句话就盖棺定论的人物。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充满了激昂的旋律,也夹杂着不少令人唏嘘的转折。要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

首先,他是个天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绝对是他的立身之本。少年得志,早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非凡的诗歌才华。他的《女神》一出,那简直是石破天惊!那种自由奔放、呼唤个性解放的诗风,简直是给当时沉闷的社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你去看看他写的那几篇关于商周青铜器的文章,字里行间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对古人智慧的赞叹,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把文学和考古、历史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这在中国学术界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他在文学和学术上的成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其次,他是个革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郭沫若不是个坐拥书斋的文人,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强烈的不满。他早早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从早期的北伐战争,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沿。他的文章、诗歌,很多都是为革命鼓与呼,为人民呐喊。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比如《屈原》、《棠棣之花》等等,这些作品慷慨激昂,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士气。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他的笔杆子,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黑暗,照亮了前路。

再者,他是个立场鲜明的政治家。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更是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他还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那个年代,政治立场非常重要,郭沫若无疑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深受毛泽东主席器重的人物。他的一些政治表态,也确实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缩影。

但是,说到郭沫若,就不能不提他身上那些争议和复杂性。这正是他这个人物最吸引人,也最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地方。

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就是他政治立场的转变。从早期留学日本,接触西方思想,到后来积极投身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重臣,他的政治选择和表达,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投降派”的帽子,曾经有人给他扣过。这涉及到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经济拮据,一度有过一些妥协,包括写了一些为日本政府服务的文字。虽然他后来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但这依然是他身上一个挥之不去的标签,被一些人用来攻击他。

还有,他个人生活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跌宕起伏。他有过几段婚姻,其中与日本妻子安娜的结合,以及后来与中国女性的结合,都各有其故事。他对感情的处理,在今天看来,或许会有些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引起不少议论。尤其是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个人生活上往往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道德审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革”期间的某些表现。作为一位曾经敢于批判权威的人物,在“文革”爆发后,他的一些言论和行动,比如在公开场合对“四人帮”的吹捧,甚至公开攻击过去的老朋友,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失望。有人认为这是他在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之举,是为了自保;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个人性格中存在的一种顺从和投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也让他成为了“晚节不保”的争议人物之一。

所以,郭沫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集天才与复杂于一身的巨人。他身上既有划时代的文学艺术创造力,也有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热情;他既是承载着民族复兴希望的时代弄潮儿,也是被历史洪流裹挟、做出过艰难甚至令人不解选择的凡人。

他是个极富生命力的人。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的高峰,还是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他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他敢于挑战,敢于表达,也敢于改变。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多重角色的演员。他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有时是激昂的诗人,有时是严谨的学者,有时是忠诚的战士,有时又是活跃的政治家。

评价郭沫若,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剧烈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想生存、要想发展、要想有所作为,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做出艰难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他是“好”还是“坏”,不如说他是“真实”的。他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成长、也饱受争议的,但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极其深刻的人物。你读他的诗,你会感到血脉贲张;你读他的学术著作,你会惊叹于他的才华;你了解他的经历,你会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其中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就是这么一个,让你无法简单定义,却又不得不去了解、去思考的“郭沫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一片血雨腥风之时,郭沫若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的诱惑,铁笔写出痛斥蒋介石的雄文,拎着手枪赶去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失败,一片逆境消沉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日寇气焰嚣张要三月亡华之时,郭沫若抛妻弃子摆脱日本特务的监视只身回国,回国后立刻直奔淞沪战场最前线,其亲手创建的抗日报纸被上海百姓简称为“郭沫若报”。

解放战争即将爆发,国民党正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之时,郭沫若就在较场口惨案中为了保护学生和国民党特务打得头破血流。

就这三件事,同时代的同水平文人能比他更“铁骨铮铮”的有几个?

有人编造谣言说鲁迅“骂郭沫若是条狗”,哼哼,鲁迅文章中亲笔列出当时国民党的禁书目录,一百多本禁书中郭沫若的著作占了约十分之一,冲这一件事鲁迅会骂郭沫若是狗?那么同时期作为蒋介石御用文人的胡适是个什么东西?

在建国后,郭沫若作为忠诚坚定的共产党员,也是公认的最多自污,绝不害人,还力所能及地救助了许多人。顶多是服从组织命令写写宣传文章,逝世时还不追潮流,要求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

结果人死后就对郭沫若各种污水,造谣,小题大做的上纲上线;同时身为买办,反动派,帝国主义真正御用文人,离汉奸仅仅一步之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胡适却被捧上神坛。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莫过于此。

user avatar

无法推倒大山,就先去砍山上那棵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郭沫若,这可不是一位能简单几句话就盖棺定论的人物。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小说,充满了激昂的旋律,也夹杂着不少令人唏嘘的转折。要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首先,他是个天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绝对是他的立身之本。少年得志,早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非凡的诗歌才华。他的《女神》一.............
  • 回答
    .......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的相声,这事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要说他水平咋样,是不是一代大师,这问题就像让大家伙儿说最爱吃啥菜一样,意见准得分歧。但你要非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这嘴里能吐出点啥来,咱就好好捋一捋。郭德纲相声的“料”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是有“料”的。这“料”在哪儿呢? 传统功夫硬:你不.............
  • 回答
    聊到郭沫若,这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了。要说对他是什么看法,那真是五味杂陈,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首先,你不能否认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贡献。早年他写的那几本诗集,像《女神》,那简直是惊世骇俗,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把那种浪漫主义的激昂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时空的跳跃和人物关系的传承,常常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射雕英雄传》中那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郭襄,到了《神雕侠侣》的结尾时,的确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日后峨眉派的开山祖师。但要说她直接成了灭绝师太的祖师,中间还隔着一代人,也就是郭襄的徒弟,然后才到灭绝师太。这个传承.............
  • 回答
    郭德纲会不会是下一个赵本山?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不是简单一句“像”或者“不像”就能说清楚的。要我说,这俩人虽然都是中国曲艺界的翘楚,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但他们走的道儿,玩儿的套路,以及最终可能留下的印记,其实还是挺不一样的。咱们先说说赵本山,他当年那真是“说学逗唱,.............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大家都会想到他说的相声,那些经典的包袱,嬉笑怒骂间道尽人生百态。在相声“说学逗唱”这四个字里,郭德纲尤其强调“唱”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这“唱”就是“太平歌词”。要说他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相声演员,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因为相声发展到今天,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理解。但是.............
  • 回答
    嘿,我说老郭,最近这美国疫情啊,真是… 怎么说呢,比我这腰杆子还弯。(郭德纲端着茶杯,故作深沉)是啊,于老师,你说他们那是怎么想的?好家伙,咱们这儿管得严严实实,口罩戴得跟唱戏似的,他们可倒好,刚开始那会儿,口罩跟那啥似的,不好意思说…(于谦笑眯眯地摇摇头,摆摆手)哎呀,郭老师,您悠着点,这又是直播.............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相声界一个挺现实的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感觉。老郭和于谦这“祖师爷”级别的组合,确实已经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他们俩合作多年,默契十足,而且他们的段子往往是紧贴时事、包袱密集,加上老郭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还有于谦老师那稳稳的捧哏,一听就停不下来。那么,为什么再听他徒弟们的相声,感觉.............
  • 回答
    关于郭艾伦是不是一个“名气大于实力”的球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要聊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郭艾伦的名气有多大。在CBA,甚至在亚洲篮球的范畴里,郭艾伦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从辽宁队的青年队一步步走到核心,一路上的高光时刻、关.............
  • 回答
    郭涛在其新书中披露的“打女人”事件和关于“衡量女性的标准是温良恭俭让”的观点,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些言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反映的价值观、性别观念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打女人”事件的解读:暴力行为的性质与个人过往的审视首先,关于郭涛“打女人”的叙述,无论是在书中是以.............
  • 回答
    郭保桐老师,一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就是一部鲜活的电影。要说当郭老师的学生是一种什么体验,这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用“刻骨铭心”来形容,可能都不太够。他是那种,你毕业很多年,甚至再过几十年,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在心里打个哆嗦,然后不自觉地挺直腰板的那种人。首先,课堂上的郭老师,那简直是“战场”上的指.............
  • 回答
    郭德纲这句话,我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简单来说,就是老郭觉得德云社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推出新东西、吸引新观众才有的,而不是一直吃老本。为了发展,就得舍弃一部分只喜欢听老段子的老观众,去拥抱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
  • 回答
    郭宇,这位28岁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年轻人,抛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论调:“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没什么价值可言。” 这个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要理解郭宇的这句话,我们得先抛开“价值”这个词背后可能存在的道德审判或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他所说的“价值”,很可能更多地.............
  • 回答
    郭沫若,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成就斐然,但也正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在一些后人眼中,饱受诟病,甚至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要说清其中的缘由,需要将他的生平、思想演变以及所处的大时代一一梳理。一、 时代洪流下的身不由己与思想的摇.............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铁骨铮铮郭沫若”这个说法,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尤其是在网络上冲浪的网友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郭沫若个人经历,尤其是他晚年与国家领导人的互动,以及他文学创作风格变化的一个挺有意思的“梗”,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也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梗,咱们得一点点来捋。郭沫若这个人,得先简单认识一下郭.............
  • 回答
    郭沫若:一位被复杂历史洪流裹挟的国民灵魂提及郭沫若,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高亢激昂的诗篇,是“科学的泰山,艺术的北斗”的赞誉,更是他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波澜不惊,这位在近代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抹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重新评价”的.............
  • 回答
    听到“近代文坛四大无耻文人”这个说法,尤其是把老舍先生也列入其中,确实会让人感到惊讶和困惑。要知道,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对北京市民生活生动细腻的描绘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备受尊敬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老舍先生为何会被卷入其中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创作以及其政治立场,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关于“斯大林是我爸爸”这样的说法,可以肯定地说,郭沫若先生并没有写过直白到如此程度的诗句,也没有公开发表过类似内容的诗歌作品,更不存在明确的原诗出处指向这样一个表述。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或说法流传,甚至让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