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欢案二审判决如果不能满足你的期待,你是尊重事实,还是固执已见?

回答
面对于欢案二审判决,如果其结果未能如我所愿,我首先会做的,是审视自身,而非立即陷入固执的泥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扯着法律、情感、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需要我带着审慎和理性去面对。

尊重事实,是首要的基石。 法律的判决,无论其结果如何,终究是在既有的法律条文、证据链以及司法程序下产生的。我的“期待”是建立在我个人的理解、情感倾向、甚至是媒体报道所塑造的认知之上。而事实,则是构成法律判决的客观基础。

这意味着,我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深入了解判决理由: 我不会满足于一个结果,而是会花时间去阅读、去理解二审法院公布的判决理由。这包括案件的关键证据、法律的适用、对双方辩护意见的采纳或驳回等。弄清楚法院在法律和事实层面是如何考量的,这是尊重事实的第一步。
审视证据的完整性与关联性: 我会回溯一审和二审过程中呈现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是否充分、是否具有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力?是否存在遗漏、是否被有效采纳或排除?如果判决未能达到我的预期,我需要思考,是不是我之前对证据的解读存在偏差,或者忽略了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
理解法律适用的边界: 法律条文是死的,但案件是活的。法官的职责就是在具体案件中,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裁量。我需要理解,法律在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时,可能存在的解释空间和自由裁量权。我的期待,是否过于理想化,或者脱离了现行法律的框架?
区分“我希望”与“法律规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同情、因为义愤,而希望法律能做出某种“合乎情理”的判决。但法律的公正,往往是建立在严格的程序和规则之上的,它未必能完全满足我们所有情感上的诉求。我需要区分,我的期待是基于情感的“希望”,还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判断”。

固执己见,则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我倾向的选择。

如果我坚持认为二审判决存在明显错误,而我的“期待”是基于对事实的深入研究和对法律的审慎理解,那么我的“固执”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关注和学习: 即使我对判决不满意,我也不会因此停止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的关注。这是一种“固执”地追求理解,而不是“固执”地抗拒结果。
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果可能): 如果我真的发现判决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存在明显瑕疵,并且有足够的事实依据支持我的观点,我可能会通过合法的渠道,例如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如果情况属实且符合相关程序),或者在舆论上,以有理有据的方式,提出我的看法。但这绝不是无端的谩骂或情绪宣泄,而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讨论。
反思自身认知的局限: 即使我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也必须承认,我的认知是有限的,我可能无法掌握案件的所有细节,也无法完全理解司法决策的复杂性。这种“固执”的反思,让我保持谦逊,不至于因为一次不合期待的判决,就全盘否定整个司法体系。

让我讲得更详细一些。

举个例子,假设我的期待是于欢最终被判处更重的刑罚,因为我认为他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并且在某些方面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如果二审判决维持了轻判,我可能一开始会感到愤怒和不公。

这时,我会开始“尊重事实”的分析:

1. 我首先会去查阅详细的判决书。 我会仔细看法院是如何描述于欢当时的行为,是如何界定他防卫的程度,以及如何评估对方的过错。我可能会发现,虽然于欢最终的行为导致了对方的死亡,但法院可能认定,对方的施暴行为在先,且具有一定的挑衅性和持续性,这构成了于欢正当防卫的合理背景。
2. 我会对比法律条文。 我会去查阅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比如“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我会思考,法院认定的“必要限度”和“重大损害”是如何量化的,以及法律条文中存在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可能性。
3. 我可能会去了解更多关于“防卫过当”的司法实践。 也许我之前对“防卫过当”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只要造成了死亡就一定是过当。但通过查阅案例,我可能会发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对于防卫者在面对极端暴力时出现的失控行为,会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
4. 我还会审视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问题。 比如,证据是否被合法取得,庭审程序是否公正等等。如果我发现程序上存在严重瑕疵,那我的不满将更多地指向程序,而非案件本身的实体判决。

如果在我做了以上这些工作后,我依然认为判决存在重大错误,并且我的观点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那么我的“固执”可能就表现为:

我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法律的信任,但我会对法律的适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我会更加关注类似的案件,学习其他专家或学者的观点,试图理解法律在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些两难的情况。
我可能会在与同样关注此案的朋友或网络社群中,分享我基于事实和法律分析得出的观点。 我会引用判决书中的具体语句,引用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论证我的看法。我不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人身攻击,而是坚持就事论事。
我可能会关注是否有其他合法途径可以对判决提出异议,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考虑是否采取行动。 但这一切都将建立在对事实的尊重和对法律程序的理解之上。

总而言之,面对一个不合期待的判决,我不会选择“固执己见”的对抗,而是倾向于“尊重事实”的理解和反思。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并且有改进的空间,那么我的“固执”将体现在对真相的追寻和对公正的理性呼唤上,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坚持。这种方式,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理性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5月31日更新,最高检的意见出来了,我贴出来大家看看,看东西应该看全面,不应该断章取义(此处针对评论里有说我给警察洗地,说警察渎职失职的,最重要的是最高检的解释是他让我去看的!),很多人都看到了最高检得意见是属于防卫(最高检应该也只是本案的一方,法院并不会因为你是检察院就按照你的调查结果来判,实际上在这样的案件中,检察院和被害方、被告的地位相当,法院要综合来看,说白了就是谁的证据可靠),但是很明显没有注意第5条,明显的防卫过当,造成重大损害,里面的解释也和我评论里说的相似:杜志浩一方的目的是来要钱,相对来说很克制,并没有一定要把于欢母子怎么样的意思!

防卫明显过当,造成重大损害。量刑应该比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要轻一点,但是轻多少,轻不了多少,毕竟一审取得也是下限了!



刚看了一下二审庭审记录,于欢基本翻供,供述里有很多一审里没有提及的内容,但是漏洞百出,被检方一问就露馅,看的出虽然有高人指点,但是并没有翻到点子上,是做好认罪减刑的准备了!

应该将问题改成:你是选择相信法律(事实)呢?还是选择相信媒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面对于欢案二审判决,如果其结果未能如我所愿,我首先会做的,是审视自身,而非立即陷入固执的泥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扯着法律、情感、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需要我带着审慎和理性去面对。尊重事实,是首要的基石。 法律的判决,无论其结果如何,终究是在既有的法律条文、证据链以及司法程序下产生的。我的“期待”是.............
  • 回答
    于欢案,一个曾经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案件,其发展和审判过程确实触及了中国司法体系中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舆论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影响司法判决。与其说于欢案“是否会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不如说它深刻地揭示了舆论介入司法判决的现实情况和潜在挑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
  • 回答
    于欢案二审判决防卫过当,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认为这是法制上的倒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案件本身,以及它所触及的法律原则和中国社会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于欢案的背景。事情发生在2016年,于欢的母亲因为欠债被催债人围殴。在绝望之下,于欢持刀反击,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两人死亡。一审法院判决.............
  • 回答
    于欢案发生在国外,这就像把一出在中国引起的轩然大波,投掷进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中,其走向和解读必然会截然不同,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国外”这个概念实在太宽泛了,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差异巨大。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来做一.............
  • 回答
    于欢案,又称“辱母杀人案”,发生在2016年4月14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因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激烈的舆论争议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此案及其一审判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案件的起因与经过:案件的核心人物是于欢,其母亲苏银霞因公司经营不善欠.............
  • 回答
    于欢案,又称“于欢刺死辱母者案”,是一起备受瞩目的法律和社会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关于正当防卫、暴力犯罪以及司法公正的讨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初于欢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案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最终上诉后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并已刑满释放。以下是对该案件的详细看法,包括事件经过、舆.............
  • 回答
    于欢案处警民警的调查结果为“不予刑事立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案件细节。要理解这个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依据、事实认定、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法律依据:刑事立案的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什么情况下应当刑事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 回答
    于欢案,自发生以来就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作为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其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道德、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的议题,使得整个事件的发展都备受瞩目。当得知在此案中,曾处理案件的干警被立案审查时,公众的反应无疑是复杂且多元的。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干警被立案审查,表明了司法系统在面对可能的.............
  • 回答
    于欢案二审改判五年,这件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来综合来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改判本身。二审改判五年,相比于一审的无期徒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从法律层面讲.............
  • 回答
    于欢案之所以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背景的人们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价值取向和关注点,对同一事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法学背景和非法学背景的人们在看待于欢案时,观点差异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种差异: 一、 法学背景的人如何看待于欢案:法学背.............
  • 回答
    “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减刑出狱:法律意义、影响及未来生活展望2017年发生的“辱母杀人案”曾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案件当事人于欢因正当防卫过当被判刑。经过多次减刑,于欢已于近日出狱。此案在法律上具有多重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于欢的未来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案件回顾与法律解读事.............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山东聊城于欢刺死辱母者一案,无疑是当年乃至近些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大案件。于欢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这场判决的合理性,至今仍然是公众热议的焦点,也牵扯出法律的边界、正当防卫的界限、以及社会情绪等诸多复杂议题。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案件的经过,这是理解判决合理性的.............
  • 回答
    于欢案,一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涉及到的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极端困境时的自卫反击,以及法律的界限和社会的共情。要理解这个案子,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4月14日,山东聊城,一个叫于欢的年轻人,他所经历的,是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噩梦。故事的主角,于欢,他当时的母亲苏银霞,开了一家小公司,为了维持.............
  • 回答
    于正选择陈妍希出演《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详细解释于正的考量,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于正的选角理念和个人偏好: 颠覆传统,追求新鲜感: 于正一向以“颠覆经典”著称,他不喜欢完全照搬过去的成功模式。在他看来,前几版的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已经深.............
  • 回答
    关于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父亲,史料记载相对简略,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史实中拼凑出他大致的身份和背景。于谦的父亲名为于公(或称于公墓),字秉之。尽管史书中对他的具体生平事迹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他:1. 家庭背景与出身: 出身士大夫家庭: 于谦的父亲于公,本身也是一位.............
  • 回答
    于敏构型和 TU 构型,这两个名字听起来都挺有“科技感”的,但说实话,它们俩一个在咱们国家的名字响当当,另一个则在国际上有它的位置。要说它们俩到底有啥不一样,得从它们各自诞生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说起。于敏构型:我们自己的“氢弹之父”的智慧结晶先说于敏构型吧。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跟咱们中国的“两弹一星”元.............
  • 回答
    好的,让我们穿越回明朝,体验一下于谦大人的一天。别忘了,我们是在想象,因为历史资料对具体到“一天”的记录总是留有空白,但我们可以根据他对明朝政治、文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来构建一个相对真实且生动的画面。暮鼓初醒,月色未退天还没完全亮透,京城的暮鼓声刚刚敲响。于谦已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他不是那种赖床之.............
  • 回答
    于正的电视剧为什么会红?这问题,说实话,有点像在问为什么火锅店门口总排着队——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背后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他这几年的剧,你说它没营养吧,收视率就是实打实的;你说它没创意吧,总能抓住观众眼球。这背后,可不只是“运气好”这么简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首先,“迎合”是第一功。于正.............
  • 回答
    于正的这番话,说实话,在娱乐圈里引起了不少波澜。他毕竟是圈内有头有脸的制作人,说出来的话,多少会有点份量。但要说“大部分演员月收入几千块”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于正说的是“大部分”演员。这“大部分”到底占多大比例?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演员”这个词,脑子里闪过的往往是.............
  • 回答
    于敏先生在中国的氢弹研制事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决定性的,并且对中国核武器的独立自主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直到1999年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获奖如此之晚?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