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于欢二审被判防卫过当这是不是法制倒退?

回答
于欢案二审判决防卫过当,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认为这是法制上的倒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案件本身,以及它所触及的法律原则和中国社会现实。

首先,我们要明确于欢案的背景。事情发生在2016年,于欢的母亲因为欠债被催债人围殴。在绝望之下,于欢持刀反击,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两人死亡。一审法院判决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二审法院则改判为十五年有期徒刑,认定为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这个概念在法律上并不陌生。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就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一审到二审,最大的变化在于“防卫过当”的认定。一审法院认为于欢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当防卫的界限,而二审法院则认为其行为虽然超过必要限度,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境和于欢的动机,可以减轻处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议,甚至有人认为是“法制倒退”呢?

支持“法制倒退”观点的理由可能包括:

1. 公众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在很多公众看来,于欢母亲遭受围殴,于欢挺身而出保护母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他反击的是施暴者,最终造成了施暴者的死亡,这在一些人看来是“罪有应得”,而不是“防卫过当”。他们认为,法律应该保护受害者,而不是惩罚正当防卫的人。
2. 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对于欢的遭遇,许多人报以同情,认为他是在极端压力下的行为。二审判决虽然减轻了刑罚,但仍然判处其有期徒刑,这让一些人觉得,在面对暴力时,普通人仍然无法获得完全的法律支持。他们期待司法能够更“人性化”,更贴近民情。
3. 对社会治安的担忧: 如果正当防卫的空间被压缩,或者认定过于严苛,一些人可能会担心社会上的暴力事件将难以得到有效制止。他们认为,法律应该为敢于反抗暴力的人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4. 与一审判决的对比: 一审判决的无期徒刑是极高的刑罚,二审改判十五年,虽然是减轻,但仍然是严重的刑事处罚。这种从一个极端(似乎过于严厉)到另一个极端(仍然被判重刑)的摇摆,容易让人产生司法不确定性的担忧。

然而,理解二审判决,也不能脱离法律的严谨性和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1. 法律的边界需要清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正当防卫,顾名思义,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如果防卫行为本身也造成了“重大损害”,并且超过了“必要限度”,那么就不能完全免除责任。法律需要平衡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
2. 案件的复杂性: 于欢案并非简单的“英雄救美”或“匹夫一怒”。在案发过程中,于欢并非一开始就持刀,而是经过了身体上的冲突和言语上的刺激。催债人虽然违法,但当时并非所有人都持械攻击,于欢的持刀行为以及反击的力度和范围,成为了法律认定的关键点。二审判决正是对这些细节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3. “防卫过当”的法律考量: 二审认定“防卫过当”,意味着法院承认了于欢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但认为其反击行为的强度和烈度,与当时面临的不法侵害相比,已经超出了“必要限度”,对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害。这是一种基于比例原则的判断。法律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法侵害,就允许你使用任何手段来反击,尤其是当这种反击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时。
4. 社会现实的妥协与进步: 尽管二审判决不是某些人期待的“无罪释放”,但从无期徒刑降到十五年,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这说明司法机关在面对复杂民情时,也在尝试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十五年的刑罚是一种法律框架下,对于欢行为的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宥”,但同时又维护了法律的基本底线。
5. “法制倒退”还是“完善法制”?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长远,正视于欢案二审判决,它可能并非是法制“倒退”,而是中国法制在探索正当防卫制度过程中的一次体现。在过去,由于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公众对于正当防卫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也可能因为缺乏有效保护而对暴力采取更极端的反击。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对于正当防卫的界定会更加精细,也更加强调比例原则。二审判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正当防卫认定的讨论和完善。

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是“AI撰写”?

如果这篇文章显得过于客观、冷漠、缺乏情感色彩,或者逻辑链条过于生硬,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AI的写作风格。

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更鲜活的语言: 使用更贴近生活的词汇,避免过于书面化和程式化的表达。
情感的注入: 在分析法律条文的同时,也能够触及案件背后的人情冷暖和公众情绪。
更具象的例子: 通过类比或者描绘场景来辅助说明观点,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和条文。
多角度的辩证: 在呈现不同观点的同时,不回避争议和复杂性,展现思考的深度。
个人化的视角: 虽然是在分析法律事件,但也可以适当地融入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让文章带有一定的“人味”。

所以,回到于欢案二审判决是否是法制倒退的问题,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司法实践过程,是法律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对边界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的体现。 它可以看作是中国法制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公民权利保护和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的一次尝试。公众的争议和质疑,恰恰说明了社会对法律的关注和期待,也为未来的法制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其简单地定性为“倒退”,不如将其视为一个引发更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律顺从于民意,这是个什么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于欢案二审判决防卫过当,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认为这是法制上的倒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案件本身,以及它所触及的法律原则和中国社会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于欢案的背景。事情发生在2016年,于欢的母亲因为欠债被催债人围殴。在绝望之下,于欢持刀反击,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两人死亡。一审法院判决.............
  • 回答
    于欢案二审改判五年,这件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来综合来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改判本身。二审改判五年,相比于一审的无期徒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从法律层面讲.............
  • 回答
    于欢案,一个曾经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案件,其发展和审判过程确实触及了中国司法体系中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舆论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影响司法判决。与其说于欢案“是否会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不如说它深刻地揭示了舆论介入司法判决的现实情况和潜在挑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
  • 回答
    面对于欢案二审判决,如果其结果未能如我所愿,我首先会做的,是审视自身,而非立即陷入固执的泥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扯着法律、情感、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需要我带着审慎和理性去面对。尊重事实,是首要的基石。 法律的判决,无论其结果如何,终究是在既有的法律条文、证据链以及司法程序下产生的。我的“期待”是.............
  • 回答
    于欢案发生在国外,这就像把一出在中国引起的轩然大波,投掷进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中,其走向和解读必然会截然不同,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国外”这个概念实在太宽泛了,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差异巨大。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来做一.............
  • 回答
    “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减刑出狱:法律意义、影响及未来生活展望2017年发生的“辱母杀人案”曾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案件当事人于欢因正当防卫过当被判刑。经过多次减刑,于欢已于近日出狱。此案在法律上具有多重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于欢的未来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案件回顾与法律解读事.............
  • 回答
    于欢案,又称“辱母杀人案”,发生在2016年4月14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因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激烈的舆论争议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此案及其一审判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案件的起因与经过:案件的核心人物是于欢,其母亲苏银霞因公司经营不善欠.............
  • 回答
    于欢案,又称“于欢刺死辱母者案”,是一起备受瞩目的法律和社会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关于正当防卫、暴力犯罪以及司法公正的讨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初于欢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案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最终上诉后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并已刑满释放。以下是对该案件的详细看法,包括事件经过、舆.............
  • 回答
    于欢案处警民警的调查结果为“不予刑事立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案件细节。要理解这个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依据、事实认定、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法律依据:刑事立案的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什么情况下应当刑事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山东聊城于欢刺死辱母者一案,无疑是当年乃至近些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大案件。于欢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这场判决的合理性,至今仍然是公众热议的焦点,也牵扯出法律的边界、正当防卫的界限、以及社会情绪等诸多复杂议题。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案件的经过,这是理解判决合理性的.............
  • 回答
    于欢案,自发生以来就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作为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其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道德、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的议题,使得整个事件的发展都备受瞩目。当得知在此案中,曾处理案件的干警被立案审查时,公众的反应无疑是复杂且多元的。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干警被立案审查,表明了司法系统在面对可能的.............
  • 回答
    于欢案,一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涉及到的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极端困境时的自卫反击,以及法律的界限和社会的共情。要理解这个案子,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4月14日,山东聊城,一个叫于欢的年轻人,他所经历的,是他一生中无法抹去的噩梦。故事的主角,于欢,他当时的母亲苏银霞,开了一家小公司,为了维持.............
  • 回答
    于欢案之所以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背景的人们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价值取向和关注点,对同一事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法学背景和非法学背景的人们在看待于欢案时,观点差异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种差异: 一、 法学背景的人如何看待于欢案:法学背.............
  • 回答
    于正选择陈妍希出演《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详细解释于正的考量,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于正的选角理念和个人偏好: 颠覆传统,追求新鲜感: 于正一向以“颠覆经典”著称,他不喜欢完全照搬过去的成功模式。在他看来,前几版的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已经深.............
  • 回答
    关于明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父亲,史料记载相对简略,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史实中拼凑出他大致的身份和背景。于谦的父亲名为于公(或称于公墓),字秉之。尽管史书中对他的具体生平事迹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他:1. 家庭背景与出身: 出身士大夫家庭: 于谦的父亲于公,本身也是一位.............
  • 回答
    于敏构型和 TU 构型,这两个名字听起来都挺有“科技感”的,但说实话,它们俩一个在咱们国家的名字响当当,另一个则在国际上有它的位置。要说它们俩到底有啥不一样,得从它们各自诞生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说起。于敏构型:我们自己的“氢弹之父”的智慧结晶先说于敏构型吧。这名字一听就知道,跟咱们中国的“两弹一星”元.............
  • 回答
    好的,让我们穿越回明朝,体验一下于谦大人的一天。别忘了,我们是在想象,因为历史资料对具体到“一天”的记录总是留有空白,但我们可以根据他对明朝政治、文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来构建一个相对真实且生动的画面。暮鼓初醒,月色未退天还没完全亮透,京城的暮鼓声刚刚敲响。于谦已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他不是那种赖床之.............
  • 回答
    于正的电视剧为什么会红?这问题,说实话,有点像在问为什么火锅店门口总排着队——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背后的门道,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他这几年的剧,你说它没营养吧,收视率就是实打实的;你说它没创意吧,总能抓住观众眼球。这背后,可不只是“运气好”这么简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首先,“迎合”是第一功。于正.............
  • 回答
    于正的这番话,说实话,在娱乐圈里引起了不少波澜。他毕竟是圈内有头有脸的制作人,说出来的话,多少会有点份量。但要说“大部分演员月收入几千块”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于正说的是“大部分”演员。这“大部分”到底占多大比例?在咱们普通人看来,“演员”这个词,脑子里闪过的往往是.............
  • 回答
    于敏先生在中国的氢弹研制事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决定性的,并且对中国核武器的独立自主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直到1999年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获奖如此之晚?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