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绿皮硬座很好;
首先,它很经济,对于学生,或低收入人群,可以解决刚性需求,而且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也不应丢。
其次,从情怀角度讲,每次搭乘硬座,我都感觉回到了童年那个中国,列车员会高声呼喊:“大家长途乘车辛苦了哦,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款XXXX,这是厂家和我们列车合作的哦,下车就买不到了哦”,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列车员多了一句,“不相信可以现在就查淘宝哦!”
列车卖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垃圾,但三十年来能一直卖,说明需要的真实存在,如果不能理解这种需要,其实就很难理解硬座,因为他们是配套的。
在硬座车厢,每每听周边人聊天,我总有两种感悟;会感觉很多道德观念其实是深植内心的,和教育程度与经济条件并无关联,问题就是如何唤起;他们会给无座妇女让座四五个小时,自己在一旁站着;他们也会把脚放在他人面前,然后趁人不注意,点根烟抽。会感觉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巨大的割裂,邻座人聊到的九成问题,其实是我一生都很难遇到,甚至很难意识到的问题;抛开农业类专业问题,他们还有两个忧虑,第一是养老问题,第二就是市镇区别问题;简单讲,我的生活是单级化或平级化的,我生在城市,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但他们是多级化的,他们生在农村,工作在城市,未来大概率要住在城镇,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适应;回归故土,没有意义,留在驻地,能力不足,搬去城镇,又心有不甘。如果没有硬座这个渠道,我可能永远没机会和他们长谈几个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硬座不像贫民窟,它更像一个万花筒。除了体会社会的割裂,也能感受他们情感的不同。在我看来,他们的言行表达是引人深思的,有时他们会听很多革命历史歌曲,仿佛又红又专;但片刻后,他们的观点表达又是大逆不道的,初闻你会好奇,对面这人究竟受了什么刺激,会片刻间在顶礼膜拜和全盘否定间游来荡去。再问你就知道,他其实就是看了一条新闻,别人传达的短短一百来字,就可以让他完完全全“信心革面”,而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
再说说前几日的趣闻。
从井冈山到南昌,我搭乘了硬座,因为买的晚,其实还没座。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感觉很有收获,我平日对古建筑留心的多,但邻座的几位朋友普遍对现代建筑了如指掌;例如,怎样选乳胶漆,选怎样的乳胶漆;怎样搭钢结构,搭怎样的钢结构。很短时间,就让我懂了很多很多装修施工中的门道。他们还特别懂白酒,酱香型,清香型,怎么勾兑不上头,一阵子,就把我欠缺的技能树又点满了一颗。他们消费能力不差,但多数消费在我看来意义不大,除了常规贡献烟草和酿酒企业,他们花在女人身上的钱比我们更多。一方面,地域的隔阂,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另一方面,除了金钱,他们也没有什么结识交往异性的渠道。总之,他们的收入悉数消费,投资很少。
最后,邻座还建议我下次出门带个蛇皮口袋,里面装上席子棉被,上车没座可以坐,出去困了打开可以睡,万事不求人。我查了下,这趟车从南宁开到长春,全程要开三天,没这个蛇皮口袋,可能还真是不行。最后他们问我是不是当过兵,还建议我去学学电气焊,说现在电气焊最吃香,出去三年,回去就能盖房!我理解他们的好意,但任何人的成功,实际都离不开对人的判断,而他们在这点上是欠缺的。
如果经济有限,硬座好坏自不必多说,就算有钱,其实硬座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学习。硬座有时看上去是挺恐怖,但请保持头脑清醒,这不是硬座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几十几百块钱,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还是挺多的。如果经济水平没有大幅提升,或高铁票价没有大幅下调,我觉得硬座车次还是越多越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多为百姓考虑,现在的高铁票价,给百姓太大压力了。
虽然答主并不反对题主的看法,但答主觉得,如果题主能够再有一点怜悯和包容之心就更好了。
答主本人算是铁路迷。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其实车迷内部也分圈子的。跟答主本人差不多大的车迷,大部分都是在我国有了动车高铁以后才进了铁路迷圈子,喜欢的都是干净快速的子弹头列车,还曾经有车迷说过“非动车高铁不坐”这样的话。
答主也喜欢动车高铁,喜欢干净整洁、座位可以调换方向的车厢(但是由此导致的面壁很令人恼火),喜欢风驰电掣一般的速度,喜欢里面举止文明得体的乘客。
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拿钱堆出来的。题主可能早就忘记(甚至于压根都没听说过)和谐号动车组横空出世时铺天盖地的骂声,对于那个年代来说也算得上是高企的票价使得网民们把和谐号戏称为“喝血号”。有舆论认为,过高的票价会使得动车组上座率持续低迷,动车组的开行简直就是劳民伤财之典范。
当然,现在来看,他们当然是错了。没有人会预料到中国人的收入会上涨得这么快。不但当初看似昂贵的D字头动车车票变成了抢手货,就连价格更高的G字头高速动车有时候都一票难求。现在的中国人坐着高速动车,感叹着高铁价格之低,往往忘却了,在中国仍然生活着大批低收入群体,即便他们能负担得起高铁的票价,但是为了省钱,他们仍然更愿意去坐普速列车,用时间来换取那节省下来的钞票。
我希望题主不要忘了,你现在能坐得上动车高铁,说不定其中便有只能坐在普速列车上的农民工朋友的一份功劳。他们可能言谈举止更粗糙,行为不像你心中所想的那样“文明”,但他们也是人。只不过,他们没有那样的条件,来把自己打造成和题主一样的人。
我希望题主也不要忘了,高铁动车组上的乘客也不一定要比硬座车厢里的更文明。脱鞋的、开外放的、乱扔垃圾的仍然大有人在,只不过大家进入了一个更清洁、更高级、更舒适的车厢,会自然而然地更注重自己的形象,会不自觉地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并向他们模仿,从而给人营造出一种“坐高铁动车的人更文明”的假象。而实际上,不管你坐的是普速还是动车,你都不过是进化史上一只普通的猴子而已。
所以硬座车厢真的那么不堪吗?不是的。只不过大家在硬座车厢里放纵惯了,毕竟在狭小拥促的硬座车厢里端坐十几个小时并非易事,人们已经形成了互相迁就互相忍让的默契,而列车员也习惯了歪歪斜斜的座套和满地乱丢的垃圾。难道硬座车厢不可以变得干干净净吗?当然可以!题主如果关注新闻的话,一定看到过“动力集中式复兴号动车组”,就是那个绿油油的东西吧?这种车的车厢和现有Z字头列车所使用的车厢本身其实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内饰一更新,就仿佛一下子高端了许多,硬座也可以当作“二等座”来卖了。可是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呢?当然是价格。其实就算不换新车,直接把现有T、Z字头硬座车的价格提一倍,然后把车厢内饰重新修整、车厢卫生重新清洁一下,也能让题主所说的“贫民窟”效应减弱很多。只不过,这种效应将会更明显地出现在价格更低的车厢当中而已。
现在答主自己出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意选择普速列车。不为别的,就因为普速车不像高铁一样千篇一律,而是可以真正看见铁路发展和人生百态。真正的中国人是活在火车上的,真正的中国也只能在那些十几甚至几十年前修成的、不能跑动车高铁的铁路上看见。在追求更快更好的同时,放眼看看那些并不完全笔直的老铁路和那些并不十分干净的普速车厢,再看看那些脸上挂着沧桑但又泛着笑容的乘客,尽管有时候他们会直接躺在座位上,会往地上扔很多瓜子皮,但是伴随着窗外夕阳缓缓落下,列车在一个个小站停下来,你会觉得,其实人生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才好。
所以,其实有些事,笑一笑过去就好了。多一点生活体验,你才知道,原来别人的生活,和自己的有这么多不同,原来我们还可以为那些生活得不如自己的人做更多。
我真的太有感触了,借此谈一谈去年硬座k车回家的经历。
去年冬天放寒假回家,狠了狠心买了一张硬座。
36个小时的硬座,139.5元,机票的十分之一。后来我才知道,没买到无座已经是万幸。
幻想着邻座是个聪明可爱的,来自杭师大的,同是回家旅途上的萌妹子。
现实很残忍呐。
春运的火车车厢,就是人和行李箱压在一起的罐头。瓜子饮料矿泉水的小车都无法通行。我叉开腿,中间塞着我的26寸的行李箱,背包放在上边。腿一直蜷着,甚至回家之后还疼了好几天。
邻座是妹子的幻想破灭了。对面是个安徽理工,回沧州的大四学长,流露出那种农村大学生的气息让我感到亲切。他旁边是一个打扮朴素的哈尔滨阿姨,人很热心,拿出一袋水果分给我们,也很健谈。右边是个民工模样的大叔,一直在低头看自己低端智能机上的浏览器网文,看了两篇,又去看某不知名抗日神剧。
过道对面是个年近五十的山东老农,他对面是一个也来自山东约七十岁的老人家,他们二人和我背后的一位四川小哥相谈甚欢。不久我就加入了他们的对话。老农询问我家哪里的,我答黑龙江,老农笑我口音也带几分山东味道,我也笑了,祖上正是山东潍坊。旁边老人家也问我问题,可惜他山东口音之浓重实在让我无法理解,还要靠那老农来担任翻译。
过了南京,车上上来两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小伙子,这二人是锦州去南京参加艺考的,可惜名落孙山。二人口才实属令人钦佩,两人谈笑打趣,俨然双口相声,不时引得全车厢发笑。
过了兖州,噩梦开始了。
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小男孩上车了,其中的小弟正坐在我身旁,一路哭闹不止,挥舞着他沾满涎水的手指,令我不得不小心躲闪。两只腿踢个不停,可怜我的裤子挨了好几脚。好在德州站,他们下车了。
我睡觉很死,又很不老实,在家里睡觉,被子往往掉了个头。在车上也不例外,两点多钟开始睡,一个小时醒一次,往往头就搭在了邻座的肩膀上,人家不好意思叫醒我,我发现时还满怀歉意。
出发时候,杭州的气温十度有余,穿着大衣还冒汗,过了天津,看到了上冻的海河,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大家提起东北,仿佛东北就是一块小地域似的。殊不知仔细观察地图,漠河至大连距离,并不比北京到广州短多少。也因此,到了秦皇岛,就误以为家近在眼前,其实车程还要将近十个小时到哈尔滨,更可怜的是,我还要倒近六个半小时的火车与汽车,才能赶到自己舒适的床上。
去年冬天是个暖冬,吉辽二省的气温也还在0℃以上,过了吉林边界,两旁的原野上覆盖的雪也就清楚可见了,车窗上也上霜了。
走出哈尔滨的出站口,扑面而来的寒气就像久别的老友:杭州的湿冷,软绵直透骨髓;黑龙江的寒风,像冰冷的军刀拍在脸上。
在哈尔滨到家隔壁县的火车上,车厢空荡荡的,反而有些不习惯。不过终于可以躺下睡个好觉了。
终于,到家了。
老妈不顾我强烈反对,硬是给我订了张机票返校。
飞机怎么样呢?
哈尔滨的机场大巴上,前头两个日本大叔在交谈,大衣,西裤,锃亮的皮鞋,夹着公文包。此二人可代表全车厢人士的打扮。
飞机上,偶尔听见的就是广播播报的信息,仅此而已。搭话聊天,在陌生人之间是不存在的。沉默而短暂的旅途少了很多痛苦,却也少了很多乐趣。
可能因为,大家都那么行色匆忙吧。
火车上是没有漂亮妹子的,因为妹子都不坐火车。
飞机上的妹子是不会跟你搭话的,因为人家还有事要忙。
看高赞答案很多人都赞同主贴观点啊
那我是贫民窟走出来的男人啦。当年24小时站票蹲到青岛。十几小时站票蹲去上海
高铁动车这才几多年啊。
感情这贴都是00后,没坐过绿皮车还是怎么的
过去是每个普通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你现在有更好选择了不坐了就是贫民窟了?
我知道楼主意思,无非是绿皮车上能见识到各式各样最底层的民生疾苦,而且可以跟这些民生疾苦贴身而坐
又不是今天才能体会到的,00后之前的中国人,有几个没体会过啊
"你们知乎个个年薪30万,从没见过民生疾苦。你瞧,绿皮车这种稀奇玩意你就没见过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