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神经网络具有泛化能力?

回答
神经网络之所以能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它们能够很好地处理那些它们在训练阶段没有见过的数据,并且依然能给出准确的预测或分类。这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是背后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一下“泛化能力”是什么意思。想象你教一个孩子认识猫。你给他看了很多不同品种、不同颜色、不同姿势的猫的照片,他学会了识别猫。然后,你给他看一张他从未见过的缅因猫的照片,他还是能准确地说出“这是猫”。这就是泛化。如果他只能认出他看过的所有照片里的猫,一旦换个角度或者品种就不认识了,那他就没有泛化能力。

在神经网络的世界里,泛化能力意味着模型学到的不仅仅是训练数据中的具体“模式”,更是数据背后“潜在的规律”。

那么,是什么让神经网络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模型复杂度与数据之间的平衡 (Occam's Razor 的体现)

过拟合 (Overfitting) 的反面就是泛化。 想象一个模型太简单,就像一个只能识别“带胡子的四条腿动物”的孩子,他可能把狗也当成猫。反之,一个模型太复杂,就好像他记住了你给他的每一张猫的照片,甚至连照片上的背景细节都一并记住了。当看到一张新猫的照片时,如果背景不一样,他就可能认不出来了。这就是过拟合。神经网络虽然有很多参数,理论上可以记住训练数据,但我们会通过各种手段避免它过度记忆。
正则化 (Regularization)。 这是对抗过拟合、促进泛化的最核心技术之一。最常见的是L1和L2正则化。
L2正则化 (Weight Decay): 它会在损失函数中添加一个惩罚项,这个惩罚项是所有权重平方的和。这意味着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倾向于减小权重值。为什么减小权重能帮助泛化呢?想想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可能需要非常大的权重才能拟合住训练数据中的每一个微小波动。而一个权重值相对较小的模型,其函数曲线会更“平滑”。平滑的函数更能捕捉数据的整体趋势,而不是被训练数据的噪声所干扰。你可以理解为,它鼓励模型找到一个“简洁”的解释。
L1正则化: 类似地,L1正则化会惩罚权重的绝对值之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倾向于将一些权重“压缩”到零。这实际上是一种特征选择,让模型只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特征,进一步简化模型。
Dropout。 这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正则化技术,尤其是在深度学习中。在训练的每一轮,Dropout会随机地“丢弃”(暂时置零)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这有点像让多个不同的、规模较小的网络在并行训练,并且它们之间互相不依赖(因为会随机断开连接)。每次训练都相当于一个“新”的网络,迫使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不能过度依赖于其他特定的神经元。这样,即使在测试时所有神经元都激活,单个神经元的能力也不会过强,整体模型的鲁棒性会提高,从而增强泛化能力。

2. 训练数据量的作用

数据是模型的“老师”。 神经网络学到的规律来自于它所“看到”的数据。如果数据量非常大,并且能够充分代表真实世界中我们要处理的各种情况(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那么模型就有更大的机会学习到那些普遍适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记忆训练样本的特有属性。
数据增强 (Data Augmentation)。 有时候,我们无法获取海量数据,但可以通过对现有数据进行一些“变换”来生成新的、看起来不同的训练样本。例如,对于图像识别,我们可以对训练图片进行旋转、翻转、裁剪、调整亮度等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模型在训练时会接触到同一类物体在不同形态下的表现,这与真实世界中看到同一物体但角度、光照不同的情况非常相似。它教会模型“忽略”这些无关紧要的变化,关注物体本身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泛化能力。

3. 模型架构的设计 (隐式正则化与表达能力)

层级特征提取。 深度神经网络的魅力在于其多层结构。每一层都在前一层的基础上提取更抽象、更高级的特征。例如,在图像识别中,浅层可能识别边缘和角点,中层可能识别形状和纹理,深层则可能识别完整的物体部件甚至整个物体。这种层层递进的特征提取过程,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数据之间更深层次的、更具普遍性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浅层的表面模式。
激活函数。 非线性激活函数(如ReLU、Sigmoid、Tanh)是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复杂模式的关键。它们引入了非线性,使得网络能够拟合非线性关系,而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往往充满了非线性。如果全是线性操作,无论多少层,最终还是一个线性模型,表达能力非常有限。
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特性。 对于图像数据,CNN特有的权值共享 (Weight Sharing) 和局部感受野 (Local Receptive Fields) 是其强大泛化能力的重要原因。
权值共享: 在一张图片的不同位置,同一类特征(如边缘检测器)应该以相同的方式被识别。CNN中的卷积核就是这样,它在整张图片上滑动,用同一组参数去检测特征。这极大地减少了模型的参数数量,避免了模型为了学习不同位置的相同特征而需要大量重复的参数,从而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增强了泛化。
局部感受野: 每个神经元只与输入的一小部分区域连接。这模拟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也使得模型更关注局部特征的组合,而不是全局的像素点。

4. 优化算法与学习率

优化算法的作用。 像Adam、SGD with Momentum这样的优化算法,在寻找最优模型参数(权重和偏置)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朝着损失函数的最低点走。它们利用历史梯度信息,能够更好地避开局部最优解,找到更全局的、更能代表数据整体规律的解。
学习率衰减 (Learning Rate Decay)。 在训练初期,我们希望模型能够快速学习到数据的基本规律,所以会使用较大的学习率。随着训练的进行,当模型开始接近最优解时,如果学习率仍然很大,就可能在最优解附近“震荡”而无法精确收敛,甚至“跳过”最优解。通过逐步减小学习率,模型可以更精细地调整参数,使其更稳定地收敛到能够良好泛化的区域。

总结来说,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归结为:

模型能够捕捉数据背后的“规律”而不是“噪声”或“训练集的特有细节”。
通过正则化技术(L1/L2、Dropout)控制模型复杂度,防止过拟合。
足够且有代表性的训练数据,让模型有学习普遍规律的基础。
巧妙的模型架构(如CNN的权值共享)本身就带有促进泛化的设计。
有效的优化算法和学习率策略帮助模型找到更好的参数空间。

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不仅教你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你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让你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就是模型从海量数据中习得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看一篇17年ICLR上的论文,Understanding Deep Learning Requires Re-thinking Generalization,这篇文章的作者想看看深度学习为什么具有超过之前方法的泛化能力,为了定义清楚这个问题,他观察了机器视觉领域成熟的网络,例如ImageNet和AlexNet,在不改变模型的超参数,优化器和网络结构和大小时,在部分/全部随机标签的CIFAR 10数据集,以及加入了高斯噪音的图片上的表现。如果在随机生成的分类标签上,模型表现的也很好,这对于模型的泛化能力意味着什么了?




先让我们看看文中给出的数据,A图指出,不管怎样在模型中怎样引入随机性,在图像中加入随机噪音,对像素进行随机洗牌,还是用随机生成的像素点组成的图片,哪怕图像的标签都是随机生成的,模型也能让训练集上的误差达到最小值。这很反直觉,在上述的情况下,人脑是学不到什么的,但深度学习却可以。这说明神经网络的有效容量是足够大的,甚至足够使用暴力记忆的方式记录整个数据集。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在部分随机标签的情况下,模型用暴力记忆的方式记住了数据点,而对正确标注的数据进行了正常的特征提取。



接下来B图讨论的是在不同比例的label是随机产生的情况下模型训练所需的时间,这里得出的结论是即便使用越来越多的随机标签,进行优化仍然是很容易的。实际上,与使用真实标签进行训练相比,随机标签的训练时间仅仅增长了一个小的常数因子。而且不管模型本身的结构有多么复杂,在随机标签的数据下训练起来时间都不会增长太多。这里多层感知机的训练时间增长要高于AlexNet,这点令我意外,在待优化的参数相差不多的前提下,可能的原因我猜测是CNN中待优化的参数相对均匀的原因。


而C图展示了在是不同比例的随机标签下,不同的网络结构在测试集下的表现,这里选择的都是在训练集上错误为0的网络结构。可以看出深度学习网络即使在拟合随机数据时,仍能保持相对良好的泛化能力。这意味着标签随机化仅仅是一种数据转换,学习问题的其他性质仍保持不变。当全部的标签都是随机生成的时候,那么理论的泛化误差就是0.9(这里是十分类问题,随机猜有10%的机会是对的),但只要部分的标签不是随机生成的时候,那越复杂,容量越大的模型表现的泛化能力就越好。在40%的标签是随机生成的时候,如果网络完全没有暴力的对数据点的记忆,那么模型的最好表现应该是0.4×0.9+0.6×0.1即0.42,任何比这个好的表现都说明正则化的方法没有完全的阻止神经网络去死记硬背,但我们看到即使最好的模型,其训练时误差都能到0。但越先进的模型,在避免模型brute force式的记忆上做的越好,从而使测试集上误差更接近理论最优值。




这里列出了不同的模型在不同的参数下的泛化能力,可以看出上文提到的drop link和权重衰减,标准正则化(BN)的效果,但没有列出我更关注数据,即在部分数据为随机标签时模型的泛化能力。


这篇文章的好处是其实验模式是可以很容易去重复的,你可以在Minst数据集上去重复类似的实验,还可以看看在加入了不同的正则化策略后,网络在部分随机标签的数据上表现的怎么样。我还没有做实验,但预测相比于原始的2个隐藏层的CNN,加入drop out或drop link的模型泛化效果最好,这时可以让那些拟合到随机生成的数据的神经元消失。而加入L2正则项的模型泛化能力最差,原因是这时小的权重还是会引入错误,从而干扰特征的提取。不过重复一遍,以上的不过是个人的脑洞,我是通过在脑中模拟人的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表现的更好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一种自我中心的视角,并不适合理解深度神经网络。但这就是人的具身认知的极限了。


许多支撑神经网络有效性的依据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猜想之上:“自然”数据往往存在于多维空间中一个非常窄的流形中。然而,随机数据并不具备这样的趋势。但很显然,这篇理论性的文章证伪了这个看法。我们并不理解是什么让神经网络具有好的泛化能力。而理解是什么让神经网络具有泛化能力,不止能让模型更具有可解释性,还能为构建更鲁棒的模型提供指导方向和设计原则。这么看来,现在的深度学习,更类似古代的炼金术而不是化学,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普世的理论架构。



最后借着上面文章的图总结下这篇小文,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泛化能力,将深度学习中常用的分成了显式和隐式两类。下图可以看看early stopping的影响,在没有批量正则化的时候,early stopping并没有多少效果,等到满足条件(例如5次迭代时在训练集上准确度不明显变化)时,模型已经过拟合了,而再加入了批量正则化之后,early stopping可以发挥效果了,这说明正则化的方法要组合在一起用才会有效。




而下面的这幅图展示了权重衰减,数据增强和dropout三种方法在Inception网络上的效果,除了要看到使用正则化带来的泛化能力提高之外,还要看到正则化的技术能解释的泛化能力只是一部分,还要很多未知的因素,对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做出了贡献。




这篇论文中只写了优化方法和网络结构对泛化能力的影响,而深度学习的另一个支柱优化函数的影响则没有提到。在分类任务上这点体现的不明显,但对于生成任务,改变的更多是优化的目标函数,比如各种GAN及其衍生模型,这时能很直觉的看出目标函数对泛化能力的影响。这与传统的观点是相悖的,传统的机器学习,能影响泛化能力的只是模型。但深度学习将数据和模型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优化目标对泛化能力的影响这个问题该怎样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问题,类似这篇文章中做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在给GAN(点击查看相关介绍文章)的带标注输入数据中加入不同程度的随机性,但如何量化生成模型的泛化可靠性了?这值得深入的思考。


更多阅读

什么让深度学习与众不同-《Artificial Intuition》读书笔记上

《Artificial Intuition》读书笔记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胶囊网络结构Capsule初探



下面是广告时间,总时长超过16个小时,全面的涵盖常见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优化方法。本文提到的正则化技术都有详细的逐行代码详解。超值的良心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经网络之所以能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它们能够很好地处理那些它们在训练阶段没有见过的数据,并且依然能给出准确的预测或分类。这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是背后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一下“泛化能力”是什么意思。想象你教一个孩子认识猫。你给他看了很多不同品种、不.............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为什么神经网络在理论上能够拟合任何函数?这确实是深度学习之所以强大的一个核心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概念入手,并逐步深入。核心思想:万能逼近定理(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简单来说,神经网络能够拟合任何.............
  • 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神经网络是“黑箱”?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机器,知道它能把零件组装成成品,却不太清楚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是具体怎么运作的,又如何精确地协同完成任务。神经网络之所以被称为黑箱,核心在于其内部运作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对人类直观理解的挑战。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以.............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深度学习和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交叉点。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相较于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神经网络直接用作滤波器的场景不算特别普遍,尤其是在我们印象中那种用于音频降噪、图像锐化等等的经典滤波器设计领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多都跟神经网络本身的特性以及传统滤波器的优势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证据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体系的认知方式。简单来说,计算机科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之所以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的核心原则,即可重复性、可证伪性、基于证据的解释以及可量化的模型。而中医诊断在这些方面,至少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鸿.............
  • 回答
    神经网络中的Warmup策略之所以有效,并且有相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训练初期,模型参数变化剧烈,导致训练不稳定甚至发散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其有效性、理论解释以及一些相关的细节。 Warmup策略为什么有效?Warmup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训练初期,逐渐增加学习率,而不是一开始就使用一.............
  • 回答
    许多人对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非凸性感到困惑,认为这会给训练带来极大的麻烦。但实际上,这种“非凸性”并非全然是坏事,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深入聊聊“凸函数”这个概念,以及它在机器学习中的意义。什么是凸函数?“好”的形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碗或者一个山坡的顶部,如果你从任何.............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确实,在当前的深度学习浪潮中,当我们谈论主流的工具和框架时,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Neural Network Toolbox,现在更名为Deep Learning Toolbox)似乎总是被排除在外,或者讨论的声音相对较弱。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由多.............
  • 回答
    在神经网络的世界里,bias(偏置)这个概念,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显得有些神秘。它不像权重那样直接与输入信号的强度挂钩,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激活我们神经网络“思考”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个bias,看看它到底有何能耐。bias:神经网络的“底线”和“起点”想象一下,你正在学习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核心。很多人初学神经网络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三层网络(输入层、一个隐藏层、输出层)已经“万能”了,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去堆叠更多的隐藏层,搞出什么“深度”神经网络呢?这就像是我们问:既然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很多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发展出专门的螺丝刀、扳手、钳子等等?理论上.............
  • 回答
    为什么梯度下降法训练的神经网络虽然可能陷入局部最优,却依然是主流?这个问题触及了深度学习实践的核心,也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完美”的梯度下降法及其变种,能够支撑起如今令人惊叹的AI能力。表面上看,梯度下降法的目标是找到损失函数的全局最小值,但理论上,它确实有可能在多维、高度非线性的损失曲面上“卡”在一个.............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神经系统运作的核心机制。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兴奋的双向传播和神经冲动单向传播的原理,以及双向传播的意义。首先,我们来澄清几个概念: 兴奋(Excitation): 在神经科学中,兴奋通常指的是神经元接收到刺激后,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发生变化,由静息电.............
  • 回答
    人类的神经细胞,也就是神经元,确实有着一个普遍的认知:它们不像皮肤细胞或骨骼细胞那样,能够轻易地大量增殖和替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生物学谜题,涉及到发育、分化、功能维持以及我们身体的进化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神经元在身体里的角色。它们是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基石,构成我们的神经网络。一旦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大脑和人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差异。尽管人类大脑拥有惊人的数量(860亿个神经元)和极其复杂的连接方式,但在某些类型的数学运算上,它确实远不如计算机高效和快速。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1. 信息编码和处理的根本差异: 神经元: 大脑中的神经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贝叶斯深度学习这个话题,它和我们熟悉的传统神经网络比起来,有哪些特别之处。尽量讲得透彻些,也去掉那些“AI味”十足的陈词滥调。先来说说我们熟悉的“传统”神经网络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深度学习模型,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图像识别,循环神经网络(RNN)或者Transformer用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次有趣的神经网络之旅吧!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叫做 “智多星”。这个智多星是怎么学会这么多东西的呢?这就是神经网络在背后“默默努力”的秘密!第一站:认识“智多星”的“大脑”——神经元我们的智多星有个非常非常小的“大脑细胞”,我们叫它 “神经元”。你可以把每个神.............
  • 回答
    理解为什么“理性主义”有时会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症”,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理性主义”的内涵,以及它在个体心理运作中的具体表现,并且还要辨析“神经症”的成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来谈谈“理性主义”。通常意义上,理性主义推崇理性、逻辑和证据作为认识世界和指.............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热闹的市集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声音:摊贩的叫卖声、孩子们嬉闹的笑语、偶尔传来的乐器声。你的耳朵就像最精密的接收器,捕捉着这一切。但进入你大脑的,不仅仅是原始的声波,而是经过一番解读和归纳的“声音信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能如此巧妙地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和“质感”呢?这背后,听觉神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现代科技和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联系。你之所以觉得人工智能(AI)和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网络)“绑在一起”,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逻辑。这就像是医生和病人之间,或者建筑师和砖瓦匠之间的那种天然的联系,一方在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在提供基础的灵感.............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入,直击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核心挑战。你观察得很敏锐,神经元的结构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基础的单元,但要从几百亿个这样的“基础单元”就组装出能媲美人类大脑的智能,这其中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很多人在看到神经元模型(比如感知机或者更复杂的模型)的简化结构时,会产生一个自然的疑问:既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