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神经网络是个黑箱?

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神经网络是“黑箱”?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机器,知道它能把零件组装成成品,却不太清楚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是具体怎么运作的,又如何精确地协同完成任务。神经网络之所以被称为黑箱,核心在于其内部运作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对人类直观理解的挑战。

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以及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看不清”的东西。

1. 庞大的参数量和连接:

想象一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神经网络,比如用来识别猫狗的,可能就有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神经元”——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微小的计算单元。而这些神经元之间又是通过“连接”进行信息传递的,每一个连接都有一个“权重”,这个权重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强度。

数量的压倒性: 数百万个神经元,数百万甚至数亿个权重,每一个权重都代表着一个微小的数值。这些数值是如何组合起来,最终产生一个判断(比如“这是猫”或者“这是狗”)的,对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庞大了,无法一一去追踪。
权重的“意义”模糊: 每一个单独的权重,它本身的数值可能并不具备直观的意义。它不是像“温度计显示30度”那样直接对应一个物理量。这些权重是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不断调整得来的“经验值”,它们是在海量数据模式中学习到的,但如何将这些数值映射到我们能理解的“特征”或“规则”上,就变得很困难。

2. 非线性激活函数:

神经网络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非线性”。在每个神经元中,除了简单的加权求和,还有一个“激活函数”。这个函数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比如“输出是输入的两倍”。它可能是一个S形曲线,或者一个阶梯函数。

打破线性思维: 我们的日常思维和很多传统的算法都是基于线性的,容易理解。但激活函数引入了非线性,使得即使是很小的输入变化,也可能导致输出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反过来,即使输入变化很大,输出却变化很小。这种“不确定性”让追踪因果关系变得复杂。
复杂组合的涌现: 多个非线性函数的叠加,会产生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的行为。就像把很多简单的乐器通过复杂的编排组合起来,最终能奏出宏伟的交响乐,但你很难从单个乐器的音符推导出整首交响乐的旋律和情感。

3. 隐藏层的存在:

现代神经网络通常有多个“隐藏层”。信息在输入层被接收后,会逐层传递,每一层都会对信息进行某种程度的“抽象”和“特征提取”。

层层递进的抽象: 第一层可能学习到的是边缘、角点这样的低级特征;第二层可能组合这些边缘形成更复杂的形状,比如眼睛、鼻子;更深的层则可能将这些组合起来,识别出猫的脸、狗的身体等等。
抽象过程的不可见: 问题在于,我们很难确切地说“第三层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特征”。这些抽象过程是数据驱动的,是算法自动发现的。我们知道它有用,知道它在信息处理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我们无法像人类科学家研究某种物理现象那样,清晰地描述出每一层“提取”到了什么具体、可解释的概念。

4. 训练过程的“黑箱”特性: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等算法来调整权重。

优化过程的复杂性: 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一个“损失函数”,这个函数衡量了神经网络的预测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为了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的权重组合,算法会不断计算“梯度”,也就是损失函数对每个权重的“敏感度”,然后朝着减小损失的方向调整权重。
全局最优的未知: 整个权重空间是一个极其巨大的、高维的“地形图”,而损失函数就是这个地形图上的高度。梯度下降就像是在这个地形图上寻找最低点。但是,我们很难保证找到的是全局最低点,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找到一个局部的最低点。而且,这个寻找过程本身,因为参数太多,地形太复杂,我们就很难直观理解为什么算法会选择某一个特定的权重组合,而不是另一个。
“涌现”的智能: 神经网络的“智能”并非由人类显式地编程进去的,而是从大量数据和训练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这种涌现出的能力,就像生命一样,我们可以观察它的行为,但要完全理解其底层机制,却异常困难。

5. 缺乏可解释性 (Explainability):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我们很难回答“为什么神经网络会做出这个判断?”这个问题。

无法给出“理由”: 当神经网络判断一张图片是猫时,我们很难让它像人一样说:“因为我看到了圆形的耳朵、尖尖的鼻子、以及猫科动物特有的眼睛形状”。它只能给出一个概率值,告诉你“是猫的概率是99%”。
调试和修正的困难: 当神经网络出错时,我们很难 pinpoint 错误是出在哪个具体的权重、哪个连接、或者哪个神经元的逻辑上。这使得调试和改进变得像是大海捞针。

总结一下,神经网络之所以被称为黑箱,是因为:

规模庞大: 数百万甚至数亿的参数,超出人类心智的处理能力。
非线性: 复杂的激活函数使得输入与输出关系难以捉摸。
抽象层级: 隐藏层中的特征提取过程高度抽象且难以解读。
优化过程: 训练过程的复杂优化使得最终参数的意义模糊。
缺乏逻辑推理: 神经网络学习的是模式匹配和统计关联,而非显式的逻辑推理。

这就像我们知道飞机能飞,知道它的内部有发动机、机翼、控制系统,但对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内部燃烧原理、以及所有部件如何精确配合才能升空,如果没有专门的知识,我们也只能将其视为一个“黑箱”。而神经网络,其内部的复杂性和抽象程度,远超我们已有的物理或机械系统,因此,“黑箱”这个词语就成了描述其神秘和难以理解的最佳比喻。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正在努力“打开”这个黑箱,比如通过可视化技术、注意力机制的解释,或者构建更具解释性的模型。但目前为止,对于大多数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说,“黑箱”的描述依然贴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经网络黑箱的意思是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理论比较缺乏。别看神经网络相关论文汗牛充栋,但是大部分类似于technical report,告诉你我这么做效果不错,具体原因不知道,只能“guess”,所以很容易被打脸。

这一篇文章讲得挺好的,他用光学类别深度学习,非常形象。

从结构来看,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镜头,都是一层一层叠起来的,如下图所示。

从设计流程来看,当要设计一个镜头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已知的镜头组合作为基础,这个已知的镜头组合一般都以发明这个镜头组合的人命名,类似于深度学习的里面的LeNet、AlexNet。然后你跑个仿真,看看这个基础镜头组合的表现和你需要达到的要求存在哪些差距,在合适的地方插入合适的组件来磨平差距。接着,你用一个数值优化器来调上述镜头组合的参数,以发挥上述镜头组合最大的功效。这个类似于深度学习里面的优化和调超参过程。

从系统组成部件来看,光学组件有的起到反射作用,有的起到衍射作用,有的起到折射作用,有的起到散射作用,有的起到相位校正作用等等。深度学习组件(conv、pool、relu等等)有的起到学习空间相关作用,有的起到防止过拟合作用,有的起到增加非线性作用等等。

从发展历史来看,伽利略时代虽然没有光学理论,类似于现在的深度学习,但是同样造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现在深度学习也理论不足,但是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从结果看,在几百年里,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光学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体系,使得现在的光学工程师在设计镜头的时候有迹可循,而不是像几百年前的伽利略一样靠经验设计。这一套完备的体系将光学分层了,如下图所示,这样的分层使得光学分工明确,每个人研究各自层的东西,一起推动光学发展。上面的层是下面层的抽象,越往上能解释越复杂的现象,见下图所示,而相比而言深度学习里面的很多现象还得不到较好的解释。

光学也经历过黑箱时代,深度学习现在就是黑箱时代,理论的前进一般会晚于实践,但是假以时日,理论肯定会完备起来,形成类似于当前光学那样的层层抽象的学术体系,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所有从业者一起的努力,和一定时间的积淀,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

user avatar

说神经网络是个黑箱,大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我们不能刻画网络具体是在做什么(比如在每一层提取什么样的特征)。另一个是说,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在做这些,为什么会有效。回答前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不过在俺看来后者更重要,更本质。

有些人似乎认为,这两个问题都不重要。一种思潮是说只要好用就行,管它为什么工作、怎么工作的。还有一种思潮是认为这两个问题都是根本回答不了的。俺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短视的。

深度学习显然是做对了something, 在某个角度触碰到了真理,但如果不打开黑箱,我们无法知道它到底做对了什么,真理是什么。在牛顿之前,大家都见到了苹果落地。但在当时人们的视角中他们一定认为,苹果落地不是很自然的吗,需要解释、需要知道为什么吗?当时的人们也会认为解释这种现象简直无从下手。跟今天的深度学习有点像吧?但是当牛顿告诉我们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之后,世界从此就不一样了。

今天的机器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好像物理学。深度学习目前就好比实验物理,有很多实验观察,但没有理论能够解释。也跟物理学的发展一样,实验总是走在前面。没有Michelson/Morley 的实验观察,也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如果感兴趣深度学习的科研,你可以选择成为下一个 Michelson/Morley, 也可以选择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当然,大多数人都是坐在树下吃那些天经地义要掉下来的苹果,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神经网络是“黑箱”?这就像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机器,知道它能把零件组装成成品,却不太清楚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是具体怎么运作的,又如何精确地协同完成任务。神经网络之所以被称为黑箱,核心在于其内部运作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对人类直观理解的挑战。让我来试着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以.............
  • 回答
    .......
  • 回答
    这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在火影迷圈子里也挺普遍的,虽然“神经病”这个词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宇智波一族身上一些比较极端、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正常”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要深入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宇智波一族的“诅咒”——宿命的爱与憎:这是最核心也最关键的一点。宇智波一族的眼.............
  • 回答
    “无条件投降”这一术语在战争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终止方式,更与战后国际秩序、道德责任及历史教训紧密相关。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和现实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含义“无条件” 指的是交战一方在战争结束时完全接受战胜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不附加任何谈判或保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行业中“抄袭”与“借鉴”、“风格化”的界定,以及玩家群体对不同游戏的认知和关注度。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关于《原神》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抄袭”争议:“原神抄袭塞尔达”的说法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源于两者在视觉风格、核心玩法机制以及部分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富文本编辑器(Rich Text Editor,简称 RTE)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天坑”,主要在于其复杂性、维护难度、跨平台/浏览器兼容性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富文本编辑器为何被视为“天坑”?富文本编辑器本质上是一个模拟原生文本编辑环境的复杂前端组件。它需要处理用户输入、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差异,以及这种感受的演变。确实,很多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全民参与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仿佛已经掏空了我们所有的热情。但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人熬夜看比赛,讨论奥运健儿,.............
  • 回答
    “小语种是超级大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很多在学习和应用小语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潜在挑战。将小语种形容为“大坑”,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带有一定情绪的说法,背后隐藏着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就业市场相对狭窄,需求量不如主流语言: 翻译/外贸领域: 这是学习小语种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
  • 回答
    关于周星驰“江郎才尽”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在影迷和评论界中讨论得非常多的话题,而且这种说法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他近年来的导演作品逐渐显现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何谓“江郎才尽”?首先要明确“江郎才尽”的意思。它源自一个典故,说的是唐代诗人江淹,年少时才思敏捷,文采.............
  • 回答
    都说新版《红楼梦》不如老版,这事儿挺多人议论的,而且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很多人看完两版后的普遍感受。要说为啥,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而且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心中的一份情怀和集体记忆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承认,老版《红楼梦》(也就是87版)已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太深的根。它不仅.............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和迈克尔·乔丹,这两位名字在篮球界几乎就是神话的代名词。无数的球迷,无数的专家,在讨论谁更伟大时,常常会将他们放在天平的两端。然而,当提到“为什么都说科比没有乔丹伟大”这个问题时,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甚至有些时候是难以量化的对比维度。与其说是一种“普遍说法”,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数据.............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 回答
    “教师不适合做女朋友”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并非事实的全部,更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观察、潜在的挑战以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一些误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教师不适合做女朋友”:一、职业特性带来的挑战: 工.............
  • 回答
    《巫师3:狂猎》之所以被誉为神作,并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和口碑,其优秀之处体现在游戏体验的方方面面,而你之所以感觉不出它的好玩之处,很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或者你还没有深入体验到游戏的核心魅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巫师3》为何如此受欢迎,并分析你可能遇到的情况:1. 深刻.............
  • 回答
    “Keep 不专业,但有 600 万人在用;国内私教不专业,但还有人想入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健身领域的一些复杂情况。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 Keep 的“不专业”与 600 万用户的选择首先得承认,当提到“专业”二字,很多健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别进学生会!”这句劝诫,在不少大学校园里都像一道不成文的规定,在新生入学时,总有那么些师兄师姐,或者过来人,语重心长地跟你说这话。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最直接的理由,也是最现实的,就是“吃力不讨好”。学生会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桥梁”,但.............
  • 回答
    大家都说曹操的军队精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曹兵的精锐之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这可不是简单地装备好就能解决的,那得是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将领能力,甚至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方方面面都得跟得上。首先,咱们得说说曹操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个杰.............
  • 回答
    关于“本蝠比贝蝠还原”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大家对这两种生物在体型和生活习性上的一个普遍认知,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就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以及它们各自演化出的独特之处。“本蝠”与“贝蝠”:它们是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说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本蝠”,可能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或者在文化作品中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