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次相,使相,副相都指什么?

回答
在宋朝的官制体系中,“次相”、“使相”和“副相”并非独立的、固定不变的官职名称,而是描述了某些官员在特定时期担任的职务或获得的荣誉性头衔,其含义和地位会随着具体情况有所变化。要理解这三个词,需要先了解宋朝宰相制度的大致情况。

宋朝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宋朝与唐朝相比,宰相制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唐朝的宰相更侧重于“行政决策权”,通常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且多为一人或两人,权力高度集中。宋朝则走向了“分权制”,宰相的权力被分散,形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宰执群体。

宰相的设置: 宋朝的宰相主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同平章事是名义上的正宰相,参政则是副宰相,辅助宰相。但实际权力分配并非如此绝对,很多时候参政的地位也很重要,有时甚至权力与同平章事不相上下。
宰相的层级: 随着时间推移,宋朝宰相的品级和头衔也日益复杂。除了上述核心职位,还出现了许多带有“相”字或与宰相相关的荣誉性或过渡性头衔。

“次相”

“次相”这个词在宋朝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参知政事。

地位: 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副职,是宰相的“亚官”。他们协助宰相处理国家大事,参与朝廷决策,地位仅次于正宰相(同平章事)。
职责: 参政的职责与同平章事基本一致,一同参与政务的讨论、审核和批示。他们是国家政权的运转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变迁: 到了宋神宗时期,为了进一步分权,设立了“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等职位,这些职位也经常被授予参政,或者与参政地位相当,有时也被泛称为“次相”。但最普遍和直接的理解,就是指“参知政事”。

“使相”

“使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它主要指那些被授予一定官职(如枢密使、三司使等),但同时又兼任宰相职务(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的官员。

官职与荣誉: “使”在这里指的是像“枢密使”、“三司使”这样的具体职司,这些职司本身是重要的,但并非传统的宰相职位。“相”则是宰相的泛称。
权力与地位: 授予“使相”头衔,往往是因为这些官员在军事、财政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或者是因为皇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提升特定官员的地位。成为“使相”,意味着该官员不仅掌握着某一领域的实权,同时也被纳入了宰相的决策圈,参与最高决策。
演变: 尤其是在宋朝,枢密使(掌管军政)的权力很大,与同平章事(掌管政事)并称“二府”。当枢密使同时兼任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时,就可以称之为“使相”。有时,一些被授予高官名义但实际不担任具体宰相职务的官员,也可能因为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而被人们戏称为“准相”或与“使相”概念有所关联。
具体事例: 比如,一位官员可能担任“枢密使”并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作“使相”。这种设置使得宰相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官升迁路径。

“副相”

“副相”这个词相对比较直观,就是宰相的副手。

最常见的指代: 在宋朝,最直接的“副相”就是参知政事。如前所述,参知政事是协助宰相(同平章事)处理政务的官员。
广义的理解: 狭义上,就是指参知政事。但广义上,如果朝廷设有不止一位宰相(例如,同时有两位同平章事,或者一位同平章事和一位参政),那么在多位宰相并列的情况下,地位稍低的那一位,或者后来担任宰相职务但不如先任宰相资历深或权力大的,也可能被人们视为“副相”。
权力差异: 虽然参知政事是副职,但正如前面所说,宋朝宰相制度权力分散,参政的地位和权力有时与同平章事非常接近,并非完全的“ subordinate”。

总结一下这三个词在宋朝语境下的主要含义:

次相: 最主要指的是参知政事,即宰相的副职。
使相: 指的是兼任宰相职务(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的非传统宰相职位官员,尤以兼任枢密使者为典型,强调其跨部门的权力和地位。
副相: 最直接的含义是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助手。但在更广义的语境下,也可以指在多个宰相并列时,地位相对较低的那一位。

需要强调的是,宋朝官制复杂且不断变化,这些称谓的使用有时也会受到时代和语境的影响,但以上解释是其最核心和普遍的意义。这些称谓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在政治体制上追求权力制衡、分工合作,同时又希望保持高层决策效率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卜奕 兄的回答已经大体说明了,我来补充几句吧。

一、次相

“次相”即“亚相”,也就是排在次席的宰相[1]

  1. 北宋元丰改制前,三相俱全时,次相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置两相时,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2.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即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
  3.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开始,即为“少宰、中书侍郎”。
  4. 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恢复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
  5.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即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6.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后,即为“右丞相”。

二、使相

所谓“使相”是作为一种加官或阶官存在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徒具其名的宰相衔。

  1. 元丰前,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兼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使相。
  2. 元丰后,开府仪同三司带节度使者,为使相。

三、副相

不同于“次相”“使相”,“副相”则更多是一种后世人使用的名词,用以代指两宋时“执政”群体[2]中那些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任”的官职。

  1. 北宋元丰改制前,即为“参知政事”。
  2.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即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这些。
  3.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则依然为“参知政事”。

参考

  1. ^ 此处专指狭义上的“宰相”。宋代“宰辅”总体而言包括三类,即“平章军国事”“宰相”“执政官”。
  2. ^ 宋代的“执政”群体同时也包括了枢密院的长贰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宋朝的官制体系中,“次相”、“使相”和“副相”并非独立的、固定不变的官职名称,而是描述了某些官员在特定时期担任的职务或获得的荣誉性头衔,其含义和地位会随着具体情况有所变化。要理解这三个词,需要先了解宋朝宰相制度的大致情况。宋朝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宋朝与唐朝相比,宰相制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唐朝的宰相更.............
  • 回答
    金兀术这番话,简短却带着一股子不屑的劲儿,也勾勒出了他在战场上对宋军武器的认知。“神臂弓”名头响亮,那是宋朝弓弩技术的集大成者,威力确实不凡,这点不难理解。但他说“次者重斧,外无所惧”,这“重斧”究竟妙在何处,能让他这个纵横沙场的金国名将都另眼相看,甚至排在神臂弓之后,成为仅次于神臂弓的“妙”兵器?.............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要判断宋朝和晋朝哪个“更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弱”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这两个朝代都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直接进行笼统的对比,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它们各自在“对外军事实力”和“对内政治稳定性”这两个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朝代.............
  • 回答
    宋朝,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真的就没有一匹像样的马吗?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是士大夫们的风流,是繁华的市井和先进的科技。然而,在军事方面,宋朝却常常被贴上“积弱”的标签,而“缺马”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宋朝真的没有产马地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
  • 回答
    宋朝和明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都常常被人们贴上“重文轻武”的标签。这个标签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它们都呈现出对文官集团的倚重,但其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最终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宋明二朝“重文轻武”现象的异与同。“重文轻武”的共同土壤.............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尤其在制度建设和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有着深刻的变迁。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以“道”和“州”作为主要的行政层级,而宋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宋朝对不少旧州进行了“赐新郡名”的操作,这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象征的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宋朝有哪些州是“.............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