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摩擦力、阻尼力不满足时间反演规律?

回答
摩擦力和阻尼力之所以不满足时间反演规律,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耗散力(dissipative forces),与能量的产生和转化方式有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时间反演规律,以及摩擦力和阻尼力是如何工作的。

时间反演规律 (TimeReversal Symmetry)

在物理学中,时间反演规律是指一个物理系统的演化方向如果被“反转”,即所有速度都变为其相反数,时间也倒流,那么系统的演化过程仍然遵循物理定律。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过程在正向是可能的,那么在所有速度和时间反向后,这个过程也应该是可能的,而且演化方式完全一样。

很多基本物理定律,比如牛顿运动定律(除了外力为零的情况)、万有引力定律、电磁相互作用定律,在数学形式上都满足时间反演。这意味着,如果你在电影播放的某个时刻暂停,然后把电影倒着放,这个倒放的画面描述的运动,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一个合乎物理定律的运动。

例如,一个在无摩擦平面上运动的球,如果它在正向是向右运动,那么时间反演后,球的速度会变成向左,并且时间在倒流。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外力作用,它会沿着同样的轨迹向左运动。

摩擦力和阻尼力的本质

现在我们来看看摩擦力和阻尼力。

摩擦力 (Friction): 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它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宏观物体表面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包括分子间的吸引力、表面凹凸不平的机械嵌合、表面氧化层以及电荷转移等。最关键的是,摩擦力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阻尼力 (Damping Force): 阻尼力通常是指在流体(如空气或水)中运动时,物体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比如空气阻力或水的粘滞阻力。它也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并且大小通常与速度有关(例如,速度越大,阻尼力越大)。

为什么它们不满足时间反演?

关键在于这些力如何产生能量变化。

1. 能量耗散: 摩擦力和阻尼力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会耗散能量。当物体在有摩擦或阻尼的环境中运动时,一部分动能会转化为热能。这种能量的产生和散失是不可逆的。

正向过程: 一个物体在运动,受到摩擦力或阻尼力,其速度逐渐减小,动能减少。这部分减少的动能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热量,使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
反向过程(理论上): 如果我们尝试对这个过程进行时间反演,也就是说,让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让它“自然地”加速,并且假设它会“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然后这些热量转化成它的动能,并且“逆摩擦”或“逆阻尼”将它推向运动。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能量从有序的动能向无序的热运动转化是自然发生的,反过来则需要外界做功。

2. 方向性: 摩擦力和阻尼力总是指向与运动相反的方向。

正向过程: 速度 $v$ 向右,摩擦力 $F_f$ 向左。
反向过程(时间反演): 速度 $v$ 变成 $v$(向左),时间 $t$ 变成 $t$。如果系统严格满足时间反演,那么在这个反演后的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也应该按照某种规则反演。对于摩擦力,它应该仍然是阻碍运动的,所以也应该向着“新的”运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然而,如果我们将原始的摩擦力 $F_f$(例如,我们说 $F_f = mu N frac{v}{|v|}$,其中 $v$ 是速度,$mu$ 是摩擦系数,$N$ 是法向力)代入时间反演后的速度 $v$ 和时间 $t$。
速度 $v ightarrow v$
如果摩擦力是简单的速度反向,那么 $F_f(v) ightarrow F_f(v) = mu N frac{v}{|v|} = mu N frac{v}{|v|} = F_f(v)$。
但关键在于,摩擦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小与速度成比例的反向力,它的产生机制本身就与能量耗散和不可逆过程相关。更重要的是,即使数学上 $F_f(v) ightarrow F_f(v)$,它代表的物理过程是产生热量。
在时间反演后,速度方向反了,时间也反了。理论上,如果遵循时间反演,系统应该沿着新的速度 $v$ 和新的时间 $t$ 的轨迹前进。但是,摩擦力在这里的作用是阻碍运动。当速度是 $v$ 时,摩擦力依然会试图阻碍这个 $v$ 的运动,即指向 $v$ 的方向(也就是原始的左方)。
然而,更根本的问题是,摩擦力的能量耗散。在时间反演的视角下,这意味着物体应该从它因摩擦而损失的动能(转化为热量)中,重新获得能量,并且这些能量应该以一种定向的方式(克服“逆摩擦”)将物体推向运动。这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量无法自发地从低温处流向高温处,能量从无序转化为有序。

一个简单的类比:

想象你用力推一个在地上滑动的小木块(有摩擦)。它会慢慢停下来,同时地面会变得有点热。

正向: 你推 → 木块运动 → 摩擦力阻碍 → 木块减速 → 动能转为热量。
时间反演(想象): 如果把电影倒着放,你会看到木块突然自己开始向反方向滑动,并且它吸收了地面的热量,变得越来越快。这就是违反直觉的,因为我们知道,从地面吸收热量并转化为定向动能,并伴随“逆摩擦”的推力,是不会发生的。

阻尼力的类比:

同理,一个在空气中运动的球(有空气阻力)。

正向: 球运动 → 空气阻力做负功 → 球减速 → 动能转为热量(空气分子的随机运动能量增加)。
时间反演(想象): 你看到一个静止的球,突然开始加速,仿佛有空气分子在背后把它推向运动方向,并且空气吸收了球的动能,但同时这个过程反过来又把能量给了球。这个“逆空气阻力”将能量以定向方式还给球,是不会发生的。

总结:

摩擦力和阻尼力之所以不满足时间反演规律,是因为:

1. 它们是耗散力: 它们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自然方向。
2. 能量的来源与归宿: 在时间反演的情况下,这些力“应该”将散失的能量(热量)重新收集起来,并且以定向的力学形式作用于物体,推动它运动。而能量从无序(热)到有序(机械能)的自发转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虽然描述摩擦力和阻尼力大小的数学公式(如 $F_f = mu N$ 或 $F_d = kv$)在形式上可能看起来是“对称”的(例如,速度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不变但方向反向),但这些公式背后所代表的物理过程——能量的产生与耗散——是单向的,使得包含这些力的系统不再满足时间反演的性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好问题:微观上时间反演对称,宏观上为何就不对称了?这个问题可以等效成:

微观上的保守力,为何在宏观上成了耗散力?

这个问题,在物理化学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其中关键在于分子在相对运动过程中的亚稳态出现与失稳。

摩擦力和一般的热力学不可逆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在热力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把过程放慢再放慢,来消除不可逆性。在极限情况下,达到准静态过程时,过程中每一个时刻系统都处在平衡态,系统就是完全可逆的。因此,绝大多数热力学不可逆现象,其起源就在于这个过程必须以一个有限的速率变化,因此在动力学的影响下,它就不可能处在平衡态,因此就必然有一个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的变化,就产生了不可逆。

但是在摩擦力这里,这种不可逆性并不能被准静态过程消除。当我们让两个摩擦物体相对运动的时候,摩擦力做功 - 也就是耗散为热量的能量 - 只取决于它们相对运动的相对距离,而和运动的快慢无关。

我们可以把它和气体的准静态等温膨胀做一个比较,当我们非常缓慢地减少气体的外压,让它膨胀时,气体对外做功,从环境吸热;然而当我们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再缓慢地加压,把气体压缩回去,这个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向环境放热。如果这个过程足够缓慢,当气体回复到初始状态时,它膨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就完全放出还给环境了:整个系统和环境都回复到初始状态。但是摩擦过程不然,我们把滑块从摩擦表面拉动一段距离,摩擦力做功耗散为热量,然后我们再把滑块拉回原来的位置,摩擦力仍然是做功。整个过程无论多么缓慢,都不可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总是有一部分净热量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这就是摩擦力的独特之处:它总是耗散的。这个在微观上原因在于,摩擦过程中,原子不可能保持在平衡态,而是在很多情况下,保持在一个亚稳态 - 无论这个过程有多慢。

我这里先用一个宏观的模型来说明这件事。如下图,一个平面上,均匀放置若干磁铁,N极向上。这时候,我们用弹簧吊着另外一个磁铁,N极向下。这时候我们把上面的磁铁缓慢向右移动,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都玩过磁铁,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想象出来。当我们向右移动的时候,由于底下磁铁的斥力,上面的磁铁会收到反向的斥力,因而会落后一段距离。如下图所示:

但是,当我们持续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点,我们会发现,上面的磁铁并不会跟随着平稳移动,而是会突然之间从底下磁铁的左侧摆到右侧:

这是因为,在底下磁铁的正上方,两块磁铁之间有最大的斥力。二左右两侧,斥力都更小。就形成了一个势能的“山峰”壁垒。我们牵引着上面的磁铁爬到这个能垒的顶峰后,它会在另一侧自发地”滚落“下来。就像是山顶的小球一样,它不能稳定地呆在这个顶峰。无论上面的移动多慢,它的”滑落“过程不可能是准静态的:

也就是说,当上面的磁铁从顶上经过底下的磁铁时,它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爬坡“的过程。不论我们牵引的速度有多慢,当它要越过“坡顶”时,它都会快速地向右侧“滚落”。所以说这就不可能是一个准静态过程。

当这个磁铁从左侧摆到右侧的时候,会产生动能,在理想情况下,摆过去的磁铁会在右侧左右摆动。也就是说,我们前面向右侧用力拉动的时候所做的功,就变成了它摆动的能量。这个摆动会传到上面的弹簧,再传送到弹簧上面的拉动装置,就会耗散掉。

上面这个模型,就大概说明了摩擦中的耗散过程,以及为何这个耗散在准静态过程中仍然不能避免。我们可以来看实际的摩擦过程,它涉及到粗糙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涉及到的微观行为可以大致用下图表示:


这个相互作用过程,可以简化为类似上面的磁铁模型,只不过我们把磁铁换成摩擦表面的分子。像下图,用最简的“弹簧分子”模型来简化表面的原子接触。其中,底面是一系列的A分子,顶上是B分子。为简化起见,我们假设底面是一个均匀坚固的平面,分子之间互相有坚固的结构,它们是固定的。而顶上则是一个表面缺陷处,是一个微观的“突出点”,因而B分子之间的分子力就不太牢固。所以B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一个弹簧来表示。如下图:


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用他们的势能曲线来表示。其中B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会形成一个势阱,在最下端是稳定点(用 曲线表示)。而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在每个顶点处形成不稳定点,而在它们之间形成稳定的势阱,如图中 曲线所示。那么B分子的受力,就是AB和BB两种相互作用的叠加,它的势能曲线就是和的加和,就形成了图中V曲线的样子。在初始状态,B分子处于平衡态,也就是势阱的最低点。

当我们移动B表面的时候,就会向右移动,它和AB作用势能叠加就发生变化了。当B分子刚好经过某个A分子的上方时,就像是下图的左边的样子,原来的一个势阱就会出现两个“谷底”。此时B分子位于左侧的谷底。

当B表面持续右移,我们会看到,V曲线中的两个谷底就发生偏移,右侧的谷底越来越深,而左侧则越来越浅。此时,B分子所处的,就不是一个平衡态,因为它不是这个势阱的最低点,而是势阱中的一个“浅坑”,这是一个亚稳态(metastable state)


随着B表面不断向右移动,势阱中两个谷底就会进一步偏移,左侧的谷底越来越深,而右侧的越来越浅,渐渐消失。达到某一点时,右侧的“谷”就变平了,成为一个“台阶”。此时B分子从原来相对稳定的亚稳态状态突然变成了不稳定状态。这时候,不论B平面的移动多么缓慢,B分子也会快速地向势阱的低谷滑落,而不可能保持在缓慢的准静态过程。于是它就突然摆向右侧,产生了一个动能。

于是这个摆动的动能就会随着BB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到B平面中去,变成了B平面中的各个分子的振动,此时B分子的这种失稳现象,就导致了能量耗散为热量。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宏观上无论多么缓慢,在微观层面,由于亚稳态的形成和消失,都不可能保持准静态过程。这就成了能量耗散的源泉。我们在试图逆转这个过程的时候,这种亚稳态和失稳同样不可避免,因而能量仍然会耗散。

我们可以吧正逆过程比较,就可以知道,它的逆过程并不能实现时间的反演对称。

当然,这个模型非常简化。事实上,我们可以把AB两侧的原子都看作是一组“半固定半弹簧”的节点。

事实上,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AB之间的相互作用远远低于BB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不会出现上述的亚稳态现象。这时候理论上可以实现无耗散的滑动。McClelland最早给出了何时会出现这种无摩擦滑动的判据[1]。这个被称作“超润滑现象”(superlubricity)。超润滑的理论解释当然会比上面的简化说明复杂得多,但是通过物理化学的分子模拟的确可以预言这种现象。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减弱到一定程度,摩擦力将大幅减少,在2004年在纳米石墨片上得到验证[2]

参考

  1. ^ M. McClelland, Adhesion and Friction, Springer, Berlin, 1990
  2. ^ doi:10.1103/PhysRevLett.92.12610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摩擦力和阻尼力之所以不满足时间反演规律,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耗散力(dissipative forces),与能量的产生和转化方式有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时间反演规律,以及摩擦力和阻尼力是如何工作的。时间反演规律 (TimeReversal Symmetry)在物理学中,时间反演规律是指.............
  • 回答
    拔河比赛,这看似简单的两人拉扯,其实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物理学的智慧。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既然比的是摩擦力,那为什么还要用力?力的作用到底在哪里?这就像是问,既然汽车比的是轮胎的抓地力,为什么还要发动引擎?这其中的逻辑,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摩擦力,是“比”的终极目标,但用力,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其实,当你喝可乐时,牙齿间的摩擦力感觉上增大,这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摩擦力增加”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感受。我们来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来说,摩擦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由于表面粗糙度和.............
  • 回答
    我国高铁和动车在高速行驶时,车顶的电弓之所以不会因为与接触网(电线)的摩擦而轻易蹭断电线,这是一个集成了多方面精巧设计的系统工程。这背后并非仅仅依靠“不会断”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保证安全稳定地供电。首先,我们要理解,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并非简单的“刮蹭”。高铁接触网并非一条孤零零的普通钢丝.............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将高铁与飞机相结合,利用机翼产生升力来减少轮轨摩擦,进而提升速度,这在理论上听起来颇具吸引力。然而,在现实中这样做会面临一系列复杂且难以克服的技术挑战,使得这一设想难以付诸实践。首先,我们来仔细看看你提到的“利用空气产生升力,使摩擦力轮轨摩擦力减小”这个核心观点。在飞机设计.............
  • 回答
    有些摩擦声确实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忍不住打个寒颤。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从声音本身聊起。并不是所有摩擦声都会引起这种反应,通常是那些刺耳、尖锐、频率变化不规律的声音。想想指甲刮黑板,或者金属在粗糙表面上摩擦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摩擦磨损的本质。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硬碰硬,只有软的才会被磨坏,硬的就像打石头一样,纹丝不动。但实际情况远比这简单,硬材料在与软材料的摩擦中,同样会经历磨损,而且这种磨损往往是因为“软”材料中隐藏着让“硬”材料也吃不消的秘密。我们先从“磨损”这个概念说起。磨损并不是一个简.............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香港和台湾与大陆之间产生摩擦,而澳门似乎相对平静?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析开来。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三个地方与大陆的历史渊源。香港: 香港的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英国人通过两次鸦.............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那种细微、尖锐的声音,比如指甲刮黑板,或者某些泡沫破裂时的细微摩擦声,确实能瞬间挑起我们身体里某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让我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声音这么敏感。这事儿吧,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从生理构造上来说,.............
  • 回答
    过去几十年里,日本和韩国之间确实有过不少摩擦和争端,这些事件常常占据新闻头条,引起两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的“好久没发生了”,这是一种观察,但严格来说,摩擦和争端并未完全消失,只是相比于某些时期,它们引起的舆论声浪可能有所减弱,或者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回溯过去,看看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高速物体在空气中遭遇不同命运的关键点。其实,陨石燃烧和炮弹、战斗机在空气中“安然无恙”,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是几个非常核心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啥陨石会变成“火球”。陨石的“火浴”:不是摩擦,而是压缩生热和材料特性.............
  • 回答
    确实,在初高中物理课本里,讲到摩擦起电,最常见的“明星组合”就是丝绸和毛皮了。为什么是它们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直接和实用的原因,而且也和我们对静电的理解有很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电子的得失。这种电子的转移并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吸积盘之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那种“摩擦生热”。虽然摩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但驱动这股强大能量释放的,是比这更深刻的物理机制。咱们一层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其中的奥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吸积盘。想象一下,在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周围,比如黑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尤其是历史上的马格里布地区,确实拥有悠久的文明和强大的军事传统,但要建立像奥斯曼帝国那样横跨欧亚大陆的霸权,确实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历史和政治挑战。这不仅仅是“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没有在那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多种因素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动力传递和车辆性能的平衡,其实摩托车和自行车在齿轮设计上的差异并非“前后相反”这么简单,而是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和追求目标不同。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让你听明白,而且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科普。首先,得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摩托车的前齿轮(发动机输出的链轮)通常比后齿轮(驱动后.............
  • 回答
    .......
  • 回答
    这几年摩托车突然热起来,可不是偶然的,这里头有太多故事,也折射出不少咱们这代人的变化。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这股风为啥这么猛。1. 告别“工具车”身份,拥抱“玩乐”标签以前,说到摩托车,大家脑子里想到的多半是“送外卖的”、“工地拉货的”,就是个实打实的工具。它丑,它吵,它身上还带着一股子“粗糙”劲.............
  • 回答
    很多人聊起摩托车,总会提到“骑士精神”。听起来挺带劲的,好像每个人都披着帅气的外衣,在风中潇洒前行,而且还讲究礼仪,相互尊重。但要说实话,这“骑士精神”在现实里,有时候真的让人觉得有点滑稽,甚至是个笑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说说“骑士精神”这东西本身是怎么来的。它脱胎于中世纪的.............
  •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