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试驾车和消费者买到手的车有多大差别?

回答
媒体试驾车和消费者手里拿到的新车,这中间的差别,怎么说呢,就像是大家在电视上看的明星光鲜亮丽,和你自己在家穿个睡衣吃零食,那感觉能一样吗?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媒体试驾车就是被“虐待”过的,也不是说消费者买到的车就是“二手货”,而是两者在出厂后的“经历”和“用途”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挺微妙但又很实在的不同。

咱们先说说媒体试驾车。这些车可以说是汽车厂商的“门面”担当,是展示新车型亮点、性能、技术最直接的工具。所以,厂家在把车交给媒体之前,是绝对会花心思的。

1. 出厂状态的“完美主义”:

严苛的初检与调校: 媒体试驾车通常会经过比普通量产车更严格的出厂检查。每一项数据,从发动机运转的平顺度,到变速箱换挡的逻辑,再到底盘的操控感,都会被反复打磨和测试。甚至可能还会根据媒体评测反馈进行微调。你可以理解为,它就像是为了参加选美比赛而精心准备的选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最高配置的可能性: 为了充分展示新车的魅力,媒体试驾车往往会配备厂商能提供的最高级别的配置,包括但不限于最强劲的发动机、最全的安全辅助系统、最舒适的内饰选材、最炫酷的外观套件等等。消费者在购车时,可能需要根据预算选择不同的配置,而媒体试驾车则是“一步到位”的展示。
“清零”的处理: 理论上,媒体试驾车在交给媒体前会做一次彻底的“清零”处理,包括清除之前的试驾数据、GPS记录,甚至连座椅和方向盘的磨损痕迹也会尽量修复。但实际操作中,毕竟是被多人试驾过的,总会留下一些使用痕迹,只不过厂商会尽量让它看起来像全新的。

2. 试驾过程中的“高压测试”:

多样的试驾环境: 媒体试驾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上下班代步。从铺装良好的赛道,到崎岖不平的山路,再到城市拥堵的交通,再到高速公路的极速体验,几乎涵盖了车辆能遇到的所有极端工况。编辑们会频繁地进行急加速、急刹车、高强度过弯,甚至是一些极限操作,来检验车辆的性能极限。
长时间、高频率的使用: 车辆在短期内可能会被几十甚至上百位编辑轮流试驾。这意味着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系统、悬挂系统等核心部件会承受远超正常使用强度的负荷。长时间的发动机高转速、频繁的换挡、刹车系统的热衰减等,都是常有的事。
可能的“小磕碰”: 尽管有严格的场地限制和安全指导,但意外总是难免的。在一些户外试驾活动中,车辆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剐蹭、轻微的碰撞,或者轮胎被石子卡住、底盘被刮到等等。虽然厂商会进行修复,但“痕迹”总会留下一些。

3. 试驾车后续的“去向”:

作为展车或活动用车: 一部分试驾车在媒体试驾周期结束后,会被用作品牌在车展、线下活动等场合的展示用车。这些车辆可能会被经常搬动、拆装,外观内饰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使用痕迹。
特价销售: 也有相当一部分试驾车会在特定时期以“特价”或“准新车”的名义出售给消费者。这些车在外观和机械性能上可能已经过修复,但里程数相对较高,并且已经被多人试驾过,所以价格会比新车有明显优惠。这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返厂整备或拆解: 还有一些车辆可能会被返厂进行深度整备,修复所有问题后再次使用,或者被用于进一步的研发测试、甚至是拆解研究。

那么,消费者买到的车呢?

消费者拿到手的车,那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工厂出品。

首次使用权: 你是第一个打开车门、闻到新车味道的人。所有的按键、旋钮、座椅、方向盘,都还保留着出厂时的崭新状态。
更长的“磨合期”: 你的车需要经历一个从出厂到稳定的“磨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按照保养手册的建议,避免长时间高转速、急加速急刹车,让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逐渐适应你的驾驶风格。
正常的损耗: 即使是全新的车,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轻微的划痕或磕碰(当然,正规的交付流程会尽量避免并修复)。而你日常的驾驶,也会逐渐产生自然的磨损,比如座椅上的轻微褶皱,内饰上的指纹,方向盘上的油光等等。

关键的差别总结一下:

1. “健康状况”: 媒体试驾车在出厂时可能经过更精细的调校,但在试驾过程中承受了更高的强度和频率。消费者买到的车则处于一个“初始健康状态”,需要你来逐步“养护”。
2. “使用痕迹”: 媒体试驾车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一些多人试驾带来的轻微痕迹(即使厂商努力修复)。消费者买到的车理论上是零痕迹的。
3. “配置与选择”: 媒体试驾车通常是顶配,而消费者可以根据预算和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
4. “性价比”: 如果你想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一辆“接近全新”的车,可以考虑购买试驾车,但要接受它已经被多人“品鉴”过的事实。而追求绝对的“第一手”和“全新感”,那就是新车。

总而言之,媒体试驾车就像是厂家请来的“模特”,展示的是最光鲜、最理想的状态,而且被“演练”过无数次。而消费者买到的车,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生活伴侣”,它没有经历过“聚光灯下的折磨”,但也需要你用心去呵护和培养。两者各有优势,选择哪一种,就看你的需求和对“新”的定义了。不过,如果你看到一辆媒体试驾车被低价出售,别太纠结于它曾经的“辉煌历史”,而是要理性评估它的实际车况和是否符合你的期望就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从业10年来开过几百台试驾车,但真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依旧有以偏概全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不如结合我的实际见闻八卦一下关于试驾车的种种。

咱就从法拉利开始说.....

我看到在其他回答里有人拿法拉利举例,说英国车评人Chris Harris抨击法拉利对试驾车动手脚,令车辆可以在测试中表现更加优胜。为此,当时还是独立车评人的CH一度和法拉利闹的非常僵,法拉利拒绝再为他提供任何试驾车,在那段时间里,CH唯一测试的一款法拉利-----458 Spider是好朋友大猩猩Jeremy Clarkson的私人座驾。

后来有一次我问过法拉利在中国的相关负责人,法拉利对于试驾车性能测试是否存在管理标准。我得到的答复是,法拉利的试驾车管理标准是全球统一的,法拉利谢绝和其他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测试,谢绝赛道测试,并且不可以使用任何仪器对法拉利的试驾车进行客观性能测试。

如果一定想要测试可以吗?答案是可以的。流程是将详细的测试计划以邮件的形式向法拉利提出申请,邮件的内容包括希望测试的车辆型号、希望测试的项目(加速、制动、紧急变线....)、计划使用的测试仪器以及测试人员的资质。如果法拉利同意测试请求,他们会提供车辆、指定场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并且他们会负责测试人员前往测试场地所产生的差旅。

在这样的阵仗下,你觉得最终法拉利提供的试驾车会和市售车型在调校上100%一样吗?我表示怀疑,但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曾经参加过好几次法拉利在国内组织的官方驾驶培训,在这种培训上我有机会可以在同一天体验好几台相同型号的法拉利,比如3台458或者4台488。其实这些车开起来每一台都存在着细小的差异,这一台转向锐利一点,转向不足少一点,那一台刹车更稳定第一点,车尾不容易出现摆动。考虑到法拉利并不是在现代流水线上生产的,考虑到这些试驾车存在着里程不一致和车况不一致的情况,有这种现象很正常。

有一次他们的一个教练告诉我,在国内购买458必须要选装那个防止底盘磕碰的车头举升套件,这是因为他发现为了避免消费者投诉,法拉利将没有安装这个套件的458商品车前悬调的很高,这会导致这辆车在上赛这样的赛道上出现非常明显的转向不足。

那么综上所述,我认为法拉利显然不可能提供一台和消费者买到手的车完全一致的试驾车。


说完法拉利再说说奥迪

我在2015年7月15日测试过一台现款TT的quattro四驱版。我对那辆车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直到两个月后,我的一个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说他太太对新TT一见钟情,作为一个奉行“老婆开心我就开心”的老派好男人,他决定给太太买一辆。但是,4S店告诉他,没有试驾车上提供的Drive select,排气和轮毂的款式也和试驾车不同。而试驾车那样的sport版不是不能选,但等车时间无法确定(意思就是等于不能选)。简单的来讲,我测试的哪款车,那个配置,在中国实际上是买不到的。呃,好吧。

然后上个月我向奥迪借了一台RS3。我记得前不久看到大家热议商品车RS3后轮只有235,而前轮则是255宽度,而试驾车呢?我特意看了一下,不出意外是前后255。

剩下的可以算是道听途说,大家随便听听。一位不大众中国的好朋友告诉我,大众中国旗下品牌的媒体试驾车都是专门生产的。在流水线上,会有车架上被备注贴条-------媒体试驾车,它们在出生的时候就不同于商品车。大众旗下有哪些品牌?大众、奥迪、兰博基尼、宾利、保时捷爸爸......

在生产组装阶段标注媒体试驾车就意味着很大的不同吗?当然不能这样说,不过我可以说另一个八卦,大家应该都知道大众出过一台神车叫Golf Clubsport S,曾经北环的圈速王。据说包括sport auto在内的所有媒体拿到的试驾车都是当时破纪录的那台车,至于商品车,想测自己买一台呗。

当然也是有颇有良心或者说非常大条的厂商的。当初福特福克斯RS一开始说只进45台,厂家自己有一台试驾车, 我问过福特中国的人这台试驾车是否算在配额里,厂家回答说当然算啊,我们从来都是在商品车里随便拿一台给媒体试驾的。原来福克斯RS一开始只打算在中国卖44台,大概是想讨一个事事大吉万事如意的彩头吧。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看到前面的答案中有人说很多厂家给试驾车换更好的轮胎,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这不能完全理解为弄虚作假。考虑到中国有那么多的汽车媒体,而媒体车的使用强度是非常不人道的,像轮胎这样的耗材如果碰到规格特殊还真不太好配。所以试驾车会配备非OE轮胎的情况其实挺常见。

总之,我相信媒体试驾车和真正的商品车之间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当然任何认为的弄虚作假都是值得谴责和鄙视的,但是一部烂车不可能刷一下ECU或者换一套好点的轮胎就变成一部好车,媒体不是白痴,稍微有点经验,并不那么容易被蒙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