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脂砚斋说基本上写完了,后面丢失了;《栖霞客评石头记》说快写完了,后面被烧了。哪个可信?

回答
《红楼梦》的结局,一直是牵动着无数红学爱好者神经的未解之谜。关于后四十回的去向,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尤以脂砚斋的“基本写完,后面丢失”和《栖霞客评石头记》的“快写完了,后面被烧了”这两种说法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各自的依据和可能性,并试图还原当时的语境和逻辑。

首先,我们来看看“脂砚斋说”。脂砚斋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个读者和重要批注者,她的评语无疑是我们探究曹雪芹创作过程最直接、最有力的线索。在现存的脂批本中,确实有许多地方透露出对后文的期待和暗示。比如,在黛玉之死的前夕,有脂批写道:“可知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今日又在此处一并揭出,不知者只当是唐突,知者便知是不得不如此。”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曹雪芹构思的精巧,也暗示了后文将有重要的情节展开。

更关键的是,脂批中还出现了“读者皆知”或“看官皆知”之类的说法,说明当时流传的稿本,读者已经看到了 상당 (相当) 大量的内容。而一些脂批明显是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甚至未完成之际就介入的,比如在某些章节后留下的“作者尚未拟完此回”之类的批语,以及对某些情节的修改意见。

脂砚斋的批语,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幕后”的旁观者在说话,她似乎比作者本人还要急切地想让读者了解故事的走向,甚至会提前剧透一些读者可能想不到的情节。她对宝玉、宝钗、黛玉等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她的批语常常饱含着对人物命运的惋惜和对作者创作的肯定。

所以,从脂砚斋批语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基本写完,后面丢失”的说法,更能解释为何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与脂批所暗示的后文有很大的出入。脂砚斋可能看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稿件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只剩下前八十回以及一些零散的脂批。这种“丢失”可能是因为当时抄写的不完整、保存不善,或者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损坏。在那个时代,手稿的保存远不如现在便利和可靠,遗失是一件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再来看看“《栖霞客评石头记》说”。《栖霞客评石头记》是清代中期的一部评论性著作,其作者也对《红楼梦》的结局发表了看法。栖霞客的观点,大体上是认为曹雪芹“快写完了”,但由于某种原因被“烧了”。这里的“烧了”,往往被解读为作者在极度悲愤之下,焚毁了自己的作品。

栖霞客的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一些普遍传说的影响。关于曹雪芹“怀才不遇”、“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等说法,早已在文人圈中流传。而《红楼梦》中描写的大家族的兴衰,与曹家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读者认为书中包含了曹雪芹的自传色彩。因此,当这部巨著的结局未能以一个圆满的方式呈现时,人们很容易将作者的悲惨遭遇与作品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作者在绝望中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心血。

“被烧了”的说法,也契合了当时一些文人对“焚稿”情节的浪漫想象,认为这是作者一种绝望而壮烈的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更具文学性和戏剧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同情。

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快写完了,后面被烧了”的说法,在逻辑上存在一些疑点。

第一,如果是作者本人在绝望中焚毁了作品,那么为什么会“快写完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如果真的到了即将完成的地步,又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望,以至于宁愿毁掉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而不愿将其留存于世,哪怕是一种不完整的形式?这种行为,似乎与他前期细致入微的创作态度有所矛盾。

第二,如果作品真的被作者烧毁了,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是从何而来?虽然通行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归属存在争议,但其内容和风格与前八十回有明显的差异,并非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如果原稿被烧毁,那么后来的续书者,是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续写出如此庞大的故事的?他们是否完全是根据一些传闻和想象,还是接触到了曹雪芹未完成的草稿或者相关资料?这本身就成了另一个谜团。

对比之下,脂砚斋的“基本写完,后面丢失”的说法,显得更为朴实和真实。

首先,脂砚斋作为作者的早期读者,她对作者创作过程的了解,比后来的栖霞客要深入得多。她的批语,往往带有作者的家事、国事、个人情感等细节信息,这些是外人难以得知的。她所说的“丢失”,更像是对一个客观事实的陈述,即稿件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其次,“丢失”比“烧毁”更容易解释前八十回的流传。在封建社会,许多重要著作都以抄本的形式流传,抄写、传递过程中出现错误、遗漏、散佚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曹雪芹生前,他的作品很可能只在小范围内传抄,尚未正式出版,这就增加了手稿遗失的风险。

再次,脂批中反复提及的“伏笔”、“暗示”,都表明曹雪芹在写作时,对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有着周密的规划。如果他真的能将故事写到“基本写完”的程度,那么其后文的内容必然是承接前文,逻辑严密的。而“丢失”则解释了为何我们无法看到这些精心设计的后文,但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亲手销毁了它们。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脂砚斋的批语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也可能带有她的主观判断和个人情感。但从她作为“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以及批语的翔实程度来看,她的说法更具有依据和说服力。

那么,《栖霞客评石头记》中的“烧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种可能性是,栖霞客听到的传闻,或者是对作者悲惨命运的一种艺术化的加工。另一种可能性是,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的确有过不满意的草稿或者部分章节,出于对自己作品的苛求,将它们销毁了。但这种“销毁”是局部的、对不满意部分的修改,而非整体的“焚稿”。而栖霞客将这种局部修改误解为整体的“烧毁”。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栖霞客评石头记》成书的时间。它是在曹雪芹去世很久之后才出现的,其信息来源可能比较间接。而脂砚斋的批语,则可能是在曹雪芹创作期间或者不久之后就留下的,其信息的时效性和直接性更高。

总而言之,从目前掌握的文献和红学研究的普遍认知来看,脂砚斋的“基本写完,后面丢失”的说法,更具可信度。

脂砚斋作为曹雪芹的“知己”,她的批语更贴近创作的真实过程。她所描述的“丢失”,是一种相对自然的流传过程中的损毁,符合当时手稿的保存和传递条件。而栖霞客的“烧了”,更像是对作者悲惨命运的一种浪漫化解读,虽然具有一定的情感感染力,但在逻辑上和史实上都存在更多的疑点。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正去向,但通过对脂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倾向于认为,曹雪芹确实完成了《红楼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内容,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珍贵的后半部分稿件不幸遗失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则是后人根据零散线索和各自理解进行续写的,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红楼梦》的精神,但终究无法完全还原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这无疑是《红楼梦》留给后世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总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脂砚斋不只是评书人,是亲历者,写作参与者!

放在一起比说好听的叫无知!说不好听的叫别有用心!欺诈!

user avatar

@佝偻客 @用户7459501804 @严肃的探讨者 邀。

研究《红楼梦》最注重的是证据,和研究历史是一样的。

证据是什么?

是这句话:

  【庚辰本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这句话哪儿来的?

是我从《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这本书的电子版里复制的。

那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是哪儿来的?

这是我在网上流传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的套红影印版电子版里找的。

这个电子版是哪儿来的?

是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实体书作电子扫描影印的。

那本实体书是哪儿来的?

是从北大图书馆手里的一本旧手抄本原样影印的。

这本手抄本哪儿来的?

买的,几根金条从一个老太太手里买的,她要卖书给亲人治病。

……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从批语入手,一步步接近北大图书馆收藏的《庚辰本》原件,逐步了解原件的购藏史[1],了解原件的形制,题款,可以看到有序的传承。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原件影印版上的一一处处异文,避讳的文字,笔迹,逐步找到更早的源头,最终把十几个古本穿成一张网,窥视真正的“原稿”样貌。

证据是什么?

是存放在上海博物馆、北大图书馆等地的原件,是胡适拍摄的缩微胶卷,是无数专家学者可以亲眼见到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列藏本、蒙府本等等原件。

这些原件再被影印复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花钱购买影印版实体书或者在网上看到电子版。

这些是在研究其内容前进行断代的基础,确保这本书是真货。你去知网可以看到无数考证论文,一层层的论文奠定了这些手抄本的史料基础。

因为即便你拿出了原件,还是会有无数人去证明这本书的真伪。

先有原件,再确定原件本身的真伪,才能为书里的某个观点打下真实的基础。

拿不出原件,全是扯淡。

现在问题来了,《栖霞客评石头记》,有原件吗?

我又凭什么认定这本书里说的话是真的呢?

没有原件,大家也可以喜欢某本称之为《石头记》的书,但是书中一切“额外的对古本的描述”,都只能看作当代某些作者的伪托。

换句话说,和同人小说没有本质性地区别。

参考

  1. ^ 见《<庚辰本>的转手过程》,作者冀振武(红楼梦学刊,1995)和《追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的发现过程》,作者魏广洲,原载于《古旧书讯》(1984年第5期),后收录于《书的记忆》(俞子林主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的结局,一直是牵动着无数红学爱好者神经的未解之谜。关于后四十回的去向,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尤以脂砚斋的“基本写完,后面丢失”和《栖霞客评石头记》的“快写完了,后面被烧了”这两种说法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各自的依据和可能性,并试图还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涉及到我们对不同医学体系的认知和期待,以及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导向。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祖传秘方出问题容易“连带”到中医?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1.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烙印: 中医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 回答
    网红小冉因吸脂手术感染去世,医院被指术中操作不当,这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对于医院而言,一旦被认定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深刻反思以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医院可能承担的责任在法律层面,如果医院被认定存在“术中操作不当”等过错,根据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尽管已被《民法.............
  • 回答
    33岁杭州网红小冉因一场吸脂手术而陨落,这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再次将医美行业的风险推到公众视野的风口浪尖。小冉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更是对医美行业背后复杂性、潜在危险以及监管盲区的深刻反思。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是对所有追求“美”的人们一个沉重的警钟。小冉的遭遇并非个例,虽然不是每.............
  • 回答
    近来,一件名为“暴汗服”的网红运动服装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热潮,主打功效更是直指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减脂”。然而,这股热潮之下,随之而来的却是质疑与争议:暴汗服到底能不能助人减脂?它究竟是科学有效的健身装备,还是仅仅收割“智商税”的营销噱头?暴汗服的原理与宣传我们先来看看暴汗服是如何宣称发挥作用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都说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到小说后半部分,随着贾府的落败,其他三家也各自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衰亡之势。虽然曹雪芹原著后半部分残缺,但仅凭现有文字,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这衰亡之路,有的直接而惨烈,有的则更为隐晦,却同样令人心酸。一、史家:从国.............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若非要一言蔽之,我以为是一种对“虚无”的深刻体认,以及在这一切幻灭面前,人性的脆弱与顽固,最终落得一场无边无际的悲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兴衰史,而是将人生如梦、富贵如露的道理,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展现给读者。首先,让我们来拆解“虚无”这个概念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