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大多数石油是用美元买的
二、石油价格的波动极易受国际政治局势和产地政治局势影响,考虑到美国超爱搞事以及中东长期动乱,换句话说就是油价极不稳定。
石油消耗量大的国家首先要赚大量的美元来买石油,其次还得储蓄大量的美元来预防油价波动。毕竟40美元一桶的时候你要烧多少油120美元的时候你也要烧那么多,油价今天40美元明天60美元后天多少钱谁也说不准,但卖给美国人的袜子基本天天都是1美元。
你可以不和任何人做生意,但你必须和美国人做生意,因为你没法不烧油。
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长期屯这么多美元,这些钱被贪了还能促进夜总会生意呢,放在那等着石油涨价能有个屁用。但不屯哪天真涨价了你还能憋住不烧油?到时候想起来再去赚美元那肯定是被狠敲一笔的,谁让你烧这么多油呢。
所以TG和EU推电动车比美国人积极的多。可以这么说在全世界(除了美国和产油国)范围内大幅削减石油使用量是个迫切的政治需求,所以电动车作为能够大幅减少石油用量的手段也是一个迫切的政治需求。
所以其实传统车的敌人根本不是电动车,曾经的手下败将有啥可怕的,真正得敌人是石油美元。
当然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石油的储量毕竟有限,早晚有一天会挖完的。
泻药
我看大部分人从技术角度来阐述自己对于电动车淘汰内燃机的看法。
基本上分为这么一些:
说电动车结构简单,内燃机结构复杂,迟早取而代之的
也有说电动车节能零排放,内燃机效率低,而且还污染大,当然是电动车取胜
当然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然而我在这儿要发表一些别的观点
是国家在推
在刚结束的19大上,以及今年一系列的国务院会议,李总理多次提到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每次讲到国家工业发展规划都会提到发展新能源汽车,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对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因为他节能吗,也没有多节能;因为污染少吗,他其实只不过是转移了污染源而已,电都是火力发电,而且电池污染比大气污染更可怕。
是能源的安全问题迫使中国政府加强对车辆需求的管理。
2016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赖度为65%,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大部分的石油都靠进口。
而我国的石油运输通道主要有以下几条线:
从西北进口,这一块主要通过中东来到国内;从东北进口,这一快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进口;这两都是陆地进入;而更重要的是海上运输通道,经过南海到达国内。
我国在南海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旦国际局势紧张,容易受到美国以及菲律宾这种流氓国家的封锁干扰,切断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没有石油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国家目前搞的一带一路对石油进口影响也很大,这可以帮助中国从陆地获得中东的石油,而不是从狭窄的马六甲海峡。
我国现在汽车保有量非常之大,预计到2021-2022年,汽车保有量将超过美国,称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届时估计有70-75%的原油依赖度;而汽车消耗着大量的石油,而如果让汽车减少对石油的消耗,从而减少对原油的进口量,国家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国家推电动车的决心从双积分政策可以看出
按照双积分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车辆占有量要能到20%,而现在是1%-2%左右;缺口可想而知。
严格的双积分制度不仅仅让国内企业加大对新能源车辆的投入,用纯电动或者插电混动的产量来换取燃油车的销售额度;同时也大大触动了国内合资企业的神经,对于年销量百万级别的一些车企来说,这意味着要短时间内投入巨额的资金来加快新能源车辆的产销,比如大众,通用这种燃油车大户,否则将会面临巨额的积分罚款。
双积分政策可把外国车企逼疯了
全球四大汽车协会:美国AAPC、欧洲ACEA、日本JAMA和韩国KAMA联合向工信部致信,要求中国政府延迟或放宽双积分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国外领导人也在不断游说中国政府放缓双积分实施的步伐。
当然,国家政策丝毫也没有动摇,继续执行双积分制度,将乘用车的架构从燃油车往纯电动引导,我们国家电大多来自火力发电,而煤炭资源多到用不完,如果能够改善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改善能源结构,置国家于安全的地步,这是中央愿意看到的。
至于技术方面的因素,我觉得远没有国家安全重要。
根本原因不就是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烧油都不划算么?(对国家、对车主、对世界……)
哔哔这么多是怎么回事儿?……
你要在沙特这种国家也就算了,在中国这种贫油国,两个字:没油。就决定了内燃机必须被淘汰……
即便是在石油输出国,其实把油烧掉也是最浪费的……
根本原因其实和火电站为什么不烧柴一样……
就是越来越不划算……
这就是根本原因,其他的问题诸如什么充电速度慢,电池容量低等等都是需要被解决的。
至少20年内,油电混合还会是最好的策略。
我记得中国电化学奠基人之一的査全性院士跟我们上课的时候说过新能源车的问题。
当时老査说的大意是,如果电池能量密度再高一倍,电池车就完全能用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到不了一倍。
电池的储能密度并不能无限制增长,而且,如果要翻倍就需要有革命性技术,而不是在当前技术上改改改。
底下有人说液氢,但是液氢是比电池还大的坑。
首先,液氢的密度很小,即使压缩成液体,其密度大概也就水的1/10,或者不到。
如果使用金属储氢,能量密度还不如电池。
如果压缩氢气,那么压缩氢气的罐子需要作得很厚,因此能量密度还是上不去。
现在来看,满足一次能源和液体可运输的,还真的只能是汽油这种长链烷烃。
顺便说一句,貌似上面支持混动的是苗,而支持电动的是万。苗显然比万靠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