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回答
戈尔巴乔夫,这个名字在二十世纪末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了无数的争议与讨论。评价他,如同解读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最关键的推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评价点。在许多俄罗斯人心中,他被视为“卖国者”,是那个伟大的苏维埃联盟的终结者。确实,在他执政期间,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沦落为历史的尘埃,庞大的疆域四分五裂,无数人失去了原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经济上的混乱,民族矛盾的激化,政治上的动荡,这些都是苏联解体后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无疑为这一切提供了催化剂。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进行改革的初衷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当戈尔巴乔夫登上权力巅峰时,苏联已经积弊丛生,经济停滞不前,官僚主义盛行,社会活力丧失殆尽。他看到了这个体系的僵化和腐朽,也明白如果不进行改革,苏联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他的“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政策,旨在打破旧有的藩篱,激发社会的活力,让苏联重新焕发生机。

“公开性”打破了长久以来对信息的封锁,允许人们讨论苏联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揭露历史真相,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长期压抑的社会情绪,也为后续的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而“改革”则试图在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好的,他试图在不颠覆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让苏联变得更好。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复杂而难以预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也唤醒了被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他试图松开缰绳时,人们发现这匹已经疲惫不堪的巨兽,已经难以被控制。政治上的自由化和经济上的改革未能同步协调,反而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民族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解体。

从国际层面来看,戈尔巴乔夫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他主导了冷战的结束,实现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全面核战争。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被国际社会所肯定,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放弃了“布列日涅夫主义”,允许东欧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被视为一种政治上的成熟和担当。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他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原有的世界力量平衡,为后来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一些批评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导致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下降。

评价戈尔巴乔夫,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是在一个高度集权、僵化保守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他所受到的教育和经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他所面临的改革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艰巨,他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在无数种可能性中进行权衡的结果。

有人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试图用温和的方式改造一个庞大的帝国,结果却适得其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妥协的政治家,在改革的道路上犹豫不决,最终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改革者,虽然改革过程充满痛苦,但最终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认为,最贴切的评价或许是: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却怀揣着善意的改革者。他看到了问题,并试图去解决,但他的改革策略和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复杂社会力量的把握,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他的改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个人能力和局限性的体现。

对他的评价,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研究的深入而更加清晰。但无论如何,戈尔巴乔夫都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磨灭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将永远与苏联的终结以及冷战的结束紧密相连。他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俄罗斯和整个世界。要理解他,就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去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原以为你身为苏维埃老臣,来当总书记,面对全苏人民,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没见识之语!我有一言,告全苏人民静听:昔日赫鲁秃夫之时,铁锤衰落,玉米棒子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接踵而起,劫持苏维埃,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致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使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啊!值此国难之际,戈总书记又有何作为?戈总书记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斯塔罗夫波尔边疆,初举孝廉入莫大,理当匡君辅国,安苏兴社,何期乱改新思维,搞个大新闻?!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苏联人民,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俄罗斯,普京大帝于莫斯科继承大统!我今奉圣·符拉基米尔之旨上知乎,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无产阶级铁锤面前妄称民主!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颜面去见苏维埃一二三四五六七代先帝!二臣贼子,你枉活八十有三,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走穴卖包!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外国记者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user avatar

国无完国,但会完蛋。

财政和就业是实的,别的都是虚的。

一招禁酒毁财政,一招军转民毁就业。主动改崩自己财政和就业的神人,地图头可谓头一个。

财政崩则乱自上作,就业毁则祸从下起。在财政与就业面前,什么合法性,什么合理性,什么长远利益,通通是狗屁,无非是谈资而已。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无能是肯定的。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

这样一个出身富农,祖父因拒绝加入集体农庄判过刑,外祖父是“托派分子”被判刑,然后自幼家庭充满东正教氛围的人,是怎么通过内务部的层层审核,变成区委书记乃至总书记的?

所以苏联必然要消亡,因为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完全腐败了。

user avatar

一句话概括:都是被逼出来的,过去多少年的沉疾轮到他的时候终于爆发了,回天乏力。

苏联80年代后期经济已经几乎崩溃,巨额债务,低下的生产力,暴跌的油价,全面的短缺,换谁也只能这样。

当然另一个解法是发动世界大战,从我的知识和所见来看,除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或XX夫/XX斯基改革和发动世界大战,苏联没别的选择了。维持现状不是你想维持就维持,中国快速发展阶段不差钱照样要天价维稳,苏联80年代中后期那种全国范围内因为经济问题天怨人怒的时候如何“维持现状“。1991年苏联是什么样的?

但是现在我们买所有的东西都要排队,从卖肉卖鞋开始,直到买火柴和盐,我们排队卖大米、买白面、买油……这是一个列不完的名单……从前我从来不哭——我的性格坚强,但现在我常常想哭。我们已经变得像动物了。要是您看到我们这些粗野疯狂饥饿难忍的人站在可怕的野蛮的队伍里,您准会休克。每个国家都在援助我们。我们已经公开祈求援助并且心甘情愿接受救助。

——1991年2月14日一位苏联小学生写给报社的信

一个曾经的帝国成了这样……说实话就是不可救药了。可以说1991年是戈尔巴乔夫的成果,但比如换亚佐夫,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给你5年时间,除了打仗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还有什么办法解决一切的短缺和天文数字的外债?

虽然戈尔巴乔夫本人过于天真也过于冲动和轻信,但更像一种病急乱投医,就算是小平洛夫大概也没什么好办法。中国改革开放能基本成功(谢绝抠字眼抬杠),是多种苏联不具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戈尔巴乔夫不是没试图过改革开放,1986年《关于个体劳动活动》法案开始有一系列配套的类似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法案,但苏联计划经济时间太久,苏联人进行不受国家控制的私人经营活动这种技能早就消失了。中国农村改革一呼百应,苏联农村改革却发现苏联农民根本不知道怎么脱离国家自主经营;1988年《关于苏联合作社》着手国有企业改革,结果培养了一批苏联倒爷为未来的寡头做了准备(是不是跟我们当时的双轨制有类似的地方?),更不信的是苏联当时情况不像中国,根本没能力解决这群未来的寡头。

如果当时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是一位西方的夙敌,同时又并不打算为实施一项应对危机的重大计划而进行政治自杀,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他也不得不执行一条类似于戈尔巴乔夫所选择的对待西方的路线。这条路线并非出自个人的偏好,而是由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想研究苏联最后几年推荐一下这本书,盖达尔是俄罗斯前代总理,书中引用了很多翔实的数据和实例全面分析解释了苏联最后几年的灾难前因后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戈尔巴乔夫,这个名字在二十世纪末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了无数的争议与讨论。评价他,如同解读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最关键的推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评价点。在许多俄罗斯人心中,他被视为.............
  • 回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一段充满争议、至今仍引发深刻讨论的历史篇章。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到改革的初衷、过程、影响以及最终结果,才能勾勒出其复杂而又深刻的轮廓。改革的背景与初衷:困境中的求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已然步入了一个难以忽视的困境。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技术落后.............
  • 回答
    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赞扬他推动改革和和平的贡献,也有批评他导致苏联解体的责任。要详细讲述历史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与公开性”)的评价:这是戈尔巴乔夫最核心的遗产,也是评价他的主.............
  • 回答
    如何评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详细分析与多维度审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领导人,他的任期(19851991年)是苏联乃至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充满争议,很难用单一的“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人物,其政策和行为的后果深远且多层面,既有积极的开.............
  • 回答
    评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如同剖析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他们的政策不仅塑造了苏联的过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格局。这三位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试图为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出路,却也各自埋下了不同的种子。尼基塔·赫鲁晓夫:解冻与动荡的年代赫鲁.............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