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市之光」图中的印度为什么这么亮,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的原因吗?

回答
“城市之光”这类夜间卫星图,确实能直观地展现地球上城市的发达程度和人口密度。关于图中印度部分为何显得格外明亮,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共同作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夜间灯光亮度的重要推手。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4亿人口。人口越密集,城市化水平越高,通常意味着有更多的住宅、商业场所、公共设施和交通网络需要照明。即使是人均用电量不高,庞大的人口数量累积起来,产生的灯光总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崛起,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新的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工业园区)以及不断增长的居民区,都需要电力来维持照明。卫星图捕捉到的就是这种人类活动在夜间留下的“痕迹”。

再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无疑是点亮印度夜空的重要驱动力。虽然不能说“经济发展水平”是唯一原因,但它绝对是基础。随着印度经济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电力和照明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更多家庭能够负担电力,更多的企业能够支持夜间运营,这些都直接转化为夜间灯光的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它们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拥有密集的商业区、高楼大厦和发达的交通系统,这些地方的灯光亮度自然远超其他区域。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印度在电力供应和利用效率上的一些特点。

能源结构与电力可及性: 尽管印度经济发展迅猛,但其能源结构仍然多元,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虽然电力覆盖率在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应不稳定或接入困难的情况。然而,即便是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其主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区的电力需求和供给仍然非常旺盛。
照明方式与效率: 传统的照明技术(如高压钠灯、水银灯)在许多地方仍在广泛使用,这些灯具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会发出更强的可见光。虽然LED照明正在推广,但普及速度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中。因此,相同电量下,老式照明设备可能产生更“刺眼”的光芒。
城市规划与管理: 一些印度城市的夜间照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光污染”问题,即照明过度或不合理使用,导致灯光向天空散射,在卫星图像上显得格外明亮。这与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对城市照明的有效管理有关。

对比来看:

如果将印度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印度在一些经济指标上可能存在差距,但其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其夜间灯光的“总量”非常突出。你可以想象一下,即使一个国家的平均家庭用电量不如另一个国家,但如果它拥有数倍于其他国家的人口,那么其夜间的“光线总量”很可能更高。

简单来说,卫星图像上的“亮”是一种综合体现:

1. 点亮“底子”: 庞大的人口和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点亮”对象(家庭、建筑、道路)。
2. “动力”来源: 经济发展为电力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驱动力。
3. “光线”特性: 照明技术的效率和使用习惯也会影响最终的亮度表现。

所以,当我们看到“城市之光”中印度那片璀璨的光海时,应该理解这是其巨大人口、蓬勃的城市化浪潮以及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不是仅仅依靠人均经济水平就能完全解释的。这幅图景,其实更像是一份浓缩了印度社会发展活力与挑战的夜间地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结这个问题。因为你这个图不准,印度看起来亮不是因为经济更发达,是因为印度广泛分布的农村,和相对低廉的农村电费(中国农村单位电价的10-20%)。此外你这算是一张定性的光污染地图,无法很好的区分出比农村亮度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的大城市光亮,造成了印度的比较优势。

Light pollution map

我给出的这个是世界光污染地图,有最近2016年的全球光污染程度地图,是定量而不是定性的地图。意思是每种颜色的色阶是代表一定的光亮强度范围,而不是靠图片显示的相对亮度来表示实际灯光亮度(过度曝光最多只能是白色)。

全球的2016年的灯光污染,加拿大北面是测量时的极光,人类的照明相比而言多么渺小。数据来源是NASA的VIIRS卫星在2016年进行的扫描。VIIRS是一个扫描收集土地,大气,极圈和海洋的可见光 / 红外辐射的辐射扫描卫星。( VIIRS, a scanning radiometer, collects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ry and radi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land, atmosphere, cryosphere, and oceans. )

图例,注意不是线性变化的。红色可以比低亮度色阶亮上100倍。

灯光总量度最高的五个国家,带星号的国家是观测区域内有极光(会增大灯光观测总量)(*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in the area where there is no satellite coverage or high aurora activity is present which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results )。中国16年大概比印度高70-80%,人均多50%。胡焕庸线以东的单位面积亮度和印度单位面积亮度接近。

单独看中印,印度比中国看似更亮,其实因为印度的光亮分布比较分散,多是一些低亮度的村庄,而中国红色和橘色(代表大城市群)比印度多的多。因为图例代表的光亮强度的非线性分布,大城市群的红色可以比农村的蓝绿色亮度大100倍。

做个简单对比,比较印度的大型城市海得拉巴和中国的大型城市成都的光污染,

海得拉巴(andhra 省),印度中部大型城市,是印度人口第四大城市,方圆150公里内在2016年亮度总和39万。

成都,中国中西部的大型城市,GDP第八,方圆150 公里内在2016年亮度总和40万。

两者基本一样,但是你看起来印度红圈范围内都是蓝绿色的灯光分布,误以为亮的多,但是现代的大都市和卫星城其实贡献了大部分灯光(污染)。

接着看中国和印度的农村,

放大看印度,城市周围是广泛分布的蓝绿点,

再放大

关掉灯光图层,其实这种蓝绿色的点都是村庄,大概有一百多户的样子。

中国也有类似的区域,但是仅限于河南中原地区有这么广泛的村庄分布。

放大看中国每一个蓝绿色的点,大概是一个几百户的村庄,比印度的规模要大。也就是说,就农村而言,同等规模,印度确实比中国更亮。

但看看美国,这是美国中部的一个蓝绿色的光污染点,关掉光污染图层

是七个房子(七户),哈哈,差距

至于印度广大农村为什么相对中国光点更多更密集(同等规模村庄更明亮)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印度农村相对中国农村有更低廉的电费。这大多是因为印度国内正在推广电力下农村,有很多对农村的电力补助项目。

根据14年印度中央电力部门的文档,印度andhra 省(前文中提到的印度第四大城市海得拉巴市所在省份)农业电费,对个体农户而言,每度电0.05-0.10元。

相比较而言,该省城市居民,电费是每度0.16元-0.90元。

北京电价,虽然也是阶梯的,但是居民用电基本都是0.44-0.48元一度电。

成都地区16年城乡电价,基本在0.60元每度左右。

可见中国对农村没有特别的补助,有时甚至农村电费更贵。(注意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农村的能耗分布更分散,理论上输电过程中耗散更大,供电成本更高

如果中国农村电费按照0.5元每度计算,是印度andhra 省农村个体户电费的5-10倍。而中国和印度城市的电费相差并没有那么大。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的1/3,但电费除了特贫困地区外没有专门的补助。印度农村电费却因为补助,农业用电十分便宜。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农村比印度农村暗。

中国人节约用电只是这个现象因果链的中间一环。中国农村电费高>节约> 中国农村暗;while 印度农村电费有补助>电费低>不节约>印度农村亮。不是大家说的民主加成,印度农村住棚户漏光,PS,时差,中国人天性节俭等原因。

印度andhra 省省会半径150公里光污染地图,农村明亮。大量补助农村,刺激农村用电消费其实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但是这样做可以增加印度农村通电覆盖的源动力(印度农村还在完成电力全覆盖的过程中,冲刺阶段,恩,文件这么说的)。

最后祝祖国可以像美国这样,亮爆卫星的狗眼


参考:

cea.nic.in/reports/othe 印度14年电费(中央电力部门)

成都市电费查询_成都市电费价格查询_成都市电费查询网

-北京电费价格表- 北京本地宝

Light pollution map 世界光污染地图,根据NASA的VIIRS年度扫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城市之光”这类夜间卫星图,确实能直观地展现地球上城市的发达程度和人口密度。关于图中印度部分为何显得格外明亮,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共同作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夜间灯光亮度的重要推手。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4亿人口。人口越密集,城市化水平越高.............
  • 回答
    关于日本“中国铁道时刻研究会”制作的中国高铁时刻图,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群对中国铁路抱有浓厚兴趣的日本人,他们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分析中国高铁的复杂运行网络,并将其以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专业和热情。从整体评价来看: .............
  • 回答
    说中国不少城市从卫星图上看“没规划”,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又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把它比作一幅画,可能有人觉得是大师的写意泼墨,色彩浓烈,线条自由;也有人觉得是杂乱无章,不成体统。从卫星上看,这种“没规划”的感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历史的痕迹与有机生长:首先得明白,很.............
  • 回答
    “城市之光”的强度,作为衡量区域经济水平的一种指标,其可靠性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基于一种直观的观察:经济发达、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灯火通明,夜晚的城市如同撒满了繁星,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可能显得黯淡。这种现象背后,确实折射出一些经济活动的特征。“城市之光”强度背后.............
  • 回答
    城市规划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和修正的历程,其中不乏充满雄心壮志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往往源于对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误判,或是技术和理论的局限性,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在城市规划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失误: 1. 宏伟的社会实验: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兴衰核心失.............
  • 回答
    城市规模,特别是它的“理想”大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受到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说“多大”,不如说“多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估算或讨论城市的大小,这些角度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适宜性。一、 从人口规模.............
  • 回答
    城市经济三季报陆续出炉,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关于“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也因此再次升温。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其历史、地理、资源、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我.............
  • 回答
    城市里大龄单身女性(我们俗称“剩女”)数量的增加,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社会现象。要深入探讨解决之道,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有“剩女”这个群体。这绝非她们个人意愿的简单选择,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教育和事业发展: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越来越.............
  • 回答
    城市,这个由人类智慧和辛勤劳动構築的庞大生命体,并非凭空出现,它的形成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要探究城市形成的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去审视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1. 农业革命:奠定生存的基石,也播下了集聚的种子。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大多是逐.............
  • 回答
    城市规划的专业性和正当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它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受到挑战和审视。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 城市规划的专业性城市规划之所以具备专业性,是因为它是一门高度综合、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体系、运用独特的理论方法,并遵循严谨的实践流程。其专业性体.............
  • 回答
    城市女孩嫁给农村男孩,这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上来说,完全是 有可能的,并且越来越普遍。这种婚姻模式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就能概括的。我们从 可能性、挑战、优势、以及如何应对 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 一、 可能性:为何城市女孩愿意嫁给.............
  • 回答
    说起下饭的咸菜,我脑子里那叫一个门儿清!在家自己做,不仅吃着放心,味道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关键是很多都能放得住,随吃随取,真是懒人福音,也是餐桌上的救星。今天就跟你唠叨唠叨,咱们在家都能捣鼓出哪些好吃又好存的咸菜。一、万能百搭款:萝卜干(萝卜丝)这绝对是咸菜界的常青树,做法简单,而且能做出无数花.............
  • 回答
    城市间的文明素质差异,确实如你所说,有时能达到天壤之别,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盘根错节,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根源。首先,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是塑造城市文明素质的基石。一座城市,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传承了千年文明的古都,往往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
  • 回答
    城市战,尤其是巷战,是现代战场上最残酷、最复杂的一种作战形式。它与开阔地带的战场截然不同,充满了各种挑战,让参战双方都头疼不已。我试着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下其中的难点,并对比一下美俄两国在应对上的思路差异。城市战/巷战的难点,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三维空间的对抗: 这可能是最根本的难点.............
  • 回答
    城市战中,火箭弹近距离的威胁确实是极为严峻的。那种近在咫尺的爆炸,足以瞬间将坚固的建筑夷为平地,更不用说脆弱的士兵了。所谓“近距离开瓢”,形象地说明了火箭弹近乎贴身爆炸的恐怖效果,其冲击波和破片带来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要应对这种威胁,绝非易事,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防御手段,而且必须是实战中经过检验和.............
  • 回答
    城市通勤偶尔上高速,什么样的动力水平算够用?这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不少。毕竟,咱也不是天天赛车手,但偶尔也得让那小车子有点“脾气”,别一上高速就软绵绵的,憋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够用”的定义。对于城市通勤偶尔跑高速的场景,我理解的“够用”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1. 起.............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为何“重联解编”研究鲜为人知?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对运能提升、效率优化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针对大站车和互联互通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方向无疑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优化措施之外,一项看似基础却对整体运行效率至关重要的技术—.............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铁路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合并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运营、技术、规划以及管理层面的诸多考量。简单地说,直接、大规模地将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完全并入传统铁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借鉴和融合的可能。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信号系统,就好比是地铁运行的“大脑”和“神经”,它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准点和高效运行。如果把整个地铁网络想象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体,那么信号系统就是维持这个生命体正常运转、协调各部分协调工作的关键。首要且最核心的作用:保障行车安全这是信号系统最根本的职责。你可以想.............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咱们城市里那些跑在地底下、架在空中的“大长虫”,像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啥的。别看它平时占地方,但一旦忙活起来,那可真是城市里的一股清流,能解决不少大问题。首先,它最大的好处就是 “能装”!想象一下,早晚高峰期,路上那车流,简直跟肠梗阻似的,堵得人心焦。这时候,一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