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政府立法禁止高利贷?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政府为啥要管高利贷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

你得知道,高利贷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借钱给你,但要的利息高得离谱。一般人可能觉得,我愿意借,你愿意贷,大家你情我愿的事,政府管那么多干嘛?但问题就出在这“愿意”俩字上。很多时候,借高利贷的人,都不是在心里盘算着“我就是要付这天价利息”,而是被逼到了绝路,急需用钱,没别的选择。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保护弱势群体,防止他们被榨干。

你想想,谁会去借高利贷?无非是遇到急事、难事,手头紧,急需一笔钱周转。可能是家里有人生病急需救命钱,可能是生意上出了点问题需要填补资金空缺,也可能是失业了,生活费都快揭不开锅了。这些人往往本身经济状况就不太好,手里也没什么抵押物,正规金融机构看不上,或者审批流程太慢,他们等不了。这个时候,高利贷就像天上掉下来的“救命稻草”,虽然贵,但总比干等着强。

高利贷的利息通常会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常说“高利贷”,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有些地方的非法高利贷,年利率能达到几十个百分点,甚至翻倍!你想,借一万块钱,一年利息就是几千甚至上万,这本金很快就被利息吞噬,而且通常还会滚雪球式地增长。借款人一旦还不上,高利贷的“债主”们可不是什么善茬,他们有的是手段让你倾家荡产,甚至影响你的家人、朋友。

所以,政府立法禁止高利贷,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个社会,总得有个底线,不能让一些人通过极端的手段去剥削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立法就是给这些弱势群体一道保护墙,告诉他们,法律会保护你免受不合理的盘剥。

其次,高利贷会扰乱金融秩序,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

你可能觉得高利贷是地下交易,跟国家经济没啥关系。但实际上,一旦高利贷泛滥,它会对整个金融生态造成破坏。

挤占合法信贷资源: 高利贷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它放贷快,门槛低。这会吸引一部分原本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融资的企业和个人,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便利”,就会不愿意再去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挤占了合法金融机构的资源。
增加金融风险: 高利贷的风险极高,一旦爆发,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而且,高利贷的借款人一旦资金链断裂,会牵连到其他人,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
助长不法行为: 为了催收高额利息,高利贷组织往往会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这不仅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滋生了黑恶势力,破坏了社会治安。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有责任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这些不正当的资金流动和行为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再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高利贷在中国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度的、不合理的攫取财富,是会被人诟病的。虽然商业发展需要资金流通,但“无商不奸”这句老话,更多的是对一些不择手段牟利的行为的警示。高利贷,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这种“奸”的极端表现。

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禁止高利贷的法令出现。虽然执行效果有好有坏,但这种对过度逐利的警惕,一直贯穿其中。现代社会虽然强调市场经济,但这种对“放高利”的道德评判和社会共识依然存在,法律的制定也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种社会心理和期待。

具体来说,政府立法禁止高利贷,通常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定法定利率上限: 法律会明确规定借贷利率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甚至会被视为非法所得。这个上限通常会参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并留有合理的浮动空间。
2. 明确非法高利贷的界定: 哪些行为算非法高利贷,法律会有清晰的界定,比如超过法定利率的,或者以暴力手段催收的。
3. 对非法高利贷行为进行惩处: 无论是借贷双方(如果借款人有欺诈行为)还是放贷方,一旦触犯法律,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比如罚款、没收非法所得,严重的甚至会追究刑事责任。
4.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除了禁止高利贷,法律也会对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比如要求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借贷金额、利率、期限等。

当然,立法禁止高利贷,并不是说要完全杜绝民间借贷。合法的、合理的民间借贷,在某些时候也能起到补充金融市场不足的作用。关键在于“度”和“合法性”。政府要做的,就是划清这条界限,既鼓励正常的资金流通,又严厉打击那些利用他人困境进行非法牟利的“吸血鬼”。

总而言之,政府立法禁止高利贷,是基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等多重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底线道德的重要举措。它让那些在人生低谷中挣扎的人,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困境,而落入永无止境的债务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被现金贷刷屏了,现金贷大户趣店在美国上市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媒体如此关注趣店,因为趣店的盈利模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现金贷。

为什么现金贷如此引发关注,因为他是一种高利贷,年化利率100%起步,高的甚至可达到500%以上,说实话当年鼎鼎大名的白毛女,她爹杨白劳借黄世仁的利率是多少呢,书上写的很清楚,杨白劳欠黄世仁本金25大洋,每年需还利息7.5块大洋,年化利率折合30%,官方剧本直接认定这么高的利率属于高利贷,杨白劳还不起利息,最后被逼死,白毛女逃亡深山。

古代金融落后,利率普遍偏高,解放前30%的利率还没现在15%的利率黑,这都被定义成恶贯满盈,而现代金融如此发达,却诞生了100~500%这种超高年化利率的怪兽,难怪立刻激起了民愤,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最终引来的官方的注意,10月28日宣布开始介入,对所有现金贷开始监管。

现金贷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模式呢,很简单,做一个APP,然后任意用户来进行申请,你填报的资料基本不予审核,新用户通过率是95%以上,直接进行放款,放款金额大概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纳尼,还有这么好的事情,不予审核直接放款,就不怕借款人不还款吗,这些做现金贷的人是疯了还是在做慈善呢,他们没疯,也不是打算来做慈善的。他们不经审核,不做任何风控就进行放款,风险肯定很大,坏账率极高,那么为了覆盖掉他的风险,他就需要一个超高的利率,只要收益足够高,能覆盖掉自己的风险,那么这个生意就是赚的。比如年化利率100%,假设坏账率低于50%,也就是放出去的钱有一半人赖账了,一半人按期还款了,那么他就不会亏钱。

坏账率50%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找你借款的人一半都是老赖,指望所有人都按期还款很难,但是指望这么多人都不还款,也很难,因为很多借了几次现金贷的人还是希望过正常生活的。超高的收益覆盖掉他超高的风险,所以这门生意就是赚的。据专家介绍,按照当前现金贷的坏账率和运营成本来计算,如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利率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4倍这个条例的话,市面上的现金贷会全军覆没,无一能够幸存下去。因为年化收益无法覆盖掉他的风险,现金贷就是亏钱的。所以必须提高利率,只要收益大于风险,这个事情就有赚头,中国目前利率最高的现金贷是“发薪贷”,最高年化利率达到598%,相比而言,被狠批的趣店目前的最高利率只有36%,相对其他现金贷同行,已经属于很良心的了。

现金贷这种东西是有原罪的,首先他风控几乎是零,也就是没有风控,来人就放钱,道理也很简单,优质客户太少,真正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早被银行的信用卡抢走了。中国的信用卡如此普及,办信用卡的业务员简直是无处不在,我相信大家应该都遇到过业务员偷偷溜进办公室推销信用卡的事情。所以在银行的撒网式办卡大跃进中,但凡有一点还款能力的人,都会被银行塞一个3~10万额度的信用卡了。如今这种连三五千块钱都要借现金贷的人,毫无疑问都是被银行所认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

能和银行合作且能按期还款的人,是肯定不会去考虑什么现金贷的,手头的信用卡还有一堆额度没刷呢,犯得着借什么现金贷吗。那些在银行疯狂推销信用卡的时候都被排斥不予发放信用卡的人群,很显然不是什么优质客户。所以现金贷要做大规模,只能低门槛甚至无门槛,优质客户早已被银行搜刮干净,剩下的全是劣质客户。

劣质客户自然风险大,按期还款能力堪忧,如果风险不大那么银行也不会放弃他们,所以必须要高利率来覆盖掉自己贷款的高风险,但是过高的利率不仅是违法的,而且还引人反感,劣质客户虽然还款能力低,但是并不算太傻,如果你告诉他们你的贷款年化利率是100%,脑子没毛病的人都不会借的,毕竟白毛女的故事是写进所有小学课本的,这种情况下还借款的人,就是劣质客户里的劣质客户,很可能是压根不打算还的。

所以现金贷的利率是通过多手法来掩饰的,现金贷平台一般都闭口不谈利率,他们将“利率”这一敏感词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手续费、服务费”等,这样就规避了法律红线。比如有平台告诉客户“借1000元,一周后还1100。”客户感觉只多了100元,但是这笔现金贷,实际的年化利率高达520%。另外有的现金贷平台不会告诉客户该还多少钱,只是告诉客户:通过APP注册并按提示填资料、输入借款金额借钱后,才能看到服务费是多少。除此之外,还有费用惊人的滞纳金,按照现行规则计算,如果马云用现金贷借款5000元,逾期一年不还款,整个阿里巴巴都改姓了。。。

那么,如此之高的年化利率和如此之低的风控,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劣币驱除良币,这个并不生产创造实际财富的零和游戏,赢的就是老实人的钱,谁老实谁吃亏。那么怎么定义老实人呢,谁按期还款谁就是老实人。。。现金贷放出去的贷款,坏账部分就是他们的损失,那么要弥补他们的损失且能获得高额盈利,就是靠那部分老实人来老老实实按照高利率还款了。

这种劣币驱除良币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带来的是信用崩塌,因为低门槛无审核,造就了一大批的专业骗贷者,他们成群结队,伪造资料,成村成村的集体骗贷,贷款的目的就是不还钱,他们免疫各种催收方式,电话催收、轰炸通讯录等传统网络催收方式连挠痒痒都不算,甚至连上门催收都不怕,因为全村人都在干这个。现金贷平台拿这群人毫无办法,只能拉黑,但是后面又有源源不断的伪造资料上传,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批量销售这种伪造身份证+手机号码+通讯录一条龙服务了,这群人的口号是,只要是不上征信的现金贷APP,新出一个,就是新发一笔工资。

而老实人的血汗,就被这群骗贷者和现金贷的高盈利状态里被压榨的一干二净,这种逆淘汰过程是违背法律和基本道德的,金融的原则是把钱借给有需要的人,让钱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才是金融行业存在的目的,现代金融存在的前提是信用,你守信用,我也守信用,大家都守信用,才能把金融行业给发展下去,所以正常的金融秩序,必定是鼓励遵守信用的。这种谁不守信用谁获益的游戏规则,是对信用金融体系的逆淘汰,是能够从根基上摧毁金融的。

所以现金贷的出生带有原罪,他只有三个结果,第一个是茁壮成长,网络覆盖所有中国的中低产阶层,以高利率和高违约率彻底摧毁这一阶层,榨干最后一滴血,然后毁掉整个中国进步的根基,随后自己也跟着灭亡。第二个结果是被直接取缔,完全消灭掉,来避免对中国底层人员的危害。第三个结果是强监管,要求现金贷透明化公正化,对于每一个贷款人清清楚楚的说明你的贷款折合年化利率应该是多少,而不是故意欺瞒,以看起来很低但是实际很高的利率来忽悠底层百姓,而且建立风控机制,排除无还款能力的人。

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种,那就是强监管。古代出现高利贷是有实际需求的,如此之高的利率,脑袋正常的人都不会借去进行投资生产的,几乎全部是用来消费。在古代,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庭是会饿死人的,不少人家被迫卖儿卖女砸锅卖铁来度过这段时间,要是连自己命都没了,还谈什么未来。这个时候,如果地主愿意50%甚至100%年化利率借给他们几十斤米,那不是剥削,是恩德,如果没有这几十斤米,很可能这家人在秋收之前已经化为白骨了,人口的减少是有损于社会总生产力的,所以这批贷款的存在,是资源的流动调配,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调给了最需要的人。古代农民借高利贷的目的绝大部分,都是为了生存,保命。

而进入现代,谈什么饿死就太搞笑了,就算去要饭也不会饿死的,这个时候中国的现金贷,因为奇高的利率,也不会有人贷款去做投资生产,绝大部分还是消费,只不过是拿去吃喝玩乐了,除了故意骗贷者,绝大部分贷款人都是没什么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自我思考识别能力非常低下且经济能力很差的人群。

现金贷不筛选贷款人,通过隐藏实际年化利率等诱骗手段,让没有贷款能力的人,进行贷款,实质是诱导犯罪。但是现金贷覆盖的是社会最底层人群,是银行所天然厌恶的劣质贷款人,正符合国务院发布的普惠金融小额贷款的指导方针,所以不可能彻底取缔,如果取缔就是和中央意志过不去,所以剩下的路只有一个,被强监管。

进入强监管之后,首先就是要求现金贷降低实际利率,这个是必然的,然后要求现金贷平台不允许以欺诈手段来隐藏利率,什么服务费,砍头息都坚决不允许,这个也是必然的。如果平台的实际利率降低到36%以下,那么现在这套玩法就玩不转了,如此之高的坏账率,在先行者发财刺激下人数越来越多的骗贷大军,如果平台执行36%的年化利率,很明显必然破产。所以倒逼现金贷平台建立自己完善的风控体系,把钱借给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明白自己借款成本到底是多少,且能按期还款的人群。

这样的现金贷,才是有利于金融,有利于国家的,他覆盖掉了银行所不能覆盖的低端人群,但是同样非常的难,如果这些劣质贷款人的资质筛查,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确认如此简单的话,银行会不做这个生意吗?这里面夹缝的肉是有,但是很稀少,我估计最后只有极个别的现金贷平台能幸存,拥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能够准确的在风险成本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来占领这个夹缝中的领域。

而目前的现金贷,野蛮生长,非常不成熟不完善,就是校园贷的加强版,催收方式也很简单,女的要裸条,男的轰炸亲人通讯录,没别的了。风控为零的放款机制,有害于贷款人,有害于经济,有害于国家。以目前的现金贷状态而言,是一剂毒药,而不是良药。

最后,监管风暴已经来临,现金贷行业即将大洗牌,最后能幸存的平台肯定是寥寥无几,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能做的只有一个,把本文里的现金贷暴利模式告诉你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的计算方法。除非你决心做故意骗贷者去撸钱,如果不想放弃正常生活,那么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千万别去借他们的钱,现金贷或许以后会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平台,能替代银行救济穷人,不过目前和瘟疫一样,碰他的人都会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命丧黄泉。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放开高利贷,对借贷双方确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但对高利贷的批判和限制,说纵贯古今东西毫不过分。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借贷双方你情我愿,会不会对别人有负面影响?如果负外部性很强,决策者可以通过限制利息去追求社会最优。二是即使放开高利贷是社会最优,决策者可能也没有激励这么去做。限制高利贷可以是一部分人寻租的手段。两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一部分。这个答案应该比较全面了。



限制高利贷,一般是通过划定一个合法的利息上限来实施。这个上限和市场均衡利息,两者相对大小会决定限制对借贷市场有什么后果。如果这个上限比均衡利率要高,人头撞不到天花板,限制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上限比均衡利率要低,会有一部分资金持有者不乐意出借。这时候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总体借贷减少;二是条款更严厉,比方说,银行会要求更多的担保和更多的证明,但借到的钱变少,还款期限也变短。其它条件会充当“价格”的作用(Ostas,1976)。



此图总结了中世纪借贷双方隐藏“利息”的常用技巧,来自Koyama(2010)。



还有一点影响也非常重要,就是双方可能通过很多合同来“隐藏”利息。比如现在部分校园贷,钱到手前就要扣一部分“手续费”。中世纪欧洲,有一种合同叫Mutuum,把借贷和商品买卖挂钩:你从我这里借1000块钱,可以,但必须同时买一顶价值150块的礼帽。教会后来禁止了这类合同(Helmolz,1986)。更高明的,会把利息藏在诸如年金、合伙企业和海事贷款这类合同里,无论是订约,还是当局要来调查,又或是法庭要定罪,过程都会十分复杂(Koyama,2010)



这些后果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因此,流行的第一类解释——限制高利贷可以提高社会福利都需要引入一些其它因素。比较早的解释来自Glaeser和Scheinkman。他们的逻辑是:人会面临很多风险,对收入影响可正可负。如果没有发育得比较好的保险市场,储蓄也靠不住,国家强制规定一个低利率,相当于补贴那些,收入遭受负面影响冲击的群体。他们可以用低一些的利率度过难关。如果收入风险和不平等程度都很高,这种补贴会更有效。



另一种解释来自Rubin。以基督教为例,正式限制高利贷是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的决定。尽管3世纪下半叶时,已经有一些地区教会禁止了高利贷,但这不是全局范围的规定。当时罗马帝国的法律也是允许温和(moderate)的利息的,实践中比较宽松。Glaeser和Scheinkman的解释是把利息限制和金融市场缺位连在一起,但这不好解释为什么对高利贷的限制会时断时续。实际上,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按17世纪前后的司法档案,20%左右的利息也是得到法庭保护的。



Rubin指出:利息限制和济贫相辅相成。基督教会救济债务缠身的贫民。如果他们即将因无力偿债沦为奴隶,教会会帮他们还清。问题来了:如果有人兜底,一部分人就可能去追逐自己能力之外的风险。如果教会很难看出哪些人会这么干,那它就有激励去限制利息,限制资本市场。利息低了,放贷的人在挑选客户时就会更加谨慎,配给会把贷款导向有能力偿还的一方。这样,来领取救济的人里,因为追逐风险而落个坏下场的人群比例会下降,教会整体负担也会减轻。



Rubin借助早期基督教文献说明:从历史上看,基督教财力扩张,和救济规模扩大、救济甄别的严格程度,以及加强对利息的限制基本在同一时间段。道德风险角度的分析可以同时解释这几个现象。4世纪最典型的,反对利息的基督教学者,当属该撒利亚的巴西流和米兰的安布罗休。前者直接把借贷生利称做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杰罗姆在论以西结书里也提到要把面包给“苦于饥饿的人”。Reed和Baker指出,这一逻辑也可以解释11-17世纪间,教廷对有息贷款态度的几次反复。





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上利息限制的强化/减弱,来观察利息限制对社会的实际影响。这方面的实证比较少(Temin和Voth,2008,2008;Zegarra,即将刊出)。前两篇文章研究了英国加紧利息限制:年利上限从6%,降低到5%。作者发现银行贷款利率确实降了1%,但单笔贷款金额明显上升(见上图)。同时,贷款者中,贵族比例明显上升。Zegarra研究了智利取消高利贷法的后果,结果是利息没有明显上涨,而借款者中,富人、官员等“精英”的比例明显下降了(见下图)。





当代的实证主要基于美国的领薪日贷款(payday loan),@温义飞 在他的精彩答案里有所介绍。这种贷款手续很简单,一般是拿工资单去专门店铺。如果要贷360美金,月利息是40美金,直接签一张400美金的支票就可以拿钱。利息很高,年化利率在400%左右。不过,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人次去贷这个款。实证结果两边都有:领薪日贷款可以降低当地的盗窃案案发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家庭数量(Morse,2011),也可能恶化工作表现(Carrell和Zinman,2014),增加无力偿还账单或破产的家庭数量(Melzer,2011;Skiba和Tobacman,2015)。



从这部分证据看,旨在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决策者,对高利贷态度如何并不明确。一方面,取消限制,确实能让一般人更容易借钱,也可能改善社会治安,因为一部分本可能铤而走险的人有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高利贷确实会让很多个人或家庭陷入泥淖,讨债者也常常使用很多踩在法律边缘,为道德所不容的手段。哪一块对应的社会福利更要紧,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都可能有差异。如果是为了解释对高利贷的限制为何可以长期存在,寻租也是很不错的视角。



这一角度最早的解释来自Ekelund、Hebert和Toliison,这里的逻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斗进,小斗出”。三位作者指出:通过限制利率,教会在自己要借钱的时候可以要很低的利率,节约融资成本。可是,如果有人无可奈何要向教会借钱,他们要承担的利率并不低。三位作者发现:教廷向意大利银行家借款,利率大致在2.3%到6.6%之间。而在英国,向主教借钱的僧侣,如果把需要承担的利息和费用统一折算,利率在16%-21%之间。这是笔利润丰厚的生意。



没收放贷者的财产也是生财之道之一。1100-1500年,教廷将高利贷分成“有特定受害者(certa)”和“无特定受害者(incerta)”两种,前者的非法所得要补偿受害人,后者的非法所得应该救济穷人,或用于“虔诚目的(pious purposes)”,说白了就是捐给教会。Galassi发现放贷者死后将财产遗赠给教会的比例更高,他的研究题目就叫“购买天堂的通行证(Buying a passport to Heaven)。同时,世俗政权也会参与这种有利可图的执法,谴责和打击高利贷犯罪,在商人死后将非法所得充入国库(Becker,1957;Koyama,2010)。



除了当权者,富人和法律工作者也可以从限制高利贷中获益。前面提到,高利贷会提到贷款利率以外的“价格”,要求更多抵押,或者缩短借款期限。如果限制很严密,能够掏出充足抵押品,或者有很高声望及名誉的这部分富人就会从中获益,因为和他们竞争贷款的人变少了。前面展示的实证结果印证了这一点。规避法律条款需要借助年金、合伙或海事条款等工具,但相关的法律条款极其复杂,常常是家传手艺(Koyama,2010)。因此,这一领域的法律工作者可以从管制中获益颇丰,而雇用他们的价格,通常也只有富人才承担得起。



这一点也有实证。Bodernhorn的研究说明:尽管纽约州在19世纪规定了贷款利率不能超过7%,但还是有银行会收取超过这个水平的利息。利率限制增加了单笔贷款的数量,同时有不少客户会和银行签长期协定,约定借款数量和利息。银行会提供融资渠道,客户也不会因高利息起诉银行。以小额贷款为主的用户很难应用这些工具,他们缺乏资产和声誉来做出可信的承诺。





Benmelech和Moskowitz的研究应该是截止到目前,对这一问题实证最彻底的一篇。他们发现19世纪,美国各州利率限制的强度,包括限制的利率水平和违反限制的罚款数量这两个维度,和当地政治精英的利益密切相关。政治学家发现限制选举权的法令,可以反映精英的政治势力,从上图可以看到选举权法和利率限制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位作者进一步发现:利率限制的强度,和当地精英政治势力,以及融资成本都有密切关系。当地政治精英势力越强,金融市场集中度越高,或当时市场融资成本越高,利率限制就越可能收紧。



对这些结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地精英通过操纵利率限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政治势力越大,操纵的能力就越强;融资成本越高,收紧利率限制,挤掉一部分竞争者就越有利可图。两位作者进一步发现;操纵利率更符合金融行业以外的精英的利益。政府确实会考虑高利贷会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但政府的个别成员,以及一些与政府有密切关联的人,还有特定行业,有激励去推动限制高利息的政策。这种做法实质是抬高了进入壁垒,在贷款上附加了更偏向他们的要求。



总之,社会福利和寻租都可以解释一部分限制高利贷的行为,单一解释很难让人满意。评估这一政策的福利效果需要谨慎:我们容易看到因借高利贷陷入困境的案例,但我们可能低估通过高利贷成功“过桥”的比例;我们也可能只注意到高利贷纾解困境的功用,而看不到确实有很多人做不好长远规划,最终陷入泥淖。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个人很难从金融市场融资,他们可能转而寻求宗教或宗族的帮助。Chen就发现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当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Becker M B. Three cases concerning the restitution of usury in Florence[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57, 17(03): 445-450.



Benmelech E, Moskowitz T J.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US state usury laws in the 19th centur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0, 65(3): 1029-1073.



Bodenhorn H. Usury ceilings and bank lend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07, 44(2): 179-202.



Carrell S, Zinman J. In harm's way? Payday loan acces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performanc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4, 27(9): 2805-2840.



Chen D L. Club goods and group identity: Evidence from Islamic resurgence during the Indonesian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118(2): 300-354.



Ekelund R B, Hébert R F, Tollison R D. An economic model of the medieval church: usury as a form of rent seeking[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Organization, 1989, 5(2): 307-331.



Galassi F L. Buying a passport to heaven: usury, restitution, and the merchants of medieval Genoa[J]. Religion, 1992, 22(4): 313-326.



Glaeser E L, Scheinkman J. 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rest restrictions and usury laws 1[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8, 41(1): 1-36.



Helmolz R H. Usury and the medieval English church courts[J]. Speculum, 1986, 61(2): 364-380.



Koyama M. Evading the ‘Taint of Usury’: The usury prohibition as a barrier to entry[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0, 47(4): 420-442.



Melzer B T. The real costs of credit access: Evidence from the payday lending marke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126(1): 517-555.



Morse A. Payday lenders: Heroes or villai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 102(1): 28-44.



Ostas J R. Effects of usury ceilings in the mortgage market[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6, 31(3): 821-834.



Reed C G, Bekar C T. Religious prohibitions against usury[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03, 40(4): 347-368.



Rubin J. Social insurance, commitment, and the origin of law: interest bans in early Christianity[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9, 52(4): 761-786.



Skiba P M, Tobacman J. Do Payday Loans Cause Bankruptcy?[J]. 2015.



Temin P, Voth H J. Credit rationing and crowding out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vidence from Hoare’s Bank, 1702–1862[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05, 42(3): 325-348.



Temin P, Voth H J. Interest Rate Restrictions in a Natural Experiment: Loan Alloc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Usury Laws in 1714[J]. Economic Journal, 2008, 118(528): 743-758.



Zegarra L F. Usury laws and private credit in Lima, Peru. Evidence from notarized records[J]. Forthcoming,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user avatar

题主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并试图以此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这个社会有些公认的规则,比如地球是圆的,日夜会轮转,横穿铁路危险,教室后排安全,余文乐好靓,答主可堪比肩。

“高利贷很邪恶”也是其中一条。从中古时期的欧洲,到今天的伊斯兰世界,高利贷都为人所不齿。中国从汉景帝时就立法规定利息不能高于两分,新中国的法律也不保护年息超过36%的民间借贷。

在朴素的道德观念里,勤劳节俭是好,贪婪剥削是恶。经常听说高利贷害的人家破人亡,那它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当题主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回头检视自己初始的价值观时,就发现了一些问题。

就像你描述的,高利贷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金融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本质上说,高利贷就是把资金的使用权租赁出去,然后收取高额的租金。为什么豪华酒店可以收很高的房费,而救急的资金就不能呢?大家都能理解好房子租金贵,而这样无抵押,手续快,立等可取的金融服务却是违法的,似乎有点不讲道理啊。

在贸易理论中,凡是双方自愿发生的交易,一定是对双方都有益的。如果借高利贷是自愿行为,那借款人一定有什么急需用钱的地方,比如生意周转不开,亲人得了重病等等。高利贷似乎反而是在雪中送炭,救人之急。

如果完全从理论上看,这确实只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也难怪有很多经济学家支持高利贷的存在。


然而,当你的学习继续深入,并渐渐能够把理论结合进实践,就会发现社会并不是在纸面上运转。以我自己的见闻来讲,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月息5-10%很常见。敢借这种钱的固然有部分手头紧张的老板,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打算靠高利贷来殊死一搏。这些人的资金链断裂后,不去借高利贷会立即破产,借了高利贷也不过是赌上百里无一的指望。就像最近发生的催债命案,苦主可能就是这样情况。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逆向选择。

假设这个借贷市场中有两个人。一个是需要资金周转,但是能够按时还钱的健康借款者,另一个是危在旦夕,难以还款的危险借款者。那么,危险借款者愿意接受的利息往往会高于健康借款者,因为前者是垂死挣扎,借不到钱左右是要完蛋,会选择铤而走险。

放高利贷的金链子王大哥并不知道他们二位的底细,所以只能按照多年的金融从业经验把利息订在两人中间。此时,健康的借款者就会离场,只有危险的借款者留下。经济学假设了交易双方都有充分的信息,但是在真正的交易中,只有借款者知道自己已经山穷水尽。

如此一来,健康的借款者借不到钱,高利贷也就失去了资金周转的性质,纯粹变成了赌徒们的最后一搏的赌注。现实中,人们的风险意识甚至还要更差,君不见,多少人为了享乐就敢借裸条,为了逃票闯虎山,为了抄近路而翻火车月台,其中就有朱自清的爸爸。

所以,第二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高利贷有着巨大的负外部性。能够从银行或者亲戚朋友那里借到钱的人,是不会去借高利贷的。而另一边,放款方也不是善茬。如果投资失败就能愿赌服输,早就去当天使投资人了。谁不希望坐在明亮的会议室里被创业狗商业跪舔,那可比刀山血海里讨债体面多了。金链子王大哥也知道这一点,可惜当年总嫌读书难,现在只能混社团。


因此,不管法律禁不禁止,这个行业都只能遵从丛林法则。借款者报警没用,放贷者报警恐怕也是一样。催款因此需要特殊的强制手段,而这些手段也几乎不可能是合法的。如果靠合法手段就能收账,银行早就放贷了。王大哥就曾经告诉我,欠钱时间一久难免要动刀,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时间是把杀猪刀,我没敢不笑。所以高利贷天然就会带来社会冲突,甚至刑事案件。

高利贷里的两方是一拍即合,但他们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要所有人来承担。法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只能牺牲经济学里的效率。


多说一句,美国和加拿大倒是有提供十天半个月短期贷款的门店,这种“发薪日贷款”的年利率高达500%,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为此流离失所。政府明知高利贷有害,也只是限制长期贷款利率,而放任短期高利贷,就是因为题主所说的,民众有需求而政府不愿意得罪选票。


总之,建议大家别借年化利率20%以上的贷款,也别轻信年息20%以上的融资。这钱不好挣,更不好花。






个人微博:Blake老实人

user avatar

更应该禁止的,是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政府为啥要管高利贷这事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你得知道,高利贷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借钱给你,但要的利息高得离谱。一般人可能觉得,我愿意借,你愿意贷,大家你情我愿的事,政府管那么多干嘛?但问题就出在这“愿意”俩字上。很多时候,借高利贷的人,都不是在心.............
  • 回答
    很多人听到“精英治国”或者“精英政治”时,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西装革履的政客们在电视上慷慨激昂地演讲,或者是在高级会议室里讨论着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这本身就埋下了一层隔阂的种子。为什么这个“精英”群体,明明拥有更高的教育背景、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却常常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完全.............
  • 回答
    是否尊重政治讨论,以及我们为何常避免政治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两个方面。 避免政治讨论是否尊重?答案是:不一定,但通常情况下的“避免”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也可能源于其他更复杂的原因,而刻意避免或压制政治讨论则是不尊重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在国外英文新闻网站中,政治党派和立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话题。几乎没有哪个大型主流新闻机构能被所有人认为是完全客观中立的,因为新闻报道本身就涉及选择、聚焦和叙述角度。然而,确实存在一些网站以其相对客观和努力保持中立而著称,它们通常会采用更严谨的事实核查和多元化的报道方式。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详细阐述.............
  • 回答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察是,相較於經濟立場偏左的人,許多持有右翼經濟觀點的人似乎較少表現出激烈的派別鬥爭或政治狂熱。要深入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幾個關鍵面向來剖析:一、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責任的強調: 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 右翼經濟思想,尤其是在自由市場和保守主義傳統中,非常強調個人自由、個人責任.............
  • 回答
    在中国,政府对作家,尤其是像方方这样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作家,通常不会采取直接的“坐视不理”的态度,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更为复杂和隐蔽的方式来管理和引导舆论。这种管理方式受到中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综合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考量: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政府没有对中国房价进行价格上限”这个问题,其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政治以及历史原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价格管制在经济学上的局限性与潜在风险 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 价格是市场供需关系最直接的反映。价格上限(也称为价格管制.............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和民生议题,也触及了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如果政府直接把土地卖给年轻人用于集资建房,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不少障碍,而且不一定能达到“留住年轻人”的预期效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政府现在卖地的方式主要是招拍挂(招标.............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政府国企采购部门为什么不放弃联想,难道他们不知道联想把价高质次的电脑卖给国内了吗?”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关注国内科技产业和消费者权益的人所关心和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与“质量”的二元对立。一、 市场选择的复杂性:不止是价格与质.............
  • 回答
    哎,说起政府服务中心那些窗口人员的态度嘛,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你想啊,每天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是焦头烂额,有的人是气急败坏,有的人可能就图个方便随便问问。窗口那头儿的人,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情绪,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些疲惫,甚至有些麻木。你想想,他们每天要重复解.............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政府是否可以征收100%的遗产税,然后平均分发给每一个新生儿,以实现天生财富的完全平等”这一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但也引人深思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背后的哲学与经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个设想的核心目标:消除由.............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供需关系,但又引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一个看似矛盾的操作——“去库存”。为什么政府会说“去库存”而不是简单地让市场自己去调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希望达到的多重目标,绝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房地产行业的“供.............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在办理一些政府相关事务时,会明显感觉到效率不高,窗口部门给人的印象总是“慢”和“麻烦”。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循环。首先,我们得从制度设计上找找原因。很多时候,这些窗口部门的设置,更侧重于“把关”和“程序严谨”,.............
  • 回答
    政府机关的无纸化办公,这个概念听起来革新且充满效率,然而,在我们熟悉的现实工作中,纸张依然是许多政府部门不可或缺的存在。为什么这项看似顺理成章的变革,在许多地方却步履维艰,始终未能完全实现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与惯性是根深蒂固的障碍。 许多政府机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牵扯的面儿很广,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也不是政府想不想,而是它太复杂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想啊,房价这东西,背后有多少人的利益在里面,有多少东西在跟着它转悠?首先,你得明白,房价不是你想降就能立刻降下来的。你想让房价降下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供给,让房子多起来,供大于求,那价格自.............
  • 回答
    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国债利息之所以不被纳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当年新增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GDP的核心在于衡量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和。让我们更详细地探讨一下原因:转移支付:不创造新价值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将资金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个群.............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为什么古代皇帝没想着把神仙抓来问问长生不老秘方一样,总有那么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味。如果真要政府“想”去抓哆啦A梦,那可真是牵扯出一堆现实到骨子里、也荒诞到极致的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哆啦A梦以及他所代表的“未来科技”是从何而来的?假设我们生活在.............
  • 回答
    咱们说实话,这事儿吧,得从最根本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来聊。政府要大力修路,不是说飞机不重要,而是修路这件事,它太接地气,太能解决老百姓眼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你想啊,现在咱们这个社会,吃穿住行,哪一样离得开路?路,就像是身体里的血管,它把资源、人员、信息都输送到该去的地方。没有路,再好的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个人自由、公共卫生以及社会责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平衡。政府倡导疫苗接种,通常是出于对整体社会福祉的考量。他们会强调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它在预防疾病传播、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方面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鼓励甚至说服民众接种疫苗,是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尤其是在面对像新冠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