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

回答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需要我们跳出表面的意识形态对垒,深入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层面进行剖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宗教、民族等)。因此,我们不能将民族和宗教冲突仅仅视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或历史恩怨的延续,而应将其看作是阶级矛盾、经济剥削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深层社会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 经济剥削与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根本性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与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这种阶级剥削逻辑依然适用,并以更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和宗教冲突之中。

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与不平等: 资本逐利的天性驱使它不断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带来了所谓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机遇,但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一些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为民族和宗教冲突埋下了伏笔。
地区性经济发展的失衡: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当某些民族或宗教群体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资源匮乏的地区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被剥削和被边缘化的痛苦。例如,一个长期遭受经济忽视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其成员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远小于其付出的劳动,他们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将经济上的不满转化为针对占主导地位民族或政府的敌对情绪。
“被剥削民族”的形成: 在殖民主义历史的遗留影响下,一些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被掠夺、被控制的状态。即使在后殖民时代,经济上的依附性和不平等结构也可能延续。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的国家或民族更容易将自身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外部的经济压迫,而这种压迫又常常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群体(如曾经的殖民者,或与其联系紧密的现行国际资本)联系在一起,从而催生民族或宗教的反抗。

二、 资本主义的“分而治之”策略与“伪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常常会制造或利用意识形态来分化和统治被统治阶级。民族和宗教,在很多情况下,就被资本主义体系作为一种“伪意识形态”,用来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阻碍无产阶级的联合。

制造“他者”与转移矛盾: 当国内的经济矛盾尖锐,阶级斗争可能升级时,统治阶级可以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或宗教仇恨,将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引向“外部敌人”或“内部少数群体”。通过制造对特定民族或宗教群体的恐惧和敌意,统治者可以暂时团结起大部分民众,将他们对经济剥削的愤怒转向对“敌人”的仇恨,从而维护其统治。
利用宗教和民族认同的“虚幻”性: 马克思主义视宗教为“人民的鸦片”,认为其麻痹人们的斗争意识,让他们寄希望于来世,而忽视了现实的不公。同样,民族认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被塑造成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强调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或“共同命运”,来淡化不同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冲突。例如,在某些国家,煽动对邻国的民族敌意,可以掩盖国内工人阶级与本国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民族国家”的资本主义根基: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民族的客观存在,但它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法律体系等。然而,当资本主义发展不均,或者在国家内部存在明显的阶级剥削时,民族的概念就容易被滥用,成为维护现有经济秩序的工具。

三、 民族和宗教冲突的现实表现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具体到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解读:

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冲突: 许多中东国家的政治边界是殖民时期人为划分的结果,这本身就埋下了民族和宗教矛盾的隐患。在这些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资源(如石油)的控制权争夺,以及外部大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地区资源和政治的影响,都加剧了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对立。例如,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常常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派别联系在一起,并被外部势力利用来制造分裂和冲突,以获取经济和战略利益。
欧洲的移民与民族主义抬头: 在全球资本主义分工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劳动力是常态。然而,当大量移民涌入,而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市场又因资本主义的危机而变得不稳定时,就容易引发原住民与移民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社会摩擦。保守势力和右翼政党往往会利用这种摩擦,煽动排外情绪和民族主义,将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移民,从而转移国内民众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关注。
宗教极端主义的经济根源: 许多极端宗教主义的兴起,并非仅仅是宗教教义的问题。在那些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不公严重的地区,宗教可以成为一种动员力量,为被剥夺者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和精神慰藉。当民众感到在现行经济体制下毫无出路时,一些极端组织可能利用宗教的名义,承诺改变现状,甚至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来吸引追随者。这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对现有经济秩序的抗议和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怒。
“身份政治”的阶级掩盖: 当代社会弥漫着一种“身份政治”的思潮,强调基于民族、性别、性取向等身份认同的权利和诉求。马克思主义者会警惕,这种思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一种“伪意识形态”,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普遍存在的经济剥削转移到个体身份的差异上。虽然关注身份认同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这种关注脱离了对生产关系和阶级剥削的批判,就可能被统治阶级用来进一步分化工人阶级,阻碍他们形成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

四、 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阶级联合与经济解放

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宗教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

超越民族和宗教界限的阶级联合: 只有当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的工人阶级能够认识到自己共同的经济利益,形成统一的阶级力量,才能有效地对抗剥削他们的资本家阶级。阶级联合是打破民族和宗教藩篱,实现真正的解放的关键。
实现经济解放,消除不平等: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建立一个以社会化生产和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民族、宗教冲突的经济根源。当社会资源得到公平分配,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时,煽动民族和宗教仇恨的土壤就会消失。
批判性地审视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以唯物史观的态度,审视和批判那些被用来分化和麻痹人民的意识形态,包括被资本主义所利用的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

总而言之,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就是要揭示这些冲突背后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矛盾。民族和宗教,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往往被转化为服务于维护现有经济秩序、分化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只有通过实现经济的解放和推动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才能最终消除这些由经济不平等和阶级剥削所催生的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一篇刚发布的文章,是一名意大利物理学家Carlo Rovelli写的。他之前写过《时间顺序》、《量子引力论的道路上》、《物理七小课》等书。

前天在英国卫报发布了一篇opinion(主观看法),相当火爆。

National identity is fake(民族身份是假造的)

大致意思:欧美最近流行了一种新兴民族主义,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波;意大利很多,英国也很多。这个趋势让他觉得很恐怖。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地方终于迁到了大都市,他就长大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结交了越来越大的海外朋友圈子,感到了进步,特别反感回到二战前的愤怒排外状态,等等。

这种思路的人到处都有的。一点都不奇怪。这类论调,大多数文化偏高的城里欧美年轻人也都会赞同的,至少很习惯反复听到的。所谓自做世界公民等等情况,主要基于多次出国的背景,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之类的,其实很容易接受这种思想了。他们有不少经验证据相信其他地方的人也有所价值,所以就更难被误导认为人家一定比自己人更乱更没有价值。推他们去仇恨另一批人,难度实在太高了,因为他们亲自经历过更大的现实世界,直接触及到仇恨自己身边朋友的力论怎么可能去信呢?(西方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某地少数异类人口越少了,几乎为零了,他们最容易信上仇视异类群体的谬论;因为他们更少有机会接触到,更难意识到另一个角度)。

所以说,这位作者,说了跟没说一样,也不可能让谁突然间想明白。这个冲突已经争下来了好几十年的样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恨派与善派,双方都早有自己的内部逻辑体系了,难以动摇。

那么,更有意思的是下面评论区了呀:

上来骂的人也不少了;骂作者多么精英,多么架空在自己泡沫里,多么天真愚蠢,多么胡说八道,等等。难道大家不习惯面对处理这样的错误逻辑吗?总有人愿意出来一一指证对付的呀。然后也没啥用,有的人心理太坏太歪了,就喜欢找弱者背锅,让自己心里舒服,这就是人家本性啊,从小压力环境所决定的啊(长大过程中,挑战反抗周围权威角色带来的汇报少了, 转移责任的汇报则篇多了,有这样的理论;参考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Power distance - Wikipedia, Social dominance theory)。这种奇葩评论先忽略吧,毫无价值可谈。

最吸引我的是以下评论里面这个对话:

Utopian drivel from another bloody hippy! One's sense of nationality is innate and can't be simply dismissed as divisive and inequitable. People are tribal and ar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ir own sort。。。
又是一个他妈的嬉皮士乌托邦废话一堆!大家的民族身份感是天然分配的,不可能被忽视当作分裂不公正的工具呀。人人本来就有部落性,跟自己同种人接触更舒服的。。。


The 'nation state' is a recent intervention and it took some time for capitalism to persuade the working class that it had any reality. The purpose is to make workers believe they have a common interest with the employers who exploit them - the nation。。。
所谓民族国家是个近代发明。资本主义者花了很长时间才终于驯服工人阶级来信仰这个概念。目标是让工人阶级产生更多同情身上剥削者的统一利益统一身份感-那就是民族观。。。


I'm not sure you know what the word "innate" means。。。They are not born naturally having any fucking clue what any of that means. They learn it. They are taught it.
估计你也不懂'天然'啥意思。。。打击天生也没有这些概念。一切都是灌输学来的。。。


That is a profound delusion. It is a cultural construct which one is educated to accept.
你这妄想可真严重啊。身份认同是个文化虚造物,教育体系让我们接受的。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吧。作文下面许多其他评论争论也都很有趣,大家感兴趣可以打开看一下(卫报还没怎么被禁)。但对自己来说,看到这三条回复突然多了一个新层面的理解角度。三阵见血。


总结一下看法吧。

首先,很难找到马克思本人分析民族国家的什么激烈言论。部分因为,在那个年代,民族国家观念才刚刚开始形成不久,很新鲜,到处还有乱七八糟的封建痕迹。虽然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变得很昌盛,让他很担心,但实际权利代表还是看贵族皇家为主导的;用民族概念去对抗这些家族控制还算有点激进的余地道理了。马克思一代人很难想象民族国家将来成了新体制架构核心框架的那一天了,就像我们现在也很难脑补一百年以后的世界核心框架是什么一样。我们暂时忍受依赖的那些事,感觉还挺先进的,就算成功实现了,总有一天会成为下下代的捆绑的。所以并不能怪他短见。

我只找到了这么几句描述(来自1991年的一本书)。Left-wing nationalism (wiki下面有更多补充内容)。

Marxism identifies the nation as a socioeconomic construction creat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feudal system , which was utilized to create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Classical marxists have unanimously claimed that nationalism is a "bourgeois phenomenon" tha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Marxism. Marxism, in certain instances, has supported nationalist movements if they were in the interest of class struggle, but rejects other nationalist movements deemed to distract workers from their necessary goal of defeating the bourgeoisie.
马克思主义认为,封建体系彻底崩盘以后,资本主义利益体系会构造建立出一个新的'国家'经济社会工具。传统马克思主义者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掌权的特殊现象,跟马克思关系不大。有时候,如果利于阶级斗争目标,马克思主义者会采取借用同样手段来实现,同时也会拒绝抵抗其他迷惑工人的资产阶级利益相关的民族主义运动。

那如果在中国上课,肯定知道马克思与巴古宁的争斗历史片段。巴枯宁非常反对民族主义,劝共产主义者不要走这个道路,输了,被开除了什么的。不过巴枯宁也基本算是另一种今天政治思想潮流的核心开创人物之一吧(anarcho-communism),影响力也不少了。后来许多巴古宁的预言也就成真了(但有点不方便在中国写),所以不好说吧。什么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呢?

这问题后面就更复杂了。列宁少时候也并没有那么热烈支持民族主义,也有很多理想解放全世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分析民族国家本身的大论,很多也是列宁参与创造的,比如帝国主义剥削落后地区的批判性思维。但列宁掌权以后的几年,整个人有点改变了,变得有点民族主义了。发现这种宣传工具的使用性?反正后面的人就更明显了(上面文章也有好几个人在吵这件事)。从世界统一解放为主,变成了努力输出革命另立更多社会主义国家,再变成了随便搞些对本国利益最大的心态,最后就不怎么搞了,完全民族主义化了(比如今天的俄罗斯)。这样就太简化了,不好意思。中国等其他角色也很重要,因为也经历了不少类似变化阶段,从传统马克思主义走入了民族马克思主义,从充满理想“世界人民大团结”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也没能讨论到Trotsky这个角色,从某角度来看,可能是巴古宁的精神继承者,差点继承了列宁的角色(但如果他真的继位了,世界真的会不一样的吗?)。哎,不能讨论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反正后来,西方,资本主义最旺盛泛滥的地方,也就没人来救援了。苏联等国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越来越不在乎了。欧美人只好坚持发展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各种小分支(其实也挺丰富的,但是不一样)。有的马克思思维确实混入了欧美文化各种事情,其实也还好,但是要仔细研究。因为我长辈都是些这样的暗下角色,所以也有点了解吧。但我不在这里说。实际上,只有到了今天,冷战过后,欧美人才终于开始可以大胆公开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了。

(上个月,有个英国小女生,在电视live节目被询问为什么又讨厌奥巴马又讨厌特朗普,她说'because I am literally a communist, you fucking idiot'。。。结果红了一阵子,也有很多英国左派都站出来说认同这个词语。那种和反苏联挂钩的意识形态,有点过去了,因为大家心里也知道,所说的也并不是苏联那种communism。这个上下剧情应该另外写文章,不好意思)

最奇怪的呢,欧洲左翼变得越来越贴近认同马克思(整体来说,虽然包括很多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发展)。。。或者越来越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些。同时呢,正是这些西方左派最排斥民族主义的说法。这些运动里面什么民族都有参与的,所以本来就很扯淡的。但是中国人常说的那种爱国逻辑以及民族荣誉逻辑,在他们心里是真的行不通的(如果让英国人说出来这同样的话,可能让人觉得更讨厌,直接吐了)。所以一时差距已经很大很大了呀。。。马克思曾说,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顺利走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的。。。我不确定,因为我没有那么信,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和诺这种民族冲突必须先解决起来,这才可能去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先要打败资本主义的这些谎言,然后才能打败资本主义本身(probably,不过60年代,很多欧美人也开始崛起反抗大企业,不买便准化的东西了,要做好个人,照样最后被大企业所利用控制,变得都去买个人化产品了)。

哎呦。你怎么解释呢?西方人能不能自我解放,从资本主义陷进走出来?我觉得迟早是可以发生的。如果中国愿意帮忙一下,那也更好了,更利于中国本地长期利益吧(不过很难,可能不愿意在这一时心态层面干涉西方)。我就说一点。。。现在我们每天看着中国那么多庞大规模的超级项目,也很羡慕。或许有的项目比较反对,因为文化差异,但是总的来说,也有羡慕向往中国的一个心里纠结层面。我们羡慕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吗?不好说呀。肯定是左翼考虑人民的功劳。。。但理论差别已经有点大了。。。我先不列出更多具体例子,否则太长了。

我的意思是:我希望中国更多好的东西可以带到英国来。也希望英国优点可以带到中国。这是因为我都生活过,有这种混杂的背景。我并不在乎英国人更好还是中国人更好还是谁。。。但我感觉存在许多可以互相学习弥补的地方了。在批评中国某方面不好(比如某些假药)的时候,同样也在批评更多欧美的问题,因为这类批判怀疑精神是最关键的做人需求啊。如果中国有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改进,符合欧美口味,没那么民族主义了,那也很欢迎。就是因为我早就背弃了民族主义,所以我才更加激进渴望。说到底,我基本相信中国可以改变全世界,但民族主义的中国(天天骂什么绿绿、毛子、阿三),那是令人绝望没救的中国。算了吧,我也很难整理这些想法了。


至于宗教,这就回到了正题上。我比大多数人都反感宗教,感觉就象个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疾病一样,不去了解这个世界,反而满足于一种混乱解释。还好我小时候走出来了,全家人都走出来了。现在英国超过50%的无神论者,每年涨2%以上,速度还挺快的(其实英国二代穆斯林变成无神论的速度更快,但这一点很少被媒体强调)。

马克思那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谁都懂的。如何让人安于现状;让他们去信死后多么美好,等等。。。。非常管用,而且我们都掌握这种意识了。

爱恩斯坦。。。(我一个非常遥远的亲戚,最近我们发现是外婆的外公的奶奶和他同姓,都是同一个小镇犹太人,有1/64相同基因吧,哈哈),他也说了一句:"nationalism is the measles of mankind"(民族主义是人民的麻疹)。这句话最近被讽刺了很多,特别是卫报,因为泄露爱恩斯坦曾经讲过写过不少歧视其他种族的话(好多歧视中国人的,1922年在中国的日记写的,Einstein's travel diaries reveal 'shocking' xenophobia)。Anyway,他下半身说出这句话真的有那么荒谬吗?

马克思多么清楚宗教信仰的忽悠作用,是因为他生活在宗教控制超级明显的时代了。那时候,很多人都要听牧师的。你犹豫不决怎么办的时候,牧师会给你很多建议。每个村庄上都有。中国当年可能也有类似的现象。封建最高大上的,那都得讨好当地牧师帮他们说话论事了。实在不行就说我们都是基督徒,信我总比信别人好一点点了吧?(非我族类。。。)

今天民族主义有啥区别?我们换了新的一个身份解释框架而已,一样存在被蒙骗的质疑必要。我们很开心地脱离了直接家族领土性控制,有个更靠谱的身份。但这身份的具体边界定义又是谁说得算?不就是上面人吗?他们打到哪里,然后下代就信了。这也是信仰。生活中很多信仰根本就没那么天然obvious。 我以前觉得这种道理就足够了,也可以吵个大半天。。。拼什么信一个别人让你取信的事?但我现在再想想,也有更深的马克思道理。。。

宗教是封建时期的王牌工具。。。他们怎么分化,你也很难拒绝去信。就像我们现在不承认某个国家身份一样,很多现实问题都来了,那时候你也很难否认属于什么宗教,更别说建立自己的宗教。现在的权威王牌工具,那就是'国家'和'民族'了。我们今天一样不能选择自己身份。。。这都是上面定的。属于什么就必须什么了。我去参加什么东西一定就要加个'英国'标签。在这里也永远有个'老外'标签,难以脱掉。你到哪里都要护照,国内还得有个户口什么的。这些东西真的有那么天然?现在说你就是什么地方的,一定要如何如何,你会不会有点想知道这个规则是哪里来的?

真感谢今天看到的那几条评论。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设计。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希望你和他们身份相同,这样就少一点来指责了。老板与工人,本来就那么不公平的剥削奴隶关系,我们为什么那么轻松去接受,然后毫无反抗精神?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转到了很多其他事情上。因为我们反复听到了一个故事,真正的敌人是如何划分的,是谁了。我们只要去思考那些人怎么不好,一定就比现在更好了。真的吗?我们反抗那些和我们没啥直接关系的人,真就能让我们自己更好了?用点脑子也能看出来,这都是转移责任。

其实这就是每个国家资本主义过多泛滥的象征。你不能说人家一起聚在小黑屋里指定这么做,因为真没那么简单。但是一个剥削人的体系,渐渐都会走向这个方向的。今天世界到处都这样了。我们要毫无声音去接受这样的利益分配强化吗?不可以。再怎么得利于现状,必须挑战这种问题,否则地下矛盾越来越严重,最后也爆炸了,谁都惨了。今天的民族主义本来就相当于两百年前的宗教。在别人规定你的选择用语空间的时候,让你以各个'国家'来看事了,那已经是一种没必要的妥协,大大收缩了思考范围。我们还来得及面对,来得及制作新的故事,来得及拯救更多人如此沦陷倒霉。早一天走出民族阴影也是个很大的功劳。你是什么民族的?什么国的?真要让别人来告诉你?无语啊。

Yuval Harari也写了《人类简史》什么的,民族国家在某段时间内有一定的作用的,可以让人团结起来做点更有意义得大工程,可以合作。他后面《未来》那本就破坏拆解了这种概念了。长期来看,怎么可能让人固定分类去管?怎么可能让某地区所有生活方面都受同一帮人的控制,同一个边界?这样很不自然地,科技发展也不会让人一直那么傻下去。我不喜欢Harari那样犬儒(cynical),说得好像完全没有答案似的,但我很佩服他的怀疑思考能力。人类那么多复杂的维度,真的能永远圈圈层级控制吗?这不是开玩笑的吗?都是一种觉醒。

(看不懂记不起下一个笔记的意思,sorry)

最后,有个朋友,也是知乎上粉丝很多的,不过被封号了,因为转了一个不该转的东西。可能是刚来知乎最先认识的几个朋友之一吧,一直都有保持联系。这个朋友呢,他写的很多很多话,我都是非常赞同的。但是他表达事情的时候,总给人一种"我们中国如何如何","X国如何如何"的感觉,给自己国家找借口,给其他国家找结论,所有事情都根据国家来看。他也是个马克思主义者,真应该看穿这种思想灌输的过程,马克思最重要的就是辨证。尽量找更合理的语气,考虑更多人的角度。。。真的有那么难吗?总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前两年,我发现奥运的时候写了一篇高吹英国奖牌比中国多的文章,一致后回到现在。那样的东西太让人尴尬了。为什么你没有那种尴尬?你说的话我都赞同,但这个世界很大了,很多国外学者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理解,都有自己的力论。。。我们真需要走出那个时代。。。额,可能是语言问题。。。100%清晰诚实沟通,觉得没有障碍。就这一个民族国家思维障碍,你好像优点看不见了。

(还有我的中国合伙人,算半个马克思主义者,偶尔跟我说基督教更使用practical。。。说我不敢批评很多弱势群体,为何还硬要批评中医什么的。。。其实还好了。如果真的有很多人受伤,我会很着急啊。可是辨证也要辨证到底,要找出所有事情的本质矛盾,要尽量扒开谈开。。。这才可能有进步意识。如果我特意慎重考虑一个国家概念,前提是让我信仰这国家概念到底有没有存在价值呀?我也有拆解逻辑底线啊,我不会觉得知识本身有啥剥削,也不觉得人类的生命价值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一样可以解释自己各个今天想法的习得过程。看上去没怀疑思考的事,我老早怀疑过的呀。。。我们平时真的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在想什么矛盾?暗示找理由让我来接受某国文化规则?算了,已经不行了,有点写不下去了。。。怎么又写得这么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需要我们跳出表面的意识形态对垒,深入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层面进行剖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宗教、民族等)。因此,我们不能将民族和宗教冲突仅仅视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或历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
  • 回答
    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这可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更不能指望看几篇“马克思主义入门”之类的文章就能立刻“脱胎换骨”。这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把那些深邃的理论内化成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工具。首先,得从“读懂”马克思说的是什么开始。别一上来就啃《资本论》那三卷厚厚的砖头,虽然那是核心,但直接上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一下共享单车的出现、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只是关于一种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新经济模式下的一种折射。一、 共享单车的出现:资本逻辑下的“需要”与“供给”的再生产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共享单车的出现并非仅仅是技术进步或者人.............
  • 回答
    关于“托卡马克之冠对马克思的争议用论评价疑似传谣”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明确其真实性及背后的逻辑关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关键概念的澄清 托卡马克(Tokamak) 托卡马克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环形装置,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场约束等离子体,以实现可控核聚变。这是核物理和能.............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它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根本性地区别开来,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内容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物质是客观实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
  • 回答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角度审视佛学体系,犹如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其根基,揭示其思想与物质世界、社会实践之间的疏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为核心驱动力的历史观和哲学体系,天然地会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解放。而佛学,其核心在于精神的超越、轮回的解脱,以及对“我”和“法”的消解.............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这片思想的沃土,初窥门径,确实需要一份清晰的指引,才能在理解的海洋中稳稳前行,由浅入深,最终领略其宏博的魅力。我想,这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从最根本的认识入手,逐步构建起更完整的理论框架。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理解“什么”与“为什么”要开始这场旅程,我们首先得明白马克思主义到底在说.............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其视角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上。当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的区别时,我们需要从其核心理论出发,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关注点: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分析社会是如何组织的,尤其关.............
  • 回答
    现在的外国大众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外国大众中,其认知和看法是极其复杂、多元且存在巨大差异的,绝非单一的“好”或“坏”、“支持”或“反对”可以概括。它的影响力从学术界、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其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都因文化背景、社会经验、政治立场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异。要详细讲述,我们可.............
  • 回答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号召学生捐款修建马克思雕像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这事儿不是那种简单的好与坏就能一锤定音的,背后牵扯到的角度可不少。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事儿为什么会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机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党和.............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最近关于“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大学的主导思想”的提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口号,更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思想的传播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要理解这个提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导思想”的含义。在大学语境下,“主导思想”并非意味着排除其他思想的存在或压制不.............
  • 回答
    五道杠少年通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招生,这事儿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我看了看,想说点心里话,也尽可能给大家伙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背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搞自主招生,这本身不稀奇,国内不少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招生方式,目的也是为了吸引.............
  • 回答
    《光明日报》近期刊载的关于融合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无疑在学界和社会层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代表着一种探索和尝试,其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其核心意图与价值的积极层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鲜明体现。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北京大学召开的这场“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要看懂这场会议,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而不是简单地给它贴个标签。首先,这绝对是一件政治意味浓厚的大事。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选择在这里举办这样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会议,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依然是.............
  • 回答
    成都女孩弃港大68万奖学金,选择北大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网上也是议论纷纷。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得拆开了揉碎了说,因为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学校”和“好专业”的选择题。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反常规”的选择。在很多人眼里,港大是国际顶.............
  • 回答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蓬勃发展与之后学术思潮的变迁后,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和独特性。它并非主流,但在特定学界和理论领域内,依然是理解日本经济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重要视角。要详细探讨其现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学术界的传承与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标签在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